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创优中职院校语文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致橡树》为例
1
作者 时文爽 《成长》 2023年第2期88-90,共3页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本文以《致橡树》为例,以中职生为教学对象,从强化思想指导,巧设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本文以《致橡树》为例,以中职生为教学对象,从强化思想指导,巧设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完善监测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实践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教学模式 中职生 致橡树
下载PDF
基于自主学习理念的中职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
2
作者 王正春 邵良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年第12期76-77,共2页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真的了解,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当然比较深,自己对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真的了解,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当然比较深,自己对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这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 致橡树 舒婷 学习小组 课后作业 顾城 生死相许 网络资源 致橡树
下载PDF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骥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2-45,共4页
 《致橡树》隐含着"两棵树"的原型意象结构。这一意象结构在中国生成于《诗经》、《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妻》等文本中,在西方出现于《圣经》以及斯宾塞、布莱克等人的诗歌中,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含有"死亡———复...  《致橡树》隐含着"两棵树"的原型意象结构。这一意象结构在中国生成于《诗经》、《孔雀东南飞》与《韩凭妻》等文本中,在西方出现于《圣经》以及斯宾塞、布莱克等人的诗歌中,象征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含有"死亡———复活"意蕴;现代作家沈尹默的《月夜》与鲁迅的《秋夜》则赋予其个性独立的观念。舒婷在《致橡树》中最终完成了这一意象结构的置换变形:在意象构成上,用"木棉"与"橡树"置换原来较为模糊的"两棵树",使意象更为具体而富有张力;在象征蕴涵上,舍弃了原有的"死亡———复活"蕴涵,进而综合了中西文本中的爱情蕴涵与中国现代文本中的个性独立观念,并赋予其鲜明的女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橡树 新诗 艾青 原型 意象结构 置换变形 “两棵树”意象 女性意识
下载PDF
女性自尊的觉醒——舒婷的《致橡树》解读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双贵 《北方论丛》 2001年第6期67-70,共4页
在人类的历史上 ,女性从来就没有真正赢得过自己独立的地位 ,而在爱情生活中所扮演的始终是被动的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但时代的发展已将妇女的解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是这种情况的标志之一 ;而中国当代女诗人舒... 在人类的历史上 ,女性从来就没有真正赢得过自己独立的地位 ,而在爱情生活中所扮演的始终是被动的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但时代的发展已将妇女的解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是这种情况的标志之一 ;而中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则与之遥相呼应 ,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爱情诗 ,同时也是人道主义大潮中泛起的一朵别致的浪花。它标志着中国新女性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男性 女权主义 致橡树 人道主义 舒婷
下载PDF
从语境理论角度探究《致橡树》的多重意蕴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树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206-209,共4页
近30年来,《致橡树》一直被人们推崇为当代爱情诗的经典,被赞誉为现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爱情宣言"。但如果我们从语境理论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就会发掘出爱情意蕴之外的文化意蕴和政治意蕴。也就是说,凡是经典作品的意蕴... 近30年来,《致橡树》一直被人们推崇为当代爱情诗的经典,被赞誉为现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爱情宣言"。但如果我们从语境理论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就会发掘出爱情意蕴之外的文化意蕴和政治意蕴。也就是说,凡是经典作品的意蕴结构都是开放状态的,都是可以而且应当"多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橡树 语境理论 多重意蕴
下载PDF
舒婷:女性意识的早醒者——《致橡树》细读 被引量:1
6
作者 齐军华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4-25,共2页
关键词 舒婷 女性意识 致橡树 语文教学 中学 现代诗歌 阅读指导
下载PDF
镜像之像——对舒婷《致橡树》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华 《绥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1-74,共4页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展历史做以综合关照,并对《致橡树》的自身的文学价值提出重新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婷 致橡树 “镜像理论”
