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炮制方法对藤黄致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孔令东 叶定江 +1 位作者 王明艳 高存强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5-36,共2页
以小鼠骨髓细胞中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为指标,观察不同炮制方法对藤黄致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藤黄经炮制后可降低其致变性,各炮制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藤黄 炮制 致变实验
下载PDF
^(60)Co-γ射线辐照剂量对大豆早期世代致变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谢皓 陈学珍 +4 位作者 韩世文 李博 白宝良 于同泉 路苹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9-93,共5页
利用不同辐照剂量的60Co-γ射线对3个品种的大豆种子进行辐照处理,剂量分别为0(CK),50,100,150,200,250和300 Gy 7个水平,剂量率为1.2 Gy/min。根据大豆M1的成株率和M2农艺性状的变异率确定辐照的最佳剂量以及对M2的致变效应。结果表明... 利用不同辐照剂量的60Co-γ射线对3个品种的大豆种子进行辐照处理,剂量分别为0(CK),50,100,150,200,250和300 Gy 7个水平,剂量率为1.2 Gy/min。根据大豆M1的成株率和M2农艺性状的变异率确定辐照的最佳剂量以及对M2的致变效应。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对M1的农艺性状有抑制作用,其性状平均数与辐照剂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式为y=0.000 1x2-0.381x+102.9(R2=0.962 7**);品种间最佳剂量有差异,平均为144.3 Gy;不同辐照剂量对M2植株的株高、主茎节数、荚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剂量越大,影响越大;由于基因的突变,在M2植株中可发现一些超亲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辐照 农艺性状 致变效应
下载PDF
环氧化合物分子结构与致变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白乃彬 顾玛力 +1 位作者 谢飞 王兴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2-115,共4页
由化学物质毒性效应登录 (RTECS) 1 998年光盘系统检索获得 86种环氧化合物对鼠沙门氏菌致变活性数据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 1 1种分子描述符中选择出 5种对致变活性有明显影响的描述符 :碳原子数 ,苯环数 ,氢原子数 ,烷基数和氧原子数 ... 由化学物质毒性效应登录 (RTECS) 1 998年光盘系统检索获得 86种环氧化合物对鼠沙门氏菌致变活性数据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 1 1种分子描述符中选择出 5种对致变活性有明显影响的描述符 :碳原子数 ,苯环数 ,氢原子数 ,烷基数和氧原子数 .通过样本学习集训练并优化神经网络结构 ,建模分类预报 :对于 86个样本 ,低和高 2类活性 ,正确分类率达到 92 % .结果表明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结构 神经网络 环氧化物 致变活性 构效关系
下载PDF
基于“邪毒致变”探讨Hp相关胃病演变过程证候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 被引量:2
4
作者 胡玲 陈昫 +1 位作者 陈万群 龚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6-818,共3页
基于"炎癌链学说"提出中医"邪毒致变"观点,认为据此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炎症因子、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基因多态性微效作用累积效应的差异,既能一定程度提示外受与内生之"邪毒致... 基于"炎癌链学说"提出中医"邪毒致变"观点,认为据此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炎症因子、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基因多态性微效作用累积效应的差异,既能一定程度提示外受与内生之"邪毒致变",在Hp相关胃病(helicobacter pylori-related gastric disease,HPGD)胃黏膜炎症、糜烂→萎缩伴肠化生、异型增生→癌变演变中加重和发生恶性转化的病理特征,也可初步体现不同病理阶段虚实不同证候发生和转化的病机特点。而缘于生物和环境形成之体质状态的可变性,可能亦与HPGD患者不同病理演变阶段的不同证候及其由实到虚、瘀兼夹状态发生和转化过程中群类趋同性易感之表型特征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相关胃病 邪毒致变 基因多态性 证候特征 体质状态
下载PDF
柔性红外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姚萌 盘毅 +2 位作者 李华 信聪 王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6,共2页
采用质子酸掺杂聚苯胺(PANi)为电极材料,制成一种反射式结构柔性红外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当加上-0.8V和0.8V电压时,器件在8-12μm波段平均发射率变化幅度为0.5,颜色由深绿色变为绿色和墨绿色,响应时间约为40s,经过50次循环器件平均发... 采用质子酸掺杂聚苯胺(PANi)为电极材料,制成一种反射式结构柔性红外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当加上-0.8V和0.8V电压时,器件在8-12μm波段平均发射率变化幅度为0.5,颜色由深绿色变为绿色和墨绿色,响应时间约为40s,经过50次循环器件平均发射率变化幅度衰减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 致变发射率 聚苯胺
