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世俗文书中舌头、舌上音问题之讨论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朝东 仝正涛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通过调查唐五代敦煌世俗文书中的音切与异文别字材料发现,7世纪初以后不管北方方言还是南方方言的语音材料中,端组和知组的分化都已经基本完成了,而泥娘合并则是普遍的语音特征。敦煌写本《文选音》《俗务要名林》中存在舌头音与舌上音... 通过调查唐五代敦煌世俗文书中的音切与异文别字材料发现,7世纪初以后不管北方方言还是南方方言的语音材料中,端组和知组的分化都已经基本完成了,而泥娘合并则是普遍的语音特征。敦煌写本《文选音》《俗务要名林》中存在舌头音与舌上音混切,是属于抄写的缘故,不是古音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上音分化 泥娘合并 唐五代 西北语
下载PDF
汉语“古无舌上音”的苗语例证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晓东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84-86,共3页
汉语"古无舌上音"是我国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提出来的著名论断。这里以笔者的母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下司镇白午自然寨的苗语词汇为语料与汉语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汉语"古无舌上音"... 汉语"古无舌上音"是我国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提出来的著名论断。这里以笔者的母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下司镇白午自然寨的苗语词汇为语料与汉语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汉语"古无舌上音"的论断在黔东南苗语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苗语 “古无舌上音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舌上音“娘”母独立时间的考察报告
3
作者 任福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154-159,共6页
通过对初唐至中唐时期几种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的系统考察 ,认为舌上音“娘”母从舌头音“泥”母分化而独立的时间当在公元 6 4 1年 。
关键词 舌上音 唐代 汉语 韵学 "娘" "泥"
下载PDF
从《玉篇》看舌上音知系声母的产生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声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82-86,共5页
上古舌头音端透定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四个支派。一仍为端系声母,这是现代声母d、t的来源。二是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是分化出正齿音照系五母。四是从定母里分化出喻母四等。另外,泥母分化出泥娘日三母。对于其中舌上音知系声母,清朝古... 上古舌头音端透定发展到中古,分化为四个支派。一仍为端系声母,这是现代声母d、t的来源。二是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三是分化出正齿音照系五母。四是从定母里分化出喻母四等。另外,泥母分化出泥娘日三母。对于其中舌上音知系声母,清朝古音学家钱大昕有过论述。他在《类隔之说不可信》中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钱大昕提出并论证了“古无舌上音”这一重要音理。钱氏的这一贡献,早巳为学术界所公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上音 玉篇 声母 钱大昕 广韵 通假字 集韵 反切上字 喻母
下载PDF
番汉语舌头音、舌上音反切拟音之比较
5
作者 王艳春 贾常业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5-102,共8页
本文以《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反切拟音资料为基准,利用《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辅助佐证材料,对《同音》丁种本和《五音切韵》韵图中的882个舌头音字、对《同音》丁种本中的23个舌上音字与汉语进行比较和分析,反映出其基本的... 本文以《文海》、《同音文海合编》所提供的反切拟音资料为基准,利用《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辅助佐证材料,对《同音》丁种本和《五音切韵》韵图中的882个舌头音字、对《同音》丁种本中的23个舌上音字与汉语进行比较和分析,反映出其基本的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语 汉语 舌上音 比较
下载PDF
从《番汉合时掌中珠》看西夏语有无舌上音
6
作者 张竹梅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01-103,共3页
考察西夏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夏汉对音和汉夏对音中西夏文几乎没有四品舌上音类字,而《五声切韵》和《同音》中却都列有“四品舌上音”类。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简单地“直抄”,而有可能是实际语音的反映,也说明 12世纪的汉语舌上音类... 考察西夏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夏汉对音和汉夏对音中西夏文几乎没有四品舌上音类字,而《五声切韵》和《同音》中却都列有“四品舌上音”类。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简单地“直抄”,而有可能是实际语音的反映,也说明 12世纪的汉语舌上音类正处在一个变化时期。西夏语的四品舌上音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舌上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语 汉语 四品 舌上音
下载PDF
审视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
7
作者 曹国安 《惠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53-58,88,共7页