下载PDF
培养音乐生艺术思维与表现力的一种途径——以著名诗歌《致橡树》的配乐朗诵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邓青 《韶关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51-155,共5页
音乐教育必须重视培养音乐学生的艺术思维与表现力。根据教学实践,通过配乐诗歌朗诵,可以达到以诗歌的灵性来救济文艺思维与修养不足的目的,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与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 诗文朗诵 配乐 致橡树 艺术思维
下载PDF
基于女性视角看《致橡树》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蕾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88-,90,共2页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诗中新奇瑰丽的意象和清新贴切的比喻,带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曾经激励了迷惘中的一代人与中国传统的旧伦理、旧思想、旧道德、旧爱情观彻底决裂。四十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诗歌当中强烈的女性... 《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诗中新奇瑰丽的意象和清新贴切的比喻,带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曾经激励了迷惘中的一代人与中国传统的旧伦理、旧思想、旧道德、旧爱情观彻底决裂。四十年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诗歌当中强烈的女性意识对当代女性爱情观的影响仍然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橡树 当代女性 爱情观 独立意识 平等意识
下载PDF
传统人格文化和现代意识的冲突——解读舒婷《致橡树》的爱情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林昌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8年第11期34-35,共2页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大胆而热烈地表达... 爱情是人类社会普遍和永恒的内容,也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唱赞美的主题。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之一舒婷,她在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致橡树》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推崇的优美的爱情诗。诗人通过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组合,大胆而热烈地表达了她作为新时期女性对爱情的理解和对理想爱情的不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橡树 爱情观 人格文化 舒婷 解读 冲突 意识 传统
下载PDF
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牴牾——对《致橡树》的互文性再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成 《理论与创作》 2005年第6期96-101,共6页
一、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亦称“文本间性”),是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逐渐兴起的一种理论话语。1966年,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首次在她的一篇名为《词、对话、小说》的论文中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个术... 一、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亦称“文本间性”),是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逐渐兴起的一种理论话语。1966年,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首次在她的一篇名为《词、对话、小说》的论文中提出了“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个术语。克氏曾这样说到:“‘艺术’揭示的是一种特定的实践,它被凝结于一种具有极其多种多样表现的生产方式中。它把陷入众多复杂关系中的主体织入语言(或其他‘意指材料’)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致橡树 解读 价值 姿态 中国学术界 文本间性 理论话语 克里斯蒂
下载PDF
《致橡树》与舒婷热
12
作者 任南南 张守海 《绥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74-78,共5页
作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一直受到主流诗坛的关注和读者的追棒,与舒婷朦胧诗的代表诗人的诗歌地位的生成渊源颇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选择和讲述中,《致橡树》在得到经典化的同时也带动舒婷热的形成。
关键词 致橡树 舒婷 经典
下载PDF
试论当代“经典”建构中的非文学因素——以《乡愁》和《致橡树》为例
13
作者 黄晓东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3期89-92,共4页
一般认为“经典”要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当然,如果文本只具备原创性不一定就能成为经典。因为除了文学性因素,非文学性因素在塑造经典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其中包括政治环境、文化氛围、专业批评、文学教育、时代因素等... 一般认为“经典”要具有原创性、独创性。当然,如果文本只具备原创性不一定就能成为经典。因为除了文学性因素,非文学性因素在塑造经典的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其中包括政治环境、文化氛围、专业批评、文学教育、时代因素等等。往往是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合力最终促成了文本“经典身份”的确立。我们以当代新诗史上舒婷的《致橡树》及余光中的《乡愁》为例,对其经典化过程中的非文学因素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橡树 非文学因素 《乡愁》 “经典” 当代 非文学性 政治环境 文化氛围
