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荣格的艺术动力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祥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32-42,共11页
荣格是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把“集体无意识”视作一切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并在无意识“原型”与有意识创作之间、原始神话与现代艺术之间、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西方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的... 荣格是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把“集体无意识”视作一切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并在无意识“原型”与有意识创作之间、原始神话与现代艺术之间、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西方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这种关于艺术创作推动力的理论,无疑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其着眼点非常有限,很难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系严整的美学理论.由于荣格过分夸张了集体无意识的动力机制,试图用它来解释一切审美现象,因此难免陷入逻辑的混乱和理论的荒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意象 艺术动力 集体无意识 原始神话 弗洛伊德 原型批评 原始经验 抽象与移情 艺术幻觉 艺术
下载PDF
艺术创造动力的人格特质 被引量:1
2
作者 施旭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0-86,共7页
艺术创造动力作为主体的一种系统的功能结构 ,既是心理的 ,也是生理的 ,关乎艺术创造主体的整个身心 ,表现出艺术创造中所浸透的一种个性与人格的伟力 ;或者说艺术创造根本上就是一种主体人格动力的体现 ,它既有着主体的整合性与能动性 ... 艺术创造动力作为主体的一种系统的功能结构 ,既是心理的 ,也是生理的 ,关乎艺术创造主体的整个身心 ,表现出艺术创造中所浸透的一种个性与人格的伟力 ;或者说艺术创造根本上就是一种主体人格动力的体现 ,它既有着主体的整合性与能动性 ,又有着鲜明的个体倾向性以及相对稳定性。而随看现代文化的变迁 ,艺术创造又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种非人格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造动力 人格特质 自我 非人格化
下载PDF
艺术想象及其心理动力结构——审美认识论基本概念研究之一
3
作者 潘家森 《中州学刊》 1986年第3期56-61,55,共7页
如果传统认识论因以事实判断为对象而可称作事实认识论的话,那么,以价值判断为对象的伦理认识和艺术认识,则应构成价值认识论。而本文只涉及艺术领域的价值认识论,姑且称之为审美认识论吧。 人类两条腿一旦坚定地站在大地上,吞吐着大气... 如果传统认识论因以事实判断为对象而可称作事实认识论的话,那么,以价值判断为对象的伦理认识和艺术认识,则应构成价值认识论。而本文只涉及艺术领域的价值认识论,姑且称之为审美认识论吧。 人类两条腿一旦坚定地站在大地上,吞吐着大气,捕捉着风云,追逐着雷电,思索着惊异,对象世界就具有双重品格,它不仅是自在的物理世界,而且也是自为的价值世界。图腾,岩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想象 审美认识论 心理动力 心理模型 价值认识论 审美心理定势 事实判断 事实认识 对象世界 艺术动力
下载PDF
论艺术劳动主体与艺术劳动力
4
作者 顾兆贵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72,共6页
艺术劳动主体是艺术劳动力的物质承担者,是艺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能动的、创新的要素。艺术劳动力是艺术生产力的核心,是艺术劳动者内在的主体功能,它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审美感受发现力、创作构思设计力、物化传达制作力、创... 艺术劳动主体是艺术劳动力的物质承担者,是艺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能动的、创新的要素。艺术劳动力是艺术生产力的核心,是艺术劳动者内在的主体功能,它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审美感受发现力、创作构思设计力、物化传达制作力、创作方法运用力和审美反思评价力。当艺术劳动者实际从事艺术创作生产活动时,内在的主体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转变成流动的正在支出的艺术活劳动,通过艺术劳动工具的传递,物化在艺术劳动对象上,创作生产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产品,满足社会的精神审美需要。没有艺术劳动力就根本谈不上艺术生产,因此,艺术劳动主体自身内在能力的使用和发挥——艺术劳动力是艺术生产的决定性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劳动主体 内涵 素质 艺术动力 实现形式
下载PDF
论《艺术与视知觉》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高寒冰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24-125,共2页
美学是艺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近代西方美术史重要的理论依据。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是以知觉层面的视知觉理论为内容撰写的一部美学力作,开创性地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艺术感知中。书中提出艺术表现审美新境界、新价值... 美学是艺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近代西方美术史重要的理论依据。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是以知觉层面的视知觉理论为内容撰写的一部美学力作,开创性地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艺术感知中。书中提出艺术表现审美新境界、新价值,明确了视知觉形式动力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这一特征,丰富了美学审美标准,为品评现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道夫·阿恩海姆 视知觉 艺术动力 审美价值
下载PDF
艺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发生及特性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一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3-141,共9页
艺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发生首先与“美的艺术”观念的传入相关。但实际的艺术史书写情形却没有通向艺术史而是拐向艺术门类史书写轨道,陆续出现文学史、戏曲史、美术史和舞蹈史等四种中国艺术门类史书写。艺术史学科在中国发生的动力在于... 艺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发生首先与“美的艺术”观念的传入相关。但实际的艺术史书写情形却没有通向艺术史而是拐向艺术门类史书写轨道,陆续出现文学史、戏曲史、美术史和舞蹈史等四种中国艺术门类史书写。艺术史学科在中国发生的动力在于适应新兴现代大学制度的教学需要,体现出带有中西融合特点的历史观的现代跨文化转型态势,也同时就是新的艺术概念的现代性转型过程,更与其时风起云涌的民族精神自觉及传统重构需要密切相关。艺术史的学科特性如下:物媒性、史料性、历史意识、科学性和艺术观念异通性。艺术观念异通性是核心特性。正是这种特性让艺术史家始终秉持跨门类艺术史的宽厚视野,从而可以在各艺术门类史的间性研究中把握艺术史。但也需同时考虑艺术史书写的非单一性和多元化以及自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在中国的发生 艺术史的动力 艺术史的学科特性 艺术观念异通性
