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季拉山贡布红杉径向生长对气温及降水的分异响应
1
作者 蔡苗 于德水 卢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4,共8页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海拔地区出现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分异响应现象,但是当前西藏特有树种贡布红杉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仍不确定。基于色季拉山贡布红杉树木样芯,探究贡布红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联系,并分析...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海拔地区出现了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分异响应现象,但是当前西藏特有树种贡布红杉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仍不确定。基于色季拉山贡布红杉树木样芯,探究贡布红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响应联系,并分析影响贡布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距平及累计距平确定气温的突变时间,结合TASP-WIN和ARSTAN程序,讨论贡布红杉径向生长在气温突变前后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和湿度之间的响应联系。结果表明:(1)在生长初期(2-4月)贡布红杉的径向生长与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在生长期(5-9月)其径向生长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2)在气温发生突变后,贡布红杉径向生长与8月的平均气温由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与9月的最低气温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在研究区域内贡布红杉径向生长的过程中对气候响应呈现分异,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或负相关关系可能会相互转变。当前研究区域内气温与贡布红杉径向生长之间的响应关系仍然显著,但降水及相对湿度与贡布红杉之间的响应关系明显增强;极端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对贡布红杉径向生长影响存在明显的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布红杉 年轮气候学 树木年轮 气候波动 色季拉
下载PDF
色季拉山冷杉林下灌丛生物量模型构建与优化
2
作者 刘昌胜 罗大庆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44-50,共7页
灌木生物量模型因地域、物种等因素影响,存在局限性等问题,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海拔3800 m冷杉林下灌木层的取样分析为基础,以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建立过程中自变量和模型形式对模型拟合效果影响,力求通过优化灌木生物量模型,为冷杉林下灌... 灌木生物量模型因地域、物种等因素影响,存在局限性等问题,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海拔3800 m冷杉林下灌木层的取样分析为基础,以林下灌木生物量模型建立过程中自变量和模型形式对模型拟合效果影响,力求通过优化灌木生物量模型,为冷杉林下灌木层生物量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模型自变量相关性分析,结合模型形式,建立并优化了地上、地下和全株三部分生物量模型,根据评价指标结果,模型具有可适用性。结果表明:生物量模型形式有以下两种:M=a+bx+cx^(2)+dx^(3)+ex^(4),模型自变量以D^(2)H、冠幅面积(S)、DH、基径(D)依次排序;M=a+bx+cx,自变量按冠幅面积(S)、DH、基径(D)、D^(2)H依次排序。模型优化后模型R^(2)在70.0%~90.0%,估计值的标准差(SEE)在2 kg以下,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在26.0%~29.0%,平均预估误差(MPE)低于10%,符合灌木生物量模型的评价标准,达到实际应用的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生物量 相容性 色季拉 生物量模型
下载PDF
雪被厚度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侯磊 任毅华 +1 位作者 卢杰 薛会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48-2356,共9页
为了解雪被覆盖对青藏高原高寒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选取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研究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雪被厚度0、10、20、30 cm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雪被增厚,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P<0.0... 为了解雪被覆盖对青藏高原高寒森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选取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研究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雪被厚度0、10、20、30 cm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雪被增厚,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钾含量显著升高(P<0.05)。雪被增厚对线虫群落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以及成熟度指数、线虫通路比值(NCR)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但NCR值有升高的趋势。雪被增厚使刺嘴纲(Enoplea)及食细菌性线虫的相对丰度增多,同时使20 cm和30 cm雪被下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P<0.05)。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含量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的最关键的3个土壤环境因子。研究表明雪被厚度会对青藏高原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产生影响,雪被增厚意味着较为稳定和温暖的土壤环境,利于土壤细菌数量增加,继而利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及钾的释放,为刺嘴纲及食细菌性线虫的增多提供了资源与环境条件。目前仍需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进行系统调查,以更深入的了解该生态脆弱区土壤线虫分布及其响应环境变化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群落 雪被 高通量测序 急尖长苞冷杉 色季拉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西藏红杉径向生长对气温和降水波动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于德水 卢杰 +1 位作者 张萌 张新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99,共9页
