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道-艺”观论要
1
作者 韩文革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中国传统“道-艺”观对中国艺术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道-艺”二元结构中去认识和处理艺术问题,充分彰显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民族性。中国传统“道-艺”观既丰富又立体,其中,“道器”论是对本体(本原之道)与实在(艺术之象)之隐显... 中国传统“道-艺”观对中国艺术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道-艺”二元结构中去认识和处理艺术问题,充分彰显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民族性。中国传统“道-艺”观既丰富又立体,其中,“道器”论是对本体(本原之道)与实在(艺术之象)之隐显关系的总体归纳;“道贯”论是对艺术创造中“一”与“多”关系的辩证提摄;“载道”论确立了中国古代艺术社会学“道主而艺从”的文艺认知格局;“同道”论主要涉及文化原型和艺术同构内秘之诠解;“乐道”论表征着中国古代艺术对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之合一的高度提倡。全面了解中国传统“道-艺”观,对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识、宇宙意识和超越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观 民族性
下载PDF
以艺见道与“雅人深致”——沈曾植书画文学要义
2
作者 张毅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8-195,215,共9页
中国社会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始于晚清民初,如何在世事板荡中保持一份“雅人深致”,乃当时“同光体”诗人沈曾植念兹在兹的文艺宗旨。他提出的通“三关”之说,所标榜的“雅致”,既是宋诗派的创作取向,又是作者个性意识、学问路径与文化修... 中国社会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始于晚清民初,如何在世事板荡中保持一份“雅人深致”,乃当时“同光体”诗人沈曾植念兹在兹的文艺宗旨。他提出的通“三关”之说,所标榜的“雅致”,既是宋诗派的创作取向,又是作者个性意识、学问路径与文化修养的表现,并在以艺见道的书画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彰显。道乃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精神所系,作为体现作者胸襟、气韵和风度的“雅人深致”,沈增植的书画题咏蕴含着历经沧桑的深沉情感,以及遭遇劫难时士志于道的文化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致 书画 沈曾植
下载PDF
“文道”而“天道”:“艺道”之视域及其生命质地——基于唐宋艺术哲学思想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桂荣 赵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6-65,170,共11页
“道”是中国艺术之本体,“艺道”、“文道”之论贯穿于中国古代的艺术哲学思想。“艺道”首先是在“文道”之视域,古代之“文”非现代学科之文学,而是涵纳天地万物之纹理、文饰、文德、文章之文,此经刘勰之“文”的多层阐发,凸显了“... “道”是中国艺术之本体,“艺道”、“文道”之论贯穿于中国古代的艺术哲学思想。“艺道”首先是在“文道”之视域,古代之“文”非现代学科之文学,而是涵纳天地万物之纹理、文饰、文德、文章之文,此经刘勰之“文”的多层阐发,凸显了“文”之“人文”和宇宙天地的旨趣;儒家之艺道经唐韩愈、柳宗元倡“文以明道”至宋而明确,周敦颐、二程和朱熹等将“艺”经“文”提升到“天理”之视域,不仅根植以仁道,亦内植以自然;儒道释三教融合中的欧阳修、苏轼等文人赋予“道”宇宙大生命的自然特质,依此建构“执道为本”、“有道有艺”之“道通为一”的艺道观。因此,“文道”之“艺道”最终体现为文艺之天地大道,其内核便是宇宙万物生生之精神,此博远于历代,辉焕于当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术哲学
下载PDF
陶宗仪“由艺进道”书学观述论
4
作者 仝龙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140,共6页
陶宗仪“由艺进道”书学观受元代社会“扶经翼道”思潮及其个人“卫道”意识影响而形成。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以“由艺进道”书学观采择书学史料,后又在《书史会要》中正式提出此概念,并进行理论建构。“由艺进道”书学观使“艺”... 陶宗仪“由艺进道”书学观受元代社会“扶经翼道”思潮及其个人“卫道”意识影响而形成。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以“由艺进道”书学观采择书学史料,后又在《书史会要》中正式提出此概念,并进行理论建构。“由艺进道”书学观使“艺”由艺术形式兼具“卫道”功用,反映了元明之际学人对“艺”“道”关系的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书史会要》 书学观
下载PDF
艺道传薪——天津美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科研究生教学展作品选登
5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5-27,共3页
本次展览,为更清晰地体现出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艺术理念和技法的传承与转化,特由各专业方向导师挑选两到三名自己近年来的学生为一组,并以每组师生作品为一个展陈单元的方式展示。这正是展览“艺道传薪”主题的最为真实的呈现。... 本次展览,为更清晰地体现出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艺术理念和技法的传承与转化,特由各专业方向导师挑选两到三名自己近年来的学生为一组,并以每组师生作品为一个展陈单元的方式展示。这正是展览“艺道传薪”主题的最为真实的呈现。这里选登的作品,遵循展览的理念,以国、油、版、雕的顺序,分为四组,以资读者鉴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美术学院 研究生教学 方式展示 美术 术理念 教学过程中 展览
