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少主义设计与老子“致虚守静”思想的契合与联系
1
作者 王峥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17年第1期102-103,共2页
设计领域的极少主义强调作品的内容被减至最低限度时所散发出来的完美感觉,其核心理念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致虚守静"思想有着非常多的契合与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表明借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当代... 设计领域的极少主义强调作品的内容被减至最低限度时所散发出来的完美感觉,其核心理念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致虚守静"思想有着非常多的契合与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表明借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当代中国设计界建立既具时代性又具民族性的设计体系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少主义设计 老子 致虚守静 中国设计
下载PDF
自然至上 致虚守静——从“寡妇养孤儿”的故事模式看废名小说的道禅哲学
2
作者 方燕妹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6-90,共5页
废名的创作关注人类个体的精神和灵魂,他的"寡妇养孤儿"的故事模式对家庭残缺的根源、人性的至善至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乌托邦意境以及苦难救赎的精神之路的探求,体现了道禅"生苦""死苦"、"自然&... 废名的创作关注人类个体的精神和灵魂,他的"寡妇养孤儿"的故事模式对家庭残缺的根源、人性的至善至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乌托邦意境以及苦难救赎的精神之路的探求,体现了道禅"生苦""死苦"、"自然""无为"、"致虚""守静"、"贵柔""守雌"等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道禅 自然至上 致虚守静
下载PDF
静修与致虚守静之比较
3
作者 焦迎娜 高峰强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年第6期152-153,共2页
超个人心理治疗中的静修与老庄心理学思想中的致虚守静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修身养性、提升自我来看,静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人们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能够比较清醒的认知自我,并做出深入的反思。静修是超个人心理治疗领域通往高层精... 超个人心理治疗中的静修与老庄心理学思想中的致虚守静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修身养性、提升自我来看,静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人们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能够比较清醒的认知自我,并做出深入的反思。静修是超个人心理治疗领域通往高层精神体验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对意识状态和身体都比较重视。老庄认为,若要达到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冥合,就要摆脱外物的干扰,身体要保持自然放松,进入无思无虑的虚静状态。致虚守静的主要途径有心斋、坐忘和持守。本文对静修与致虚守静做了相关对比,静修的可操作性较强,致虚守静的可操作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个人心理治疗 静修 老庄 致虚守静
下载PDF
先秦“致虚守静”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许可峰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6期21-27,共7页
中国特色教育学建设离不开传统教育学思想及其话语体系的深入挖掘与系统梳理。先秦道家学习观主张致虚守静,而儒家则主张虚实相生、志静结合。西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民主生活能力... 中国特色教育学建设离不开传统教育学思想及其话语体系的深入挖掘与系统梳理。先秦道家学习观主张致虚守静,而儒家则主张虚实相生、志静结合。西方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民主生活能力的培养,但易导致个体自以为是或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等问题。了解中国传统与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在学习观上的不同,对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观 先秦 致虚守静 实相生 中国特色教育学
下载PDF
致虚守静,淡泊明志 书法家高卫东的艺术追求
5
作者 冷传训 《健康大视野》 2012年第21期120-123,共4页
高卫东先生自幼喜爱书法艺术,少年时受家庭条件所限而无钱买宣纸,只能长时间在报纸上涂抹习练。“文革”末期的一个偶然机会,高卫东跟随父亲见到了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尽管没能得到笔墨上的教诲,但启功先生对书法艺术的精辟阐述却让... 高卫东先生自幼喜爱书法艺术,少年时受家庭条件所限而无钱买宣纸,只能长时间在报纸上涂抹习练。“文革”末期的一个偶然机会,高卫东跟随父亲见到了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尽管没能得到笔墨上的教诲,但启功先生对书法艺术的精辟阐述却让他受益匪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书法家 致虚守静 淡泊明志 启功
下载PDF