钱大昕用以支撑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这两个观点的论据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其所论有两大逻辑问题:一是以偏概全,二是论据不一定指向观点。故这两个观点不可成为定论。汉字谐声系统、《广韵》反切上字系联结果等证明古有轻唇音、舌上音。
关键词 钱大昕 轻唇 舌上音
下载PDF
用“古无舌上音”辨舌尖前后音
8
作者 张先涛 《语文知识》 1994年第11期52-53,共2页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是两组难以区分的声母。南方方言一般都没有舌尖后音zh、ch、sh,北方方言的有些地方虽然有舌尖后音,但所管的字数也不完全同普通话一致。如何辨认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字?通...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是两组难以区分的声母。南方方言一般都没有舌尖后音zh、ch、sh,北方方言的有些地方虽然有舌尖后音,但所管的字数也不完全同普通话一致。如何辨认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字?通行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利用形声字偏旁对应类推。如以zh声母的代表字“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方言 方言区 舌上音 北方方言 部位 辨认法 方法 十驾斋养新录 古代汉语
下载PDF
古无舌上音今证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启焕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83-89,132,共8页
钱大昕论证举例 《切韵》音系的三十六字母中,舌上音有知、彻、澄、泥四母,舌头音有端、透、定,泥四母。但据清代学者钱大昕(晓征,1728—1804)的考证,上古音无舌头、舌上之分。即《切韵》音系的知、彻、澄三母,在上古时代,其音读与端、... 钱大昕论证举例 《切韵》音系的三十六字母中,舌上音有知、彻、澄、泥四母,舌头音有端、透、定,泥四母。但据清代学者钱大昕(晓征,1728—1804)的考证,上古音无舌头、舌上之分。即《切韵》音系的知、彻、澄三母,在上古时代,其音读与端、透、定无异。为了阐明这个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游话 舌上音 《广韵》 词例 反切 普通话 闽语 方言 厦门话
原文传递
自贡卷舌音源流
10
作者 丁隆永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44-46,共3页
在音理上,从发音时伴随的动作看辅音,它能卷舌化,也就是说,一般辅音都可以伴随一个舌翘或卷起的动作,例如〔kr〕。故上古的端透定声纽到中古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中古以后,知组和照组的字又逐步分化,在今普通话中绝大多数念成舌尖后音(?... 在音理上,从发音时伴随的动作看辅音,它能卷舌化,也就是说,一般辅音都可以伴随一个舌翘或卷起的动作,例如〔kr〕。故上古的端透定声纽到中古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中古以后,知组和照组的字又逐步分化,在今普通话中绝大多数念成舌尖后音(?)即所谓“卷舌音”了。例如:“知”念(?),“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 自贡 尖前 源流 舌上音 知组 方言调查 中古
下载PDF
湘南土话中t、th特殊音读的来源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祥友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8期125-128,共4页
湘南土话中"精、清、知、彻、庄、初、章、昌、泥"等声母中广泛存在t、th的读音,这些声母读t、th在湘南土话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有的属存古性质,有的却是后起音变的结果。
关键词 舌上音 湘南土话
下载PDF
韩国古代汉字为中国上古音说 被引量:8
12
作者 严翼相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40-148,共9页
古代韩国汉字音是不分中国上古端系与章(照三)系的,韩国现存最早历史书《三国史记》〈地理志〉能证实这一点。古代韩国端系汉字音不仅反映“古无舌上音”,而且章系字也不像王力先生说的是舌上音,而是与端系一样,都为舌头音。根据... 古代韩国汉字音是不分中国上古端系与章(照三)系的,韩国现存最早历史书《三国史记》〈地理志〉能证实这一点。古代韩国端系汉字音不仅反映“古无舌上音”,而且章系字也不像王力先生说的是舌上音,而是与端系一样,都为舌头音。根据这种现象以及其他韩语里的中国上古音的痕迹,本文还主张汉字在中国上古音时期已借用于古代韩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 上古 韩国汉字 中古 《三国史记》 声母 韩语 轻唇 历史语言学 舌上音
下载PDF
《玉篇》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声琦 《辞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25-136,共12页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为南朝梁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所编撰。《玉篇》原书已佚。清末,我国学者黎庶昌、罗振玉先后在日本发现了《玉篇》残卷,并各自集佚成书刊行。经考证,残卷是唐昭宗以前的写本,“乃顾氏...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主体的古代字典,为南朝梁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所编撰。《玉篇》原书已佚。清末,我国学者黎庶昌、罗振玉先后在日本发现了《玉篇》残卷,并各自集佚成书刊行。经考证,残卷是唐昭宗以前的写本,“乃顾氏原帙”,极为珍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篇 六朝时代 宋本 反切 说文 分化 上古 舌上音 残卷 汉魏六朝
下载PDF
音韵学教学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廷武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1-9,共9页