下载PDF
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之色彩艺道研究
6
作者 王宗院 《流行色》 2023年第6期25-27,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中的色彩艺道,分析其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研究色彩理论、艺术审美及公共空间设计原则,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以提升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公共空间 色彩 术审美
下载PDF
西周的君子之学:道艺与德行
7
作者 李雷东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5-101,共7页
西周金文和先秦礼书保存了西周教育在阶段、科目、内容等方面的文献。西周小学和大学所习科目和内容各有次第。行冠礼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环节,展示了君子之学的内容和重要功能。容体正、颜色齐和辞令顺贯穿冠礼始终,是冠礼礼仪的三个重要... 西周金文和先秦礼书保存了西周教育在阶段、科目、内容等方面的文献。西周小学和大学所习科目和内容各有次第。行冠礼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环节,展示了君子之学的内容和重要功能。容体正、颜色齐和辞令顺贯穿冠礼始终,是冠礼礼仪的三个重要内容,这三事与君子大学阶段的修习科目相适应。这三事属于君子之学的道艺层面,对礼仪礼制义理的体认属于君子之学的德行层面。道艺和德行贯穿于西周教育的始终,它们共同构成了君子之学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君子之学 德行
下载PDF
中国文艺美学之“艺道合一”说
8
作者 李天道 唐君红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61-69,共9页
作为宇宙间万物自然的生命原初域,“道”乃是万有大千生命之源,是生命内在活力之所在,也是生成与构成“美”的基元之域。由此出发,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推崇创作活动中“触目‘道’存”“与‘道’合一”。文艺审美境域营构讲究“艺道合一”... 作为宇宙间万物自然的生命原初域,“道”乃是万有大千生命之源,是生命内在活力之所在,也是生成与构成“美”的基元之域。由此出发,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推崇创作活动中“触目‘道’存”“与‘道’合一”。文艺审美境域营构讲究“艺道合一”,追求“意在言外”,崇尚“油然而然”“自然天成”,推崇心物交融、人与万物一体;主张文艺创作活动中将人的性情、志趣赋予万有大千,强调文艺创作者个人的修养、性情,注重心性与景象融合、“艺”“道”合一,“道以艺显”“艺以道真”。认为创作活动之妙,在于或寄情感,或吐心声;或象征,或比兴,或言志,或寓意,物我合一,意象一如,情景相交,心物融合,“道以艺卓”“道艺互通”“艺道相融”“艺道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一 艺道一如
下载PDF
从“道艺合一”到“道通为一”———庄子技术思想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叔子 刘克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7,共6页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合同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 在对待“道”和“艺”的关系上,庄子主张“道”“艺”合一,他认为:“道进于艺”,或“道在于艺”。“技进乎道”是庄子思想的灵魂。同时庄子提出“道通为一”的思想:为达其目标必经分解合同之途。其一,“以道观分”,庄子的意思是,“分”与“成”是同一过程,不是“分”之外另有“成”,也不是“成”之外另有“分”,而只不过从一方面看是“分”,从另一方面看是“成”。“成”与“毁”亦然。庄子有关“分”、“成”、“毁”的论述是对中国古代工程技术设计思想的总结。其二,“不同同之”,庄子的意思是以道观人察物,万物虽种类不同,形态万殊,但其根本之道是同一的。“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就是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创新的目的。“道通为一”是将个体的“分”与整体的“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分有合的境界,这是庄子技术思想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合一” 通为一” 技术思想 《庄子》 《齐物论》
下载PDF
道通为一——日本古典文论中的“道”、“艺道”与中国之“道”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向远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6-134,共9页
日本的作为抽象名词的"道"是从中国传入的,但这个"道"在日本却失去了作为本原与终极本体的最高抽象意义。日本古代文论对中国之"道"的理解,受制于日本儒学对"道"的"人道"及"圣... 日本的作为抽象名词的"道"是从中国传入的,但这个"道"在日本却失去了作为本原与终极本体的最高抽象意义。日本古代文论对中国之"道"的理解,受制于日本儒学对"道"的"人道"及"圣人之道"的规定,同时又回避了儒学之"道"中的"性"、"理"的抽象内涵,而专指学问或学艺。"道"由此而与日本古典文论产生了密切关系并成为日本古典文论的元范畴,以"道"为中心产生了"和歌道"、"连歌道"、"俳谐道"、"能乐道"等一系列相关文论概念并最终形成了统括性的范畴——"艺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论 日本古典文论
下载PDF
中国文化的道与艺——由艺臻道 以道统艺 被引量:8
11
作者 楼宇烈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9,共5页
