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等离子与常规电刀在软腭黏膜良性病变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
作者 时恩来 方怡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期50-53,共4页
目的 对比低温等离子与常规电刀在软腭黏膜良性病变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例采用低温等离子切除的软腭黏膜良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将15例采用常规电刀切除的软腭黏膜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病变面积、手术时间、术... 目的 对比低温等离子与常规电刀在软腭黏膜良性病变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例采用低温等离子切除的软腭黏膜良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将15例采用常规电刀切除的软腭黏膜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病变面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6个月复发情况及术后继发出血、血肿形成情况。结果 研究组病变面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65±2.61)cm^(2)、(21.87±5.19)min、(16.47±4.14)ml,对照组分别为(6.52±2.25)cm^(2)、(22.00±5.14)min、(16.87±3.66)ml;两组的病变面积、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3、5 d的VAS评分分别为(3.87±1.13)、(2.80±0.77)、(1.80±0.68)分,对照组分别为(6.73±1.28)、(5.60±1.06)、(3.20±1.86)分;两组术后1、3、5 d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6.67%)创面继发出血(予局部麻醉下行出血点电凝止血后出血停止)、2例(13.33%)软腭血肿情况(未引起呼吸及吞咽困难,冷流饮食及局部冰敷后血肿逐渐吸收);研究组术后未出现创面继发出血及软腭血肿情况;两组创面继发出血及软腭血肿形成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均未见软腭病变局部复发情况。结论 在软腭黏膜病变切除手术中应用低温等离子能明显减轻术后疼痛反应,降低术后继发出血及血肿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在经济情况允许下可作为临床首选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 常规电刀 软腭黏膜良性病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MRI在鉴别咽部恶性肿瘤及黏膜良性增生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郁伟斌 宋心雨 +4 位作者 蒋璟璇 代立松 王铭梁 李跃华 魏小二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咽部恶性肿瘤及黏膜良性增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4例咽部黏膜良性增生和69例咽部恶性肿瘤患者咽部黏膜增厚的MRI特点,包括咽黏膜增厚的对称性、黏膜线完整性、垂直条纹征、强化程度以及颈部淋巴...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咽部恶性肿瘤及黏膜良性增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4例咽部黏膜良性增生和69例咽部恶性肿瘤患者咽部黏膜增厚的MRI特点,包括咽黏膜增厚的对称性、黏膜线完整性、垂直条纹征、强化程度以及颈部淋巴结增大。应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MRI特点,应用逻辑回归分析预测咽部黏膜良性增生患者的最佳MRI征象。结果:咽部恶性肿瘤患者黏膜增厚不对称、黏膜线不完整、中等强化和颈部淋巴结增大更多见(P<0.05),而咽部黏膜良性增生患者黏膜线完整性、轻度强化和垂直条带征象更多见(P<0.05)。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黏膜线完整、存在垂直条纹征、对称性、弥漫咽黏膜增厚、无颈部淋巴结增大能够预测咽部黏膜良性增生(P<0.001)。结论:MRI对于鉴别咽部恶性肿瘤及黏膜良性增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部 肿瘤 淋巴瘤 黏膜良性增生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D44与CD33在77例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王训霞 姜国萍 +2 位作者 张勇哲 李爱群 王瑞春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探讨CD44与CD33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oral mucosa,BLO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3月青岛市中医医院病理科77例BLOM蜡块作为实验组,另取同时间段63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蜡... 目的:探讨CD44与CD33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oral mucosa,BLO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3月青岛市中医医院病理科77例BLOM蜡块作为实验组,另取同时间段63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蜡块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CD44、CD33阳性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分析BLOM患者病变组织中CD33与CD44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BLOM患者病变组织中CD33、CD4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实验组CD3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24%、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65%、6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BLOM患者病变组织中CD33与CD44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834,P=0.002);CD33、CD44表达与临床分型、炎症程度、有无淋巴滤泡、淋巴细胞浸润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上皮表面角化无关(P>0.05)。结论:BLOM患者病变组织中CD33、CD44阳性表达率下降,与临床分型、炎症程度、有无淋巴滤泡、淋巴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4 CD33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
下载PDF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昊 李荷香 +3 位作者 赵亚男 刘慧娟 刘旭倩 侯亚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6-850,共5页
目的: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LOM)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105-MVD在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 目的: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LOM)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105-MVD在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LOM组CD105-MVD计数明显增多(P<0.05)。BLOM组内肿物型、非糜烂型和糜烂型CD105-MVD计数依次升高(P<0.05),但两两比较,CD105-MVD计数仅在肿物型和糜烂型BLOM中有统计学意义(P<0.001 7)。CD105-MVD计数和BLOM炎症程度相关,轻中度炎症组BLOM CD105-MVD计数明显低于重度炎症组(P<0.05)。结论:BLOM中有明显的血管生成现象,CD105可能参与了其中的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LOM) CD105 MVD 病理特征
