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肯定式超越与否定式批判——尼采、阿多诺艺术救赎观之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莫小红 雷蕾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22-128,共7页
阿多诺和尼采都将解救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使命交给了作为关切苦难的艺术,但两人以“艺术”为中心的介入方式和救赎途径有所区别。尼采认为,艺术以美的外观超越苦难和真理,释放被理性所压抑的个体感性,唤醒生命意志,为世界和人生作出审... 阿多诺和尼采都将解救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使命交给了作为关切苦难的艺术,但两人以“艺术”为中心的介入方式和救赎途径有所区别。尼采认为,艺术以美的外观超越苦难和真理,释放被理性所压抑的个体感性,唤醒生命意志,为世界和人生作出审美辩护,肯定人存在之合理,给予人生存之希望,因此,应以艺术打破枷锁,救赎人性;阿多诺呼唤艺术的“否定性本质”,强调艺术以审美幻象拯救真理性内容,以其谜语般的审美形式疏离社会,因此,应通过反艺术实现对外在异化世界的否定批判,救赎人性。但无论是尼采的肯定式超越抑或是阿多诺的否定式批判,艺术都没有在其中获得除审美幻象以外的任何实质性基础存在,这也就注定了二人救赎之路在面对残酷社会现实时的苍白无力和乌托邦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阿多诺 艺术救赎 肯定式超越 否定式批判
下载PDF
牢笼与自由:《女巫的子孙》中的艺术救赎与伦理重建
2
作者 吕晓潇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04-110,共7页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女巫的子孙》以改写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为契机,将其“牢笼与自由”的哲思由对女性的生存关怀延伸至对人类现代性困境的观照,在当下语境中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力。阿特伍德以“牢笼”为喻,揭示工具理...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女巫的子孙》以改写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为契机,将其“牢笼与自由”的哲思由对女性的生存关怀延伸至对人类现代性困境的观照,在当下语境中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力。阿特伍德以“牢笼”为喻,揭示工具理性扩张导致的艺术困境及其折射的人性与伦理之殇,并思考艺术如何在祛魅的世界中承担起审美救赎之职。主人公菲利克斯寻求艺术救赎的过程是走向审美化生存的过程,也是重建道德主体与伦理秩序的过程。艺术不仅具有超脱于日常理性精神的感性力量,也是帮助人类澄明自我、沟通主体间关系的介质。凭借艺术的真理潜能,人类穿透生活表象,抵达生存的内在实质;而艺术的交往功能则帮助人类调和感性与理性、融合审美-认知-道德领域,并促使道德伦理由冰冷的理性准则转化为人内心的神圣价值观念。审美个体只有融入这种神圣价值观念内核建构起来的伦理秩序中,才能获得生命的支点和自我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巫的子孙》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现代性困境 艺术救赎 伦理重建
下载PDF
马尔库塞的“艺术救赎”审美教育思想探析
3
作者 程冉 《品位·经典》 2022年第23期14-16,共3页
马尔库塞在吸收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和美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达工业社会通过“艺术救赎”审美教育的人类异化救赎和解放新道路,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分析马尔库塞的“艺术救赎”审美教育理论和马克思的美育... 马尔库塞在吸收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和美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达工业社会通过“艺术救赎”审美教育的人类异化救赎和解放新道路,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分析马尔库塞的“艺术救赎”审美教育理论和马克思的美育思想的深刻理论内涵,对于促进现代人的全面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现实中,马尔库塞的“艺术救赎”审美教育理论有助于提升国民的审美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劳动异化之苦,促进人们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艺术救赎 审美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试验、批判与救赎--T.J.克拉克艺术社会史研究中的变与不变
4
作者 陈亚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9-105,共7页
在对普桑的两幅风景作品的个案研究中,克拉克以观看的直觉透析画家对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沉思。他从绘画研究角度反思当代的视觉文化,充分体现了美术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以及思想深度。《瞥见死神》的写作试验对恢复图画自身特性澄明的思考,... 在对普桑的两幅风景作品的个案研究中,克拉克以观看的直觉透析画家对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沉思。他从绘画研究角度反思当代的视觉文化,充分体现了美术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以及思想深度。《瞥见死神》的写作试验对恢复图画自身特性澄明的思考,改变了其一贯的事事追求客观的艺术社会史研究范式,而其鲜明的左翼政治立场和从解读图像角度对资本主义政体的批判,则是其始终不变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J.克拉克 艺术社会史写作试验 政治批判 艺术救赎
下载PDF
话题电影的商业“吸金力”和艺术“救赎”困境探析——以《孤注一掷》为例
5
作者 周立萌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第20期250-253,共4页