老子“虚静”思想及其对当代官德建设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彭绪铭 左志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79,共7页
"虚"内蕴着宽厚包容、藏而不露、处下不争等特性,"静"则内蕴着清静无为的特性,因而"虚静"是一种空明清静的自然心灵,而唯有达到"极"、"笃"的程度方能完全恢复符合道的自然心灵。当然... "虚"内蕴着宽厚包容、藏而不露、处下不争等特性,"静"则内蕴着清静无为的特性,因而"虚静"是一种空明清静的自然心灵,而唯有达到"极"、"笃"的程度方能完全恢复符合道的自然心灵。当然,人类要复归于虚无清静的本根状态是人法自然之规律的必然要求,而损"知"损"欲"的基本方法则是返归于虚无清静的本根状态的不二法门。当前,这一"虚静"思想对当代官德建设特别是对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忠诚等道德品质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致虚守静 人法自然 官德建设
下载PDF
浅析《道德经》中医养生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熊常初 邱明义 《河南中医》 2012年第10期1319-1320,共2页
中华古老的养生文化素来是中医学界的一大亮点,最具代表的要数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道德经》所蕴含的养生思想,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后世道家奉它为经典。《道德经》尽管没有被归类为养生系列的书,可是它蕴含的养生思想,形成了... 中华古老的养生文化素来是中医学界的一大亮点,最具代表的要数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道德经》所蕴含的养生思想,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后世道家奉它为经典。《道德经》尽管没有被归类为养生系列的书,可是它蕴含的养生思想,形成了我国古老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 顺应自然 致虚守静 贵柔守雌 归真返朴 《道德经》 老子
下载PDF
道教哲学与身心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安梧 《运城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10,共10页
以《道德经》为核心理解与诠释现代人所面对的生死学问题,首先对“语言的异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评论;并进一步指出:人应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让事物回到如如不动的寂静状态,以治疗语言系统介入这个本真状态后所衍生的种种问题。就... 以《道德经》为核心理解与诠释现代人所面对的生死学问题,首先对“语言的异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评论;并进一步指出:人应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让事物回到如如不动的寂静状态,以治疗语言系统介入这个本真状态后所衍生的种种问题。就宇宙人生问题的终究极思考,儒家的思考面向是"自觉",道家思考的面向是"自然"。儒道思考的面向不同,论及语言介入天地元始之状态,亦颇有差异。道家极力想摆脱名言系统的束缚,而强调回到本来彼此互融和谐的场域。他强调"尊道而贵德"以生长代替竞争。道家强调从日常生活检查自己的内心状态,作一逆向、解构的思考,消除话语系统产生的对立,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让万物回归,道通为一。道家强调"去名以就实",回归生命的和谐状态。跨过话语,直入存在之源,由此存在之源的自发和谐与调适,如此便对既成的意识形态有一解构之作用。能致虚守静、涤除玄览,让生命回到自由真实的状态,这时便不必通过人间的话语来沟通,他通过自然的天籁来呼应;如此"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正标识着"存有的治疗学"之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有的治疗 自然 天地 尊道贵德 致虚守静 否定性思考
下载PDF
《道德经》论精神养生 被引量:8
9
作者 梅晓云 《甘肃中医》 2001年第6期3-5,共3页
关键词 道德经 老子 精神养生 自然无为 致虚守静
下载PDF
“以物观物”:《老子》悟“道”路径的现象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建琼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25-28,共4页
以西方胡塞尔现象学为理论参照,对《老子》中所提出的“以物观物”的悟“道”方法路径进行分析阐释。老子根据形而上之“道”的无形、恍惚等不稳定性特征,提出了指向本质直观的“以物观物”的方法。通过具有“道”与“物”双重张力的“... 以西方胡塞尔现象学为理论参照,对《老子》中所提出的“以物观物”的悟“道”方法路径进行分析阐释。老子根据形而上之“道”的无形、恍惚等不稳定性特征,提出了指向本质直观的“以物观物”的方法。通过具有“道”与“物”双重张力的“象”这一媒介,将直观从感性直观延伸至本质直观;提出“致虚守静”,通过悬置认知主体的意识活动,消除主客体二元对立,为“以物观物”以悟“道”提出了主体精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以物观物 致虚守静 现象学
下载PDF
老子“无为”理念融入高职思修课教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龙 王欣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03-104,共2页
高职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过多追求金钱与物欲,淡化了"道"和"德"的约束,强调自身利益的实现,崇尚以"有为"为手段的"为"。然而,"有为之为"有时并不... 高职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过多追求金钱与物欲,淡化了"道"和"德"的约束,强调自身利益的实现,崇尚以"有为"为手段的"为"。然而,"有为之为"有时并不能成就事情。因为它过多的附加了外在的人为,不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扬中国文化。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要求在为人处事中,要遵循涵容和为而不争的原则;在生活中,摆脱对物欲的过分追求,做到不为"物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无为 致虚守静 “无为”而教
