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主体性原则”能成立吗?——与陈志良同志商榷 |
陈中立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2
|
|
2
|
也谈“认识对象”——与赖金良同志商榷 |
毕顺堂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0 |
|
3
|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吴奕良同志在第十七次国务院各部门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
吴奕良
|
《中国勘察设计》
|
1999 |
0 |
|
4
|
再谈S24407《释迦因缘》的性质——答曲金良同志 |
李正宇
|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
|
|
5
|
谈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丁学良同志商榷 |
张玉福
|
《学习与探索》
|
1981 |
1
|
|
6
|
关于“荥阳郑生”及“元和公公”——答陈书良同志 |
黄俶成
|
《文艺研究》
|
1982 |
0 |
|
7
|
论扶养的范围——与浦伟良同志商榷 |
徐国栋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8
|
谈谈“原因”和“由于”、“目的”和“为了”的连用——兼评刘国良同志《谈谈常见的病句》一文 |
朱林清
|
《汉语学习》
|
1983 |
0 |
|
9
|
试论经济管理的属性——兼与赵玉良同志商榷 |
阎宝礼
|
《经济问题》
|
1987 |
0 |
|
10
|
马克思理论中的生产力尺度与道德尺度——兼与张奎良同志商榷 |
刘锋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
1989 |
0 |
|
11
|
试论存在和物质的关系——与张奎良同志商榷 |
刘庆典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12
|
“四个特征”不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积极综合——与张奎良同志商榷 |
林源
|
《社会科学》
|
1983 |
0 |
|
13
|
汉英语法异同辨——与任学良同志商榷 |
王衡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9 |
0 |
|
14
|
进一步认识“一分为三”命题的地位——与巴亚良同志共商 |
坚毅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15
|
是实质之争,还是语词之争?——读赖金良同志的一篇文章有感 |
陶德麟
|
《江汉论坛》
|
1982 |
0 |
|
16
|
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答浦伯良同志 |
吴周文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
17
|
关于商品生产原因一般的几个问题——与张宗良同志商榷 |
王渊
陈汉亭
钱静
|
《理论导刊》
|
1987 |
0 |
|
18
|
为农村读者尽心尽责——马守良同志访问记 |
南方
|
《中国出版》
|
1983 |
0 |
|
19
|
论中法战争中清政府的态度——兼与庾裕良同志商榷 |
熊志勇
|
《学术论坛》
|
1983 |
0 |
|
20
|
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无可非议——与刘道良同志商榷 |
陈元伦
|
《东岳论丛》
|
198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