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传统的致思途径看《儒林外史》结构的完整性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文新 《江汉论坛》 1987年第6期59-61,共3页
《儒林外史》的结构,在许多以西方近现代小说观念作为评价标准的读者眼里,一向只是短篇的汇编.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曾说:"《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书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 《儒林外史》的结构,在许多以西方近现代小说观念作为评价标准的读者眼里,一向只是短篇的汇编.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曾说:"《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书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鲁迅也认为:"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解放以后的各种文学史、小说史著作基本上采用这一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十年 自成 儒林外史 致思途径 完整性 吴敬梓 评价标准 小说观念 中国小说史略 文学史
下载PDF
中西致思途径差异探源
2
作者 张一平 王红昕 《社科纵横》 2002年第5期84-86,共3页
本文阐述了英汉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致思途径的差异以及在时空表达、词语顺序、语用等方面的反映。文章从中西宇宙观、思维方式差异深层角度对英汉致思途径差异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帮助外语学习者了解、掌握英汉致思途径差异 。
关键词 致思途径 差异 探源
下载PDF
岭南文化与孙中山的致思途径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波 《开放时代》 1996年第6期87-90,共4页
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是极其复杂多变的。他的思想理论不是思辩的抽象意义的逻辑陈述和哲理沉思,而是经验的表述,直观的领悟,感觉的强化,显然与岭南人倾向于实体性和直观性思维不无关系。
关键词 孙中山 致思途径 岭南文化 维模式 岭南人 本体论 理论 想认识 母体文化 感性直观
原文传递
从地理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看中西法文化的分野 被引量:1
4
作者 田成有 郭海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4-77,共4页
从地理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看中西法文化的分野●田成有●郭海林文明社会之初,东方和西方在氏族公社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都经历过一个“王权神授”的阶段。但到了后来,东西方朝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方向发展。在古希腊,王权神授在新的条件... 从地理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看中西法文化的分野●田成有●郭海林文明社会之初,东方和西方在氏族公社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都经历过一个“王权神授”的阶段。但到了后来,东西方朝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方向发展。在古希腊,王权神授在新的条件下萎缩,并走上城邦民主制的道路。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法文化 维方式 地理环境 维模式 法律文化 理性 亚里士多德 西方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 致思途径
下载PDF
文学何以失血——对于一种文学现象的思考
5
作者 廖全京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18-123,共6页
文学何以失血——对于一种文学现象的思考廖全京大约10年前,当文学的潮头伴着宏伟的改革开放的漩流,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奔涌而至的时候,有人担忧:照这样的势头下去,中国当代文学是否会被国际文化所淹没?当年提出这类问题... 文学何以失血——对于一种文学现象的思考廖全京大约10年前,当文学的潮头伴着宏伟的改革开放的漩流,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奔涌而至的时候,有人担忧:照这样的势头下去,中国当代文学是否会被国际文化所淹没?当年提出这类问题的人们怎么也没想到,10年之后,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文学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 维方式 《庄子·逍遥游》 致思途径 人生哲学 杜勃罗留波夫 传统文化心理 民族文化心理
下载PDF
论叶燮的主体性诗歌美学思想
6
作者 李念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5期79-82,共4页
叶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诗论家,美学家。他的诗歌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这一点广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所肯定。我们认为,叶燮的诗学尚有更精采更富有创见的东西,即系统地探讨了诗歌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构成,诗歌艺术审... 叶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诗论家,美学家。他的诗歌美学思想是建立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这一点广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所肯定。我们认为,叶燮的诗学尚有更精采更富有创见的东西,即系统地探讨了诗歌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构成,诗歌艺术审美创作的思维中介,诗歌创作的物化能力诸方面,充分肯定了诗歌创造的主体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事物 致思途径 美学 创作主体 诗歌创作 诗歌艺术 叶燮 主体性 诗歌意象 维中介
下载PDF
中国式“性理”和西方式“理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阮纪正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28-32,共5页
由于本体论探究的不同路向、文字工具和致思途径的不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性理”追求的特质 ,它与西方式“理性”文化相比 ,有着不同的功能特征。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 ,我们要从传统的“性理自觉”走向现代的“理性自觉”。
关键词 本体论探究 文字工具 致思途径 性理 理性
下载PDF
中国美学研究的独特视境——汉字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良志 詹绪佐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12-22,共11页
一九八一年朱光潜先生在《中国古代美学简介》一文中指出,汉字中蕴涵着极其丰厚的美学思想,汉字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问题应是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便是在朱先生的启发下,力求从宏观方面大致勾勒汉字与中国美学关系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汉字 中国美学研究 美学 象形符号 中国古代美学 说文 象形字 古文字 致思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