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海燕 唐北沙 +2 位作者 江泓 曹贵方 沈璐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C)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3个BFNC家系的遗传方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家系共20例患者 ,遗传方式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于出生后2~10d发病 ,表现为部分性或全身性... 目的探讨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C)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对3个BFNC家系的遗传方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家系共20例患者 ,遗传方式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于出生后2~10d发病 ,表现为部分性或全身性惊厥发作 ,1例有发作后嗜睡 ;无论治疗与否 ,惊厥发作于18d~18个月完全消失 ,智能发育正常 ;1例发作后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波幅降低 ,1例发作时可见癫波发放 ,2例发作间期正常 ;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正常 ;5例行抗癫治疗 ,均有较好疗效。结论BFNC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癫综合征 ,具有遗传异质性 ,临床特点为新生儿期出现的、可自行消失的、预后良好的惊厥发作 ,可有发作后嗜睡 ,血生化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正常 ,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 ,对抗癫药物反应较好。诊断主要依靠家族史及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BFNC 遗传学 遗传学 癫瘌 治疗 临床资料
下载PDF
钾离子通道KCNQ2、KCNQ3与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2
作者 李楠 严新翔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2年第4期319-323,共5页
钾离子通道与中枢神经元的电活动密切相关,其结构和功能异常将改变神经元兴奋性,引起癫痫发作,其中,KC-NQ2、KCNQ3通道异常即导致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S)。深入探讨BFNS的KCNQ2、KCNQ3通道突变分子致病机制,将有助于引导BFNS今后的... 钾离子通道与中枢神经元的电活动密切相关,其结构和功能异常将改变神经元兴奋性,引起癫痫发作,其中,KC-NQ2、KCNQ3通道异常即导致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S)。深入探讨BFNS的KCNQ2、KCNQ3通道突变分子致病机制,将有助于引导BFNS今后的基因治疗研究,并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离子通道 KCNQ2 KCNQ3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下载PDF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1例及家系7例调查
3
作者 孟桂莲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31-131,共1页
关键词 新生儿 惊厥 良性 家族
下载PDF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一家系的临床及基因分析
4
作者 王彦蕊 曾雪燕 +2 位作者 李立 张芳 李娜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16-218,共3页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sions,BFN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癫痫综合征,外显率为80%~90%,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10万,其临床特点为患儿在生后2~3 d出现全身性或部分性惊厥发作,一般数周或数...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sions,BFNC)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癫痫综合征,外显率为80%~90%,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10万,其临床特点为患儿在生后2~3 d出现全身性或部分性惊厥发作,一般数周或数月可自行消失,预后良好[1]。现报道我院收治的一例新生儿BFNC患儿及其家系,明确该家系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癫痫 惊厥发作 常染色体显遗传 外显率 预后良好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基因分析 新生儿
原文传递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一家系的临床与KCNQ3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海燕 唐北沙 +7 位作者 严新翔 郭纪锋 沈璐 宋延民 江泓 夏昆 谢志国 杨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4-377,共4页
目的探讨一个中国人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familialneonatalconvulsions,BFNC)家系的临床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集该家系13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其基因组DNA,采用荧光标记... 目的探讨一个中国人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familialneonatalconvulsions,BFNC)家系的临床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集该家系13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其基因组DNA,采用荧光标记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该家系的疾病基因进行连锁分析;采用PCR-DNA直接测序及限制性酶切技术对该家系的先证者、家系内12人及家系外76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进行KCNQ3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3代患者7例,均于出生后3天左右出现无热性癫痫发作,1月之内癫痫发作完全消失,先证者血生化、染色体核型分析、发作间期脑电图及头颅CT无异常,所有患者精神运动发育良好。连锁分析支持与KCNQ3基因连锁,PCR-DNA直接测序在先证者发现KCNQ3基因新突变988(C→T),进一步的限制性酶切分析及DNA测序证实该突变与家系内患者共分离。结论中国人BFNC患者存在KCNQ3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KCNQ3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三家系的基因诊断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海燕 唐北沙 +5 位作者 张爱梅 曹秋惠 孟桂莲 江泓 沈璐 赵国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1-494,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BFNS)的基因特点 ,为该病的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对 3个中国BFNS家系的KCNQ2及KCNQ3基因位点进行连锁分析 ;采用PCR DNA直接测序法对... 目的 探讨中国人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BFNS)的基因特点 ,为该病的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对 3个中国BFNS家系的KCNQ2及KCNQ3基因位点进行连锁分析 ;采用PCR DNA直接测序法对此 3家系进行KCNQ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连锁分析排除 3家系致病基因与KCNQ3基因连锁 ,提示家系 3与KCNQ2基因连锁 ,不能除外家系 1、2与KCNQ2基因连锁 ;KCNQ2基因突变分析在 3个家系中发现 1种移码突变 1931delG及 3种同义突变G5 4 3A、C912T和T2 15 4A。结论 中国人BFNS患者中存在KCNQ2基因突变 ;中国人BFNS具有遗传异质性 ,在KCNQ2、KCNQ3之外可能还有另外的致病基因 ;BFNS的表型和基因型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家系 基因诊断 钾通道
