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向新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的养成
1
作者 王一川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2期5-11,共7页
当前新文科教育背景下,艺术类专业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探讨新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的养成。往昔百余年,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从古典型中国艺术心灵到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的历史性转型,现在面临的是新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建构的任务。新现代... 当前新文科教育背景下,艺术类专业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探讨新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的养成。往昔百余年,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从古典型中国艺术心灵到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的历史性转型,现在面临的是新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建构的任务。新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应当是一种包容而自强的中国艺术心灵,其融合了包容共在之心、尚文之心、美美异和之心、自然之心和品余之心。当前应当通过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涵养新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艺术教育 古典型中国艺术心灵 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 新现代型中国艺术心灵
下载PDF
太和之境——饶宗颐艺术心灵探微 被引量:1
2
作者 史爱兵 曹福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9,共8页
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 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宗颐 艺术心灵 太和之境
下载PDF
中国传统艺术心灵与艺术作品形态呈现--从王一川之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当代理解说开去
3
作者 张黔 张腾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41,共10页
中国传统艺术心灵与艺术作品形态呈现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其内在逻辑关系源于研究者自身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当代理解。论文对王一川教授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研究思考,以及对其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途径都进行了初步梳理。我们可以发现,通... 中国传统艺术心灵与艺术作品形态呈现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其内在逻辑关系源于研究者自身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当代理解。论文对王一川教授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研究思考,以及对其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途径都进行了初步梳理。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构建,进一步到民族艺术理论运用,再到艺术作品的形态再现,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逻辑递进关系。王一川教授从不同艺术领域剖析了中国传统艺术心灵对于艺术作品呈现所产生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系,通过自身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当代理解,促使自身在“心灵”层面得以使艺术美学与古典心学、传统心学产生了有效贯通与衔接,达到了新的艺术美学理论研究高度,代表了中国当代学术界中之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类成果的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 王一川 守正与创新 艺术心灵
下载PDF
空潭泻春 古镜照神——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艺术心灵
4
作者 王雅娟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2-63,80,共3页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极生动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风貌与人物精神,特别是魏晋人以澄澈虚灵、绝俗洒脱为特质的艺术心灵。他们发现并感悟到自然之美,追慕和赞赏人格之美,这也决定了他们超然淡泊,率性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张扬个性、追求自...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极生动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风貌与人物精神,特别是魏晋人以澄澈虚灵、绝俗洒脱为特质的艺术心灵。他们发现并感悟到自然之美,追慕和赞赏人格之美,这也决定了他们超然淡泊,率性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人生原则。体悟魏晋人的艺术心灵对生活于物质时代的今人尤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魏晋人 艺术心灵
下载PDF
佛学思想对于石涛艺术心灵论中“心灵转化”的影响
5
作者 方逸云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0年第1期62-63,共2页
