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1篇文章
< 1 2 2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叶山蒿叶和艾叶的微形态鉴别
1
作者 刘孟奇 位文娜 +2 位作者 邱田田 兰金旭 陈随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7-986,共10页
[目的]对宽叶山蒿叶和艾叶进行研究,为其鉴别提供微形态资料。[方法]利用数码相机、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叶脉、叶表面和粉末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强光背景下,只有宽叶山蒿叶各级叶脉能清晰观察到。(2)腺毛只分布于宽叶山... [目的]对宽叶山蒿叶和艾叶进行研究,为其鉴别提供微形态资料。[方法]利用数码相机、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叶脉、叶表面和粉末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强光背景下,只有宽叶山蒿叶各级叶脉能清晰观察到。(2)腺毛只分布于宽叶山蒿叶的下表面,而艾叶上、下表面均有大量腺毛。(3)和艾叶相似,宽叶山蒿叶下表面也密被T形非腺毛,顶细胞有2种:一种顶细胞呈长梭形而弯曲,平均长度约1450μm(Ⅰ型);另一种顶细胞细长,扁平且扭曲,平均长度约2800μm(Ⅱ型)。(4)宽叶山蒿叶肉组织中草酸钙簇晶较少,且最大只有10μm。[结论]宽叶山蒿和艾的叶脉微形态特点及其叶上表面腺毛的有无特征可用于两者叶的快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叶山蒿 显微鉴别 腺毛 叶脉
下载PDF
大别山艾叶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吸湿保湿、抗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卫 谷彩花 +4 位作者 叶兆伟 熊林斌 李涛 郜雅婧 陈琼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为了挖掘大别山艾草的应用潜力,开发出更多艾草相关产品,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声波-酶法提取大别山艾叶多糖工艺,并对艾叶多糖的吸湿保湿和抗氧化性能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大别山艾叶多糖的最佳提取... 为了挖掘大别山艾草的应用潜力,开发出更多艾草相关产品,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声波-酶法提取大别山艾叶多糖工艺,并对艾叶多糖的吸湿保湿和抗氧化性能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大别山艾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5(g/mL)、纤维素酶添加量1%、超声时间25 min,在该条件下,艾叶多糖提取率为1.72%。在相对湿度为43%的环境下,大别山艾叶多糖的吸湿率为35.7%;在相对湿度为81%的环境下,吸湿率为40.3%;在干燥环境下,保湿率为66.9%。大别山艾叶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都有清除作用,在浓度为1.2 mg/mL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8.5%,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0.4%。大别山艾叶多糖具有良好的吸湿和保湿性能,并且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以开发其作为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多糖 纤维素酶 吸湿 保湿 抗氧化
下载PDF
基于功效古今演变的艾叶研究进展与应用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计辰洋 任燕 +2 位作者 翟煦 王柳青 翟伟航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4,共6页
艾叶是生活和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中药之一,具有适应性广、治疗效果优等特点。古代医籍文献中将艾叶功效归纳为散寒止痛、温经止血2大类,临床常治疗下焦虚寒及妇人血证等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凝血止血、抗肿瘤、止咳... 艾叶是生活和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中药之一,具有适应性广、治疗效果优等特点。古代医籍文献中将艾叶功效归纳为散寒止痛、温经止血2大类,临床常治疗下焦虚寒及妇人血证等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凝血止血、抗肿瘤、止咳平喘、镇痛抗炎、保肝利胆、调节血糖血脂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多种疾病。运用VOSviewer可视化软件构建知识图谱,并从艾叶的性味功效、组方配伍规律、临床应用和现代药理作用5个方面分析,展示艾叶在药用、食疗、外用、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古今演变,将艾叶的古代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结合起来,为艾叶的现代研究和创新转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功效 文献 应用演变 研究进展 知识图谱 药理作用 配伍规律
下载PDF
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制备及协同抗菌研究
4
作者 徐丽芝 孟扬 +5 位作者 王欣茹 杨瑞 李丹 刘爽 尹登科 王淑君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5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 探究肉桂油和艾叶油的单一抗菌活性及两者联合使用的抗菌活性,优化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处方及工艺,并对其进行初步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肉桂油和艾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目的 探究肉桂油和艾叶油的单一抗菌活性及两者联合使用的抗菌活性,优化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处方及工艺,并对其进行初步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肉桂油和艾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了两种挥发油复配联用的分级抑菌浓度(FIC);采用滤纸片法测定油不同混合比例下抑菌圈直径,以离心稳定常数、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亚微乳的最优处方。结果 肉桂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5 μL·mL^(-1),枯草芽孢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的MIC均为1 μL·mL^(-1),艾叶油对三种供试菌的MIC均为16 μL·mL^(-1)。肉桂油和艾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起相加作用,对大肠埃希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起协同作用。复配亚微乳最优处方为肉桂油-艾叶油-大豆磷脂-泊洛沙姆188(P188)-水 2.5∶3∶0.2∶0.8∶93.5,制得的亚微乳为乳白色液体,平均粒径为(130.7±1.2)nm、PDI为0.145±0.02。结论 肉桂油-艾叶油复配亚微乳对金黄色葡萄球、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效果强于挥发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油 艾叶 亚微乳 响应面 协同抗菌
