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后现代艺术现象及其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毛娜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67-168,共2页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借鉴和学习西方绘画理论与绘画技巧的过程中 ,中国绘画艺术思潮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 ,而学者和业界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本期发表的两位青年学人的文章试图对 2 0世纪末中国绘画艺术思潮进行部分梳理。张国强以...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借鉴和学习西方绘画理论与绘画技巧的过程中 ,中国绘画艺术思潮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 ,而学者和业界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本期发表的两位青年学人的文章试图对 2 0世纪末中国绘画艺术思潮进行部分梳理。张国强以中国油画发展为例 ,认为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缺乏拓展的空间 ,而只有枯竭的表现力。中国需要原创性的中国油画。毛娜认为 ,后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正以繁多的形式客观存在着 ,其艺术等于生活、艺术无界限、多元化与宽泛化、大众化与通俗化等特征表明 ,后现代主义艺术关照人类社会自身的问题 ,虽然仍处于边缘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艺术现 审美意识 人文精神 通俗文化
下载PDF
李贺诗歌艺术现代观
2
作者 瞿明刚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63-67,共5页
诗国之诗的艺术魅为是永恒的,她的总体的美可谓仪态万方,日月常新.屈原在漫长的精神途径上苦苦求索,陶潜隐逸山林而淡于名利,李白有惊风仙袂式的飘逸,杜甫有长江呜咽式的沉郁;王维有明月清泉般的空静之美,岑参有“瀚海阑干百丈冰”般的... 诗国之诗的艺术魅为是永恒的,她的总体的美可谓仪态万方,日月常新.屈原在漫长的精神途径上苦苦求索,陶潜隐逸山林而淡于名利,李白有惊风仙袂式的飘逸,杜甫有长江呜咽式的沉郁;王维有明月清泉般的空静之美,岑参有“瀚海阑干百丈冰”般的雄奇之美……李贺以他内向的封闭式气质带来的幻想和坎坷的人生,创造出古诗国另一仪态的美:幽凄艳丽,虚幻荒诞.纵观诗论,历代论者对他的诗艺褒贬不一,我想以肯定的态度把思维的触角伸进“鬼诗”内部,从贺诗艺术特征与艺术技巧两大方面考察李贺诗歌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诗歌 艺术现 通感描写 肤觉 复合感觉 感觉联想 意象 代诗艺 触觉 感性色彩
下载PDF
余音复来 悠扬婉转——论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对“韵”美风格的艺术共现 被引量:1
3
作者 窦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00-104,111,共6页
"韵"是一个常见的艺术概念,也是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文章在分析宋代美学风格尚"韵"之美的文化原因的基础上,揭示"韵"的美学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韵"之美在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中的体现,以此寻找... "韵"是一个常见的艺术概念,也是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文章在分析宋代美学风格尚"韵"之美的文化原因的基础上,揭示"韵"的美学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韵"之美在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中的体现,以此寻找二者对"韵"之美的艺术共现,由此可窥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诗画相融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山水诗 宋代山水画 “韵”美风格 艺术
下载PDF
笔简形具 得之自然——论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对“逸”美风格的艺术共现
4
作者 窦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09-113,共5页
通过宋代美学风格尚"逸"之因及特点的分析,揭示"逸"美在宋代美学中的独特表现;通过苏轼人生阅历及其诗作的解读以及宋代文人山水画及水墨白画艺术内涵的解析,进一步探索"逸"美在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中的... 通过宋代美学风格尚"逸"之因及特点的分析,揭示"逸"美在宋代美学中的独特表现;通过苏轼人生阅历及其诗作的解读以及宋代文人山水画及水墨白画艺术内涵的解析,进一步探索"逸"美在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中的艺术共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山水诗 宋代山水画 “逸”美风格 艺术
下载PDF
1970年代人的青春艺术现象
5
作者 朱其 米莲 《天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8-165,共8页
关键词 七十年代 九十年代后期 意识形态化 艺术现 方式 文化背景 村上春树 实主义 青春文化 《挪威的森林》
原文传递
从“杜尚艺术精神”看现代设计的发展
6
作者 张艺璇 《科技风》 2013年第1期223-223,共1页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艺术也经历了多个不同时期,向着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发展,现当代艺术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艺术的表现形式也突破了传统的限制,有了新的面貌。这个时期也产生了许许多多杰出的艺术...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艺术也经历了多个不同时期,向着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发展,现当代艺术作为艺术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艺术的表现形式也突破了传统的限制,有了新的面貌。这个时期也产生了许许多多杰出的艺术人才,通过对此过程的研究,从而使一脉相承的设计获得些许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杜尚 代设计
下载PDF
西方现、当代艺术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
7
作者 李玲玲 《黄河之声》 2010年第8期124-125,共2页
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关系,首先从中国当代艺术"现代性"的源起展开,进而论述西方现当代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现代性"的影响,最后本文指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必... 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关系,首先从中国当代艺术"现代性"的源起展开,进而论述西方现当代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现代性"的影响,最后本文指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 代性
下载PDF
试论新诗的“叠现”艺术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丽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25-27,共3页
本文以徐志摩、戴望舒的某些诗歌为案例,力图阐释新诗的“叠现”艺术,认为“叠现”艺术源自中国古典诗歌的咏叹复沓风格,而新时期的现代诗和欧美的意象派诗歌由于理性化的追求,并不具备“叠现”这一艺术风格。
关键词 “叠艺术 徐志摩 戴望舒 新诗 艺术风格 中国
下载PDF
艺术乌托邦的建构——论田汉早期艺术观
9
作者 李霞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3-4,共2页
田汉早期悲剧创作和戏剧活动是他艺术乌托邦理想的重要体现,代表着艺术宗教的审美信仰,体现了人类困境中的超越精神。本文从剧作家的精神传承与审美理想、早期悲剧创作及艺术运动的实践及对生死的观照和超越中证明,在现实和精神彼岸建... 田汉早期悲剧创作和戏剧活动是他艺术乌托邦理想的重要体现,代表着艺术宗教的审美信仰,体现了人类困境中的超越精神。本文从剧作家的精神传承与审美理想、早期悲剧创作及艺术运动的实践及对生死的观照和超越中证明,在现实和精神彼岸建构一个艺术乌托邦,生命主体便会在不断投入与创造中穿透人世痛苦的表象,深入触及生命的悲剧本质,在审美中领略生命尘世悲欢中的至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 早期 艺术现 鸟托邦
下载PDF
’97西南艺术科研院所年会在成都举行
10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5,共1页
’97西南艺术科研院所年会在成都举行以“西南艺术现状及其走向”为中心议题的“西南艺术科研院所’97年会”,于10月29日至31日在成都举行。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昆明、贵阳、成都的8家艺术科研院所的20多位代表... ’97西南艺术科研院所年会在成都举行以“西南艺术现状及其走向”为中心议题的“西南艺术科研院所’97年会”,于10月29日至31日在成都举行。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昆明、贵阳、成都的8家艺术科研院所的20多位代表,除各自介绍艺术科研工作及其规划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院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艺术现 都市文化 四川省 川剧艺术 中国艺术 成都 地域文化 研究院
