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代次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致肿瘤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漾 包多多 邓丹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高代次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变异性和致肿瘤性,为验证其作为组织工程肌腱种子细胞的安全性提供相应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染色体G带处理方法分别对8个样本的第2、第10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并通过裸鼠皮下致肿瘤实... 目的研究高代次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变异性和致肿瘤性,为验证其作为组织工程肌腱种子细胞的安全性提供相应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染色体G带处理方法分别对8个样本的第2、第10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并通过裸鼠皮下致肿瘤实验对其致肿瘤性进行考察。结果各样本、各代次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均未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改变,裸鼠皮下致肿瘤实验在观察期内均未见结节或可疑病灶产生,符合国家标准。结论高代次(第10代以内)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具有正常的染色体核型,且无致肿瘤性,作为组织工程肌腱种子细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染色体核型 致肿瘤性
下载PDF
分析三项依泽替米贝临床试验探讨其致肿瘤性
2
作者 刘宇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2期3021-3021,共1页
SEAS(the Simvastatin and Ezetimibe in Aortic Stenosis)临床试验是在主动脉狭窄患者中联用辛伐他汀和依泽替米贝,为更大程度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而加用依泽替米贝,5年治疗后显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了,但同时发现加用... SEAS(the Simvastatin and Ezetimibe in Aortic Stenosis)临床试验是在主动脉狭窄患者中联用辛伐他汀和依泽替米贝,为更大程度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而加用依泽替米贝,5年治疗后显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了,但同时发现加用依泽替米贝试验组肿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为明确依泽替米贝是否增加了肿瘤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泽替米贝 试验探讨 临床试验 致肿瘤性 SIMVASTATIN EZETIMIBE 肿瘤发生率 AORTIC
原文传递
肿瘤病理学、病因学
3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1997年第10期108-110,共3页
关键词 肿瘤细胞 癌转移 肿瘤病理学 病因学 致肿瘤性 过度表达 医疗 现代 细胞粘着 表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三聚氰酸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4
作者 胡虎 盛宏强 +1 位作者 马晓琼 来茂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44-550,共7页
三聚氰胺因为最近的奶粉事件成为食品公共安全的焦点,所以针对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三聚氰酸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研究作一综述,主要从理化性质、代谢、毒理机制,以及检测等方面进行总结。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本身的急性毒性作用很低,体内... 三聚氰胺因为最近的奶粉事件成为食品公共安全的焦点,所以针对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三聚氰酸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研究作一综述,主要从理化性质、代谢、毒理机制,以及检测等方面进行总结。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本身的急性毒性作用很低,体内为惰性代谢,大部分以原型从尿液排出,大剂量应用时主要对肾脏产生毒性,产生结石,急性肾衰和结石相关的膀胱肿瘤,但同时可能对心脏等肾脏以外的器官产生毒性作用。它们的毒性具有对动物物种的选择性,相对于小鼠、猫和大鼠的肾脏毒性反应更大,而且在雄性动物更加明显。在检测上,HPLC/MS/MS正在成为主要的检测手段。尽管对这一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特性已有一定的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为何肾脏成为结晶产生的主要器官,对肾脏以外器官/系统的作用如何,体内同时存在的三聚氰胺及其同系物可能的累加和协同作用机制等等,亟待进一步从生理、病理、生化实验方面作出解答,为未来生物毒理研究和研制出解决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胺/副作用 氰胺/毒性 三聚氰胺 三聚氰酸 毒理学 肾毒性 致肿瘤性 生物学效应 检测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抗ABL酪氨酸激酶区胞内抗体对K562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冬 宋俊敏 +5 位作者 呼莹 郭虹 曹德骏 汪萍 刘辉 赵春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转导抗ABL蛋白酪氨酸激酶区胞内抗体基因后,对其在裸鼠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MSCV-ibE-IRES-eGFP,将胞内抗体基因转导K562细胞,观察胞内... 目的观察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转导抗ABL蛋白酪氨酸激酶区胞内抗体基因后,对其在裸鼠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MSCV-ibE-IRES-eGFP,将胞内抗体基因转导K562细胞,观察胞内抗体的表达和细胞内c-ABL及BCR/ABL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变化;将表达胞内抗体的细胞与对照组K562细胞及转导空载体的细胞分别移植裸鼠,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结果获得表达胞内抗体基因的细胞模型:K562-ibE,其靶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明显受抑。移植裸鼠后第14,21,28天肿瘤体积均小于对照组的1/2。结论转导抗ABL蛋白酪氨酸激酶区胞内抗体的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明显受抑制,这可能与胞内抗体显著抑制细胞内BCR/ABL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BCR/ABL信号途径,促进细胞凋亡,降低了细胞的体内致肿瘤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内抗体 K562细胞 BCR/ABL 酪氨酸激酶 致肿瘤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裸鼠 体内生长
下载PDF
成骨诱导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生物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广鹏 李宇琳 +1 位作者 孙剑 周恒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181-184,共4页