原文传递
SCN9A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171225与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昭 伍明刚 +5 位作者 李欣宇 左松林 左源 朱金玲 张玉萍 孙法明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6年第4期15-16,18,共3页
目的探究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neonatal familial convulsions,BFNS)与SCN9A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171225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0例BFNS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6例血样,提取全基因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测序法... 目的探究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neonatal familial convulsions,BFNS)与SCN9A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171225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0例BFNS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6例血样,提取全基因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测序法检测SCN9A基因Rs10171225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该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SCN9A基因Rs10171225位点多态在BFNS病例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SCN9A基因多态性位点Rs10171225与BFNS易感性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SCN9A 单核苷酸多态 遗传易感
原文传递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两家系
8
作者 张爱梅 王玉玲 刘晓东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78-279,共2页
关键词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家系 自行缓解 入院诊断 足月顺产 拥抱反射 新生儿 先证者
原文传递
Kv7通道与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明泉 陈光辉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0年第6期656-661,共6页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C)是一种与钾离子通道基因变异有关,出生后早期发病,并很快自发缓解的良性病程。至2004年,在BFNC患者家族中已发现38种KCNQ2基因突变类型和2种KCNQ3基因突变类型。此外,Medline数据库近5年收录文献中,发现的KC...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C)是一种与钾离子通道基因变异有关,出生后早期发病,并很快自发缓解的良性病程。至2004年,在BFNC患者家族中已发现38种KCNQ2基因突变类型和2种KCNQ3基因突变类型。此外,Medline数据库近5年收录文献中,发现的KCNQ2、KCNQ3基因新发突变类型分别为14种和3种。KCNQ2/3基因突变可造成BFNC或BFNC合并外周神经高兴奋性(PNH);在BFNC家族中除发现与该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为KCNQ2/3,尚发现突变位点、类型存在差异。本文分别对KCNQ2、KCNQ3与BFNC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KCNQ2 KCNQ3 突变
原文传递
一个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家系的临床及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峰 宋菲菲 +1 位作者 柯欢 程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lsions,BFNC)家系的临床特点,鉴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20年2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的一个BFNC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DNA,进行全外...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lsions,BFNC)家系的临床特点,鉴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20年2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就诊的一个BFNC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样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法对每个家系成员的目标位点进行验证。结果该BFNC家系共9名成员,有4例受累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起病年龄均在新生儿期,4~6月内惊厥发作停止,1例在1~2岁内复发1次。基因检测分析发现先证者KCNQ2基因第5外显子c.810G>A(p.W270X)杂合无义突变,该突变国内外文献均无报道。经Sanger测序验证,患儿哥哥、母亲及外公均携带该变异,该变异在该家庭中与疾病共分离。结论家系受累者均在新生儿期发病,预后良好,符合BFNC临床发病特点。KCNQ2基因无义突变C.810G>A(p.W270X)是该家系发病的遗传学基础,此发现拓宽了导致BFNC的KCNQ2基因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KCNQ2基因 ~无义突变 基因检测
原文传递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KCNQ2基因新突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海燕 唐北沙 +4 位作者 张爱梅 曹秋惠 孟桂莲 江泓 沈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82-485,共4页