下载PDF
艾叶黄酮的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提取及抗氧化、降血糖活性
5
作者 赫丁轩 刁婷婷 +3 位作者 张少军 李卓佳 王海燕 陈琼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78-1986,共9页
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提取艾叶黄酮工艺进行了优化,对艾叶黄酮体外抗氧化能力和降血糖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以质量浓度为8 g/L的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C4mim]Br)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溶剂、料液比(g∶mL... 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提取艾叶黄酮工艺进行了优化,对艾叶黄酮体外抗氧化能力和降血糖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以质量浓度为8 g/L的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C4mim]Br)乙醇水溶液为提取溶剂、料液比(g∶mL)为1∶30、超声时间68 min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艾叶黄酮的提取率为14.36%。艾叶黄酮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和•OH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好的活性抑制能力,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性和降血糖功效。质量浓度为0.5 g/L艾叶黄酮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分别为81.05%和93.81%,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15、0.12 g/L;质量浓度1.0 g/L艾叶黄酮对•OH的清除率为70.28%,IC_(50)为0.60 g/L;质量浓度1.0 g/L艾叶黄酮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为64.70%,IC_(50)为0.59 g/L;质量浓度0.5 g/L艾叶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56.68%,IC_(50)为0.37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黄酮 离子液体 抗氧化性 降血糖活性 中药现代化技术
下载PDF
同步热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艾叶
6
作者 赵迎春 刘志达 +1 位作者 郭冉冉 李秀芬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75-80,共6页
应用同步热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艾叶样品的热分解过程和热解产物进行了研究。分别在氮气、氧气气氛下监测艾叶样品在程序升温下的热失重和红外变化,并将274和312℃时的热解产物切入到气相色谱/质谱仪进行同... 应用同步热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艾叶样品的热分解过程和热解产物进行了研究。分别在氮气、氧气气氛下监测艾叶样品在程序升温下的热失重和红外变化,并将274和312℃时的热解产物切入到气相色谱/质谱仪进行同步检测和分析,两种气氛下共检测到了41个主要化合物,不同气氛下下检测到的化合物的种类是有差别的,在氮气气氛下检测到29个主要化合物,其中γ-松油烯、α-松油醇、马鞭草烯醇、对伞花烃、萜品油烯等含量较高。在氧气气氛下,共检测到27个主要化合物,其中对聚伞花素、γ-松油烯等含量较高。本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不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并可以对热解产物进行实时检测,为艾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热分析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气相色谱/质谱法 艾叶
下载PDF
黎川县不同时期艾叶挥发油及桉油精、龙脑含量测定
7
作者 纪德佳 侯春久 +3 位作者 苏慧 郭三保 邹立君 付强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9期172-174,共3页
目的:测定黎川县艾叶不同采收期间挥发油含量,比较其中指标性成分桉油精和龙脑的含量,为质量控制、全面开发利用艾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20版药典中挥发油提取方式中的甲法,分别提取5月至10月不同采收期的艾叶挥发油,利用GC8890气相色... 目的:测定黎川县艾叶不同采收期间挥发油含量,比较其中指标性成分桉油精和龙脑的含量,为质量控制、全面开发利用艾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20版药典中挥发油提取方式中的甲法,分别提取5月至10月不同采收期的艾叶挥发油,利用GC8890气相色谱分析仪,程序升温的方式,载气为五个9的高纯N2,分流进样,分流比例为10∶1。结果:每个时期的黎川县艾叶挥发油含量都不同,最高为1.26%(6月份),最低为0.71%(5月份);所有挥发油样品中都含有桉油精和龙脑,桉油精和龙脑的浓度分别在0.1 mg·mL^(-1)~1.4 mg·mL^(-1)和0.01 mg·mL^(-1)~0.3 mg·mL^(-1)范围内与对应的测定值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也都在0.999以上;桉油精和龙脑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n=6)分别为93.00%、98.30%和1.67%、1.15%。桉油精和龙脑含量在6月份最高分别为1.5 mg·g^(-1)、0.7 mg·g^(-1)、10月份最低分别为0.8 mg·g^(-1)、0.2 mg·g^(-1)。结论:艾叶中挥发油含量及桉油精、龙脑含量最高均为6月,是艾叶的最佳采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时期 艾叶 气相色谱法 桉油精 龙脑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艾叶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和抗氧化活性的初步探究
8
作者 张小凤 曾颖欣 +2 位作者 周丽萍 黄丽华 凌海燕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1期134-136,共3页
本试验运用正交试验法对优化艾叶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探究。经过试验得出,艾叶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0%乙醇溶液浸取1∶25(g/mL)料液比的艾叶粉末4 h并超声提取50 min,提取率为3.53%。艾叶黄酮提取液浓度与总还原能力... 本试验运用正交试验法对优化艾叶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探究。经过试验得出,艾叶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0%乙醇溶液浸取1∶25(g/mL)料液比的艾叶粉末4 h并超声提取50 min,提取率为3.53%。艾叶黄酮提取液浓度与总还原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当艾叶黄酮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对DPPH·和·OH的清除率分别为96.35%和97.49%,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黄酮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艾叶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的成分鉴定及其抗炎、抗肿瘤活性检测