目的分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其染色体核型及端粒酶活性是否发生异常的改变,细胞是否产生致肿瘤性,为验证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细胞染色体G显带处理方法对... 目的分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其染色体核型及端粒酶活性是否发生异常的改变,细胞是否产生致肿瘤性,为验证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细胞染色体G显带处理方法对3例成骨诱导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样本进行核型分析,采用端粒酶活性PCR-ELISA检测法分析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通过裸鼠皮下致肿瘤试验对细胞的致肿瘤性进行研究。结果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成骨诱导培养至第7代,未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改变,相应的端粒酶活性也未出现异常增高。致肿瘤试验,在观察期内均未见结节形成或可疑病灶产生,符合国家医疗产品生物学评价标准的要求。结论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长期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染色体核型及端粒酶活性均未出现异常改变,且无致肿瘤性,符合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生物安全性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生物安全性 染色体核型 端粒酶 致肿瘤性
下载PDF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成心肌细胞诱导扩增后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7
作者 黄景玲 杨水祥 陈一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4988-4992,共5页
背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并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下,能否仍然维持原有的正常生理性状态,即是否达到种子细胞的生物安全性标准,目前尚少见研究。目的:分析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及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 背景: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并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下,能否仍然维持原有的正常生理性状态,即是否达到种子细胞的生物安全性标准,目前尚少见研究。目的:分析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分离培养及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条件下,其染色体核型及端粒酶活性是否发生异常的改变及细胞是否产生致肿瘤性。方法:采用染色体G显带处理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以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向心肌细胞诱导培养至第7代后的样本进行核型分析,分析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A、cdk2、C-fos、h-TERT、c-myc和p53的表达,并通过裸鼠皮下致肿瘤试验对细胞的致肿瘤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向心肌细胞诱导体外培养至第7代,未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改变,相应的端粒酶活性也未出现异常增高。c-myc、p53、h-TERT、C-fos无表达。致肿瘤试验,实验裸鼠在观察期内均未见结节形成或可疑病灶产生,符合国家医疗产品生物学评价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安全性 染色体核型 端粒酶活性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 致肿瘤性
下载PDF
研究人员发现了病毒致癌的关键蛋白片断
8
《中国健康月刊》 2007年第1期8-8,共1页
威斯康星州大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种病毒靶标,该发现为开发能摧毁由EBV病毒导致的肿瘤开启了大门。这项研究确定出了与EBV致肿瘤性有关的病毒蛋白质的-个关键片断活动。研究人员发现,当抑制这个蛋白质片断的活动时... 威斯康星州大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种病毒靶标,该发现为开发能摧毁由EBV病毒导致的肿瘤开启了大门。这项研究确定出了与EBV致肿瘤性有关的病毒蛋白质的-个关键片断活动。研究人员发现,当抑制这个蛋白质片断的活动时,病毒的生命周期就被扰乱。研究人员集中分析了他们之前发现的能使Burkitt淋巴瘤细胞存活并生长所需的一个病毒蛋白。这种蛋白质叫做Epstein—Barr抗原1(EBNA-1),是所有EBV阳性肿瘤中病毒制造的唯一蛋白质。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出了能突变构成EBNA-1蛋白的640个氨基酸的不同片断的遗传实验方法。接着,他们用携带不同突变EBNA-1s的EBV来感染人类B细胞。分析结果表明,EBNA-1中一个由25个氨基酸构成的片断负责病毒基因转录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病毒 研究人员 病毒蛋白质 致癌 公共卫生学院 致肿瘤性 威斯康星州 蛋白质片断
下载PDF
细胞因子基因转导的人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及致瘤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腾飞 陈诗书 《上海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4,共4页
用鼠抗人HLA-A,B,C单抗W6/32及HLA-DR单抗HB55与细胞因子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结合,以FITC-免抗鼠Ig为二抗,间接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仪测定了HLA-Ⅰ、Ⅱ类抗原表达,与未修饰及空白载体修饰肿瘤细胞相... 用鼠抗人HLA-A,B,C单抗W6/32及HLA-DR单抗HB55与细胞因子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结合,以FITC-免抗鼠Ig为二抗,间接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仪测定了HLA-Ⅰ、Ⅱ类抗原表达,与未修饰及空白载体修饰肿瘤细胞相比,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的HLAI-Ⅰ、Ⅱ类抗原表达有明显增加,其中IPN-γ作用最强,分别将基因修饰及未修饰肿瘤细胞接3×106细胞/200μl/只接种于Balb/C棵鼠右前肢皮下,逐周观察接种肿瘤细胞的生长。结果表明,细胞因子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的致瘤性都有显著下降甚至消失,这为“细胞因子基因工程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基因 HLA-DR 致肿瘤性 免疫疗法
原文传递
建立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纯化疫苗人用疫苗生产传代细胞系Vero细胞库的研究
10
作者 李娟 孙晓东 +4 位作者 李佳林 黄斌 杨世龙 李安敏 马小奇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80-81,共2页
目的 建立HFRS双价纯化疫苗生产用三级细胞库 ,确保Vero细胞作为病毒培养基质的安全性。方法 以 2 0 0 2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对生物制品生产用传代细胞系的要求 ,对Vero细胞进行核型分析、致肿瘤性等一系列基础性试验。结果 该... 目的 建立HFRS双价纯化疫苗生产用三级细胞库 ,确保Vero细胞作为病毒培养基质的安全性。方法 以 2 0 0 2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对生物制品生产用传代细胞系的要求 ,对Vero细胞进行核型分析、致肿瘤性等一系列基础性试验。结果 该生物所保存的Vero细胞未污染细菌、支原体 ,致肿瘤试验符合2 0 0 2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要求 ,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保持有原细胞学核学特征。结论 该所保存的Vero细胞 1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RS双价纯化疫苗 VERO细胞 核型分析 致肿瘤性试验