[目的]基于色季拉山地区特有树种西藏红杉年轮样芯,研究西藏红杉径向生长对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响应。[方法]利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结合TASP-Win及ARSTAN程序建立标准年表,采用Pearson及bootstrap的计算方式将年轮宽度指数与1961—2020... [目的]基于色季拉山地区特有树种西藏红杉年轮样芯,研究西藏红杉径向生长对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响应。[方法]利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结合TASP-Win及ARSTAN程序建立标准年表,采用Pearson及bootstrap的计算方式将年轮宽度指数与1961—2020年气温及降水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径向生长在气温波动前后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气温波动前西藏红杉与前一年8月,当年1月及6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P<0.05),与前一年9—10月及12月平均降水呈正相关,与前一年8月降水呈负相关,与1月至12月的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气温发生波动后,与当年3—12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前一年8月及当年6月降水为显著正相关。[结论]藏东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极为特殊,气候的波动导致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是限制西藏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原因,在非生长季,气温短暂的变化对树木径向生长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红杉 树木年轮 气候波动 色季拉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区风毛菊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5
作者 张淑钧 杨欣欣 罗建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1-755,共15页
采用扫描电镜对色季拉山区22种风毛菊属(Saussurea)植物花粉和1种须弥菊属(Himalaiella)植物花粉进行形态观察比较,了解花粉形态水平上的分化程度,同时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该属植物分类提供孢粉学依据,并进一步为该区风毛菊属植物的种... 采用扫描电镜对色季拉山区22种风毛菊属(Saussurea)植物花粉和1种须弥菊属(Himalaiella)植物花粉进行形态观察比较,了解花粉形态水平上的分化程度,同时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该属植物分类提供孢粉学依据,并进一步为该区风毛菊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3种植物花粉形状近球形有20种,扁球形有3种;大部分花粉体积属于中型花粉,总体为较进化类型。(2)除薄苞风毛菊(S.leptolepis)为四孔沟花粉外,其余22种植物花粉具三孔沟。(3)23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具体可分为7种类型:网状最多为7种、网状—颗粒状6种、穴状6种,而光滑状、刺基穴状及刺间具皱波状、颗粒状和褶皱状各有1种。(4)基于23种植物花粉微形态的聚类分析,与植物分类系统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甚至在部分亚属间也相对清晰。结果表明花粉微形态特征可以为该属物种鉴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毛菊属 色季拉山区 花粉微形态 聚类分析 西藏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细菌分布特征
6
作者 曹丽花 杨红 +1 位作者 刘合满 连玉珍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32,共8页
为阐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空间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梯度(4606、4110、4000、3900、3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0~5 cm和5~10 cm层次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细菌OTU数、丰富度... 为阐明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空间分布特征,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为研究区,以不同海拔梯度(4606、4110、4000、3900、3440 m)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0~5 cm和5~10 cm层次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1)细菌OTU数、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表现出随海拔的下降先下降后升高的“U”型变化趋势;(2)5个海拔共检测到细菌38个门、122个纲、255个目,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占细菌门总数的10.53%,而相对丰度占89.47%;纲分类水平上,主要优势种群为γ变形菌纲和α变形菌纲,相对丰度分别为41.73%和14.59%;(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菌门和纲分类水平上,土壤全氮、含水量、有机碳和海拔共分别解释细菌分布的68.44%和67.40%,土壤全氮和含水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4)在一级和二级分类水平上分别检测到细菌功能通路7条和40条,其中一级通路中代谢作用功能群占比最高(46.10%~51.86%),代谢作用功能通路中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群占比最高。结果表明:山体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细菌分布格局可能受采样空间点的连续性及区域土壤、气候因子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 海拔 土壤细菌 相对丰度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及温湿度响应