文化包括"有形"和"无形"、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中国人称之为"艺"和"道"。中国文化里"道"与"艺"之间是"本"和"末"的关系,儒家强调的"下学而上达&... 文化包括"有形"和"无形"、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中国人称之为"艺"和"道"。中国文化里"道"与"艺"之间是"本"和"末"的关系,儒家强调的"下学而上达"相当于由"艺"而"道","为己之学"则是通过完美自身来达到人与天地的和谐。中国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包含了文艺、武艺、技艺,涵盖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生活层面广泛地享用"艺"的成果并深受"艺"的影响,"艺"既能提供享受又能为害于人,应用不好便适得其反。我们要遵循以道统艺、由艺臻道的传统精神,让"艺"为我们的养生、修心、审美及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例如中医,应当从理念上弘扬"中和"之道,用中国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去对比西医简单的对抗性的疗法,而不能把中医降低到艺的层面上与西医比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结合 和谐
下载PDF
略说日本传统体育的“艺道”境界 被引量:4
12
作者 聂啸虎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3,共3页
日本“艺道”文化包括传统体育的内容 ,而传统体育的“艺道”境界高深莫测 ,通过对“诚”和“空寂”的追求可以进入这种境界 ,而其中有 3个步骤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分析这 3个步骤的并行关系 ,借以说明古代日本人为进入“艺道”境界所做... 日本“艺道”文化包括传统体育的内容 ,而传统体育的“艺道”境界高深莫测 ,通过对“诚”和“空寂”的追求可以进入这种境界 ,而其中有 3个步骤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分析这 3个步骤的并行关系 ,借以说明古代日本人为进入“艺道”境界所做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传统体育 境界 精神世界 文化内涵
下载PDF
“由人复天”、“艺与道合”及其他 被引量:5
13
作者 蒲震元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4,共8页
在中国传统艺术学的潜体系中,存在着一种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这是一种以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本体“道”为艺术生命终极本体的东方文艺本体观,极具中国特色。这种本体观首先是“立天定人”,提出文艺“原于道”(主要指大宇宙生... 在中国传统艺术学的潜体系中,存在着一种合天人、通道艺的文艺本体观。这是一种以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本体“道”为艺术生命终极本体的东方文艺本体观,极具中国特色。这种本体观首先是“立天定人”,提出文艺“原于道”(主要指大宇宙生命本体之道,包含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伦理之道)及“明道”、“载道”、“观道”、“文从道中流出”诸说;另一方面,则是重视“由人复天”,要求“人”与“天”一、“艺与道合”,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本文侧重论述后一方面。讨论“由人复天”、“艺与道合”的大宇宙生命美学实质及主要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术学 “由人复天” 合” 本体观 生命美学
下载PDF
《十二楼》的道艺追求与李渔的人生定位 被引量:3
14
作者 梁春燕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87,共7页
本文拟从对《十二楼》艺术与思想追求的分析入手 ,进而把握李渔的人生定位 ,并籍此确定他与他的《十二楼》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十二楼》在艺术上突出的有三点 :独特的情节编排、市民化的人物系列以及整体的风情轻喜剧特色。道学与风流... 本文拟从对《十二楼》艺术与思想追求的分析入手 ,进而把握李渔的人生定位 ,并籍此确定他与他的《十二楼》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十二楼》在艺术上突出的有三点 :独特的情节编排、市民化的人物系列以及整体的风情轻喜剧特色。道学与风流的谐和是《十二楼》的写作理想。“风流”指世俗性的人生受用 ,“道学”指当时环境里必须遵循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坚持道学规范里演绎风流是李渔对严酷政治环境的回应 ,表示的是规避和畏惧。它阻止李渔对自己进行突破 ,却从反面更刺激了他成为乱世生活导师的哲人期望。而执著于快乐哲学带来对《十二楼》内容的刻意处理 ,极大限制其表现力 ,形成了内在的虚弱 ,恰是不及“三言”、“二拍”之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化 轻喜剧 风流 拒绝政治 哲人 《十二楼》 追求 李渔 人生定位
下载PDF
反理学视野下颜元的道艺思想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3-67,共5页
颜元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展开他对道艺关系的探索,坚持以重艺为理念,以习艺为方式,达到"道艺一致"、"一滚加功",获得技艺与道的双赢。颜元的道艺思想表达了他对传承三代文化的担当,对儒学的重新解读,以及开拓儒... 颜元在批判朱熹理学的过程中展开他对道艺关系的探索,坚持以重艺为理念,以习艺为方式,达到"道艺一致"、"一滚加功",获得技艺与道的双赢。颜元的道艺思想表达了他对传承三代文化的担当,对儒学的重新解读,以及开拓儒学发展新方向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元
下载PDF
立艺之道,曰经与史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倍雷 《美育学刊》 2020年第1期30-38,共9页