下载PDF
析中西艺术真实观
11
作者 张诗蒂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42-45,共4页
艺术真实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西方以“摹仿说”为主,后来的“镜子说”、“复制说”等都是“摹仿说”的延伸与发展;中国以“言志”为发端,以后的“情志说”、“传神说”、“写意说”都是沿着“言志”的方向演化。这两种真... 艺术真实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西方以“摹仿说”为主,后来的“镜子说”、“复制说”等都是“摹仿说”的延伸与发展;中国以“言志”为发端,以后的“情志说”、“传神说”、“写意说”都是沿着“言志”的方向演化。这两种真实观通过中西方文艺中的“再现”和“表现”反映出来,随着中西方文艺中“再现”与“表现”的演化与发展,这两种真实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艺术真实 西方国家 文学艺术 文学创作 比较文学
下载PDF
亚里斯多德的艺术起源论──“天性说”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荣 《武陵学刊》 1996年第1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亚里斯多德 艺术起源论 “摹仿说” “天性” 《诗学》 艺术真实 游戏说 艺术主体 《发生认识论原理》 音调感
下载PDF
试论亚里斯多德的艺术真实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荣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34-36,共3页
试论亚里斯多德的艺术真实观杨荣“摹仿”是亚里斯多德《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文艺理论的基石─—“摹仿”。在《诗学》中,亚里斯多德按“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 试论亚里斯多德的艺术真实观杨荣“摹仿”是亚里斯多德《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文艺理论的基石─—“摹仿”。在《诗学》中,亚里斯多德按“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对艺术进行了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斯多德 艺术真实 “摹仿说” 《诗学》 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论 艺术的真实 真实性 合乎情理 可然律
下载PDF
论俄国象征派的批评思想 被引量:2
14
作者 车成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4年第5期60-65,共6页
介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向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转变之间的象征派,其批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们贬低现实生活,夸大艺术的作用,信守“美将拯救世界”的箴言。这种“纯艺术论”的美学现,表现为以索洛维约夫为代表的“艺术... 介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向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转变之间的象征派,其批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们贬低现实生活,夸大艺术的作用,信守“美将拯救世界”的箴言。这种“纯艺术论”的美学现,表现为以索洛维约夫为代表的“艺术拯救世界”的宗教化主张,和以勃留索夫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的使命在于传导出“心灵的运动”的两种类型。他们把象征主义说成迄今文学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佳状态,过分夸大象征主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俄国象征派在创新艺术形式和磨厉与完善诗歌语言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象征派 艺术现 象征论
下载PDF
跨学科整合研究之垦拓──宗白华与中国早期比较文学刍议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菲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1-66,共6页
本文力图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回顾宗白华在跨学科整合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实绩,考察其艺类整合研究行为发生的学术心理机制和深层次文化模式与背景,进而高度肯定他对中国早期比较文学发展所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关键词 宗白华 比较文学 科际整合研究 文化模式 文化背景 思维模式 空白 艺术动象
下载PDF
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晓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4年第A02期54-54,共1页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层次的提高,人们文化素养、艺术鉴赏水平也随之得到不断提高。作为新时代产物的现代城市园林设计,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运用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扩展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空间。设计和艺术具有不可分...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层次的提高,人们文化素养、艺术鉴赏水平也随之得到不断提高。作为新时代产物的现代城市园林设计,要不断更新设计理念,运用现代艺术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扩展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空间。设计和艺术具有不可分割性,现代艺术运用到城市园林艺术设计中,可以丰富园林建设的内涵。文章简要阐述了现代艺术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含义,分析了现代艺术对城市园林设计的影响。从城市园林的布局艺术、雕刻艺术的运用和园林绿化的设计,体现现代艺术与城市园林设计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园林 艺术 运用 影响
原文传递
Gardening Art of Genyue Imperial Garden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Modern Landscape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珮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11期2175-2178,共4页
Genyue Imperial Garden represents the Royal Garden in Northem Song Dynasty, and it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history, as well as high values in history, culture, art. In this paper, the... Genyue Imperial Garden represents the Royal Garden in Northem Song Dynasty, and it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history, as well as high values in history, culture, art. In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gar- dening art of Gsnyue Imperial Garden to modem landscape design was explo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macroscopic layout and microscopic gardening art of Genyue Imperial Gard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yue Imperial Garden Gardening art Modem landscape SIGNIFICANCE
下载PDF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y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被引量:2
18
作者 Adriana Iezz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3年第3期158-179,共22页