目的 对一个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lsions,BFNC)家系进行基因诊断 ,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理。 方法 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及疾病基因的连锁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 目的 对一个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lsions,BFNC)家系进行基因诊断 ,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理。 方法 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及疾病基因的连锁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 DNA直接测序 ,并用 PCR-单链构象多态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对先证者、家系内 16人及家系外 72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进行 KCNQ2基因突变分析。 结果 连锁分析提示该家系与 KCNQ2基因连锁 ,并排除与 KCNQ3基因连锁。 PCR- DNA直接测序在先证者发现 KCNQ2基因突变 1931del G,PCR- SSCP发现家系内其他患者均出现与先证者相同的异常 SSCP条带 ,而 72名正常人未出现此异常条带。 结论  KCNQ2基因突变是中国人 BFNC的发病原因之一 ,1931del G是国内外未曾报道过的新突变 ,连锁分析结合基因突变分析可对BFNC患者进行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惊厥 KCNQ2 基因突变 新生儿 发病机理 基因诊断
原文传递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患儿的KCNQ3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冬婵 潘黎明 林梅芳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2年第5期811-813,共3页
目的对一例无热性癫痫发作,合并发育落后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患儿及家系进行遗传学病因诊断和探讨其致病基因特点。方法采集该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患儿的致病基因,对可疑的基因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法测序验证,... 目的对一例无热性癫痫发作,合并发育落后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患儿及家系进行遗传学病因诊断和探讨其致病基因特点。方法采集该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患儿的致病基因,对可疑的基因变异位点进行Sanger法测序验证,并同时检测患儿双亲的变异情况。结果患儿6岁开始出现无热抽搐,经治疗,1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发作间期为异常的癫痫脑电图:持续性多灶性棘波;经发育评估,合并全面发育迟缓,重度孤独症谱系障碍;测序结果显示患儿KCNQ3基因存在c.689G>A(p.Arg230His)的错义杂合变异,且变异为未见报道的新生变异;根据美国ACMG对遗传变异分类标准和指南,KCNQ3基因c.689G>A变异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2+PM5+PP3)。结论患儿携带的KCNQ3基因的杂合变异,应该是其致病原因,患儿诊断为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S),同时为该患儿的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CNQ3基因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癫痫发作
原文传递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一家系
13
作者 张爱梅 曹秋惠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良性家族 新生儿惊厥 家系调查
原文传递
新生儿良性家族性惊厥1例并家系分析
14
作者 石梦婷 边程鹏 +2 位作者 庄晓玲 石艳 董文斌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687-688,共2页
新生儿良性家族性惊厥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癫痫综合征, 一般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特点以多发局灶性或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为主, 多数患儿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缓解, 预后良好。本文报道1例KCNQ2基因变异导致的新生儿良性家族性惊厥患... 新生儿良性家族性惊厥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癫痫综合征, 一般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特点以多发局灶性或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为主, 多数患儿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缓解, 预后良好。本文报道1例KCNQ2基因变异导致的新生儿良性家族性惊厥患儿, 并进行家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良性家族惊厥 KCNQ2基因 家系
原文传递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疾病基因的位点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军卫 李晓文 +4 位作者 黄希顺 陈辉 宋国英 魏建科 卢宏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3-515,共3页
目的 研究 5个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 (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BFIC)家系的疾病基因与BFIC位点的连锁关系以及是否存在疾病基因位点异质性。方法 选择 D19S2 45、D19S2 50、D16S3 13 1、D16S3 13 3、D2 S3 99、D2 S2 3 3 ... 目的 研究 5个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 (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BFIC)家系的疾病基因与BFIC位点的连锁关系以及是否存在疾病基因位点异质性。方法 选择 D19S2 45、D19S2 50、D16S3 13 1、D16S3 13 3、D2 S3 99、D2 S2 3 3 0等 6个 STR作为 DNA标记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和银染技术 ,采用 L INKAGE软件包中的 ML INK程序及遗传分析程序 HOMOGM对 5个 BFIC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和位点异质性检测。结果 连锁分析结果显示 ,在 AD模式下 ,标记位点 D19S2 50处 ,家系 2、3、5在重组率为 0 .0 0 0 ,外显率为 90 %时 ,获得最大两点 L OD值总和为 2 .151;标记位点 D16S3 13 1处 ,家系 2、5在重组率为 0 .0 85,外显率为 70 %、60 %时 ,获得最大两点 L OD值分别为 1.0 56、1.155,提示这两个位点与疾病基因可能存在连锁关系。在其它位点处未获得提示连锁关系的信息。异质性检测显示 ,BFIC家系之间存在位点异质性。结论  BFIC致病基因可能与 D19S2 50或 D16S3 13 1存在连锁关系 ,BFIC存在位点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婴儿惊厥 基因 位点异质 聚合酶链反应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银染技术