我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八四年桂林年会上,就音韵学教学问题作了个简短发言。会后有同志叫我写出来。这些同志的鼓励,我深表谢忱;真要写出来,却有几分惶恐,故久未动笔。八七年底在昆明西南地区高师古汉语函授教材编写会上,有同志提出:古... 我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八四年桂林年会上,就音韵学教学问题作了个简短发言。会后有同志叫我写出来。这些同志的鼓励,我深表谢忱;真要写出来,却有几分惶恐,故久未动笔。八七年底在昆明西南地区高师古汉语函授教材编写会上,有同志提出:古汉语音韵,教者不好教,学者学不懂,主张不编入教材。我持异议,分工时这部分编写任务落到我头上。会下,有老师同我交换意见,也希望我谈谈音韵的教学问题;最近也收到朋友这方面的来信,故尔惴惴抛砖,以冀得到同志们的指正和有更多的朋友来探讨“玄学”的教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中国韵学研究 被切字 四等韵 上字 重唇 韵镜 舌上音 主要元
下载PDF
试论音韵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正明 《丽水学院学报》 1981年第2期57-63,共7页
音韵学,是我国传统的一门科学。它与文字学、训诂学一起,称为“小学”。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内容。自东汉以来,特别是魏晋反切盛行以后,音韵之学兴起,它跟文字学、训诂学同时发展。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音韵的研... 音韵学,是我国传统的一门科学。它与文字学、训诂学一起,称为“小学”。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内容。自东汉以来,特别是魏晋反切盛行以后,音韵之学兴起,它跟文字学、训诂学同时发展。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音韵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独立于文字学、训诂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五四以来提倡白话文,学校以教授白话文为主,传统的音韵学,跟语文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语文 历代学者 变化 对应规律 舌上音 旁转 定母 中学语文教师 韵部 见母
下载PDF
利用朝鲜语的汉字音分辨zhi chi shi和z c s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植藩 《汉语学习》 1980年第5期30-33,共4页
利用朝鲜语的汉字音,可以帮助我们分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zhi、chi、shi和zi、ci、si。 《现代汉语词典》在这六个音节中共收录了三百五十多字。这些字同朝鲜语的汉字读音对照,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类: 一、朝鲜语读(i)的字,汉语是卷舌音,如... 利用朝鲜语的汉字音,可以帮助我们分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zhi、chi、shi和zi、ci、si。 《现代汉语词典》在这六个音节中共收录了三百五十多字。这些字同朝鲜语的汉字读音对照,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类: 一、朝鲜语读(i)的字,汉语是卷舌音,如: zhi 支祗之知卮值(价值)只纸止旨徵至志治痔稚 chi 蚩絺魑鸱痴池迟持篪齿侈耻豉翅炽 shi 施诗尸时始矢豕氏示市恃是视试舐 例外:缁zi 差ci 嘶si 二、朝鲜语读或的字,汉语是卷舌音(都读去声),如: zhi 制滞寔彘 c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语 汉字 古汉语 尖元 齿 斗叶 舌上音 正齿
下载PDF
莆田方言白读音和上古汉语语音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鸿儒 《龙岩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62-66,共5页
莆田方言是闽方言的一个次方言。莆田方言内部有严然划二的白读(话音)和文读(读书音)两个系统。白读音是莆田人两晋末年以后逐渐从中原南迁带来的,至今还与上古汉语语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别就声韵两方面作些介绍。 一、白读音反映... 莆田方言是闽方言的一个次方言。莆田方言内部有严然划二的白读(话音)和文读(读书音)两个系统。白读音是莆田人两晋末年以后逐渐从中原南迁带来的,至今还与上古汉语语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别就声韵两方面作些介绍。 一、白读音反映了上古汉语声母的大部分特征 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结论不一。不过,清人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白读 读书 闽方言 次方言 舌上音 轻唇 定母 中古 切韵
下载PDF
《古今汉语声母演变对应关系图》例释(《音韵学述论》摘选之二) 被引量:1
18
作者 石鼓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7年第2期75-84,共10页
为了便于初学音韵者掌握,也为了便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者随时查检使用,我们可以把由上古到中古再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的演变对应关系总结概括为如下图表(以下简称“图”):·附图一·
关键词 《广韵》 例释 定母 舌上音 透母 学语文 重唇 总结概括 孟子译注 经典释文
下载PDF
《金钗记》的方音特点——明初汕头方言声母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东华 《韩山师专学报》 1987年第2期88-92,共5页
分析《金钗记》的别字材料,可以看出《金钗记》所用方言的声母特点:舌头舌上音不分;浊音清化;齿头音、正齿音不分,正齿音二三等不分;以母与定母同类;一部分心、禅二母字,读同精母;等等。跟现代方言比较、与汕头方言极为相似。
关键词 正齿 齿头 金钗记 定母 现代方言 清化 舌上音 白读 送气清
下载PDF
徐邈五经音训中的直音浅析
20
作者 刘兴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115-121,共7页
东晋徐邈(约公元344—397)东莞姑幕人。曾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和《庄子》注音,除《论语音》散逸外,现存于陆德明《经典释文》。徐邈生活在公元4世纪,正是社会发生大动荡、语言... 东晋徐邈(约公元344—397)东莞姑幕人。曾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传》、《论语》和《庄子》注音,除《论语音》散逸外,现存于陆德明《经典释文》。徐邈生活在公元4世纪,正是社会发生大动荡、语言发生大变革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 旁转 春秋左传 经典释文 舌上音 阴阳对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