9
作者 王最 尤月娇 +3 位作者 刘闯 张炜 王一飞 王治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3-538,共16页
目的:针对性分离艾叶(Artemisia argyi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并评估其抗炎、抗肿瘤活性,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抗炎、抗肿瘤药物先导物提供基础。方法:将风干的艾叶碾碎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精油。利用多种... 目的:针对性分离艾叶(Artemisia argyi 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并评估其抗炎、抗肿瘤活性,以期为高效低毒的抗炎、抗肿瘤药物先导物提供基础。方法:将风干的艾叶碾碎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精油。利用多种分离色谱柱(硅胶柱、ODS、MCI、LH-20、半制备HPLC等)对精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鉴定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活性;使用CCK8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结果:从艾叶中分离得到28个单体化合物,包括3个单萜、21个倍半萜、1个二萜和3个脂肪醇类化合物。化合物4、5、6、9、10、14、15具有抗炎活性,其中化合物4、9与15的抗炎活性显著,其IC 50值分别为(1.8±0.3)μmol/L、(1.2±0.1)μmol/L与(1.5±0.2)μmol/L,CC 50分别是(28.6±1.5)μmol/L、(15.6±0.6)μmol/L和(18.9±0.7)μmol/L。化合物4、5、6、9、14具有抗肿瘤活性,化合物4与5的抗肿瘤活性较为显著,对肿瘤细胞U251与A549的IC 50值分别为(5.9±0.6)μmol/L、(6.3±0.1)μmol/L与(13.5±0.9)μmol/L、(20.5±0.6)μmol/L,对正常细胞BV2的CC 50值分别为(41.0±1.2)μmol/L与(37.4±0.2)μmol/L,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从艾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分离出28个化合物,化合物1、9、11、12、23、24为首次从艾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9与15展现出显著的抗炎活性,而化合物4与5则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药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萜类化合物 倍半萜内酯 抗炎 抗肿瘤
下载PD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Artemisiae argyi
10
作者 Zhinan Leng Yi’an Shi +3 位作者 Shuo Wang Yunpeng Yang Ji Wu Yu Chen 《Asi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2023年第3期116-136,共21页
Artemisiae argyi(A.argyi)is a traditional medical plant,with medicinal and economic value.It has been used to treat diseases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and its application has been expand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d... Artemisiae argyi(A.argyi)is a traditional medical plant,with medicinal and economic value.It has been used to treat diseases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and its application has been expand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y.It is mainly used clinically for the treatment of“cold pain in the abdomen,cold clotting in the menstrual channels,cold infertility in the uterus,fetal movement,vomiting blood,epistaxis,pus and blood dysentery,and external treatment of itchy skin”and other symptoms.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argyi by scholars in recent dec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e argyi chemical composi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下载PDF
艾叶炮制前后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
11
作者 唐丽娜 任丽佳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36-40,共5页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及炮制品酒艾叶、醋艾叶、醋炭艾叶、炒炭艾叶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的含量,并比较炮制前后含量变化规律。方法:以AQ-C_(18)为液相色谱柱;以乙腈和0.4%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及炮制品酒艾叶、醋艾叶、醋炭艾叶、炒炭艾叶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的含量,并比较炮制前后含量变化规律。方法:以AQ-C_(18)为液相色谱柱;以乙腈和0.4%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5 nm,柱温为30℃。结果: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在0.94~18.80、0.45~9.06、0.57~11.38、1.03~20.62、0.68~13.5μg/mL的质量浓度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96,0.9997,0.9993,0.9998,0.9996),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6%,99.26%,101.43%,98.08%,100.8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84%、1.94%、2.51%、2.28%、2.3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法高效简便、专属性强,能较好地对艾叶及其炮制品中苯丙素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艾叶 炮制 新绿原酸 绿原酸 隐绿原酸 异绿原酸B 异绿原酸C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艾叶水提取物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及其机制
