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渚古城老虎岭水坝遗址考古剖面保护研究与工程实践
1
作者 张秉坚 孙海波 郭青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1,共9页
良渚古城老虎岭水坝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系统中的一处典型遗存,对中国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清晰地展示老虎岭水坝土遗址上“草裹泥”筑坝工艺的痕迹,针对温热、潮湿、多雨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难题... 良渚古城老虎岭水坝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系统中的一处典型遗存,对中国文明起源和世界文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清晰地展示老虎岭水坝土遗址上“草裹泥”筑坝工艺的痕迹,针对温热、潮湿、多雨环境土遗址保护的难题,在总结吸取国内土遗址保护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助浙江大学的研究成果和敦煌研究院的工程经验,提出了一套避免使用化学材料加固,而以“黑屋+隔水+控湿”为主的小环境控制工程策略,包括:构建遮光大棚以避雨和抑制绿色生物生长;铺设防水毯以防止坝体渗水;设置电加热玻璃罩以保湿和封闭展示面;采用气相补水以调控空气湿度和土体含水率;采用植物精油等绿色环保技术防治微生物;同时做好遗址实时监测和管护等。这套综合保护措施是土遗址保护理念和工程实践的一次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湿环境土遗址 湿法保护 小环境控制 考古剖面 老虎岭水坝遗址 良渚古城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与聚类算法的良渚古城遗址景观分布研究
2
作者 余孙哲 寿松涛 +3 位作者 张亚平 杨国福 聂文彬 徐斌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为探索良渚古城遗址景观空间分布特征,预测潜在遗址景观分布概率,研究通过Geodatabase平台对已发现的135个遗址点构建景观空间数据库,利用SAGA-GIS、主成分分析(PCA)采集筛选17个相关变量,通过K-means聚类法识别划分遗址群,最后运用Max... 为探索良渚古城遗址景观空间分布特征,预测潜在遗址景观分布概率,研究通过Geodatabase平台对已发现的135个遗址点构建景观空间数据库,利用SAGA-GIS、主成分分析(PCA)采集筛选17个相关变量,通过K-means聚类法识别划分遗址群,最后运用MaxEnt模型对各遗址群建立预测模型,进行刀切法检验变量,并绘制出各遗址景观群潜在的分布概率图。结果表明:1)良渚古城遗址景观可依据14大筛选变量划分为4类,并根据聚类结果与模型变量响应曲线,提取出傍山依水、远山近水、居山取水和低丘止水4种分布模式;2)其中影响度最大的4个主导变量分别是坡度(61.8%)、风暴露指数(34.8%)、地形开阔度(21.7%)和地形湿度指数(41.1%);3)良渚古城遗址景观潜在的分布区域为大遮山南部平原及大雄山西北部湿地,4类遗址景观高概率分布的区域面积分别为11.56、33.76、61.34和76.87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景观 MaxEnt模型 空间分布 K-MEANS聚类 良渚古城
下载PDF
元宇宙视域下的“诗画浙江”——以良渚古城为例
3
作者 何峰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6期69-71,共3页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下,在打造浙江省“诗画浙江”品牌的背景下,元宇宙与文旅产业的结合有着不可忽视的发展前景。该文以良渚古城为例,首先阐述元宇宙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及其在文旅产业中的作用和意义;其次从当前文旅新需求出发... 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下,在打造浙江省“诗画浙江”品牌的背景下,元宇宙与文旅产业的结合有着不可忽视的发展前景。该文以良渚古城为例,首先阐述元宇宙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及其在文旅产业中的作用和意义;其次从当前文旅新需求出发,结合“元宇宙+文旅”的技术支持和实际应用案例,讨论元宇宙视域下良渚古城的新时代文旅模式应用,包含开发元宇宙视域下文物的保护性展示、打造沉浸式展陈空间和寓教于乐的文旅模式;最后总结目前“元宇宙+文旅”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本投入等方面。该文旨在探讨元宇宙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及其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意义,试图为推动数字化时代的文旅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数字仿真技术 良渚古城 文旅新模式
下载PDF
世界遗产视角下古城遗址保护、管理研究——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
4
作者 索文英 张道直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3期500-507,共8页
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2300年),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国5000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该遗... 良渚古城遗址(约公元前3300~2300年),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国5000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该遗址展现了从小规模的新石器时代社会向等级制度、仪式和工艺一体化的大政治单元的转变。因此,分析良渚古城遗址的现状及价值,提出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建议对促进其持久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良渚古城遗址进行研究,利用奥维互动地图将良渚古城遗址和世界遗产中部分古城遗址进行绘图定位,大大提高了精准度。通过梳理良渚古城遗址的实际利用价值,结合其自身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浙江省 古城遗址 世界遗产 保护 管理
下载PDF
数字化助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活化发展
5
作者 张承约 张蓝心 叶萱 《文化产业》 2023年第26期148-150,共3页