下载PDF
基于高分子电解质的全固态电致变色光窗 被引量:1
6
作者 崔敏慧 谢洪泉 +2 位作者 吴正华 丘思畴 李兴教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88-91,共4页
报道了氧亚甲基连接(氧乙烯-2-乙烯基吡啶)嵌段并聚物络合锂离子的高分于电解质与二氧化钨和氧化镍两种电致变色膜构成的电致变色光窗的制备。测量了电解质导电率与温度的关系,330~900nm范围的透过光谱,并对电流响应、... 报道了氧亚甲基连接(氧乙烯-2-乙烯基吡啶)嵌段并聚物络合锂离子的高分于电解质与二氧化钨和氧化镍两种电致变色膜构成的电致变色光窗的制备。测量了电解质导电率与温度的关系,330~900nm范围的透过光谱,并对电流响应、光响应以及器件的温度依赖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电解质 致变色光窗 光学调制
下载PDF
互补型全固态电致变色光窗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正华 丘思畴 +2 位作者 崔敏慧 黄汉尧 何华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0-244,共5页
报道了三氧化钨和氧化镍两种电致变色膜及氧亚甲基聚环氧乙烷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构成的电致变色窗的制作。测量了350-1000nm波长范围内的透过光谱、电流响应、光响应及其与温度的依赖关系。
关键词 致变色光窗 固态聚合物 电解质 光学调制
下载PDF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小白鼠的特殊致变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黄亚东 杨猛 王仁雷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20,共2页
用昆明种小白鼠对自制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进行了微核实验和精子畸形实验。结果表明:小白鼠微核实验和精子畸形实验均呈阴性反应,说明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小白鼠无致突变作用。
关键词 中草药 饲料添加剂 小白鼠 致变实验
下载PDF
62种杂环芳胺结构与致变活性关系的神经网络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白乃彬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47-451,共5页
应用自适应分子结构描述符生成方法和神经网络数值模式,研究62种烹调食品过程中产生的杂环芳胺结构与致变活性间的关系。该模式预报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符合良好;致变剂、非致变剂和勉强有致变活性剂三类间正确分类率超过90%。通... 应用自适应分子结构描述符生成方法和神经网络数值模式,研究62种烹调食品过程中产生的杂环芳胺结构与致变活性间的关系。该模式预报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符合良好;致变剂、非致变剂和勉强有致变活性剂三类间正确分类率超过90%。通过6次自适应分子结构描述符选择迭代,得到5种特征分子描述符为:芳环碳原子取代甲基数、芳环氮原子取代甲基数、母体共轭环数、端环增活结构数和端环抑活结构数。其中,增活结构为具有共轭烯烃碎片结构;抑活结构具有短共轭烯烃结构或不具有共轭烯烃结构。最后,对该构效关系的起因进行了定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环芳胺 神经网络 结构 致变活性
下载PDF
聚氧乙烯-高氯酸锂配合物电致变色光窗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敏慧 吴正华 +1 位作者 邱思畴 谢洪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9-41,共3页
以WO3为电致变色层、NiOx为离子贮存层、具有较好透光性的氧亚甲基连接聚氧乙烯/LiClO4,配合物为电解质制备了全固态电致变色光窗。电色窗在700~900nm之间的调制深度超过50%。电色窗的电色能力随温度的升高... 以WO3为电致变色层、NiOx为离子贮存层、具有较好透光性的氧亚甲基连接聚氧乙烯/LiClO4,配合物为电解质制备了全固态电致变色光窗。电色窗在700~900nm之间的调制深度超过50%。电色窗的电色能力随温度的升高及LiClO4盐浓度的增大而加强,并且电色窗具有较好的信息贮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乙烯 高氯酸锂 致变色光窗 锂配合物
下载PDF
军队院校本科学员学习动力评测模型及致变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温建华 沈俊 +1 位作者 何中阳 刘怀兴 《科教导刊》 2017年第11期178-181,共4页
学习动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生成要素,不断提升学习动力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学习动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不断变化,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学习动力评测模型,才能及时感知动力态势和变化趋势,找准问题、科学施... 学习动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生成要素,不断提升学习动力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学习动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不断变化,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学习动力评测模型,才能及时感知动力态势和变化趋势,找准问题、科学施策,不断提升学习动力。本文提出了一套贯穿学员四年本科教育的多点多维学习动力评测模型,总结归纳了学习动力13个致变因素,并对不同年级学员学习动力对致变因素的敏感度进行了初步分析。该论文成果已用于指导笔者所在单位的本科生培养工作,效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队院校 学习动力 评测模型 致变因素