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话题电影。所谓话题电影,就是指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其情节和主题已经通过社会热点和网络营销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这类电影往往以某个社会热点为卖点,片方利用大数据分析社会... 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话题电影。所谓话题电影,就是指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其情节和主题已经通过社会热点和网络营销引发了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电影。这类电影往往以某个社会热点为卖点,片方利用大数据分析社会关注趋势,通过网络营销将电影情节片段化为个别画面进行推送,在上映前就通过热议累积了大量的潜在观众。这种商业手法改变了电影营销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选择观影的方式。人们不再在观看电影后进行讨论,而是因为讨论产生观影的兴趣。可以说,话题电影已经成为当前电影市场的新宠。2023年8月上映的电影《孤注一掷》,依托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话题,利用大数据技术、短视频营销以及高度写实充分实现了商业“吸金力”价值的最大化。然而,这种对商业“吸金力”的过度追求往往会让电影制作方忽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为了符合市场和观众的热点需求,在剧情设计、人物深度等艺术表达方面做出妥协。文章研究认为,话题电影确实为电影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机会,但在追求“吸金力”的同时,也需要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艺术审视。只有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实现有效的平衡,话题电影才能真正展现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避免陷入“救赎”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电影 《孤注一掷》 电影营销 艺术 “吸金力”
下载PDF
艺术新闻批评:布尔迪厄的媒介批判与艺术救赎之途
6
作者 李占伟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9-162,共4页
对于电子媒介的兴起,不同思想家具有不同的看法,热烈迎合、高度赞扬者有之,强烈批判、完全拒斥者有之。法国当代思想家布尔迪厄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利用媒体批判媒体,并在这种策略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艺术救赎之途——艺... 对于电子媒介的兴起,不同思想家具有不同的看法,热烈迎合、高度赞扬者有之,强烈批判、完全拒斥者有之。法国当代思想家布尔迪厄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利用媒体批判媒体,并在这种策略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艺术救赎之途——艺术新闻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媒介 艺术新闻批评 布尔迪厄 艺术救赎
原文传递
悲剧的命运与艺术的救赎——透过《悲剧的诞生》看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泓臻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尼采在他的名作《悲剧的诞生》中,通过对古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酒神和日神精神的二元冲突的正确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人生观。他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但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他的... 尼采在他的名作《悲剧的诞生》中,通过对古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酒神和日神精神的二元冲突的正确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人生观。他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不可改变,但主张笑对悲剧性的命运,用艺术来拯救人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生。他的审美人生观主要受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以及对古希腊悲剧和当时德国国情的独特认识,因此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人生观 艺术救赎 悲剧命运 酒神 日神
下载PDF
关于救赎的乌托邦想象——兼论美国现代公路电影的乌托邦构想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文松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0-63,共4页
在文化工业的快速扩张下,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逐渐消弭,其审美救赎的价值与功能亦渐成乌托邦想象。电影作为现代艺术形式,具有最突出的现代性特征——它既是现代技术与工业程序的见证,又是美与艺术的现代/后现代体现。悖论、对立... 在文化工业的快速扩张下,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逐渐消弭,其审美救赎的价值与功能亦渐成乌托邦想象。电影作为现代艺术形式,具有最突出的现代性特征——它既是现代技术与工业程序的见证,又是美与艺术的现代/后现代体现。悖论、对立与自反在各种形态的影像中不断彰显,更凸显了艺术救赎的乌托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审美 日常生活 乌托邦 公路电影
下载PDF
赖声川的戏剧创作与佛教救赎之路
9
作者 张涟 《戏剧之家》 2014年第13期35-36,共2页
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修养佛法多年,他相信无论在剧场创作的过程中,还是个人人生的发展中,都应该采取佛教的释然态度。他将这种态度作为其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常常将此佛教追求置于其戏剧作品中,为其剧中受困与世俗人生的角色指一条救... 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修养佛法多年,他相信无论在剧场创作的过程中,还是个人人生的发展中,都应该采取佛教的释然态度。他将这种态度作为其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常常将此佛教追求置于其戏剧作品中,为其剧中受困与世俗人生的角色指一条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声川 佛教 戏剧 艺术救赎
下载PDF
“毒物话语”的新维度——论《地下世界》中的生态救赎之道
10
作者 邓文娟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1年第11期45-50,共6页
"毒物话语"是环境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讲述人造化学毒物对社会和人群的危害,达到生态预警的目的。当代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作品以强烈的生态意识而著称,其广受赞誉的《地下世界》尤以宏阔的视角和敏锐的环境意识从人类... "毒物话语"是环境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讲述人造化学毒物对社会和人群的危害,达到生态预警的目的。当代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作品以强烈的生态意识而著称,其广受赞誉的《地下世界》尤以宏阔的视角和敏锐的环境意识从人类纪的高度审视了当前引发生态危机的两大根源——消费主义和霸权主义。更重要的是,他在小说中赋予毒物话语以新的维度,且提出了一条文化艺术的救赎之道,为反生态性的发展怪圈敲响了深刻的警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物话语 人类纪 消费主义 霸权主义 艺术救赎