数字化技术对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运用田野调查法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现状展开研究发现,该遗址公园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但是具体实践中还存在数字技术不完善、数字化手段未与文化内容紧密结合、推广效果不... 数字化技术对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运用田野调查法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现状展开研究发现,该遗址公园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但是具体实践中还存在数字技术不完善、数字化手段未与文化内容紧密结合、推广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团队现结合国内外同类遗址公园经验,提出优化数字赋能、深化情景交互、设置文化探究主题路径等建议,希望对遗址公园的活化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调查法 遗址公园 遗产活化 数字化技术 研究团队 活化发展 良渚古城遗址 数字化手段
下载PDF
良渚古城墙的地面γ能谱测量含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菁华 田钢 +2 位作者 王祝文 丁阳 王帮兵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2-267,共6页
根据良渚古城墙上进行的地面γ能谱测量的天然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及总道计数率值,分析了东城墙、北城墙、和西城墙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得到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的相对高值的位置、宽度、走向与城墙的位置、宽度、走向基本... 根据良渚古城墙上进行的地面γ能谱测量的天然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及总道计数率值,分析了东城墙、北城墙、和西城墙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得到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的相对高值的位置、宽度、走向与城墙的位置、宽度、走向基本一致。不同城墙上放射性元素含量相对高值强弱不均匀。城墙保存越好,放射性元素含量高值对城墙的反映越明显,边界越清晰(如东城墙);城墙破坏越严重,放射性元素含量相对高值对城墙的反映越模糊,边界不清(如西城墙)。因此通过地面γ能谱测量对古城墙识别是可行的,可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突出这一弱异常,从而达到对良渚古城墙的位置、宽度和走向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地面γ能谱测量 放射性元素含量 含量相对高值
下载PDF
良渚古城考古的历程、最新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斌 王宁远 陈明辉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3期26-35,共10页
良渚遗址自1936年发现以来已经历了80余年的考古历程,经过4代考古人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考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从崧泽到良渚:长... 良渚遗址自1936年发现以来已经历了80余年的考古历程,经过4代考古人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考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从崧泽到良渚: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课题的立项和启动,良渚古城考古仍将持续开展,并向科技化、国际化、理论化和公众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历程 最新进展 展望
下载PDF
数字化手段在大遗址考古工作中的应用——以良渚古城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斌 王宁远 《中国文化遗产》 2016年第2期25-29,共5页
良渚遗址和良渚古城是近年来中国史前考古进展最大的区域,也是典型的大遗址,其保护区红线范围即达42平方公里,而实际范围远大于此。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仅采取传统的大规模钻探和发掘等手段,完全无法满足学科研究的需要。发掘者围绕需要... 良渚遗址和良渚古城是近年来中国史前考古进展最大的区域,也是典型的大遗址,其保护区红线范围即达42平方公里,而实际范围远大于此。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仅采取传统的大规模钻探和发掘等手段,完全无法满足学科研究的需要。发掘者围绕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积极寻求多学科合作。其中数字化手段所起的作用尤其明显,借助"数字高程模型"(DEM平面图)在遗迹寻找上的重要指示作用,迅速扩大了良渚古城周边的测绘范围和分析手段,陆续发现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坝等遗迹,确定古城中心的宫殿区、城墙和外郭依次降低,共同构成了三重同心结构,取得了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文化遗产数字化 大遗址 数字高程模型(DEM)
下载PDF
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同滨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第4期55-72,共18页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建造于距今约5300-4300年间的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建造于距今约5300-4300年间的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展现了长江流域早于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与此同时,良渚古城遗址在空间形制上展现出的向心式三重结构--宫殿区、内城与外城,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等级的"秩序"建设、凸显权力中心象征意义的典型手法,揭示出长江流域早期国家城市文明所创造的规划特征"藏礼于城",拥有东方城市起源的某种"原型"含义,在其后的5000年中国古代礼制社会的绵延发展中,一再被统治者们应用于都城规划设计;良渚古城遗址所展现的"水城"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反映了人们在湿地环境中创造的城乡特色景观,展现了5000年前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文化 早期国家形态 世界文化遗产 突出普遍价值