原文传递
应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的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2
11
作者 邵海艳 刘洋 +2 位作者 李羽薇 高冠群 张卓伯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22期4388-4390,共3页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s)是利用特定的转录因子诱导体细胞获得的,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可以进行无限的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成三个胚层的能力。iPSC有可能提供无限的自体细胞治疗,目前研究已经证实,不同种类...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s)是利用特定的转录因子诱导体细胞获得的,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可以进行无限的自我更新,并具有分化成三个胚层的能力。iPSC有可能提供无限的自体细胞治疗,目前研究已经证实,不同种类疾病的患者提供的成体细胞诱导后可产生种类繁多的iPSC,这项技术给目前无有效治疗手段的多类疾病带来了治疗的希望,并有可能避免利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治疗面临的伦理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本文回顾iPSC技术优化过程,着重关注应用i PSC建立细胞模型、进行细胞治疗的进展,并探讨iPSC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中遇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疾病模型 诱导多能干细胞治疗 致肿瘤性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Construction of heteroduplex DNA and in vitro model for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ismatch repair
12
作者 WANGYi GlarkAlan +2 位作者 WANGJiaxun SUNMenghong SHIDar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期33-38,共6页
Functional deficiency of mismatch repair(MMR) system is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tumorigenesi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from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unctional deficiency of mismatch repair(MMR) system is one of the mechanisms of tumorigenesi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from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up a method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the whole MMR system in the concerned tumors. The original ssDNA and dsDNA from wild type (wt) bacteriophage M13mp2 and its three derivates with mutation points in the lacZa gene have been used to construct two kinds of heteroduplex DNA molecules. One named del(2) has two bases deleted in the negative strand, the other has a G-G mismatch base pair in the negative strand too. Introducing this heteroduplex DNA into E. coli NR9162 (routS^-) without the MMR ability on the indicator plate with x-gal and IPTG,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plaques, mixture plaque as the charaeteristie phenotype of heteroduplex DNA, blue and clearplaques. If the cell extract is mismatch repair competent the percentage of the mixture plaque will decrease after incubation with these heteroduplex DNA, the repair efficiency is expressed in percentage as 100x (1 minus the ratio of percentages of mixture plaque obtained from the extract-treated sample and untreated samples), which can imply the functionai status of MMR system of certain samples. After large T-antigen-dependent SV-40 DNA replication assay cell extract from TK6, a human lymphoblastoid B-cell lymphoma cell line with MMR ability, and Lovo, a human colonic carcinoma cell line with MMR deficiency have incubated with these heteroduplex DNA. The repair efficiency of TK6 to del(2) is more than 60%, to G-G is more than 50%. The Lovo efficiency to del(2) is less than 10%, to G-G is less than 20%.Therefore, in this in vitro model used for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ismatch repair of heteroduplex DNA as the repair target,TK6 can serve as the control for MMR proficiency and Lovo as the control for MMR deficiency. Using this model the tumor tissue from a case of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high, MSI-H) was measured and lack of MMR ability was shown. And a case of sporadic rectal cancer (SRC) (mierosatellite stability, MSS) maintains MMR proficienc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del is sensitive and dependable. It could be used to measure the funetion status of MMR system in tumor cell and/or tissues. This is a reliable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c of tumorigenesis. It is meaningful i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role of MMR in the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concerned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源双链DNA 失配校正 MMR 致肿瘤性 临床诊断 临床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