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尘螨致敏蛋白组分sIgE和sIgG4水平变化与舌下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魏勉 皇惠杰 +1 位作者 姜楠楠 向莉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9期67-74,共8页
目的:观察舌下免疫治疗(SLIT)疗效与尘螨组分sIgE和sIgG4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1年10月就诊于某院过敏反应科并行SLIT的过敏性鼻炎患儿(n=37),根据治疗1年后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CSMS)分为控制稳定组(n=25)和... 目的:观察舌下免疫治疗(SLIT)疗效与尘螨组分sIgE和sIgG4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1年10月就诊于某院过敏反应科并行SLIT的过敏性鼻炎患儿(n=37),根据治疗1年后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CSMS)分为控制稳定组(n=25)和控制不稳定组(n=12),比较两组患儿9种重要尘螨致敏蛋白组分(Derp1/Derf1、Derp2/Derf2、Derp5、Derp7、Derp10、Derp21和Derp23)sIgE和sIgG4的水平变化。结果:Derp1/Derf1和Derp2/Derf2为主要致敏蛋白组分,其治疗前sIgE阳性率为86.5%~94.6%,其中Der p 2的sIgE浓度高于Derp1(P<0.0001)、Derp5(P<0.001)、Derp7(P<0.001)、Derp10(P<0.001)、Derp21(P<0.01);Derf2的sIgE浓度高于Derf1(P<0.0001)、Derp5(P<0.0001)、Derp7(P<0.0001)、Der p 10(P<0.0001)、Der p 21(P<0.0001)和Der p 23(P<0.01)。治疗前Der f 2的sIgG4浓度高于其他组分(P<0.0001),控制不稳定组中Der f 1的sIgG4阳性率(33.3%)高于控制稳定组(4.0%,P<0.05),且控制不稳定组中Derf1和Derp10的sIgG4浓度高于控制稳定组(P<0.05)。治疗1年后,控制稳定组患儿Der f 1和Der p 2的sIgG4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尘螨致敏过敏性鼻炎患儿应用SLIT治疗后,Der f 1和Der p 2的sIgG4浓度升高明显,提示SLIT疗效较好,为临床评估SLIT疗效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舌下免疫治疗 性疾病 尘螨致敏蛋白组分 疗效预测标志物
下载PDF
三裂叶豚草花粉致敏蛋白组分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玲 肖小军 +3 位作者 李兵 何韶衡 刘志刚 杨平常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4年第1期15-17,I0004,共4页
目的分离、纯化及鉴定三裂叶豚草花粉致敏蛋白组分。方法提取三裂叶豚草花粉粗提液,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粗提液蛋白组分并测定其分子量。收集存在变态反应患者血清,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对... 目的分离、纯化及鉴定三裂叶豚草花粉致敏蛋白组分。方法提取三裂叶豚草花粉粗提液,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粗提液蛋白组分并测定其分子量。收集存在变态反应患者血清,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对花粉致敏蛋白组分进行鉴定,用离子交换层析初步纯化其致敏蛋白组分,并通过Western-blotting鉴定。结果三裂叶豚草花粉有30余条蛋白条带,其中有14条主要条带,其特异性致敏蛋白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3 000、56 000、40 000和36 500,主要为63 000、40 000和36 500。三裂叶豚草花粉通过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3 000、40 000和36 500的致敏蛋白组分主要集中在Ⅳ、Ⅲ、Ⅱ、Ⅰ峰。结论初步分离、纯化及鉴定了三裂叶豚草花粉致敏蛋白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裂叶豚草花粉 致敏蛋白组分 离子交换层析
下载PDF
日本柳杉花粉变应原致敏蛋白组分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文静 刘光辉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3年第3期301-306,共6页
日本柳杉花粉变应原致敏蛋白组分目前已分离纯化并鉴定的有Cry j 1、Cry j 2、Cry j 3、CJP-6、CJP-4、CJP-8及CPA9等,其中某些致敏蛋白组分还具有多种异构体,因此日本柳杉花粉变应原的成分构成十分复杂。Cry j 1和Cry j 2是目前公认的... 日本柳杉花粉变应原致敏蛋白组分目前已分离纯化并鉴定的有Cry j 1、Cry j 2、Cry j 3、CJP-6、CJP-4、CJP-8及CPA9等,其中某些致敏蛋白组分还具有多种异构体,因此日本柳杉花粉变应原的成分构成十分复杂。Cry j 1和Cry j 2是目前公认的日本柳杉花粉的主要致敏蛋白组分,二者均为糖蛋白,分子结构中均包含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也与柏科其他植物花粉致敏蛋白组分具有很高的交叉反应性。其中Cry j 1具有果胶裂解酶活性,Cry j 2则有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活性。后续发现的日本柳杉致敏蛋白组分Cry j 3、CJP-6、CJP-4、CJP-8及CPA9等也均有与花粉症患者血清IgE有较高的结合能力,这些蛋白质特点各异,但都具有与其他植物来源变应原的交叉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柳杉花粉 致敏蛋白组分 分离 鉴定 交叉反应
下载PDF