下载PDF
良渚古城考古的实践、收获与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斌 陈明辉 +3 位作者 闫凯凯 王永磊 朱雪菲 朱叶菲 《杭州文博》 2018年第2期10-17,共8页
自2007年以来,良渚古城经过10年连续不断的考古工作,确认6.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近郊体系,以及1000平方公里的远郊腹地,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良渚古城今后的田野工作仍将以框架与细节并重,宏观与微观结... 自2007年以来,良渚古城经过10年连续不断的考古工作,确认6.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近郊体系,以及1000平方公里的远郊腹地,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系统之一。良渚古城今后的田野工作仍将以框架与细节并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原则,不断拓展考古的视野,加大研究的深度,并进一步迈向科学化、国际化、公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区域系统调查 全覆盖式勘探 主动性发掘
下载PDF
世界早期复杂社会视野下的良渚古城 被引量:2
11
作者 科林·伦福儒 《中国文化遗产》 2017年第3期39-46,共8页
讨论文明起源,良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富。良渚是非常特别的,从它外围的水利系统到城中心的宫殿区,再到外围的城墙,以及城市早期的发展布局到晚期发展布局的变化,都显示出高度的复杂性。但是它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一个早期的仪式中心,或... 讨论文明起源,良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富。良渚是非常特别的,从它外围的水利系统到城中心的宫殿区,再到外围的城墙,以及城市早期的发展布局到晚期发展布局的变化,都显示出高度的复杂性。但是它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一个早期的仪式中心,或者放在国家社会的文明系列里。尤其良渚遗址的规模和墓葬所指示的社会等级、社会分层,似乎与多年来我们对早期国家社会构成的某些认识标准不相符。良渚的复杂性可以引发考古学家对于文明以及复杂社会到底是什么的新的想法和看法。而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良渚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需要用其他的新的术语来讨论良渚社会的系统和阶层。良渚遗址的发现对世界上长久以来业已形成的关于早期文明、早期国家和早期复杂社会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复杂社会 良渚古城 社会分层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基于ArcGIS Geodatabase的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9
12
作者 金鑫 董少春 +5 位作者 王晓琪 王宁远 陈明辉 姬翔 徐士进 陆婧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3-175,共13页
浙江良渚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已开展了八十余年,海量考古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经历了从文件系统向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再向空间数据库发展的过程.文件系统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在存储和管理考古数据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尤其是不能够充分体现考古... 浙江良渚地区的考古研究工作已开展了八十余年,海量考古数据的存储与管理经历了从文件系统向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再向空间数据库发展的过程.文件系统和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在存储和管理考古数据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尤其是不能够充分体现考古数据的空间关系,限制了考古空间分析工作的展开.而空间数据库不仅具有普通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性质,其特性更在于存储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并建立起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将考古发现与其自身地理空间位置、环境紧密结合,为从空间层面进行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考古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向景观考古分析的迈进.基于ArcGIS Geodatabase设计并实现了良渚古城遗址空间数据库,完成了良渚古城数字化地图的矢量化,并综合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对不同空间实体进行了属性设计,使得各类已发掘的重要遗址、遗迹的空间位置及其文化背景和相互联系能够在地图上直观地表现出来.这一遗址空间数据库不仅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浏览、查询与管理等基础功能,还提供了考古专题地图的动态制作、考古遗址的空间分析等功能,为区域环境考古、景观考古等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GEODATABASE 空间数据库 考古 良渚古城
下载PDF
基于粘土矿物XRD分析的良渚古城城墙土特征及物源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薪苹 师育新 +3 位作者 戴雪荣 王金涛 刘斌 王宁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73-382,共10页