下载PDF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中国设计的主要影响——论明代李渔“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月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S3期42-43,共2页
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一直将庄子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不去施加人性的力量,使其改变原有的自然之性,保全其"真"美,主张无... 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一直将庄子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不去施加人性的力量,使其改变原有的自然之性,保全其"真"美,主张无雕饰的朴素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虚守静 密不透风 美感机能
下载PDF
老子的健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3
作者 张爱菊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8-10,共3页
笔者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把老子健康思想诠释并整理为四个大的方面,包括老子辨证的认知观、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淡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质朴的人格。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现状,提出合理建议: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珍惜和尊重生命... 笔者对老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把老子健康思想诠释并整理为四个大的方面,包括老子辨证的认知观、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淡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质朴的人格。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现状,提出合理建议: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珍惜和尊重生命;淡泊名利亲近自然;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健康思想 道法自然 重生轻物 致虚守静 知足常乐
下载PDF
入世的脑出世的心——浅析儒道哲学结合的心理应用
14
作者 席静雅 《魅力中国》 2010年第6期338-339,共2页
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人的心理反愈加脆弱,各种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病悄然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为社会埋下了诸多隐患。全社会已广泛关注和研究解决方法,而哲学能做的正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让人的内心自主强大起来。而在中国哲学中... 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人的心理反愈加脆弱,各种心理问题乃至精神疾病悄然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为社会埋下了诸多隐患。全社会已广泛关注和研究解决方法,而哲学能做的正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让人的内心自主强大起来。而在中国哲学中,以社会责任感为主导的儒家思想和以道法自然、主张个性自由的道家思想的结合,就能提供给我们一种方法——让我们拥有思考如何成功入世的脑的同时还能拥有一颗能够随时放下的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价值 致虚守静 儒道互补 心理应用
下载PDF
从骆宾王《咏鹅》诗谈及自然本性之美
15
作者 邢海滨 《戏剧之家》 2018年第6期211-211,231,共2页
本文通过骆宾王诗《咏鹅》所体现的童真童趣,谈及人为物累,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本性,致虚守静,享受自然本性之美。
关键词 童真童趣 人为物累 自然本性 致虚守静
下载PDF
從《淮南子》的《脩務》與《主術》看黄老道家的儒道融合
16
作者 陳麗桂 《道家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278-304,共27页
司馬談説黄老道家“兼儒墨”,《淮南子》集黄老道家思想大成,自述選作宗旨,要“紀綱道德,以經緯人事”,《主術》、《脩務》兩篇清楚顯示了這樣的狀況。《主術》標舉治政的高境界是“太上神化”。所謂“神化”,指的是一種從《老子》致虚... 司馬談説黄老道家“兼儒墨”,《淮南子》集黄老道家思想大成,自述選作宗旨,要“紀綱道德,以經緯人事”,《主術》、《脩務》兩篇清楚顯示了這樣的狀況。《主術》標舉治政的高境界是“太上神化”。所謂“神化”,指的是一種從《老子》致虚守静、《莊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精神專致工夫中提煉出來的高層次心靈狀態,結合儒家《中庸》精一執中、真實無妄的至“誠”心靈,去輻射感召群衆,達到不治而自化的效果。這是道家的虚静工夫加儒家的精一真誠結合而成的功效。又結合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法令制定的根源來自民心的需求,納人君於法令的管轄之中。其次,道家主張自然無爲、反智非學,《脩務》一方面推崇道家的自然無爲,另一方面在講求外王事功的大前提下,將“無爲”解釋爲:不是無所是適,而是因須自然條件以求發展,建立事功。只有胡亂耍弄心機智巧,强矯自然的操作,才是有爲。它並定義“學習”爲依順先天資質條件去開展後天,並不違反道家自然無爲的原則,仍然是“無爲”而非“有爲”。將道家的“自然無爲”與儒家的“勤學”糅合融通,建構其黄老道家有爲式的“無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黄老道家 致虚守静 儒道融合