下载PDF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一家系的临床、脑电图及致病基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海燕 李楠 +3 位作者 严新翔 宋延民 杨茜 唐北沙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报告一个新的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s or seizures,BFIC或BFIS)家系,并探讨其临床、脑电图及疾病基因特点。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脑电图进行分析。采集该家系11名成员的... 目的报告一个新的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s or seizures,BFIC或BFIS)家系,并探讨其临床、脑电图及疾病基因特点。方法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脑电图进行分析。采集该家系11名成员的静脉血并抽提其基因组DNA,采用PCR-DNA直接测序及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先证者进行KCNQ2、KCNQ3和SCN2A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3代共有患者6例,均于出生后6个月左右出现无热性癫痫发作,1岁之内完全消失,智能及体格发育正常,血生化、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头部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先证者于15岁时出现了发作性运动障碍,24h动态脑电图可见癫痫波发放,KCNQ2、KCNQ3和SCN2A基因突变分析未在该家系发现致病突变。结论BFIC具有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可伴发作性运动障碍,且脑电图可有癫痫波发放;KCNQ2、KCNQ3和SCN2A不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可能存在新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婴儿惊厥 发作运动障碍 脑电图 致病基因
下载PDF
新的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位点候选基因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延民 龙莉莉 +2 位作者 李海燕 唐北沙 邓景贵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1-23,F0003,共4页
目的前期工作中我们将一中国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FIC)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p36.12~1p35.1上,为了进一步克隆该致病基因,对该定位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查询,选择SLC9A1、STMN为候选基因,应用Primer 3引... 目的前期工作中我们将一中国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FIC)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1p36.12~1p35.1上,为了进一步克隆该致病基因,对该定位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查询,选择SLC9A1、STMN为候选基因,应用Primer 3引物设计、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采用DNATAR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未发现与BFIC共分离的致病突变,但发现2个已知的多态。结论排除SLC9A1、STMN为该BFIC家系致病基因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婴儿惊厥 候选基因 突变分析
下载PDF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疾病基因与染色体6p21.2-p11的连锁分析
18
作者 周军卫 李晓文 黄希顺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8-339,F005,共3页
目的对5个中国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FIC)家系进行基因定位研究。方法选择D6S257、D6S272等STR作为DNA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银染技术,采用LINKAGE软件包中的MLINK程序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在常染色... 目的对5个中国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BFIC)家系进行基因定位研究。方法选择D6S257、D6S272等STR作为DNA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银染技术,采用LINKAGE软件包中的MLINK程序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在常染色体显性(AD)模式下,在标记位点D6S257处,5个家系重组率为0.000,外显率为70%时,获得两点对数优势计分(LOD)值总和为-∞;在标记位点D6S272处,5个家系在重组率为0.000,外显率为70%时,获得最大两点LOD值总和为0.523。结论不能认为位点D6S257和D6S272与BFIC疾病基因存在连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婴儿惊厥 基因 染色体 6p21.2-p11 连锁分析 遗传标记
下载PDF
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疾病基因与染色体8q24的连锁分析
19
作者 周军卫 杜培洁 黄希顺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 :对 5例中国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 ( BFIC)家系进行基因定位研究。方法 :选择 D8S50 2 、D8S537等 STR作为 DNA标记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PAGE)和银染技术 ,采用 LINKAGE软件包中的 MLINK程序进行连... 目的 :对 5例中国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 ( BFIC)家系进行基因定位研究。方法 :选择 D8S50 2 、D8S537等 STR作为 DNA标记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 PC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PAGE)和银染技术 ,采用 LINKAGE软件包中的 MLINK程序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常染色体显性 ( AD)模式下 ,在标记位点 D8S50 2 处 ,5个家系在重组率为 0 .0 5 0 ,外显率为 70 %时 ,获得两点对数优势计分 ( LOD)值总和为 0 .337;在标记位点 D8S537处 ,5个家系在外显率为 70 % ,重组率从 0 .0 0 0到 0 .40 0之间 ,获得两点 L OD值总和均为负值。结论 :不能认为位点D8S50 2 和 D8S537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疾病 婴儿 惊厥 疾病基因 染色体8q24 连锁关系
下载PDF
新的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一候选基因的突变分析
20
作者 王雅琴 资晓宏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6期794-795,共2页
目的:对一个致病基因已定位于1p36.12~1p35.1的BFIC家系进行位置功能候选克隆研究。方法:引物设计应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3,采取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候选基因ATPIF1的突变分析。序列分析采用DNATAR软件。结果:未发现与... 目的:对一个致病基因已定位于1p36.12~1p35.1的BFIC家系进行位置功能候选克隆研究。方法:引物设计应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3,采取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候选基因ATPIF1的突变分析。序列分析采用DNATAR软件。结果:未发现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的致病突变,但其中发现3个已知的多态(IVS1-19a→g,IVS3-69a→g,IVS3-96a→g)。结论:排除ATPIF1为BFIC致病基因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家族婴儿惊厥 候选基因 突变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