三裂叶豚草花粉新致敏蛋白组分超氧歧化酶克隆表达与致敏性
4
作者 朱依雯 凌晓静 +1 位作者 朱理想 魏继福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克隆和表达三裂叶豚草花粉中的一种新致敏蛋白组分超氧歧化酶,探讨其在中国人群中的致敏特征。方法通过对三裂叶豚草花粉转录组学研究,鉴定到一种潜在的超氧歧化酶基因序列,对基因进行克隆,通过表达和纯化获得蛋白,用clustalX2将已... 目的克隆和表达三裂叶豚草花粉中的一种新致敏蛋白组分超氧歧化酶,探讨其在中国人群中的致敏特征。方法通过对三裂叶豚草花粉转录组学研究,鉴定到一种潜在的超氧歧化酶基因序列,对基因进行克隆,通过表达和纯化获得蛋白,用clustalX2将已报道的超氧歧化酶与该基因进行多重序列比对,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研究三裂叶豚草花粉超氧歧化酶的致敏性。结果三裂叶豚草花粉超氧歧化酶序列编码区含465个碱基,编码154个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发现三裂叶豚草花粉超氧歧化酶与橄榄花粉过敏原Ole e 5氨基酸序列存在一定的保守性,为53.9%。ELISA结果显示三裂叶豚草花粉超氧歧化酶的IgE结合率为12%(5/42),5份阳性血清在免疫印迹实验中均显示阳性结合带。结论三裂叶豚草花粉超氧歧化酶是一种新的致敏蛋白组分,本研究对完善三裂叶豚草花粉过敏原组分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为三裂叶豚草花粉过敏疾病的组分解析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裂叶豚草 花粉 超氧歧化酶 致敏蛋白组分
下载PDF
北京地区桦树花粉过敏原致敏蛋白组分研究
5
作者 王晓艳 丁佳琪 +2 位作者 陈力嘉 王洪田 王学艳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199,共5页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桦树花粉过敏的主要致敏蛋白组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将58例桦树花粉过敏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过敏性哮喘(allergic asthma,AA)组。采用ImmunoCAP...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桦树花粉过敏的主要致敏蛋白组分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将58例桦树花粉过敏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过敏性哮喘(allergic asthma,AA)组。采用ImmunoCAP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桦树花粉sIgE浓度,以及桦树花粉主要致敏蛋白组分Bet v 1,Bet v 2,Bet v 4,Bet v 6 sIgE浓度并分级。分析桦树花粉和各组分蛋白sIgE在AR和AA中的差异。结果入组患者中,AR为44例(75.9%),AA为14例(24.1%)。单独春季花粉过敏的18例患者全部为AR患者,无AA患者。春秋季花粉过敏的患者共计40例,其中AR为26例(65%);AA为14例(35%)。58例纳入研究的患者均为桦树花粉sIgE 2级及以上阳性。4种桦树花粉的致敏蛋白组分中,对任意一种桦树花粉蛋白组分阳性占94.8%。单一组分致敏占77.6%;2种组分致敏占17.2%。Bet v 1和(或)Bet v 2阳性率为93.1%。4种蛋白组分的阳性率依次为:Bet v 1(82.8%)、Bet v 2(29.3%)、Bet v 6(1.7%)、Bet v 4(0)。桦树花粉sIgE和Bet v 1的sIgE级别呈显著正相关性(r=0.898,P<0.001)。Bet v 2的sIgE浓度在AA组显著高于AR组[(4.34±14.35)kUA/L vs(1.56±3.26)kUA/L,P<0.05],其他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北京地区桦树花粉的主要致敏蛋白组分为Bet v 1,桦树花粉组分蛋白以单一致敏为主,Bet v 1联合Bet v 2检测可诊断90%以上的桦树花粉过敏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过 桦树花粉 致敏组分蛋白 Bet v 1 Bet v 2
原文传递
真菌变态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关凯 王良录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07年第1期83-89,共7页
真菌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吸入性变应原之一,可引发变应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结膜炎、变应性胃肠炎、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变应性肺炎(或过敏性肺泡炎)及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或变应性支气管肺真菌病(ABPM)等变... 真菌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吸入性变应原之一,可引发变应性鼻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结膜炎、变应性胃肠炎、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变应性肺炎(或过敏性肺泡炎)及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或变应性支气管肺真菌病(ABPM)等变态反应疾病。本文总结了真菌变应原致敏蛋白组分研究、不同繁殖体致敏蛋白组分及效价的比较研究、真菌变应原间的交叉反应性、基因重组真菌变应原的临床应用、真菌变态反应发病机制、大气生物学、免疫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和 ABPA 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致敏蛋白组分 免疫治疗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