《汉书·律历志》引《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给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如果接着讲,那么"立艺之道"为何?按照... 《汉书·律历志》引《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给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和"立人之道",如果接着讲,那么"立艺之道"为何?按照"二十六史·艺术列传"的脉络路径与文化逻辑,"艺术"是人类最高技术的展示与运用,是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直接相连的技术。所以"艺术列传"中那些掌握最高技术的人几乎是通《易》之人,甚至有的是通"五经"之人,而"艺术列传"本身就被纳入"二十六史"正史中,"艺术"交织于经与史之中。故此,我们认为"立艺之道"必然就是"曰经与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与史 术列传”
下载PDF
自然、生命与文艺之道——对中国古代文论中“道艺论”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成复旺 《求索》 CSSCI 2003年第1期166-171,共6页
中国古代的“道艺论”所涉及的主要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其中“道”是文艺本身的道 ,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而“道艺论”奠基于庄子 ,庄子之“道”是自然之道 ,庄子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因此 ,中国古代的文艺之道就是生命之道 ,文... 中国古代的“道艺论”所涉及的主要是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其中“道”是文艺本身的道 ,主要是文艺创作之道。而“道艺论”奠基于庄子 ,庄子之“道”是自然之道 ,庄子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因此 ,中国古代的文艺之道就是生命之道 ,文艺创作就是创作生命意象。生命怎样诞生 ,文艺就应当怎样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 "" 自然之 生命之 生命意象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艺术的艺道互生场域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士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50-53,共4页
在艺术文化实践层面上,中国古典艺术的衍生有一个由技至艺、由术至艺的升迁过程;在思想文化精神层面上,则有一种"艺道合一"的审美文化理念在规约、促成这种升迁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正因为... 在艺术文化实践层面上,中国古典艺术的衍生有一个由技至艺、由术至艺的升迁过程;在思想文化精神层面上,则有一种"艺道合一"的审美文化理念在规约、促成这种升迁的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中,正因为受《周易》与老庄思想中的"道"的观念之影响,在由技至艺、由术到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艺术趋归于艺与道相合、天与人相合之至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便传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理想。不同于西方审美现象学,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主体间性特质孕育、形成于艺道互生的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 审美主体间性
下载PDF
艺道·艺法·艺术家——访音乐家、书法家曹建国
19
作者 胡智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1992年第6期68-76,共9页
胡:曹老师,去年8月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了首届世界艺术顶峰会议,您在这次大会上被推选为世界艺术论坛理事,您是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一位中国大陆代表。据说您在大会上发表了一个引起热烈反响的演讲,您能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吗?曹:这次会... 胡:曹老师,去年8月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了首届世界艺术顶峰会议,您在这次大会上被推选为世界艺术论坛理事,您是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一位中国大陆代表。据说您在大会上发表了一个引起热烈反响的演讲,您能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吗?曹:这次会议是与世界经济论坛相继举办的,是世界艺术家最高档次的聚会,与会代表共二百多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家 中国 术创造 东方 中国大陆 音乐家 术工作 意大利 西方
下载PDF
工科大学生“道艺兼备”探究
20
作者 左守秋 刘霄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73,共3页
中国工科大学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智慧、重理工轻人文、重传承轻创新的"重艺轻道"现状,使我们输出了大量"有技能无智慧、有理性无激情、有卓识无远见"的工具型人材,而难以涌现出"道艺兼备"的能... 中国工科大学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智慧、重理工轻人文、重传承轻创新的"重艺轻道"现状,使我们输出了大量"有技能无智慧、有理性无激情、有卓识无远见"的工具型人材,而难以涌现出"道艺兼备"的能够"仰望星空"的高层次人才。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确立"道艺兼备"的人才培养理念。高度重视"修道"对"修艺"的动力激发功能、型塑调节功能、价值导向功能,深度挖掘人文教育蕴涵的对学生人文智慧、创新品质培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 人才培养 兼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