下载PDF
试论科技、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制约
7
作者 姜澄清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1年第1期40-45,共6页
艺术发展受科学技术与宗教强有力地制约。科技与宗教的演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向。在西方,科技的进步不仅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也是艺术演变的主要动力。古代的中国则与西方相反,宗教的发展是艺术演变的主要动力,而非科技。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宗教 艺术发展动力
下载PDF
论萧萧形象的艺术独创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8
作者 曾石宜 《中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1期104-107,共4页
《萧萧》是沈从文作于一九二九年的一个短篇。其主人公萧萧是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也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独创性。 一 审美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追求审美对象的独创性是艺术创造动力。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没有不反对公式化、概... 《萧萧》是沈从文作于一九二九年的一个短篇。其主人公萧萧是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也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独创性。 一 审美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追求审美对象的独创性是艺术创造动力。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没有不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契诃夫说:“在我的文学里我觉得经常需要使我笔下的形象面目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独创性 童养媳 思想的深刻性 沈从文 湘西 作品 女学生 命运 艺术创造动力 反封建
下载PDF
美是生命活力的表现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强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8-71,共4页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生命美学在揭示美的产生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这一研究还需深入到美感活动的原初层面揭示美之本源。从人类生存的状况及对艺术创作活动的深度体悟可以发现,美感产生于生命内在活力的激励活动过程中,这说明美是人之...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生命美学在揭示美的产生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这一研究还需深入到美感活动的原初层面揭示美之本源。从人类生存的状况及对艺术创作活动的深度体悟可以发现,美感产生于生命内在活力的激励活动过程中,这说明美是人之生命活力的表现。美之现象体现在自然活力、艺术境界与生命活力相融、相激活的时刻,因此,生命活力是产生艺术之美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 生命美学 生命活力 自然活力 艺术的原创动力
下载PDF
再议艺术的起源
10
作者 苏凤 《大舞台》 2015年第9期246-248,共3页
关于艺术起源存在比较权威的六种假说,然而这六种假说无一对艺术的真正起源给出明确的解答。这归因于六种学说均未对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科学的类别划分。在六种假说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关于艺术的分类方法——依据艺术源动力的不同,将艺... 关于艺术起源存在比较权威的六种假说,然而这六种假说无一对艺术的真正起源给出明确的解答。这归因于六种学说均未对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科学的类别划分。在六种假说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关于艺术的分类方法——依据艺术源动力的不同,将艺术划分为两个大类,即表达艺术和美学艺术,可为进一步研究艺术的真正起源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起源 假说 艺术动力 表达艺术 美学艺术
原文传递
梅耶荷德对梅兰芳艺术评论的三份文献之关系及其发现史实辨疑
11
作者 任荣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6年第1期217-224,共8页
梅耶荷德对梅兰芳艺术评论的文字主要保存于话剧《仙子的学生们》、《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以及《艺术的强大动力》三份文献中。三份文献中梅耶荷德的发言具有相似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比勘,可以认定《仙子的学生们》中梅耶荷德的台词... 梅耶荷德对梅兰芳艺术评论的文字主要保存于话剧《仙子的学生们》、《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以及《艺术的强大动力》三份文献中。三份文献中梅耶荷德的发言具有相似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比勘,可以认定《仙子的学生们》中梅耶荷德的台词基本上是袭用《论梅兰芳表演艺术》一文。《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一文与会议记录《艺术的强大动力》中梅耶荷德发言具有'亲缘'关系,其孰先孰后涉及《艺术的强大动力》的最早发现者是不是拉尔斯·克莱贝尔格先生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耶荷德 《仙子的学生们》 《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 艺术的强大动力 拉尔斯·克莱贝尔格
原文传递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与形式感
12
作者 东菊 《戏剧文学》 1998年第12期4-9,共6页
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在本世纪初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艺术分析到最后显然都是戏剧。”他的这句话对揭示艺术本质非常重要,然而,不知为什么一个世纪以来却很少有人提及。如果我们能从艺术动力学的视角深入进去,就会发展这句... 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在本世纪初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艺术分析到最后显然都是戏剧。”他的这句话对揭示艺术本质非常重要,然而,不知为什么一个世纪以来却很少有人提及。如果我们能从艺术动力学的视角深入进去,就会发展这句话熠熠闪光的真理性:无论是音乐、小说等时间性艺术形式,还是绘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精神 批判精神 后现代主义 艺术形式 戏剧作品 艺术本质 文化批判 艺术分析 艺术动力 文学分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