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僧肇佛学的有无论与动静观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红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64,共7页
要真正理解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必须将僧肇佛学纳入到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考察,研究其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主题,及其吸收融合的不同思想文化资源。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主要包含两方面内涵:其一,从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说...
要真正理解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必须将僧肇佛学纳入到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考察,研究其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主题,及其吸收融合的不同思想文化资源。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主要包含两方面内涵:其一,从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说立场出发,提出"非有非无"、"非动非静"观念,否定魏晋玄学有无论、动静观关于现象世界和本体存在的实体性理解,从现象世界存在本性的角度论述了性空观("不真")和性住观("不迁");其二,承续魏晋玄学的体用论主题,在"即体即用"的体用论基础上,阐发了有无一观("即万物之自虚")、"即动而求静"的观念。僧肇在正确理解和坚持般若中观学说的前提下,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理论意向,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般若中观学说与老庄玄学思想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中国化的方式及趋势起到了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论》
般若中观学说
老庄玄学
有无论
动静观
体用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僧肇佛学的有无论与动静观
被引量:
1
1
作者
陈红兵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8-64,共7页
文摘
要真正理解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必须将僧肇佛学纳入到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考察,研究其面对和回答的时代主题,及其吸收融合的不同思想文化资源。僧肇佛学的有无论、动静观主要包含两方面内涵:其一,从大乘佛教般若中观学说立场出发,提出"非有非无"、"非动非静"观念,否定魏晋玄学有无论、动静观关于现象世界和本体存在的实体性理解,从现象世界存在本性的角度论述了性空观("不真")和性住观("不迁");其二,承续魏晋玄学的体用论主题,在"即体即用"的体用论基础上,阐发了有无一观("即万物之自虚")、"即动而求静"的观念。僧肇在正确理解和坚持般若中观学说的前提下,承续了魏晋玄学的理论主题和体用一如的理论意向,从思想理论的许多方面对般若中观学说与老庄玄学思想进行了融通,在推进魏晋玄学向前发展的同时,对佛教中国化的方式及趋势起到了导向作用。
关键词
《肇论》
般若中观学说
老庄玄学
有无论
动静观
体用论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僧肇佛学的有无论与动静观
陈红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