下载PDF
老子的虚静认知论释解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立新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6年第2期40-48,共9页
老子创造的虚静观涉及虚静认知论思想,它以'涤除玄鉴''虚静观道'和'虚静观物'三个方面内容呈现出来。'涤除'是洗脑的工夫,它要求体道修道者虚空清静掉世俗化的智慧知识,以清澈澄明的道镜之心玄览天道玄... 老子创造的虚静观涉及虚静认知论思想,它以'涤除玄鉴''虚静观道'和'虚静观物'三个方面内容呈现出来。'涤除'是洗脑的工夫,它要求体道修道者虚空清静掉世俗化的智慧知识,以清澈澄明的道镜之心玄览天道玄德;'致虚守静'要求体道修道者从现象性认知中超越出来,把握自然天道玄德的本质性、规律性存在;'换位观照'要求体道修道者以他者的视角和立场认知具体事物,把握物自性,体会万事万物各自不同的自然本性;'观妙观徼'则要求体道修道者认知具体事物的发生、发展、终结的具体过程和规律。老子的虚静认知论既包含形而上的抽象,又包含形而下的演绎,是早期中国式理性认知理论思想的典型代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虚静认知把握天道玄德的本体特性,并以此推及人生,落实天人合一的道性人生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静认知 涤除玄鉴 致虚守静 换位观照 观妙观徼
原文传递
一部“文人治医”的可法之书——评《生命内景与〈道藏〉精选药方研究》
18
作者 詹石窗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6-77,共2页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从起源之时就与传统中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黄帝封禅鬼神山川祈求平安的雏形道教,还是主张致虚守静、逍遥无为的义理道教,抑或是设"静室"忏悔求得身心安宁的制度道教,都灌注了"强烈的...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从起源之时就与传统中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黄帝封禅鬼神山川祈求平安的雏形道教,还是主张致虚守静、逍遥无为的义理道教,抑或是设"静室"忏悔求得身心安宁的制度道教,都灌注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正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十五》所指出"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为了修道成仙,历代高道积极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并不断"借医弘道"、济世度人,形成了"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基本宗旨和"十道九医"的道教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虚守静 济世度人 抱朴子内篇 弘道 静室 传统中医学 生命意识
原文传递
修之于身:为政者的成功基石——老子论官德修养
19
作者 马平安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第4期93-96,共4页
早在春秋末期,老子就很关注为政者的个人素质和政治修养,对为政者的政治行为规则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思考与论述。老子认为,德道是对政道的补充,为政者素质和官德修养,不但关系到为政者个人能否有效地实现政治管理与社会治理,而且也关... 早在春秋末期,老子就很关注为政者的个人素质和政治修养,对为政者的政治行为规则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思考与论述。老子认为,德道是对政道的补充,为政者素质和官德修养,不但关系到为政者个人能否有效地实现政治管理与社会治理,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和民众利益得失。他希望为政者能够"道法自然""尊道贵德""致虚守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官德修养,为身、为家、为乡、为邦、为天下而"去甚、去奢、去泰",不妄为、不乱为、不胡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政者 政治修养 春秋末期 致虚守静 道法自然 官德修养 个人素质 行为规则
原文传递
“2014年第二届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节暨第十届北京国际武术邀请赛北京国际武术与养生文化研讨会”论文 老子思想于太极拳修炼养的滋养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志威 《中华武术(研究)》 2014年第8期80-84,79,共6页
太极拳前辈尝言太极拳为道家拳,为中华文化拳。此引发笔者进入探索,振叶寻根,以文献探讨之法,以及个人对太极武艺修炼养之实践功夫之体悟,发现确实太极拳之实拳实功,因任道家老子思想自然之观复,并峰回路转之后,尚能转化为益寿延年不老... 太极拳前辈尝言太极拳为道家拳,为中华文化拳。此引发笔者进入探索,振叶寻根,以文献探讨之法,以及个人对太极武艺修炼养之实践功夫之体悟,发现确实太极拳之实拳实功,因任道家老子思想自然之观复,并峰回路转之后,尚能转化为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太极武艺人生的修炼养,以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而观无自得、虚静恬澹寂寞无为的观复胸怀,实乃作为吾等人类于居高无尽藏之天地间,能交与参赞涵泳融摄之人生修炼准则,所谓"极"之意涵的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思想 致虚守静 静恬澹 寂寞无为 慎始早服 杨家老架太极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