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与西方间一大显象之研究新法:中国艺术家学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1914—1955年)(上) 被引量:1
1
作者 菲利普·杰奎琳(法) 董智宏 《油画艺术》 2018年第1期96-103,共8页
20世纪上半叶,众多中国艺术家赴法留学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基于对法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分析,由于中国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可以将这一现象称作"巴黎高美的中国浪潮"。1914年至1955年间,注册在预备班(les galeries)和油画、... 20世纪上半叶,众多中国艺术家赴法留学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基于对法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分析,由于中国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可以将这一现象称作"巴黎高美的中国浪潮"。1914年至1955年间,注册在预备班(les galeries)和油画、雕塑画室(les ateliers)的中国学生人数超过130位。同时,这一现象在中国艺术家留法,甚至留学西方的浪潮中最具重要性和独特性,它基本反映了当时中国艺术家在法国的情况,或更宏观地讲,在整个西方社会的情况。由此,在中国现代艺术场的演化进程中,这一浪潮透过"文化转移"的进程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主要体现在社会、技法及艺术层面,这归功于中法两国于20世纪初的特殊关系(即"两个共和国之间的对话")。然而,由于各个艺术流派的领军者求学于不同画室的老师,巴黎高美同时也成了中国现代艺术不同流派间的竞争之地。其中,徐悲鸿(1895—1953)最为重要,因为他有独特且明确的社会及艺术策略,这与他在巴黎高美接受的学院艺术训练及经历相符。他的历程,即通过完全掌握学院绘画、艺术解剖和历史题材绘画,在中国的西画和水墨等众多艺术领域中开创出前所未有的独创艺术。此外,经过20世纪10、20年代后,自30年代起,巴黎高美中国浪潮孕育了徐悲鸿在中法教育及艺术领域的中心地位。这一依附于学院教育和法国学院艺术的巴黎高美的中国浪潮,成为阐释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重要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艺术教育 艺术中的素描 历史题材绘画 中国现代艺术 徐悲鸿(1895-1953)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