下载PDF
致变因子COD/SO_4^(2-)值对废水中硫酸盐去除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海成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7年第5期3-5,共3页
利用CSTR反应器,考察了COD和硫酸盐浓度致变下的COD/SO42-比值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发现在(34±1)℃、水力停留时间20 h、进水碱度(ALK)300-500 mg/Lp、H 6.0-6.2等条件下:①相同COD/SO42-值下,硫酸盐致变与COD致变时硫酸盐的去除... 利用CSTR反应器,考察了COD和硫酸盐浓度致变下的COD/SO42-比值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发现在(34±1)℃、水力停留时间20 h、进水碱度(ALK)300-500 mg/Lp、H 6.0-6.2等条件下:①相同COD/SO42-值下,硫酸盐致变与COD致变时硫酸盐的去除率并不相同,其中硫酸盐致变时的去除率要高于COD致变时的去除率;②要使产酸脱硫反应器保持较高的SO42-去除率(大于80%)和运行稳定性,须将系统的COD/SO42-值控制在不小于2.0的水平。利用CSTR反应器,考察了COD和硫酸盐浓度致变下的COD/SO42-比值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发现在(34±1)℃、水力停留时间20 h、进水碱度(ALK)300-500 mg/L、pH6.0-6.2等条件下:①相同COD/SO42-值下,硫酸盐致变与COD致变时硫酸盐的去除率并不相同,其中硫酸盐致变时的去除率要高于COD致变时的去除率;②要使产酸脱硫反应器保持较高的SO42-去除率(大于80%)和运行稳定性,须将系统的COD/SO42-值控制在不小于2.0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变因子 COD/SO4^2- SO4^2-去除率 硫酸盐还原菌(SRB)
下载PDF
MPNIM结构光致变电容效应
13
作者 朱长纯 刘君华 J.M.Xu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19-425,共7页
木文报告了作者之一首先发现的MPNIM(金属-P型半导体-N型半月比-绝缘体-金属)结构的光致变电容效应。基于该效应已研制出新器件:半导体双向光控变容器.新器件的电容值与入射光强的关系,光谱响应特性,频率特性,C-V特性,温度特性已被研究.
关键词 致变电容 光敏元件 MPNIM 结构
下载PDF
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动态致变因素分析
14
作者 郭兰兰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812-815,共4页
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科研项目研讨会发言综述。针对该项目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项目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指导——课程论理论进行充分的论证;就影响课程设置的其它致变因素进行交流与总结。这些活动是保证该科研项目的科学性、客观... 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科研项目研讨会发言综述。针对该项目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项目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指导——课程论理论进行充分的论证;就影响课程设置的其它致变因素进行交流与总结。这些活动是保证该科研项目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持续性和实用性的必要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硕士 课程设置 课程论 动态致变因素
下载PDF
新型智能材料磁致变液的制备、性能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国君 张密林 王桂香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7-19,共3页
本文对一种新型智能材料磁致变液的制备、材料组成、特性表征、作用机理。
关键词 致变 智能材料 制备 应用 性能 评价
下载PDF
电致变红外热辐射调控器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慧娟 任子琛 +6 位作者 王博 徐高平 宋姗姗 刘东琦 郝婷婷 张雷鹏 李垚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1-518,共8页
航天器在轨运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热流环境以及内部热耗的显著差异,确保航天器各个功能部件满足预定温控要求,对其热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然而,传统的温度调控技术存在能耗大以及器件机械结构复杂的缺点,不适用于目前热辐射调... 航天器在轨运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热流环境以及内部热耗的显著差异,确保航天器各个功能部件满足预定温控要求,对其热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然而,传统的温度调控技术存在能耗大以及器件机械结构复杂的缺点,不适用于目前热辐射调控领域轻质化和低能耗的需求,因此,发射率的动态调控成为红外热辐射调控技术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基于电致变发射率材料构建的热辐射调控器件在航天器智能热控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介绍基于二维材料、金属氧化物、导电聚合物以及金属等材料的电致变红外热辐射器件的工作原理以及研究进展。预测未来器件将进一步向大面积、多波段兼容方向发展,从而保证对未来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辐射调控 致变发射率 石墨烯 金属氧化物 导电聚合物 热辐射 三氧化钨 钛酸锂