佛学的关于“自性”的学说对于石涛美学中心灵转化影响较大。石涛的《画语录》核心内涵之一即“心灵转化”则体现了佛道精神的渗透。石涛借用佛家的“如来藏”清静之心,意图将艺术家内心自觉灵明发明。本文从佛道学说的角度分析石涛对... 佛学的关于“自性”的学说对于石涛美学中心灵转化影响较大。石涛的《画语录》核心内涵之一即“心灵转化”则体现了佛道精神的渗透。石涛借用佛家的“如来藏”清静之心,意图将艺术家内心自觉灵明发明。本文从佛道学说的角度分析石涛对于心灵之“灵”的重视,从而能深入了解“自性”之于绘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心灵 自性 佛学 本真之我
下载PDF
中国青铜艺术的心灵力量
6
作者 游飞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0年第Z1期104-105,共2页
以青铜艺术的神秘力量为切入口,引发出艺术创造者的智慧和精神,结合艺术规律的承袭关系再思考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艺术轨迹,及人和艺术间达成的心灵契舍。
关键词 青铜纹饰 龙凤文化 艺术心灵 中国
下载PDF
艺术心灵的诗篇——李华英访谈
7
作者 李华英 《爱尚美术》 2020年第1期94-109,160,共16页
张荣东:你和张华清老师是怎么认识的?是巧遇、还是缘分?李华英:古人讲"有缘千里来相会",是巧遇、也是缘分。1960年,他从苏联回国实习,我们在南京艺术学院附中相识。相谈后才得知我们都是山东肥城人。1948年,我6岁的时候在家... 张荣东:你和张华清老师是怎么认识的?是巧遇、还是缘分?李华英:古人讲"有缘千里来相会",是巧遇、也是缘分。1960年,他从苏联回国实习,我们在南京艺术学院附中相识。相谈后才得知我们都是山东肥城人。1948年,我6岁的时候在家乡还曾经跟着大人看过他们文工团的演出。那时他们演《白毛女》《血泪仇》《赤叶河》等大型现代革命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毛女》 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心灵 李华英 有缘千里 山东肥城 血泪仇 赤叶河
原文传递
人本位的艺术心灵的建构及其实现——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美学思想感论
8
作者 季乐胜 《艺术品》 2021年第3期54-55,共2页
说起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人们除了深受康德、尼采、克罗齐等西方美学大家的影响之外,朱光潜是必须要提到的。朱光潜一生的学术成就可谓硕果累累,从《无言之美》到《文艺心理学》,从《谈美》到《诗论》,都能看出他对美学及其中国化的孜孜... 说起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人们除了深受康德、尼采、克罗齐等西方美学大家的影响之外,朱光潜是必须要提到的。朱光潜一生的学术成就可谓硕果累累,从《无言之美》到《文艺心理学》,从《谈美》到《诗论》,都能看出他对美学及其中国化的孜孜不倦之探求。综观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我们耳熟能详的便是他对人生与艺术之间的可存续关系及人心何以能在其中觅得归宿等问题的洞见性探索,而"人生的艺术化"正是他试图平衡、融合人生与艺术之关系而提出的特别方案,这尤其体现了他对中国之"人心"的莫大关怀。"人生的艺术化"的提出,尽管受限于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但其意义并未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克罗齐 艺术心灵 朱光潜 人生与艺术 美学思想 人生的艺术 《文艺心理学》
原文传递
“反情节性”与“心灵表现的艺术整一性”——论《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新的戏剧文体原则
9
作者 张薇 《文教资料》 2008年第22期29-30,共2页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以奥尼尔的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悲剧.该剧放弃了"情节整一性"的传统,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挖掘出非常的戏剧性;并把亚里斯多德描述的"情节"与"性格"的先后关系颠倒了过来,...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是一部以奥尼尔的家庭生活为题材的悲剧.该剧放弃了"情节整一性"的传统,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挖掘出非常的戏剧性;并把亚里斯多德描述的"情节"与"性格"的先后关系颠倒了过来,直接描写人物,进入人物的内心生活;表述了现代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揭示了现代戏剧中特有的"人与环境的冲突";以心灵表现的艺术整一性取代了"情节整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反情节性 心灵表现的艺术整一性 人与环境的冲突
下载PDF
赏析法国电影《漫长的婚约》的心灵艺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鸿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4-105,共2页
电影《漫长的婚约》讲述的是一个瘸腿女孩寻找参战后生死未卜的恋人的故事。本文从影片拍摄手段入手,剖析短镜头传递的心灵艺术,并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爱情观及其具有的独特品质,揭示了影片的两个主题:"爱情在希望中生... 电影《漫长的婚约》讲述的是一个瘸腿女孩寻找参战后生死未卜的恋人的故事。本文从影片拍摄手段入手,剖析短镜头传递的心灵艺术,并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爱情观及其具有的独特品质,揭示了影片的两个主题:"爱情在希望中生存,爱情在磨炼中升华"的爱情观,"战争与人性"的关系。全文紧扣主题,借助心理刻画,领略人类心灵能够共同感受到的、震动人的灵魂的情感,赏析了本部影片的心灵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漫长的婚约》 爱情观 战争与人性 心灵艺术
下载PDF
钢琴教学中心灵艺术的灵动展示——评《指尖下的音乐》
11
作者 程松野 《艺术科技》 2018年第9期279-279,共1页
钢琴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更多钢琴演奏技巧,提高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本文以《指尖下的音乐》为例,对钢琴教学... 钢琴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更多钢琴演奏技巧,提高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本文以《指尖下的音乐》为例,对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灵动展示钢琴中的心灵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琴教学 心灵艺术 展示 《指尖下的音乐》