下载PDF
问题循序渐进,方能不让课堂陷入僵局——以《致橡树》的“同课异问”为例谈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4
作者 徐凤利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第8期62-62,共1页
本学期,笔者执教两个平行班级的语文,在指导学生解读《致橡树》一诗时,在两个班中进行了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笔者将本次课堂的能力教学目标设定为了:借助对意象特点的概括解读朦胧诗的思想主旨。为了配合能力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不... 本学期,笔者执教两个平行班级的语文,在指导学生解读《致橡树》一诗时,在两个班中进行了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笔者将本次课堂的能力教学目标设定为了:借助对意象特点的概括解读朦胧诗的思想主旨。为了配合能力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不同的问题设计尝试。在第一次教学中,笔者一共设计了三个问题,试图以此来引导学生解读全诗,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第一个问题为“自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找出诗歌的中心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橡树 诗歌思想 能力教学 课堂问题 目标设定 思想主旨 致橡树 问题解决 课堂气氛 层次划分
下载PDF
《致橡树》的爱情观——《新诗鉴赏三步曲》献疑
15
作者 童洪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致橡树 爱情观 新诗鉴赏 中学 语文教学
下载PDF
《致橡树》教学设计
16
作者 丛坤赤 《文教资料》 2007年第28期118-119,共2页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应有机整合于教学过程,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舒婷是新时期朦胧诗潮中最为著名的女诗人,其诗歌以情感深婉含蓄,意象丰富细腻著称.她的代表作《致橡树》通过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应有机整合于教学过程,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舒婷是新时期朦胧诗潮中最为著名的女诗人,其诗歌以情感深婉含蓄,意象丰富细腻著称.她的代表作《致橡树》通过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抒发了高洁而复杂的情感,是一篇让学生感悟体验诗歌特点,接受艺术熏陶和培养道德情操的极好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观 情感内涵 朦胧诗 致橡树 教学设计
下载PDF
在历史机遇的中心:重读《致橡树》
17
作者 任南南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67-72,共6页
舒婷是众多的“今天”派诗人中最幸运的一个,她拥有数量最多的读者。《致橡树》是舒婷公开面世的首部作品,在朦胧诗饱受非难的情况下,究竟是何种因素铸成《致橡树》特殊的文坛际遇为今天考察舒婷最早获得主流诗界有限度的承认、形成舒... 舒婷是众多的“今天”派诗人中最幸运的一个,她拥有数量最多的读者。《致橡树》是舒婷公开面世的首部作品,在朦胧诗饱受非难的情况下,究竟是何种因素铸成《致橡树》特殊的文坛际遇为今天考察舒婷最早获得主流诗界有限度的承认、形成舒婷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婷 致橡树 朦胧诗
下载PDF
论《致橡树》的教育意义
18
作者 王辉 《文教资料》 2012年第14期29-30,共2页
"舒婷时代"已经远去,但她的诗歌作为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仍具有跨时代的生存魅力。作者选取中学、大学课堂的不同教学方式来重新探究诗篇《致橡树》的教育意义,体悟诗篇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诗作《致橡树 教育意义 情感启迪 现实意义
下载PDF
意义 意象 意境:现代诗教学实践探索——以舒婷《致橡树》为例
19
作者 翁光明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5年第4期15-16,共2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对诗歌散文的教学建议为:“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对写作的类别做了明确要求:“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对诗歌散文的教学建议为:“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对写作的类别做了明确要求:“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建议 致橡树 实践探索 意境 现代诗 写作理论 意义 意象
下载PDF
做一株挺拔的木棉——舒婷《致橡树》赏析
20
作者 任玲 《湖南教育(中旬)(B)》 2010年第1期43-44,共2页
舒婷的《致橡树》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 那个时代,政治是一切生活的命脉。爱情作为考验社会宽容度和自由度的量表,是被冻结的。在生活的词典里,只有合乎条件的婚姻,难见超越世俗的爱情,政治任务、身份背景,绝对可以左右感情的... 舒婷的《致橡树》诞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 那个时代,政治是一切生活的命脉。爱情作为考验社会宽容度和自由度的量表,是被冻结的。在生活的词典里,只有合乎条件的婚姻,难见超越世俗的爱情,政治任务、身份背景,绝对可以左右感情的归属。在那样的时代,爱情是奢侈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橡树 舒婷 赏析 木棉 政治任务 自由度 宽容度 爱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