12
作者 朱海南 张志敏 +2 位作者 武玉 王巧利 王一飞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2-522,共11页
目的:从艾叶中筛选出一种抗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提取物并探究其体外抗菌活性及机制。方法:通过琼脂平板扩散法筛选出体外抗菌效果优良的艾叶提取物,随后测定其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观测提取物处理后细菌生... 目的:从艾叶中筛选出一种抗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提取物并探究其体外抗菌活性及机制。方法:通过琼脂平板扩散法筛选出体外抗菌效果优良的艾叶提取物,随后测定其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观测提取物处理后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表面疏水性、相对电导率及菌体结构来探究其抗菌机制。结果:筛选出的抗菌效果良好的艾叶提取物为艾叶水提取物(Artemisia argyi water extract,AWE),其可通过抑制菌体生物被膜的形成、降低细菌表面疏水率、升高相对电导率而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进而破坏细菌细胞膜和菌体结构。结论:AWE为抗菌效果优良的艾叶水提取物,具有作为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天然抗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无乳链球菌 海豚链球菌 抗菌
下载PDF
超声辅助双水相艾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3
作者 李孟杰 蔺康森 +3 位作者 李周钰 张钦 秦晶晶 高利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93-99,共7页
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超声辅助双水相法结合单因素和响应面法试验优化提取艾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艾叶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聚乙二醇(PEG)400质量分数为24%、提取温度为60℃、提取... 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超声辅助双水相法结合单因素和响应面法试验优化提取艾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艾叶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聚乙二醇(PEG)400质量分数为24%、提取温度为60℃、提取功率为70 W、提取时间为50 min,在此条件下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试验验证,验证结果为预测值为17.23%,实际值为17.25%。艾叶总黄酮对DPPH、ABTS、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89.68%、99.74%、99.99%,说明艾叶总黄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总黄酮提取率高,适用于艾叶总黄酮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总黄酮 双水相提取 响应面分析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艾叶/茶叶水提物促进皮肤感染模型大鼠创面愈合的协同作用及机制研究
14
作者 梅瀚文 王笑笑 +4 位作者 宗婷婷 苏航 欧梦喜 王一君 吴生兵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探讨艾叶水提物和茶叶水提物对皮肤感染模型大鼠的协同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皮肤感染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艾叶水提物组、茶叶水提物组、2∶1组(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2∶1)、... 目的探讨艾叶水提物和茶叶水提物对皮肤感染模型大鼠的协同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皮肤感染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艾叶水提物组、茶叶水提物组、2∶1组(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2∶1)、1∶1组(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1∶1)和1∶2组(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1∶2),每组7只。比较治疗前后各组大鼠创面面积;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8水平。第二部分随机选取7只大鼠为正常组,将皮肤感染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1组(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2∶1),每组7只。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皮肤组织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含有CARD的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ASC)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IM2、ASC、Caspase-1及IL-1β、IL-18水平。结果第一部分,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艾叶水提物组、茶叶水提物组和3个不同比例组感染创口收缩明显,创面面积明显减小,且促炎因子TNF-α、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西药组、2∶1组效果更明显,两组促炎因子TNF-α、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感染创面组织中AIM2、ASC、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IL-1、IL-1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1组感染创面组织中AIM2、ASC、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IL-1、IL-18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艾叶水提物和茶叶水提物对治疗皮肤感染模型大鼠存在协同作用,艾叶水提物与茶叶水提物质量比为2∶1是最优比例。其协同机制可能与AIM2炎症小体活化和细胞焦亡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水提物 茶叶水提物 皮肤感染 创面愈合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
下载PDF
艾叶复方精油乳对脂溢性脱发相关致病菌抑制作用研究
15
