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同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68-74,共7页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而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城 古印度佛像 石窟寺造像
下载PDF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同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0-65,共6页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但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城 古印度佛像 石窟寺造像
下载PDF
从印度到敦煌:祇园布施与舍卫城斗法故事的图文转变试析
3
作者 魏健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7,共11页
早期祇园布施的故事关注精舍的建立过程,舍卫城斗法则聚焦于释迦的神变崇拜,二者在文本和图像中皆未共处同一叙事单元。《贤愚经》可能出于升华释迦历史性形象的需要,借鉴舍卫城大神变的叙述框架,创作出劳度叉斗圣的故事,使布施和斗法... 早期祇园布施的故事关注精舍的建立过程,舍卫城斗法则聚焦于释迦的神变崇拜,二者在文本和图像中皆未共处同一叙事单元。《贤愚经》可能出于升华释迦历史性形象的需要,借鉴舍卫城大神变的叙述框架,创作出劳度叉斗圣的故事,使布施和斗法的故事在叙述祇园精舍建立缘由的图文中共存。唐代前后,文本中舍卫城大神变的结局新增药叉放猛风吹外道的情节,劳度叉斗圣故事可能受此影响也将斗法结局调整为风神放风吹向整个外道阵营,并影响到图像的绘制。在文本构建的圣地崇拜语境下,敦煌石窟的劳度叉斗圣变可能意在通过和佛坛尊像的结合,以绘塑结合的方式表现释迦在祇园说法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祇园布施 卫城 劳度叉斗圣 圣地崇拜
下载PDF
中国早期净土变相的型制与渊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同标 《武陵学刊》 2011年第5期98-104,共7页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净土变相,其主要图像特征是阿弥陀佛三尊处于楼阁与莲池之间,周围有菩萨天众与各式化生等,表达了信众往生西方乐土的愿望。最早的净土变相典型像例是南响堂山第1、2两窟的浮雕,表明净土变相正式形成于北齐。净土变相的...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净土变相,其主要图像特征是阿弥陀佛三尊处于楼阁与莲池之间,周围有菩萨天众与各式化生等,表达了信众往生西方乐土的愿望。最早的净土变相典型像例是南响堂山第1、2两窟的浮雕,表明净土变相正式形成于北齐。净土变相的基本图式和构成要素,与犍陀罗地区出土的"穆罕默德那利造像"尤为相近,是借用古印度流行的"舍卫城大神变造像"为图像范本,结合净土佛典而创制的。这一发现,既指明了中国净土变相的源头,也从具体的案例中显示了笈多王朝的佛教艺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 南响堂山石窟 卫城造像 穆罕默德那利造像
下载PDF
三件新出犍陀罗浮雕造像述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静杰 何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47,共14页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 新近面世的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舍卫城神变浮雕、佛塔假门浮雕,在几个重要问题点上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犍陀罗文化的认知。证实涅槃与弥勒图像组合及其象征的末法与传法思想,以及双神变与大神变合成的舍卫城神变图像率先出现在犍陀罗中心地区,佛塔假门则是中印度与西北印度佛教文化的巧妙结合。进而反映了吸收中印度、希腊罗马文化因素,并影响中亚、西域文化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 涅槃与弥勒组合浮雕 舍卫城神变浮雕 佛塔假门浮雕
下载PDF
宇宙主释迦佛——从印度到中亚、中国 被引量:12
6
作者 宫治昭 贺小萍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2,共8页
印度在笈多朝时期 ,佛教艺术开始追求超越佛陀自身永恒的图像 ,称作“宇宙主的释迦像” ,是由初说法、舍卫城神变 (千佛化现 )、大光明神变发展而来的 ,传人中亚和中国 (敦煌 )再经发展 ,敦煌第 42 8窟一般称作卢舍那的佛像 ,应为这种... 印度在笈多朝时期 ,佛教艺术开始追求超越佛陀自身永恒的图像 ,称作“宇宙主的释迦像” ,是由初说法、舍卫城神变 (千佛化现 )、大光明神变发展而来的 ,传人中亚和中国 (敦煌 )再经发展 ,敦煌第 42 8窟一般称作卢舍那的佛像 ,应为这种宇宙主的释迦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主释迦像 初说法 舍卫城神变 大光明 中亚 敦煌
下载PDF
论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佛像的莲花座渊源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同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43,156,共9页
长江中下游的汉晋佛教造像中,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佛像的莲花座,这是与长江上游四川地区的汉晋佛像截然不同的一个持点。武昌莲溪寺的东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纪年佛像,足踏莲台,莲茎左右各分出一根细枝,枝端有莲花。这是很可能中国纪... 长江中下游的汉晋佛教造像中,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佛像的莲花座,这是与长江上游四川地区的汉晋佛像截然不同的一个持点。武昌莲溪寺的东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纪年佛像,足踏莲台,莲茎左右各分出一根细枝,枝端有莲花。这是很可能中国纪年造像中出现的首例莲花座,而且是古印度"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的雏形。莲花座,在古印度首先出现于拉克希米和梵天造像,与佛教无关。直到公元三世纪中后期才与佛像造像发生联系,而且,仅限于"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由此出发,并参照中国古籍文献,可以判断,中国汉晋时期独立出现的莲花图像与佛教的关系无关,不能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证据,当时与佛教有关的仅有长江中下游的莲花座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莲溪寺佛教造像 莲花座 莲花图像 卫城造像
下载PDF
泰国素可泰行径佛像考源
8
作者 赵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116,共7页
泰国素可泰“行径佛像”是佛教美术史上的一大创举,它将泰国造像艺术推向顶峰,为东南亚佛教美术提供了典范。因此,行径佛像的造型和理论依据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图像和文本的双重追考,勾勒出了行径佛与印度舍卫城神变造像碑及... 泰国素可泰“行径佛像”是佛教美术史上的一大创举,它将泰国造像艺术推向顶峰,为东南亚佛教美术提供了典范。因此,行径佛像的造型和理论依据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图像和文本的双重追考,勾勒出了行径佛与印度舍卫城神变造像碑及其故事文本的联系,明确了笈多美术与信仰跨时代、跨地域的传播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 素可泰王朝 行径佛像 卫城
下载PDF
阿弥陀佛三尊五十菩萨像源流考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同标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8-105,共8页
"阿弥陀佛三尊五十菩萨像"是早期净土变造像的一种类型,该图像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左右侍立大势至与观世音。从主尊所坐的莲花梗茎上分出许多细枝,分布在主尊两侧,犹如网缦或树枝般的托起许多小莲花,小莲花之上共坐五十尊形体... "阿弥陀佛三尊五十菩萨像"是早期净土变造像的一种类型,该图像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左右侍立大势至与观世音。从主尊所坐的莲花梗茎上分出许多细枝,分布在主尊两侧,犹如网缦或树枝般的托起许多小莲花,小莲花之上共坐五十尊形体较小的菩萨。该图像渊源于古印度笈多王朝流行的"舍卫城大神变造像",与旧籍所言得自"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的记载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造像 阿弥陀佛三尊五十菩萨像 卫城造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