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生态学视角下广东连南瑶族刺绣的图案研究
1
作者 黄碧君 《西部皮革》 2024年第12期49-52,共4页
文章从艺术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广东连南瑶族刺绣图案,探讨了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及与环境的互动。首先介绍自然与社会文化对刺绣的影响,强调自然元素与社会文化在图案中的融入。接着讨论文化观念和审美价值观对刺绣的影响,包括图案分类、... 文章从艺术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广东连南瑶族刺绣图案,探讨了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及与环境的互动。首先介绍自然与社会文化对刺绣的影响,强调自然元素与社会文化在图案中的融入。接着讨论文化观念和审美价值观对刺绣的影响,包括图案分类、特征和象征意义。文章还涉及刺绣在社区生活中的作用及传承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刺绣图案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旨在为其传承和创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态学 瑶族刺绣 艺术特征 象征意义 发展潜力
下载PDF
我国台湾地区幼儿园“生态学”艺术课程管窥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彦婷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5年第10期91-93,共3页
受生态学理论和台湾地区本土文化影响,我国台湾地区幼儿园艺术课程呈现出和谐性、开放性、自然性、系统性等鲜明的特点,尤其在融合了台湾本土文化之后,更是独具特色。文章以台湾地区早稻田艺术幼儿园为例,对其"生态学"艺术课程内容和... 受生态学理论和台湾地区本土文化影响,我国台湾地区幼儿园艺术课程呈现出和谐性、开放性、自然性、系统性等鲜明的特点,尤其在融合了台湾本土文化之后,更是独具特色。文章以台湾地区早稻田艺术幼儿园为例,对其"生态学"艺术课程内容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当前大陆地区幼儿园艺术课程的构建提出了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幼儿园课程 生态学艺术课程 生态学理论
下载PDF
行为艺术之生态性反思
3
作者 修太宇 《艺术科技》 2015年第11期152-153,共2页
行为艺术由追求"差异"走向"异化","艺术何为,出路何在"。面对极端反生态行为艺术,应以生态审视的观点,对"艺术——生态"关系进行解构,行为艺术与生态的联系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艺术要体现生态学... 行为艺术由追求"差异"走向"异化","艺术何为,出路何在"。面对极端反生态行为艺术,应以生态审视的观点,对"艺术——生态"关系进行解构,行为艺术与生态的联系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艺术要体现生态学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艺术 异化 艺术生态学 批评
下载PDF
生态艺术学的概念、对象与谱系
4
作者 赵奎英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120,共10页
“生态艺术学”这一名称虽然早就有了,但学科意义上的生态艺术学概念、对象等问题,仍然值得探讨。“生态艺术学”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艺术学”是指一切能体现生态人文精神、并在根本上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 “生态艺术学”这一名称虽然早就有了,但学科意义上的生态艺术学概念、对象等问题,仍然值得探讨。“生态艺术学”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艺术学”是指一切能体现生态人文精神、并在根本上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学研究。狭义的生态艺术学除精神、指向上的要求外,还要求在研究视野或研究对象上具有生态相关性。生态艺术学存在着指向学科自身的“元研究”、基于现象问题层面的“原研究”和指向已有研究的“再研究”三个不同的层次,研究对象也由此形成三大不同的系统。生态艺术学还可以参照艺术学的框架,生成自己的开放谱系。对生态艺术学的概念、对象与谱系进行梳理探讨,对生态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都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艺术 艺术生态学 生态人文主义 概念界定 对象谱系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的视觉艺术理论姓啥
5
作者 梁玖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3期44-51,共8页
在所谓"超级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以视觉为调控和表达媒介的艺术,究竟是以什么为中心或依据在运转和拓展自己的时空及其边界,在当下是一个需要深究的议题。本文以反思与建构视野,确立艺术整合生态学研究立场,从"还有什么... 在所谓"超级全球化"的语境中,中国以视觉为调控和表达媒介的艺术,究竟是以什么为中心或依据在运转和拓展自己的时空及其边界,在当下是一个需要深究的议题。本文以反思与建构视野,确立艺术整合生态学研究立场,从"还有什么""创生永恒价值意义"和"揭示建构"三个维度,探寻建构中国的视觉艺术理论及其知识体系,促进中国视觉艺术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 视觉艺术理论 艺术整合生态学 永恒价值意义
下载PDF
Peripheral Realities: Visual Artists in Cebu, Philippines
6
作者 Dennis E. Montera Hui-Wen L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9期1357-1363,共7页
Visual artists in the island provinces of the Philippines often find themselves navigating through adversities 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ir creative work. With the visual-arts praxis being exclusively ... Visual artists in the island provinces of the Philippines often find themselves navigating through adversities 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ir creative work. With the visual-arts praxis being exclusively cited in the nation’s capital city, the majority of artists spread over an archipelago of seven thousand islands fall under the notion of struggling, but persevering creator. This paper aims to describe and evaluate the art ecology of Cebu City, the art-related conditions of artists and their tenacity. The methodology used for case-cre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The main finding of the study is that contemporary visual artists in the island province of Cebu, Philippines perceive the struggles from the production to the consumption of art as customary to their milieus. The study plots the current visual-arts ecology model of the locale and proposes future innov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tor’s value chain. From the context of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study also expands the discussion between creating art for art’s sake and art as a market commodity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position of arti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STS art eco-system IDENTITY artist-related facto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