作者 洪石希 杨思 +5 位作者 杨辉 张浩朗 张芹 钟澜 王俊军 熊耀坤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研究艾叶复方精油乳对脂溢性脱发相关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牛津杯法和肉汤稀释法研究艾叶复方精油乳对脂溢性脱发相关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糠秕马拉色菌)的抑菌圈大小及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艾叶复方中药... 目的:研究艾叶复方精油乳对脂溢性脱发相关致病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牛津杯法和肉汤稀释法研究艾叶复方精油乳对脂溢性脱发相关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糠秕马拉色菌)的抑菌圈大小及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艾叶复方中药精油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马拉色菌、痤疮丙酸杆菌MIC值分别为0.101、0.101、0.203 mg/mL,抑菌圈大小分别为(16.33±1.53)mm、(13.00±1.73)mm、(11.00±0.45)mm。结论:艾叶复方精油乳对脂溢性脱发相关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进而缓解脂溢性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复方精油乳 脂溢性脱发 糠秕马拉色菌 抑菌
下载PDF
赣北种植的三个主要艾叶品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16
作者 戴丽梅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8-92,共5页
通过对赣北种植的三个艾品种——南阳艾、蕲春艾及野生艾的艾叶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与比较分析,发现蕲春艾总黄酮、总多酚、不被吸附多酚、鞣质及总三萜含量均最高,其中蕲春艾总黄酮含量分别为南阳艾、野生艾的1.269、1.555倍,... 通过对赣北种植的三个艾品种——南阳艾、蕲春艾及野生艾的艾叶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与比较分析,发现蕲春艾总黄酮、总多酚、不被吸附多酚、鞣质及总三萜含量均最高,其中蕲春艾总黄酮含量分别为南阳艾、野生艾的1.269、1.555倍,鞣质含量分别为南阳艾、野生艾的2.029、3.073倍,挥发油含量分别为南阳艾、野生艾的0.967、1.405倍,三萜含量分别为南阳艾、野生艾的1.184、1.091倍。南阳艾和蕲春艾挥发油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艾,而这两种艾叶之间无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蕲春艾 南阳艾 野生艾 有效成分
下载PDF
艾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17
作者 徐源 刁婷婷 +2 位作者 杨立军 毋尚枫 王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154-158,共5页
[目的]以艾叶为研究对象,探索艾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提取时间对艾叶多酚提取量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其提取工艺,并以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 [目的]以艾叶为研究对象,探索艾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提取时间对艾叶多酚提取量的影响,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其提取工艺,并以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评价艾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艾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7%、液料比24∶1(mL∶g)、提取时间53 min,此时艾叶多酚提取量为41.31 mg/g。抗氧化活性分析表明艾叶多酚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0504和0.0311 mg/mL。[结论]采用超声辅助法,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艾叶多酚提取量达到41.31 mg/g,该条件下提取的艾叶多酚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该方法提取简单、易操作、得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多酚 单因素试验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优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Effect of Artemisia annua (Asteraceae) Extracts on Hemolysis in Individuals with G6PD-Deficiency
18
作者 Jescica Bonarck Sohou Casimir Jiras Kpego Ligan +3 位作者 Salomon Ezechiel Mahougnon Fiogbe Thierry Comlan Marc Medehouenou Fifame Esperance Elvire Kougnimon Casimir Dewanou Akpovi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4年第3期303-315,共13页
Individuals with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 deficiency are susceptible to hemolytic anemia when exposed to pro-oxidant substanc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hemolytic impact of Artemisia annua (A. annu... Individuals with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 deficiency are susceptible to hemolytic anemia when exposed to pro-oxidant substanc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hemolytic impact of Artemisia annua (A. annua) extracts in G6PD-deficient subjects through a mixed experimental approach. In the in vitro phase, red blood cells from G6PD-deficient individuals and rats induced with Dehydroepiandrosterone (DHEA) were exposed to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A. annua infusion, with distilled water and physiological saline 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trols respectively. The in vivo study involved G6PD-deficient Wistar rat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eceiving A. annua infusion, quinine (positive control), and distilled water (negative control) via gavage.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biochemical and hematological analyses. Notably, at a 40% concentration of A. annua infus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hemolysis rate of G6PD-deficient red blood cells compared to controls (p A. annua exhibited elevate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129.25 ± 4.55 U/L vs. 80.09 ± 4.03 U/L;p A. annua infusion tested positive for saponins. Thes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risk of hemolysis in G6PD-deficient individuals upon ingesting A. ann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annua INFUSION SAPONINS G6PD Deficiency HEMOLYSIS
