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新场地区须二段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类型与差异控储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朋威 胡宗全 +5 位作者 刘忠群 徐士林 刘振峰 王爱 刘君龙 金武军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6-1149,共14页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部拓展,深层致密砂岩气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勘探领域,但其储层非均质性强,相对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不清为致密砂岩气的规模有效开发带来较大困难。以川西新场地区须二段深层气藏为例,以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等分析测...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部拓展,深层致密砂岩气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勘探领域,但其储层非均质性强,相对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不清为致密砂岩气的规模有效开发带来较大困难。以川西新场地区须二段深层气藏为例,以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等分析测试为手段,系统开展了深层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储集性能、成岩作用与构造破裂作用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相对优质储层类型及差异控储作用。研究表明:新场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可划分为极致密储层、裂缝型、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4种储层类型,其中孔隙型、孔隙—裂缝型为有效储层类型。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与沉积环境、粒度、成岩及构造破裂作用关系密切,不同类型储层之间差异控储作用明显。总体上,沉积是基础、差异成岩与构造破裂作用是关键。其中,极致密储层可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但相对细粒及富岩屑类砂岩为其形成的物质基础,强烈的压实与胶结作用是其孔隙不发育的主要因素,裂缝型储层则是极致密储层的基础上叠加了构造破裂作用;孔隙型储层主要形成于相对高能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岩性以富含长石的中粗粒砂岩为主,溶蚀与绿泥石衬垫胶结作用是其孔隙形成的关键,相控作用明显,而孔隙—裂缝型储层则是在孔隙型储层基础叠加了构造破裂作用,具有“相断”双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致密砂岩 致密砂岩储层类型 须二段 差异控储作用 新场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