在野外观察、测量和系统采样的基础上通过粘土矿物、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分析了良渚古城城墙土的成分特征,并探讨了其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①北城墙夯土层的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及粘土矿物组合特征与区内馒头山、黄泥口土丘极为相... 在野外观察、测量和系统采样的基础上通过粘土矿物、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分析了良渚古城城墙土的成分特征,并探讨了其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①北城墙夯土层的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及粘土矿物组合特征与区内馒头山、黄泥口土丘极为相似,均为粘土质粉砂,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高岭石-蛭石和绿/蛭混层-蒙皂石型;垫土层则与区内广泛分布的生土层在各指标上表现出一致的特征。据此认为,城墙夯土层取土于附近土丘馒头山和黄泥口,而垫土层则就地取土于附近生土层。②馒头山等自然土丘由于地势较高经历了较强的氧化作用,而生土层是湖沼相沉积物,地势较低洼,处于弱还原的环境,因此二者的粘土矿物组成和结晶度、化学元素等都不同。良渚先民就地取生土层为城墙垫定基础后,并未用它来夯筑城墙,而是从附近馒头山等自然土丘上采取了更适合建筑的土来修筑城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城墙土 XRD分析 粘土矿物 物源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考古遗址识别与分析——以良渚古城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依欣 董少春 +3 位作者 王晓琪 尹宏伟 徐士进 胡欢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0-695,共16页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影像以其高空间覆盖、高分辨率和无损探测等优势在考古遗址的发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卫星遥感影像的处理主要包括基于像素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基于像素的影像处理方法能够在宏观上识别考古遗址...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影像以其高空间覆盖、高分辨率和无损探测等优势在考古遗址的发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卫星遥感影像的处理主要包括基于像素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基于像素的影像处理方法能够在宏观上识别考古遗址的整体外貌,而面向对象的影像处理方法能够从地物的几何形态、纹理特征、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把握不同遗址类型的特征,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分类识别.阐述了基于像素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在考古遗址识别上的应用,并以良渚大型遗址群为例,利用高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的多光谱影像和全色波段影像、TerraSAR-X雷达影像和高精度的数字表面模型(DSM)识别并提取了作为良渚遗址群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墙和城内的台地,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对考古遗址进行甄别,并将识别结果与良渚古城已有的考古资料进行了对比,遗址识别吻合度达到83.84%.这一识别结果证明了该研究思路的可靠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提高考古遗址的识别精度和准确性、全面把握遗址的分布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考古 良渚古城 遗址识别 光学遥感影像 雷达遥感影像 数字高程模型
下载PDF
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被引量:9
15
作者 宋姝 刘斌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3期8-25,共18页
良渚古城遗址映射出一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存在社会等级分化和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文明国家,体现了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深刻影响。古城的营建使用时间前后持续了近1 000年,最终形成的格局层次... 良渚古城遗址映射出一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存在社会等级分化和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文明国家,体现了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深刻影响。古城的营建使用时间前后持续了近1 000年,最终形成的格局层次分明、错落有序,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城(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郊区的祭坛墓地和多条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良渚古城遗址的意义重大,城址的布局与功能性分区、人工台地上遗址的分布特征等情况,高度体现出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5 000多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都城 早期文明社会 大遗址 世界遗产
下载PDF
良渚古城钟家港古河道南段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武欣 郑云飞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4-34,共11页
钟家港古河道为良渚古城内贯穿南北的重要的河道,生活在河岸的居民向河内倾倒生活垃圾,留下了较多的遗物。对2016—2017年度采集的样品浮选后发现,钟家港南段的先民以水稻为主食,日常进行水稻加工,还出土了少量的粟;桃、李、南酸枣、甜... 钟家港古河道为良渚古城内贯穿南北的重要的河道,生活在河岸的居民向河内倾倒生活垃圾,留下了较多的遗物。对2016—2017年度采集的样品浮选后发现,钟家港南段的先民以水稻为主食,日常进行水稻加工,还出土了少量的粟;桃、李、南酸枣、甜瓜、葡萄等也是先民喜食的果类;植物遗存早晚密度的明显差异反映了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粟和枣的发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钟家港南段 植物遗存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高速城镇化进程下的大遗址整体保护规划策略研究——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同滨 王琳峰 +1 位作者 刘翔宇 袁守愚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年第4期7-13,共7页