下载PDF
内镜下套扎联合针状刀剥离活检对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诊治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袁帅 舒建昌 孙大勇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162-2164,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联合针状刀剥离活检对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将经超声胃镜检查诊断食管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良性肿瘤34例(最大径<1.2 cm)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6例接受内镜下套扎联合针状刀剥离活检术(观察组),另外18例...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联合针状刀剥离活检对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将经超声胃镜检查诊断食管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良性肿瘤34例(最大径<1.2 cm)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6例接受内镜下套扎联合针状刀剥离活检术(观察组),另外18例作为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2周后复查胃镜或超声胃镜了解病灶愈合情况,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费用。结果所有病例均能经内镜成功消除并取得满意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观察组术后病理:平滑肌瘤15例,脂肪瘤1例;对照组术后病理:平滑肌瘤17例,脂肪瘤1例。观察组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中出血5例,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复查,两组患者均无复发病例。观察组治疗费用为(5 591.25±112.66)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 605.56±1 519.47)元(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联合针状刀剥离活检为诊治食管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良性肿瘤(最大径<1.2 cm)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技术要求、医疗费用、安全性等方面较ESD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良性肿瘤 内镜下套扎 内镜下剥离活检
下载PDF
肥大细胞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昊 刘慧娟 +3 位作者 李荷香 宋鹏 刘旭倩 侯亚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2-486,共5页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oral mucosa,BLOM)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甲苯胺蓝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MC数量、脱颗粒率,分析其与临...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oral mucosa,BLOM)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甲苯胺蓝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MC数量、脱颗粒率,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结果:2种染色MC总数及甲苯胺蓝染色MC脱颗粒率较正常黏膜增高(P<0.05),与年龄、性别、部位、病程及炎症轻重程度和黏膜固有层淋巴滤泡的形成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C总数和脱颗粒率在BLOM明显增高,提示MC增殖和脱颗粒在BLOM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LOM) 口腔 肥大细胞(MC) 脱颗粒
下载PDF
在良性胃黏膜病变中HP感染与Tiam1、nm23H1表达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姚乐 李梅 +2 位作者 冯义朝 安毅 王阿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5期948-950,共3页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各类良性胃黏膜病变中Tiam1和nm23H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良性胃黏膜病变病理组织蜡块总共257例,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测定上述病例中Tiam1和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典型增生中Hp阳性病例Tiam1的阳...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各类良性胃黏膜病变中Tiam1和nm23H1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良性胃黏膜病变病理组织蜡块总共257例,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测定上述病例中Tiam1和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典型增生中Hp阳性病例Tiam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阴性病例的阳性表达率(P<0.05)。在胃良性病变组中,Hp阳性病例nm23 H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各组中Hp阴性病例(P<0.05)。在不典型增生中Hp(+)病例根治前Tiam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根治后(P<0.05)。在胃黏膜良性病变中,Hp(+)病例根治前nm23H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根治后。结论:从预防胃癌的角度,在癌前病变形成之前实施根除Hp治疗是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黏膜病变 幽门螺杆菌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NM23H1
下载PDF
良性胃黏膜病变中Hp感染与Livin、Ki-67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梅 姚乐 惠起源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2407-2409,共3页