下载PDF
Antibacterial,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on activities of essential oils and ethanolic extracts from Chinese mugwort(Artemisia vulgaris L.)leaf in Shanxi
19
作者 Hu-Tan-Xian Zhang Feng-Ru Lyu +5 位作者 Jia-Tong He Chen-Yu Liu Zheng-Yang Zhou Rui-Jie Wu Zi-Qing Zhao He Li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Background:Artemisia vulgaris,a medicinal aromatic plant,is widely used as a food item,tonic pharmaceutical,and cosmetic industry additive owing to its antibacterial,antihypertensive,hepatoprotective,antioxidant,and a... Background:Artemisia vulgaris,a medicinal aromatic plant,is widely used as a food item,tonic pharmaceutical,and cosmetic industry additive owing to its antibacterial,antihypertensive,hepatoprotective,antioxidant,and antispasmodic properties.But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locations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bioactivities of its extracts is unclear.Methods: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essential oils and ethanol extracts of three varieties of Artemisia vulgaris leaves,which are grown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were studied.Result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ain components of essential oils were terpenes and ketones.Essential oils and ethanol extract of Artemisia vulgaris leaves possessed good antioxidant activities,and their 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determined using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and 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ssays were 57.0 and 22.9μg/mL,respectively.The essential oils also exhibited remarkabl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three food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l strains.The ethanol extract presented a high anticancer activity against the MGC-803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Conclusion:These biological activities were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xtract and EOs,which in turn is affected by the genetic composition of Artemisia vulgaris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diverse climatic condition under which it is grown.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remarkable potential of Artemisia vulgaris as a valuable source of antioxidant,antibacterial,and anticancer ag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emisia vulgaris essential oils ethanol extracts ANTIOXIDANT ANTIPROLIFERATION
下载PDF
Structural Features of Nuclei in Leaf Mesophyll Cells of Salt-Tolerant Artemisia marschalliana
20
作者 Galina Semenova 《CellBio》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All nuclei in mesophyll cells of Artemisia marschalliana are located in vacuoles and occupy up to 90% of their volume. The ult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chromatin in nuclei shows different degrees of its decondensat... All nuclei in mesophyll cells of Artemisia marschalliana are located in vacuoles and occupy up to 90% of their volume. The ultra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chromatin in nuclei shows different degrees of its decondensation, up to complete separation of DNA from histone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separation of DNA from histones enables Artemisia to grow in soils with high sali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 and Ultrastructure of Mesophyll Decondensation of Nuclear Chromatin artemisia marschallia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