7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_(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_(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不同层次(5、10、20、40和60 cm)土壤CO_(2)浓度,分析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分布特征及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结果】(1)各层次土壤CO_(2)浓度日均值表现为40 cm>60 cm>20 cm>10 cm>5 cm,平均值分别为5094、4965、4613、4119和3925μmol/mol,且各层次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2)在日变化尺度上,5和10 cm层次土壤CO_(2)浓度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分别呈现“V”字型和“单峰型”特征,5 cm土壤CO_(2)浓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2:00-23:00和12:00-13:00之间,10 cm层次分别出现在16:00-17:00和00:00-01:00之间,其他各层CO_(2)浓度日变化特征不明显。(3)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对温度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曲线,其中表层5和10 cm呈现近似“椭圆”的响应曲线;(4)表层(5和10 cm)土壤CO_(2)浓度主要受含水量的显著影响,而下层(40和60 cm)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结论】温度和含水量对不同层次土壤CO_(2)浓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并最终影响土体CO_(2)的传输和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 森林土壤 土壤CO_(2)浓度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色季拉山6种典型林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8
作者 肖思颖 付芳伟 +3 位作者 李江荣 陈文盛 丁慧慧 李月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130,172,共12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分布的6种典型林型(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华山松)内... 【目的】为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分布的6种典型林型(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华山松)内设置样地,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对土壤pH值、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结果】1)6种林型土壤pH值均呈酸性,随土层加深而增大,SOC、TN含量表现为林芝云杉林>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高山栎林>华山松林>高山松林,分别为10.48~54.02 g/kg、0.49~2.57 g/kg,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2)6种林型0~10 cm土层C︰P、C︰K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而C︰N、P︰K没有随土层加深而变化;川滇高山栎林、高山松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N︰P、N︰K在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3个土层6种林型的土壤C︰N、C︰K、N︰K差异不显著,而N︰P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川滇高山栎林显著高于高山松林。3)不同林型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无一致规律,土壤SOC、TN、T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01),C︰P、C︰K、N︰K、N︰P与SOC、TN呈显著正相关(P <0.05、P <0.01、P <0.001),与TK呈显著负相关(P <0.05、P <0.01),而土壤C︰N与P︰K、N︰K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色季拉山林区,高山松林土壤SOC、TN含量较缺乏,其他5种林型土壤SOC、TN含量整体较高;6种林型土壤TP含量较低,均受到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 典型林型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特征
9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杨红 连玉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5-92,101,共9页
【目的】为揭示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不同层次(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构成特征。【结... 【目的】为揭示高寒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森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不同层次(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构成特征。【结果】1)色季拉山高寒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以糖类碳为主,平均峰强度分别为1.13和0.80,其次为脂肪族甲基(CH3)和亚甲基(CH2),芳香族碳含量相对较低,森林和草地土壤峰强度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22;2)土壤有机碳分子构成呈现出明显的层次特征,主要集中在表层0~20 cm,下层则相对含量下降;3)植被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主要有机碳分子的构成,各层次土壤有机碳分子均表现为森林>草地,且糖类碳差异最大,5个土壤层次峰吸收强度差值分别为0.34、0.36、0.31、0.09和0.56;4)土壤脂肪碳/芳香碳比在0~30cm层次表现为森林>草地,而30~40和40~50cm层次土壤为草地>森林,即森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性较草地低,而下层则具有更强的化学稳定性;5)土壤脂肪族碳、芳香族碳含量与总有机碳之间显著正相关,与易氧化有机碳之间呈显著幂函数正相关关系(P<0.05),而糖类碳与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高寒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分子化学构成及稳定性不同,可能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周转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 植被类型 有机碳分子 有机碳稳定性
下载PDF
季节性冻融对色季拉森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0
作者 丁慧慧 陈文盛 李江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7,共8页
为分析季节性冻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控制性试验利用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分析了0—10 cm, 10—20 cm, 20—30 cm深度土层各粒径团粒结构变化,以及土壤含水量(SWC),0.25 mm水稳性... 为分析季节性冻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控制性试验利用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分析了0—10 cm, 10—20 cm, 20—30 cm深度土层各粒径团粒结构变化,以及土壤含水量(SWC),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分形维数D、可蚀性K值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季节性冻融导致大团粒含量减少,小团粒含量增加,土壤结构失调。(2)含水量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3)季节性冻融作用整体上导致MWD,GMD变小,D值与K值变大,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4)当土壤冻融次数在一定范围内STF-One中,WSA有所增加,土壤稳定性有所增强。(5)土壤团聚体WSA,MWD和GMD均与D值和K值呈负相关。(6)在SFT-Ys类型土壤中土壤结构变化,0.5 mm粒级是重要临界点。综上,研究为季节性冻融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为冻土潜在受侵蚀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性冻融 土壤团聚体 湿筛法 土壤稳定性 色季拉