下载PDF
木心的艺术美育观与生命完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天中 《美育学刊》 2017年第2期44-52,共9页
木心推崇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这一观念贯穿了木心的整个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过程。梳理木心作品与讲稿中所蕴含的艺术观与美育理念,从中可以看出木心所倡导的艺术的救赎功能。木心认为艺术将"可能"变成"... 木心推崇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这一观念贯穿了木心的整个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过程。梳理木心作品与讲稿中所蕴含的艺术观与美育理念,从中可以看出木心所倡导的艺术的救赎功能。木心认为艺术将"可能"变成"能",弥补了现实生活中诸多缺失与遗憾。艺术是生命的和谐,可以带着忙碌的人通向理想中的王国,服务于生命的成长;艺术的成长固然需要天赋,但更需要个人后天的努力,还需要各种机缘巧合,因此学习艺术不能急于求成,要把追求艺术作为生命永远的"准备期",艺术才有可能完善人生;人可以借艺术来制造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并分身出多重平行生命,艺术为人走向生命完成提供了自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心 美育观 艺术救赎
下载PDF
阿多诺艺术社会学思想中的中介观
12
作者 涂荣臻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24-128,共5页
面对社会现代性的"铁笼",阿多诺向艺术寻求救赎的可能。艺术的救赎功能始自其宗教根基,伴随艺术的现代性而发展。阿多诺一方面肯定社会因素为艺术提供了必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则看重艺术对直接经验现实的否定意义和对个体的救... 面对社会现代性的"铁笼",阿多诺向艺术寻求救赎的可能。艺术的救赎功能始自其宗教根基,伴随艺术的现代性而发展。阿多诺一方面肯定社会因素为艺术提供了必要的内容,另一方面则看重艺术对直接经验现实的否定意义和对个体的救赎价值。在这种正反作用之间,活跃着复杂的中介机制,构成艺术社会学的场域。经过生产、消费与批评等环节,艺术作品的意义逐步获得建构,丰富了艺术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中介 艺术社会学 艺术救赎 艺术生产、消费与批评
下载PDF
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纪念性建筑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3
作者 孙冰冰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8年第2期15-18,共4页
随着科学文化的长足发展,建筑在实用性、牢固性、遮蔽性等传统价值取向外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人文价值,其中尤以纪念性建筑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民族气质的精华,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角度探寻我国纪念性建筑的... 随着科学文化的长足发展,建筑在实用性、牢固性、遮蔽性等传统价值取向外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人文价值,其中尤以纪念性建筑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民族气质的精华,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角度探寻我国纪念性建筑的深层意蕴,可以丰富诠释建筑底蕴的学术之径,加深对纪念性建筑当代转型的理解。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言说对象,从娓娓"道"来的意境、点线串珠的"舞"术及"中和为美"的追求三方面初步探析隐藏在其设计语汇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藉此揭示纪念性建筑影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性建筑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南京大屠杀 艺术救赎
下载PDF
生态、城市与美学的救赎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建平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1,共5页
美学的救赎,与艺术的救赎,不是一回事。艺术的救赎,可以在当代艺术产业化和产业艺术化的状态下,造出另一种东西,来宣示真正艺术的存在。美学的救赎,应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对因感性的充盈和美的泛化导致的无趣和无味,保持一种批判... 美学的救赎,与艺术的救赎,不是一回事。艺术的救赎,可以在当代艺术产业化和产业艺术化的状态下,造出另一种东西,来宣示真正艺术的存在。美学的救赎,应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当下,对因感性的充盈和美的泛化导致的无趣和无味,保持一种批判的立场,从而呼唤趣味。同时,生态美学本身,也起到救赎的作用。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美学需要也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更为根本的东西: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美;美学围城的城墙被拆除以后,怎样建立我们的生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城市个性 美学 艺术救赎 田园城市
原文传递
浅析弗里达绘画中的母性情结
15
作者 杨娴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9期105-108,共4页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是20世纪初墨西哥重要的女艺术家。在西方70年代女性主义出现之前,她就是一位自我意识和个性风格相当强烈的女画家。她最具代表性的,是她自白性的肖像画。独特的个人经历、墨西哥当时的社会环境、传统文...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是20世纪初墨西哥重要的女艺术家。在西方70年代女性主义出现之前,她就是一位自我意识和个性风格相当强烈的女画家。她最具代表性的,是她自白性的肖像画。独特的个人经历、墨西哥当时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影响到弗里达的创作,形成一种与西方超现实主义相呼应的"魔幻主义绘画"。本文主要讨论弗里达关于母性题材的绘画,结合弗里达的个人经历,解析弗里达绘画中体现的对于生育的渴望与绝望,以及她作品中流露的痛苦与力量。她以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进行的记录,正是她体验与转移痛苦,并在绘画中得到解救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里达 母性缺失 痛苦宣泄 艺术救赎 疗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