下载PDF
艺术家的可能性及其当代范例——以韩美林艺术创作为个案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一川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2期47-56,共10页
韩美林艺术大展提出艺术家的可能性问题。其艺术创作体现以视觉为主而又实现多门类和多媒介交融,古今中西雅俗纯实等多重价值打通,跨地域、跨性别、跨族群的普遍人道精神,亦儒亦道亦禅的外圆内方的文人心态等特点。这应主要来自于他以... 韩美林艺术大展提出艺术家的可能性问题。其艺术创作体现以视觉为主而又实现多门类和多媒介交融,古今中西雅俗纯实等多重价值打通,跨地域、跨性别、跨族群的普遍人道精神,亦儒亦道亦禅的外圆内方的文人心态等特点。这应主要来自于他以陶瓷创作为基础而生发的对整个中国古典艺术家传统及其精神的传承,更与中国艺术心灵传统自身在其民间艺术心灵层面的涵濡相关,在当代是要重新服务于中国艺术心灵或艺术精神本身内含的"藏修息游"等多维度交融的需要。得益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艺术门类贯通性和实际生活装饰性为特征的学院艺术生态,韩美林方能以陶瓷艺术为基业而涵濡成绘画、雕塑、书法和装饰等多门类贯通和富有装饰性和美化意向的艺术风格。韩美林艺术创作的目的应是与普通公民分享基于古典传统和民间智慧的实际生活美化方案并提供具有艺术公赏力的艺术品。当前有必要为韩美林式艺术家的新的生成和发展创造合适的社会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家的可能性 韩美林 中国古典艺术传统 中国艺术心灵 艺术公赏力
下载PDF
“看”伊卡洛斯飞行与坠落的艺术家视角
13
作者 曾巍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88-94,共7页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扶摇上天,又坠水而亡的少年。这一故事原型吸引了众多画家、诗人以其为题材进行艺术改编与创作,形成一个作品系列。其中也包括根据绘画作品进行创作的"艺格敷词"诗。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 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扶摇上天,又坠水而亡的少年。这一故事原型吸引了众多画家、诗人以其为题材进行艺术改编与创作,形成一个作品系列。其中也包括根据绘画作品进行创作的"艺格敷词"诗。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作品选取了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运用不同的媒介来表现这个故事,借伊卡洛斯的飞行与坠落来表现殊异的主题。诗人与画家,拥有同样敏感的艺术心灵。艺术家的心灵,决定了他视野的广度和目力的纵深,以及他视角转换的丰富度与灵活度,也能够"发明"新的视角以呈现特定主题,从而使其作品展现出艺术"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卡洛斯 神话改编 “艺格敷词” 观察视角 艺术心灵
下载PDF
宗白华与梁宗岱艺术理想共通性比较
14
作者 夏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00-104,共5页
宗白华先生与梁宗岱先生都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虽然两者学术的领域不同,但是在艺术哲学思想上却体现着共同的思考和追求。文章主要从两者在艺境理论、艺术形式和艺术家心灵等方面的探讨来追溯他们在艺术哲学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他们... 宗白华先生与梁宗岱先生都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虽然两者学术的领域不同,但是在艺术哲学思想上却体现着共同的思考和追求。文章主要从两者在艺境理论、艺术形式和艺术家心灵等方面的探讨来追溯他们在艺术哲学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他们殊途同归的学术思考或许能揭示出艺术理论中的普遍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梁宗岱 艺术哲学 艺术形式 艺术心灵
下载PDF
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以宗白华“中国艺术精神”论为个案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一川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67,共9页
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踪迹可透过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论得到显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观念的形成,经历精神文化启蒙、中西文化反思和文化美学比较等时段,借助中国抗战时期特殊作用而... 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踪迹可透过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论得到显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观念的形成,经历精神文化启蒙、中西文化反思和文化美学比较等时段,借助中国抗战时期特殊作用而逐步定型。来自德国的"文化心灵"变异为"艺术精神"或"艺术心灵"恰是由于宗白华的关注焦点在于中国艺术问题。宗白华之突出中国式艺术心灵的作用,可见出德国"文化心灵"观念同以儒道禅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宇宙观的异质交融。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艺术精神"观念得以催生和成熟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中国艺术精神"论并非单纯产生于中国语境内部,也不只是对德国学术思想的简单沿用,而是德国"文化心灵"等观念与"心学"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现代性问题域中相遇而生的创造性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文化心灵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心灵 斯宾格勒 创造性变体
原文传递