下载PDF
2000~2020年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11
作者 杨慧 郝文渊 +3 位作者 王小姣 杨婵 邢震 李文博 《高原农业》 2023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以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并将2000年、2010年的landsat TM影像、2020年的Landsat8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VNI5.3、Arc GIS10.6对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利用Fragstats4.2进行景观指数计算,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等知识,量化分析了色季拉国... 以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并将2000年、2010年的landsat TM影像、2020年的Landsat8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VNI5.3、Arc GIS10.6对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利用Fragstats4.2进行景观指数计算,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等知识,量化分析了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在2000~2020年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2000~2020年间,林地总体面积由1 424.98 km^(2)增长到1 905.06 km^(2),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植被覆盖率提高,旱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转移变化中草地的转出量最多,向有林地、疏林地、旱地累计转出791.50 km^(2);水域面积变化最为稳定,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为77.78%;公园内整体景观类型连通性增强,破碎度降低,景观分布更加集中,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动态变化
下载PDF
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大气氮沉降年内动态变化
12
作者 关丽雪 王伟 方江平 《高原农业》 2023年第6期596-603,共8页
本研究以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在2021-2022年期间连续采集大气氮干湿沉降样品,分析监测数据,研究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大气氮沉降的年内动态变化特。结果表明:色季拉山高寒草甸降水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季节... 本研究以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在2021-2022年期间连续采集大气氮干湿沉降样品,分析监测数据,研究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大气氮沉降的年内动态变化特。结果表明:色季拉山高寒草甸降水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变化规律。NH_(4)^(+)-N的浓度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NO_(3)^(-)-N的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趋势,无机氮沉降主要与降雨量和温度有关。在2021-2022年期间,研究区的大气氮湿沉降中的NH_(4)^(+)-N、NO_(3)^(-)-N和TN沉降通量均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点,无机氮沉降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DON沉降通量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季节差异性,DON的沉降通量占总沉降通量的55.2%~82.85%之间,无机氮的占比在17.2%~44.85%之间。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区的大气氮干沉降中,NH_(3)沉降通量在季节分配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NO_(2)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的特点。此外,干沉降以NH_(3)的沉降为主,春、秋和冬季中占了总干沉降通量96%以上。在2021-2022年期间,研究区的大气氮沉降以湿沉降为主。总干沉降通量为0.96 kg N ha^(-1),总湿沉降通量24.68 kg N ha^(-1),湿沉降通量远远高于干沉降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湿沉降 干沉降 高寒草甸 色季拉
下载PDF
雪被厚度对色季拉山典型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
作者 高宛宛 金明月 侯磊 《高原农业》 2023年第4期429-436,444,共9页
为了解雪被变化对西藏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例,采集无雪及有雪(10 cm、20 cm、30 cm)下土壤样本,系统的分析了不同雪被厚度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点。研究表明:含水率在无雪时稍低,有雪时突然增加而... 为了解雪被变化对西藏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例,采集无雪及有雪(10 cm、20 cm、30 cm)下土壤样本,系统的分析了不同雪被厚度下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点。研究表明:含水率在无雪时稍低,有雪时突然增加而后减少,pH值的变化则与含水率相反。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和全氮呈递减趋势(P<0.05),全钾呈递增趋势(P<0.05)。可见雪被变化对含水率、p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影响较大。土壤重金属Cu、Zn未造成森林土壤污染。这说明季节性雪被覆盖会对森林土壤水分、酸碱性及土壤养分产生一定程度影响,继而可能影响林下植被及土壤生物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被 土壤理化性质 急尖长苞冷杉林 色季拉 西藏
下载PDF
色季拉山2种风毛菊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及生态适应性初步研究
14