目的:观察Livin和Ki-67在Hp(+/-)良性胃黏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所有胃黏膜病变组织均来自内镜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良性胃黏膜病变组织标本144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胃黏膜病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Livin、Ki-67的表达,用甲苯胺蓝... 目的:观察Livin和Ki-67在Hp(+/-)良性胃黏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所有胃黏膜病变组织均来自内镜活检及手术切除标本,良性胃黏膜病变组织标本144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上述胃黏膜病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Livin、Ki-67的表达,用甲苯胺蓝染色检测Hp。结果:Livin、Ki-67在Hp根治前后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其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萎缩伴肠化的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癌前病变阶段根除Hp可使部分萎缩和肠化减轻,能有效治疗Hp相关性胃炎,也可预防Hp相关性胃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良性黏膜病变 幽门螺杆菌 LIVIN KI-67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超声内镜在早期胃癌及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利娟 李娟 +2 位作者 孙苗苗 薛洁 吴贵荣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7期958-961,共4页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在早期胃癌及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80例早期胃癌及胃黏膜下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术前行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在早期胃癌及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80例早期胃癌及胃黏膜下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术前行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超声内镜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80例患者中早期胃癌16例、胃黏膜下良性肿瘤64例(间质瘤30例、脂肪瘤24例、平滑肌瘤7例、异位胰腺3例)。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及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93.75%,显著高于CT检查的85.00%(P<0.01)。超声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93.75%;均大于CT检查的87.50%、84.38%。结论在早期胃癌及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诊断中超声内镜的诊断效能更高,可作为优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加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良性肿瘤 早期胃癌 超声内镜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下载PDF
98例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侯亚丽 张昊 +2 位作者 郝亚丽 杨艳霄 李荷香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oral mucosa,BLOM)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两者的关系,为BLOM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资料库中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最终诊断为B...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oral mucosa,BLOM)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两者的关系,为BLOM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科资料库中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最终诊断为BLOM的98例临床病例资料,男性31例,女性67例,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表现。结果64%(63/98)的BLOM临床表现为黏膜糜烂溃疡,9%(9/98)临床表现为结节状突起。临床误诊率高达98%(96/98)。最终确诊为BLOM的病例中51%的病例上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固有层炎细胞成分复杂,83%的病例中淋巴细胞呈弥漫浸润。结论黏膜同有层炎细胞成分复杂,淋巴细胞呈弥漫、灶状浸润,或无糜烂溃疡的黏膜上皮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时,需高度怀疑BLOM,寻找淋巴滤泡或淋巴细胞的灶状聚集,有助于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前状态 口腔黏膜 病理学 口腔 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
原文传递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的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曙霞 于世凤 孙开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与口腔癌的细胞增殖能力、血管密度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5例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9例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伴上皮异常增生、15例口腔癌及 10例正常黏膜组织中Ki ...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与口腔癌的细胞增殖能力、血管密度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15例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9例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伴上皮异常增生、15例口腔癌及 10例正常黏膜组织中Ki 6 7的表达、细胞凋亡及微血管密度。结果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伴异常增生及鳞状细胞癌中Ki 6 7的表达明显高于不伴异常增生的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及正常黏膜 (P <0 0 5 ) ,在所有的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及鳞状细胞癌中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中细胞凋亡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及口腔癌 (P <0 0 5 )。结论 在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的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中Ki 6 7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介于正常组织和口腔癌之间 ,凋亡细胞数也明显多于正常组织。研究结果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 免疫组化 细胞增殖能力 血管密度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中肥大细胞与微血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昊 敦铃霞 +4 位作者 谢以婷 李荷香 宋鹏 刘慧娟 侯亚丽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讨BLOM中肥大细胞密度(mast cell density,MCD)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为寻找BLOM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方法采用类胰蛋白酶和CD105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中MCD和MVD,分析两者... 