地理灵知主义与共同体美学——以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画作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嘉怡 胡继华 《艺术广角》 2021年第6期89-94,共6页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开一代浪漫主义画风,铸风景画艺术体裁,为后世提供精神艺术的范式。他画语体系之中的风景,乃是自然物经过质的强化、浪漫诗化之后的"灵的空间"。中国现代美学家宗...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开一代浪漫主义画风,铸风景画艺术体裁,为后世提供精神艺术的范式。他画语体系之中的风景,乃是自然物经过质的强化、浪漫诗化之后的"灵的空间"。中国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在弗里德里希的《海滨孤僧》中读出了西方近代人"对无穷空间的怅望",而与此形成对比的,乃是中国艺术心灵"归返自我,成一回旋节奏"。[1]换言之,这位浪漫主义画家确实捕捉到了人类心灵的共同节奏,把握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里德里希 中国现代美学 大卫 宗白华 艺术心灵 现代境遇 灵知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高中美术“设计·工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佳曦 《美术教育研究》 2015年第4期151-151,共1页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设计·工艺"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一个内容系列,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形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文章以视知觉、生活化、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设计·工艺"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一个内容系列,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形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文章以视知觉、生活化、艺术化心灵为关键点进行论述,探索美术教学从赏析到创作的新途径,最终实现以"设计·工艺"独特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作积极性,唤醒学生潜在的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思维 视知觉 生活化 艺术心灵
下载PDF
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以宗白华“中国艺术精神”论为个案
18
作者 王一川 《中国哲学年鉴》 2017年第1期391-391,共1页
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踪迹,可透过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论得到显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观念的形成,历经精神文化启蒙、中西文化反思和文化美学比较等时段,借助中国抗战时期的特殊作用而逐步定型。来自德国的... 德国“文化心灵”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踪迹,可透过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论得到显示。宗白华的“中国艺术精神”观念的形成,历经精神文化启蒙、中西文化反思和文化美学比较等时段,借助中国抗战时期的特殊作用而逐步定型。来自德国的“文化心灵”变异为“艺术精神”或“艺术心灵”,恰是由于宗白华的关注焦点在于中国艺术问题。宗白华之突出中国式艺术心灵的作用,可见出德国“文化心灵”观念同以儒道禅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宇宙观的异质交融。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艺术精神”观念得以催生和成熟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旅行 宗白华 文化启蒙 中国艺术精神 美学比较 中国现代思想史 艺术心灵 文化心灵
原文传递
让经典诗文融于初中音乐情感教学之中初探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雪娜 《学苑教育》 2013年第11期14-14,共1页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更为有力,能更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让经典诗文融入初中音乐情感教育,就是借助经典诗文在培养审美能力、人文精...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更为有力,能更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让经典诗文融入初中音乐情感教育,就是借助经典诗文在培养审美能力、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突出功效,强化音乐情感教育的效果,有效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励中,充分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诗文 音乐情感教学 音乐艺术净化心灵
下载PDF
从实用艺术到心灵艺术——服装手工艺的历史嬗变
20
作者 杨晓涵 《明日风尚》 2016年第24期42-43,共2页
服装的制作方式在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的改进中经历了历史的嬗变。从纯手工艺时代到机器时代,服装中的手工艺几经挫折,遭遇时代的屏障,从自然的手工制作到被机器生产取代,又从被呼吁'保留手工艺'再到与机器生产并存,其存在意义... 服装的制作方式在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的改进中经历了历史的嬗变。从纯手工艺时代到机器时代,服装中的手工艺几经挫折,遭遇时代的屏障,从自然的手工制作到被机器生产取代,又从被呼吁'保留手工艺'再到与机器生产并存,其存在意义和文化价值、商业价值都是我们无论是过去和现在都不可回避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服装手工艺的起源、发展和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其存在于当代社会的价值。既不能凭一腔热情盲目的将其理想化,又不能完全摈弃抛掷给历史,而是理性探求手工艺术与机器美学两种看似对立的文化样态在矛盾和互补中共存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艺术 心灵艺术 服装手工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