Since the mid-1980s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has undergone a radical change and has opened itself to experimentation. A vivid debate on CCC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y) (Zhongguo xiandai shufa) is involving a... Since the mid-1980s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has undergone a radical change and has opened itself to experimentation. A vivid debate on CCC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y) (Zhongguo xiandai shufa) is involving art critics in China nowadays. WANG Dongling and the modernists think that, despite many changes and influences, we can still refer to the traditional calligraphic lexicon to describe the calligraphic prod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hey still remain deeply rooted in the signified system of Chinese writing, even if they break with the strict rules of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contamination of Western elements and focus on the stylistic exploration). WANG Nanming and the Avant-garde think that "contemporary calligraphy is not calligraphy yet": It is "anti-calligraphy", annihilates Chinese tradition, rejects the use of legible characters, experiments with new languages and new media within the idiom of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The result is the creation of works of art that could be assimilated to Abstract art, Abstract expressionism, Conceptual art, Performance art, Contemporary dance, Multimedia art, and even Street art. This paper aims at showing how still valid and extremely productive are both these two theoretical and creative/practical approaches to Chinese calligraphy in China nowadays. They turned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to a medium for global comprehension and commun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C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y) MODERNISM AVANT-GARDE WANG Dongling WANG Nanming
下载PDF
Aesthetic value of parallelism
19
作者 董俊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8年第1期60-64,共5页
Englis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world and is abundant in rhetorical devices, among which parallel structure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Hence the maste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structure fa... Englis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world and is abundant in rhetorical devices, among which parallel structure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Hence the maste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lel structure facilitates one's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literary works. Based on the 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parallel structure in some of the most famous English sayings and classic pros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parallel structure in creating emotion-and-rhythm-packed discour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LELISM artistic expressiveness aesthetic value
下载PDF
Giorgio Vasari's The Conception of Our Lady: A Divine Fruit 被引量:1
20
作者 Liana De Girolami Cheney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2期87-114,共28页
The theme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Virgin Mary fascinated 16th-century Mannerist painters, as manifested in Giorgio Vasari's many drawings and paintings and also the numerous replicas in drawings, paintings, and engr... The theme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Virgin Mary fascinated 16th-century Mannerist painters, as manifested in Giorgio Vasari's many drawings and paintings and also the numerous replicas in drawings, paintings, and engravings made after his paintings by his contemporary artists. This essay focuses on Vasari's complex iconography of The Conception of Our Lady of 1540 at SS. Apostoli in Florence, Italy. In his documentation of the painting, Vasari never referred to or entitled the painting as an Allegory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r Immaculate Conception but coined it as The Conception of Our Lady (Concezione di Nostra Donna) as it will be referred in this essay. Vasari's complex iconography derived from the writings of the A retine canon Giovanni Pollastra. The Virgin Mary is depicted as a victorious symbol of grace and salvation, triumphing over evil. Rejoicing angels surround her with scrolls containing Latin inscriptions, QUOS EVE CULPA DAAVIT/MARIAE GRATIAE SOLVIT, ECCE AGNIU[S] and UNIUS ONNOSTAA. These joyful words allude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fate of Adam and Eve after eating the forbidden fruit from the Tree of Knowledge in Paradise. A sinuous serpent coils around the fig tree, while tied-up Old Testament and New Testaments wait for forgiveness and salvation. Three considerations are addressed in this essay: (1) discussion of Vasari's recorded commissions; (2) stylistic observations and influences; and (3)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ry, that is,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symbolism of the pain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orgio Vasari SYMBOLISM CONCEPTION fig tree fir tree grace Adam and Eve serpent Old Testamentfigures and wisdo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