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重要的大型考古遗址,分布范围100多平方公里,位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杭州市余杭区,在遗址保护方面的压力突出表现为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态势下土地资源特别紧缺与经济发展特别急速的矛盾... 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重要的大型考古遗址,分布范围100多平方公里,位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杭州市余杭区,在遗址保护方面的压力突出表现为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态势下土地资源特别紧缺与经济发展特别急速的矛盾,主要涉及城镇建设、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社会居民调控4个方面。本文以良渚古城为例,探讨了在高速城镇化背景下面临上述发展压力与环境因素的大型考古遗址整体保护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良渚古城遗址 发展压力 整体保护 规划对策
下载PDF
良渚古城城墙墙底垫石的作用机理和效果
18
作者 梁帅威 袁俊平 +1 位作者 韩翔宇 范畴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125-130,共6页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城墙底部铺有一层块石,为了搞清良渚人铺设这层垫石的目的和作用功效,利用Geostudio软件开展有限元计算,定量分析铺设垫石对增强城墙稳定性、加快排水固结、减小沉降及水平变形量三方面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铺设垫石后...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城墙底部铺有一层块石,为了搞清良渚人铺设这层垫石的目的和作用功效,利用Geostudio软件开展有限元计算,定量分析铺设垫石对增强城墙稳定性、加快排水固结、减小沉降及水平变形量三方面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铺设垫石后,地基表面形成了一层强度较高,模量较大的垫层,增强了城墙的抗滑移能力,使其边坡稳定系数提高10.1%~19.0%;铺设垫石层后,100 d时间内,地基的平均固结度可提高10.8%~14.9%,允许填筑速度可从8 d提高到6 d;铺设垫石还可以起到应力扩散作用,使地基最大沉降减小47.1%,最大水平位移减小39.2%,这有利于减少填筑土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城墙垫石 稳定性 排水固结 沉降 水平变形
下载PDF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强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3期69-79,共11页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遗址公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秉承遗址保护、最...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遗址公园。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秉承遗址保护、最小干预、本体展示等原则,在充分研究国内外遗址保护及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遗址特色的总体规划及设计。项目建设采用EPC的建设模式,各专业协同合作,针对古城遗址的特殊性,对传统施工技术及材料进行创新提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成后,其效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在景观设计界和文物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遗址 古城保护 公园规划设计 EPC建设模式
下载PDF
良渚古城遗址区民生差异化发展现状与振兴策略研究——基于三个典型边缘聚落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志豪 马锡栋 +1 位作者 郭少卿 都铭 《小城镇建设》 2021年第4期64-75,共12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数大遗址的保护建设都与当地的边缘聚落出现了明显矛盾。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建立与村落城镇化之间产生了“保护限制村落发展,发展破坏遗址保护”的悖论。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数大遗址的保护建设都与当地的边缘聚落出现了明显矛盾。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建立与村落城镇化之间产生了“保护限制村落发展,发展破坏遗址保护”的悖论。与此同时,保护区周围的大部分村落的发展趋势均出现了明显差异。然而,目前相关政府与机构对于各个边缘聚落出现众多差异化问题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未能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内的朱村村、黄泥口村及华兴社区为例,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不同类型边缘聚落民生发展的居民需求结构,并据此设计了不同类型需求的满意度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访谈的形式,对各个村落自身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协同进行评估。最后,通过比较研究三个村落的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边缘聚落提出相应的振兴策略,以期为我国大遗址区域的保护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遗址 边缘聚落 民生需求 比较研究 振兴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