下载PDF
PVA醇解度对热致变导电PVA/AgNO3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甘勇 白时兵 +3 位作者 向伟 胡守亮 赵翔 李悦芳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1,共5页
采用不同醇解度的聚乙烯醇(PVA)和硝酸银(AgNO3)为原料,通过溶液成膜法制备了在固相具有热致变性能的导电PVA/AgNO3复合薄膜.采用FTIR表征了各种醇解度的PVA与Ag+之间的络合作用.通过TG、SEM、X-射线衍射、X射线能谱(EDS)等方法... 采用不同醇解度的聚乙烯醇(PVA)和硝酸银(AgNO3)为原料,通过溶液成膜法制备了在固相具有热致变性能的导电PVA/AgNO3复合薄膜.采用FTIR表征了各种醇解度的PVA与Ag+之间的络合作用.通过TG、SEM、X-射线衍射、X射线能谱(EDS)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醇解度的PVA/AgNO3复合薄膜的热性能和热处理后薄膜表面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不同醇解度的PVA/AgNO3复合薄膜在160~200℃均有一明显失重峰;随着醇解度增加,SEM显示热处理后纳米银粒子尺寸减小;实验发现在温度为170 ~ 200℃时,醇解度为80%、88%、92%的PVA/AgNO3复合薄膜其表面电阻率能从300 ~ 500 kΩ突然降低到5~20 Ω(降低4~5个数量级),而醇解度为97%的PVA/AgNO3复合薄膜表面电阻率不能发生突变,反而升高.这种具有独特电阻率-温度特性的薄膜在热敏电阻或温度传感器等方面有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变导电 热处理 醇解度 PVA AGNO3
下载PDF
亚毫米波激光辐照对水稻无性系后代的致变效应
18
作者 何卓培 徐淑平 +2 位作者 徐俊 熊守仁 苏锦文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74-478,共5页
用连续波光泵远红外激光器调制的118.8μm波长激光照射水稻胚,把它离体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并再失植株。经5个世代考察,发现10^(12)Hz亚毫米波对水稻产失了有益的效应。
关键词 亚毫米波激光 水稻 体细胞无性系 辐照效应 致变效应 无性系后代 激光器
下载PDF
热致变导电聚乙烯吡咯烷酮/硝酸银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9
作者 甘勇 白时兵 +4 位作者 王琪 项伟 胡守亮 赵翔 李悦芳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121,86,共5页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硝酸银(AgNO3)为原料,通过溶液成膜法制备了在固相具有热致变性能的导电PVP/AgNO3复合薄膜.通过热失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等方法表征了薄膜热性能和热处理...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硝酸银(AgNO3)为原料,通过溶液成膜法制备了在固相具有热致变性能的导电PVP/AgNO3复合薄膜.通过热失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等方法表征了薄膜热性能和热处理后薄膜表面形貌和结构.结果表明,PVP/AgNO3复合薄膜在208℃呈现出一个放热峰和18%的质量损失,通过热处理法在固相中制备出了单质银,银粒子为球状颗粒.由于大量银粒子生成,PVP/Ag-NO3复合薄膜表现出独特的电阻率-温度特性,即薄膜的表面电阻率在205~225℃突然下降5个数量级.与传统的液相化学还原法相比,热处理法无需加入还原剂和有机溶剂,在固相中还原制备纳米银,工艺简单、环保,且可制备具有热致变导电功能的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变导电 热处理 固相 聚乙烯吡咯烷酮 硝酸银
下载PDF
水对聚丙烯腈溶液热致变凝胶化的微观促进机理研究
20
作者 赵儒硕 谭晶 +4 位作者 杨卫民 缪顺福 闵云杰 程礼盛 何雪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共7页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聚丙烯腈(PAN)/二甲基亚砜(DMSO)/水(H2O)混合溶液的热致变凝胶化过程,并明确了水的微观促进机理。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得到的含水量为4%(质量分数,下同)的三元体系的凝胶点温度在332.7... 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聚丙烯腈(PAN)/二甲基亚砜(DMSO)/水(H2O)混合溶液的热致变凝胶化过程,并明确了水的微观促进机理。结果表明,模拟计算得到的含水量为4%(质量分数,下同)的三元体系的凝胶点温度在332.75 K附近,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吻合;水会增加PAN分子链的振动幅度,增加氰基之间发生交联作用的概率,从而促进PAN溶液快速发生凝胶化转变;在一定的范围内,含水量越大,PAN的振动幅度越大;水减少了PAN周围DMSO分子的数量,增强PAN分子链的聚集程度,导致氰基之间更容易发生交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变凝胶化 聚丙烯腈 凝胶纺丝 分子动力学模拟 原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