作者 燕渊妮 潘刚 +3 位作者 许嘉梁 孙凯歌 闫刚 袁寒嫣 《高原农业》 2023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为揭示植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从而探讨分析植物对高寒高海拔环境适应性,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以及为高原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区域选择西藏林芝色季拉山海拔4400~4600 m... 为揭示植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从而探讨分析植物对高寒高海拔环境适应性,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保护提供科学支撑以及为高原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区域选择西藏林芝色季拉山海拔4400~4600 m的高山高海拔草甸,选择2种在此海拔带均有分布生长的植物狮牙状风毛菊(Saussurea leontodontoides)与硬叶风毛菊(S.ciliaris),分别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从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对2种植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植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均有明显变化规律外(叶脉、叶片、上角质层、上下表皮)的厚度、栅栏系数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2)2种植物的外部形态,其中株高、叶长、叶柄长三个表型性状在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表现出了一致性,两种植物的形状都有不同的显著相关性表现,其中株高与叶长、叶柄长都呈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种质资源在叶和茎部特征上存在较高的形态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分别在0~2.002、0~1.992之间,变异系数在0%~56.22%、0%~46.66%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系数,且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低于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表现的趋势则相反。得出结论:2种植物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和均匀度,遗传多样性广泛,并且不同海拔上,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2种植物分析解剖学与外观形态多数指标表明2种植物呈现出明显的协同进化,并且采取不同的响应机制来适应海拔高度变化后的低温、缺氧以及强辐射的恶劣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毛菊 表型形态 叶解剖 环境适应性 协同进化 色季拉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苔藓多样性及林窗干扰的影响
15
作者 马和平 石玉龙 +2 位作者 赵文茵 慕金勇 李金航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3-509,共7页
为了解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苔藓多样性及林窗干扰的影响,在过去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研究了色季拉山西坡5块样地内不同林内环境(林窗、林缘和林下)地面、腐木和树附生苔藓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地面生单位面积苔藓植物生物量储量最高,平均9... 为了解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苔藓多样性及林窗干扰的影响,在过去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研究了色季拉山西坡5块样地内不同林内环境(林窗、林缘和林下)地面、腐木和树附生苔藓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地面生单位面积苔藓植物生物量储量最高,平均910.10 g/m^(2),其次为腐木生(221.90 g/m^(2)),树附生的最低(53.59 g/m^(2))。林窗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均值为360.47 g/m^(2),其次为林下(305.51 g/m^(2)),最小为林缘(244.11 g/m^(2));林窗、林缘和林下间的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沿海拔梯度,林窗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在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内,林窗对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林窗 生物量 西藏色季拉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研究 被引量:39
16
作者 罗大庆 郭泉水 +2 位作者 薛会英 边巴多吉 潘刚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4-569,共6页
通过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调查 ,研究了林隙大小与更新以及林隙形成年龄与更新的关系 ,对林隙和非林隙林分内幼苗和幼树的高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林隙大小在 10 0m2 左右 ,最适合于苗高 2 0cm以下的更新幼苗... 通过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调查 ,研究了林隙大小与更新以及林隙形成年龄与更新的关系 ,对林隙和非林隙林分内幼苗和幼树的高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林隙大小在 10 0m2 左右 ,最适合于苗高 2 0cm以下的更新幼苗生存 ,超过 10 0m2 ,更新幼苗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少 ;林隙大小在 30 0m2 左右 ,最适合冷杉幼树和小径木的生存。林隙形成年龄在 30a左右 ,更新幼苗和幼树的数量最多 ,而小径木数量有限 ,随着林隙形成年龄的增大 ,小径木数量逐渐增多 ,而幼苗和幼树逐渐减少 ;林隙内幼苗、幼树和小径木的密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 ;林隙对 3年生以下幼苗的高生长影响不大 ,对 4年生以上幼树的高生长有促进作用 ,特别是对 9年生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色季拉 冷杉 原始林 林隙更新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特性 被引量:25
17
作者 罗大庆 王军辉 +1 位作者 任毅华 朱登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0-35,共6页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期。不同海拔间结实母树的比例和数量差异较大,结实母树比例在25%~80%之间,平均为45%;结实母树数量128~483株·hm-2,平均为230株·hm-2;单株结实球果数量24~366个,平均为157个。林分及树冠空间结实特点为:林冠层树木结实,下层和林内母树不结实;单株树冠上层结实,下层不结实;树冠南面结实较多。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相比,急尖长苞冷杉的球果长度略短,宽度居中;种子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小,单果种子数量较高。不同海拔间的比较表明,急尖长苞冷杉林垂直分布的中、低海拔球果和种子发育程度较高,反映在球果和种子较大,千粒质量、出种量以及饱满度均优于高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藏东南 色季拉 海拔梯度 球果 种子特征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土壤物理性质垂直地带性 被引量:30