目的探讨BLOM中肥大细胞密度(mast cell density,MCD)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为寻找BLOM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方法采用类胰蛋白酶和CD105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中MCD和MVD,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BLOM组MCD和MVD均值分别为55.0183±34.45887、19.8850±6.21789;正常对照组MCD和MVD均值分别为19.9554±5.29479、1.0000±0.80178。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BLOM组MVD与MCD呈正相关(r=0.619,P<0.01)。结论MC可能参与了BLOM中血管的新生,可能成为BLOM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 肥大细胞 微血管 治疗
原文传递
剥脱性龈炎患者的临床牙周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13
作者 申俊 孟文霞 +2 位作者 姜啸 王炫 殷操 《口腔疾病防治》 2018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研究剥脱性龈炎患者的临床牙周状况,探讨影响其牙周健康的临床指标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立意抽样,选择42例剥脱性龈炎患者为病例组,病例组经组织学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测,25例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OLP组),17例... 目的研究剥脱性龈炎患者的临床牙周状况,探讨影响其牙周健康的临床指标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立意抽样,选择42例剥脱性龈炎患者为病例组,病例组经组织学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测,25例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OLP组),17例诊断为口腔黏膜良性类天疱疮(mucous membranepemphigoid,MMP)(MMP组)。以剥脱性龈炎患者的健康家属为对照组,检测牙周临床指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剥脱性龈炎患者就诊以中年女性居多。OLP组、MMP组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和探诊出血阳性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OLP组探诊深度(c2=53.058,P<0.001)、临床附着水平(c2=30.292,P<0.001)和探诊出血阳性率(c2=50.003,P<0.001)高于对照组;MMP组探诊深度(c2=32.989,P<0.001)、临床附着水平(c2=32.470,P<0.001)和探诊出血阳性率(c2=36.236,P<0.001)高于对照组。剥脱性龈炎病例发病至就诊的时间与探诊深度(rs=0.523,P<0.001)和探诊出血阳性率(rs=0.377,P=0.014)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剥脱性龈炎患者牙周病变程度更重,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脱性龈炎 口腔扁平苔藓 良性黏膜类天疱疮 慢性牙周炎 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PDF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颈部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策略和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晓松 朱季军 +2 位作者 王玉欣 刘云云 王晓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评估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颈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2例颈部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并接受STER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及住院时间... 目的评估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颈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12例颈部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并接受STER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及住院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12例颈部食管黏膜下肿瘤均行STER治疗,男7例,女5例,年龄(58.3±11.6)岁,病灶距门齿(19.41±0.51)cm,切除瘤体直径(16.25±6.44)mm,手术时间为(45.00±6.57)min,整块切除率91.67%(11/12),治愈性切除率100%(12/12)。术中出血1例(8.33%,1/12),无穿孔,术后有8例(66.67%,8/12)出现不同程度发热,有9例(75.00%,9/12)出现咽喉部不适或胸骨后烧灼不适,住院时间为(8.17±1.11)d,术后随访未发现病变残留、复发及食管狭窄。结论STER治疗颈部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内镜 颈部食管黏膜良性肿瘤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黏膜性类天疱疮68例临床回顾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洋 王明悦 +2 位作者 韩莹 朱学骏 陈喜雪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788-791,共4页
目的总结1987年8月至2012年10月我科诊治的68例黏膜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总结黏膜性类天疱疮患者黏膜皮肤损害、组织病理改变、免疫学等方面的特点,重点分析治疗方案。结果黏膜性类天疱疮68例,累及口腔黏膜67例占98.... 目的总结1987年8月至2012年10月我科诊治的68例黏膜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总结黏膜性类天疱疮患者黏膜皮肤损害、组织病理改变、免疫学等方面的特点,重点分析治疗方案。结果黏膜性类天疱疮68例,累及口腔黏膜67例占98.5%,眼部黏膜23例占33.8%。免疫学检查:16例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DIF),8例阳性;39例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IIF),8例阳性,阳性率20.5%;41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BP180抗体,22例阳性,阳性率53.7%。依据皮损分布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后,予以局部治疗5例;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系统治疗(0.4—0.5mg·kg^-1·d^-1,或30mg/d)55例,其中3例同时累及皮肤、口腔黏膜、眼结膜及其他黏膜的患者剂量增加至50mg/d左右才能控制病情。控制剂量起效时间(11.80±5.88)d,控制剂量服药时间0.23~12(3.06±2.84)个月。15例患者基本治愈,其中4例完全治愈。基本治愈患者糖皮质激素剂量减至原剂量50%所需时间为(13.29±5.76)个月,达到基本治愈所需时间为(17.33±7.71)个月。病情控制6个月后,剂量平均减至控制剂量的76.5%,12个月后剂量平均减至控制剂量的58.1%。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结论黏膜性类天疱疮的诊断目前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尚缺乏灵敏度高的免疫学检查手段。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系统治疗,配合局部治疗,常可达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良性黏膜 回顾性研究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眼瘢痕性类天疱疮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晏晓明 陈酉 +2 位作者 李海丽 荣蓓 杨松霖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81-784,共4页
目的探讨眼瘢痕性类天疱疮(O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和皮肤科联合确诊为OCP的系列病例5例(10只眼)患者的病史、眼科常规检查、结膜囊细菌培养及全身免疫学常规检... 目的探讨眼瘢痕性类天疱疮(OC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和皮肤科联合确诊为OCP的系列病例5例(10只眼)患者的病史、眼科常规检查、结膜囊细菌培养及全身免疫学常规检查的结果,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确诊前,5例患者在早期均误诊为慢性结膜炎,在这些病例瘢痕较明显时,1例曾被误诊为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误诊为干燥综合征,患者从首次就诊至确诊的时间长达2~5年。在确诊前均经过长期抗菌滴眼液的局部治疗,1例经3次内翻倒睫矫正术,术后病情加重。5例患者中诊断为OCPⅡ期3只眼、Ⅲ期5只眼、Ⅳ期2只眼,3例患者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仅1例患者肿瘤标记物铁蛋白轻度升高,其余患者常规免疫学检查均正常。确诊后经合理治疗病情控制,但2例患者结膜瘢痕继续进展。结论OCP早期表现类似慢性结膜炎,提高对OCP的警惕和认识是避免误诊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疾病 类天疱疮 良性黏膜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1例老年瘢痕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柳淑杰 张秀霞 +1 位作者 李莉莉 卢爱工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09-810,共2页
探讨瘢痕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诊治及护理。1例老年瘢痕性类天疱疮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与外阴黏膜糜烂、睑球粘连,皮肤未见异常。治疗上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护理上给予心理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外阴护理、用药... 探讨瘢痕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诊治及护理。1例老年瘢痕性类天疱疮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与外阴黏膜糜烂、睑球粘连,皮肤未见异常。治疗上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护理上给予心理护理、口腔护理、眼部护理、外阴护理、用药护理与饮食护理等,该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无复发。认为瘢痕性类天疱疮应该早诊治,及早用药控制瘢痕形成,提供全方位护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良性黏膜 老年人 护理
原文传递
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伴宫颈鳞状细胞癌一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惠春 程波 +1 位作者 施秀明 鄢连弟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年第2期66-68,共3页
患者女,54岁,因反复眼干涩2年,躯干四肢水疱伴口腔破溃2个月入院。皮肤科检查:鼻腔黏膜破溃结痂、充血。口腔大片浅溃疡,可见有水疱,表层水肿发白,边缘充血,下唇散在小溃疡,双峡颊黏膜水肿,溃疡与舌背相似。肩部、颈部及躯干... 患者女,54岁,因反复眼干涩2年,躯干四肢水疱伴口腔破溃2个月入院。皮肤科检查:鼻腔黏膜破溃结痂、充血。口腔大片浅溃疡,可见有水疱,表层水肿发白,边缘充血,下唇散在小溃疡,双峡颊黏膜水肿,溃疡与舌背相似。肩部、颈部及躯干见红斑周围或红斑上散在少许水疱,疱壁稍紧张,疱壁薄,尼氏征可疑阳性。该例以黏膜为突出表现,临床表现类似于瘢痕性类天疱疮,容易误诊,且皮疹和黏膜损害随着肿瘤的病情而转变。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与Ⅶ胶原有关,可能与恶性肿瘤及鳞状细胞癌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松解 大疱性 获得性 类天疱疮 良性黏膜 宫颈肿瘤
原文传递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瘢痕性类天疱疮
19
作者 铁·杜尔娜 左亚刚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年第6期347-350,共4页
通过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瘢痕性类天疱疮之间的比较,发现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瘢痕性类天疱疮之间存在相关性,表现在好发人群均为老年人、存在相同致病抗体、两者可同时合并肿瘤、间接免疫荧光显示致病抗体沉积在表皮侧等方面。近年来生物制... 通过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瘢痕性类天疱疮之间的比较,发现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瘢痕性类天疱疮之间存在相关性,表现在好发人群均为老年人、存在相同致病抗体、两者可同时合并肿瘤、间接免疫荧光显示致病抗体沉积在表皮侧等方面。近年来生物制剂如抗CD20抗体利妥昔等应用于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瘢痕性类天疱疮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疗效。瘢痕性类天疱疮的黏膜受累机制与大疱性类天疱疮180及层粘连蛋白332等自身抗体有关,发病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天疱疮 大疱性 类天疱疮 良性黏膜 治疗
原文传递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诊疗共识(2022) 被引量:17
20
作者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2 位作者 王刚 晋红中 刘玲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主要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黏膜类天疱疮、瘢痕性类天疱疮、妊娠类天疱疮、扁平苔藓类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抗p200/层黏连蛋白γ1类天疱疮及疱疹样皮炎,不同的疾病靶抗原和致病性...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主要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黏膜类天疱疮、瘢痕性类天疱疮、妊娠类天疱疮、扁平苔藓类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抗p200/层黏连蛋白γ1类天疱疮及疱疹样皮炎,不同的疾病靶抗原和致病性自身抗体存在差异,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赖临床、病理、免疫病理检查及血清抗体检测等。为规范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组织本领域专家,依据近年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和指南共识,制订本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疾病 水疱大疱性 类天疱疮 大疱性 类天疱疮 良性黏膜 诊断 治疗 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