18
作者 万丹 梁博 +2 位作者 聂晓刚 喻武 张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5-1074,共10页
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高原山地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海拔3600、4200m外,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高原山地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海拔3600、4200m外,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变化无明显规律;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容重总均值、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58—1.10g/cm^3、57.00%—72.47%、53.33%—67.59%和3.20%—4.87%。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渗透性具有相同规律,均为3800、3400m处最大,3200m和3600m处最小,4000—4600m居中,田间持水率随海拔梯度变化呈M型波动性趋势。(3)土壤物理性质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各指标间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土壤物理性质各指标在不同土层和海拔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性,人为干扰也是导致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原因。(4)总体上,色季拉山表层土壤(0—10cm)物理结构优于深层次(>10—30cm)土壤;3200m和3600m处最差,4000—4600m居中,3400—3800m最佳。研究结果提示,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原始森林地带,土壤结构脆弱,为保持水土,应防止旅游和森林生产经营的过度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 土壤物理性质 海拔梯度 水土保持
下载PDF
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不同龄级立木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1
19
作者 任毅华 周尧治 +2 位作者 侯磊 方江平 罗大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417-5424,共8页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配置状况,是种群对环境适应的生存策略及适应机制的反映。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东坡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种群个体在水平空间的分布、配置状况,是种群对环境适应的生存策略及适应机制的反映。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原始林为研究对象,在色季拉山东坡设置100 m×100 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网格法将样地划分为25个20 m×20 m的调查单元,对样地内所有基径≥0.1 cm的急尖长苞冷杉进行调查,记录林木的坐标、胸径、基径、冠幅等信息。依据基径和胸径两个指标将林木划分为12个径级和6个龄级(幼苗、幼树、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对种群的径级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急尖长苞冷杉种群在不同径级上的分布成倒"J"型。(2)种群整体、幼苗、幼树随空间尺度的增大依次呈现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所研究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3)幼树与幼苗在小尺度上接近或达到负关联,在中、大尺度无显著关联;小树、中树、大树、老树在空间分布上与幼苗、幼树的关联性符合Janzen-Connell假说,但小树、中树、大树、老树之间无显著关联。上述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小径木以集群方式相互庇护以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径木在小、中尺度抑制林下更新,在大尺度则促进更新。该结果有助于揭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的现状与动态规律,可为深入研究该种群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尖长苞冷杉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性 色季拉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种子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 被引量:12
20
作者 苏建荣 刘万德 +4 位作者 张炜银 罗建 张志均 郎学东 李帅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9,共8页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分析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共有植物288种,分属58科163属;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依次为针叶林(3000~3200m)、暗针叶林(3300~4200m)、疏林及灌丛(4300~... 调查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的植被,分析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原因。结果表明:色季拉山西坡共有植物288种,分属58科163属;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植被依次为针叶林(3000~3200m)、暗针叶林(3300~4200m)、疏林及灌丛(4300~4400m)、高山草甸(4500~4800m);科数、属数、种数、灌木物种丰富度和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梯度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但乔木物种丰富度呈单峰曲线;Shannon-Wiener指数及Simpson指数均在海拔3300m处最大,β多样性指数在海拔3500m处最大,3个多样性指数均在海拔3700m处最低;种数/属数及属数/科数随海拔升高呈双峰曲线,种数/科数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立木株数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胸高断面积及最大胸径在海拔3900m处最高,最大树高则出现在海拔3600m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及坡向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并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较好地描述,而与坡度、坡位及郁闭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环境因子 色季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