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与结直肠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泽宇 何小丽 +3 位作者 唐焘 王迪 廖雪梅 余时沧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635-1641,共7页
目的寻找与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并具有预后预测意义的溶酶体分子。方法获取TCGA数据库结直肠癌数据集(Colon Adenocarcinoma TCGA-632)结直肠癌临床样本信息和基因转录组测序表达矩阵;通过基于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 目的寻找与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并具有预后预测意义的溶酶体分子。方法获取TCGA数据库结直肠癌数据集(Colon Adenocarcinoma TCGA-632)结直肠癌临床样本信息和基因转录组测序表达矩阵;通过基于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算法的Logistic回归筛选与远处转移相关的溶酶体基因;进一步利用基于LASSO算法的COX回归模型,筛选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基因,并选择回归系数最大的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uronic acid-2-sulfatase,IDS)进行研究;收集本院2007-2008年50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组织中IDS表达量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IDS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N0vsN1-2:-0.103±0.073 vs 0.303±0.123,P=0.003);发生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IDS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M0vsM1:0.017±0.071 vs 0.636±0.296,P=0.003);IDS高表达患者的预后较低表达患者不良(总体生存期:P=0.008;无病生存期:P=0.007);COX回归分析显示:IDS mRNA高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4,风险系数为2.651,95%CI:1.217~5.775);50例结直肠癌组织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IDS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N0vs N1-3:27.324±0.698 vs 40.674±3.528,P=3.0×10^-5);发生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IDS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M0vs M1:27.941±0.952 vs 39.320±3.467,P=1.2×10^-5);IDS高表达患者预后不良(P=7.2×10^-5);COX回归分析显示:IDS高表达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8,风险系数为5.847,95%CI:1.585~21.568)。结论 IDS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转移发生率高、预后差,IDS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独立预后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 结直肠癌 肿瘤转移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巩纯秀 李晓侨 《医学研究杂志》 2021年第6期1-5,共5页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是一种溶酶体贮积症,为X连锁的单基因遗传病,其是由于体内缺乏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从而导致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在溶酶体中的积累。随着GAG在组织细胞内的逐渐沉积...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是一种溶酶体贮积症,为X连锁的单基因遗传病,其是由于体内缺乏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从而导致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GAG)在溶酶体中的积累。随着GAG在组织细胞内的逐渐沉积,导致各个脏器功能受损。儿童患者发病年龄不同,症状复杂,早诊早治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本文主要介绍MPSⅡ近年来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IDS 基因 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缺乏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诊断与产前诊断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为民 施惠平 +4 位作者 李贝特 赵时敏 戚庆炜 孙念怙 黄尚志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44-647,共4页
目的建立用荧光底物测定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活性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病例进行临床鉴别诊断,对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采用人工合成的荧光底物4-甲基伞形酮-α-艾杜糖苷-2-硫酸,测定 MPSⅡ疑似患... 目的建立用荧光底物测定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活性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病例进行临床鉴别诊断,对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采用人工合成的荧光底物4-甲基伞形酮-α-艾杜糖苷-2-硫酸,测定 MPSⅡ疑似患儿血浆中 IDS 活性,并用绒毛或经培养的羊水细胞为检材,对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同时观察孕妇血浆 IDS 活性变化,用基因诊断方法检测胎儿性别。结果获得中国正常人 IDS 活性正常值:血浆中为240.2~668.2nmol/(4 h·ml),绒毛组织为37.2~54.9 nmol/(4 h·mg 蛋白),经培养的羊水细胞为21.4~74.4nmol/(4 h·mg 蛋白);患者血浆的 IDS 活性为0.3~18.6 nmol/(4 h·ml),肯定杂合子的血浆酶活性为88.7~547.9 nmol/(4 h·ml)。在50例疑似患儿中确诊了46例 MPSⅡ患者。10例产前诊断中检出4例男性胎儿患病,5例为女性胎儿。结论荧光法测定 IDS 活性是敏感、可靠、快速的方法,可用于病例鉴别诊断及孕早期 MPSⅡ高危妊娠的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累积病Ⅱ型 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IDS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宁 史惠蓉 +2 位作者 孔祥东 吴庆华 江淼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对1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家系的IDS基因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对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2012年3月收集1例MPSⅡ先证者,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技术对其MPSⅡ家系中的2例患者(包括先证者)及其母亲和5例表型... 目的 对1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家系的IDS基因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并对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 2012年3月收集1例MPSⅡ先证者,应用PCR扩增和直接双向测序技术对其MPSⅡ家系中的2例患者(包括先证者)及其母亲和5例表型正常家系成员的IDS基因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确定后,对家系中的孕11周胎儿抽取绒毛标本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家系中的2例患者均检测出IDS基因第344碱基对缺失了A(c.344delA)缺失突变,患者母亲携带IDS基因c.344delA杂合缺失突变;正常表型家系成员未检出此突变.胎儿携带IDS基因c.344delA杂合缺失突变,为女性携带者.结论 IDS基因c.344delA缺失突变是该MPSⅡ家系的致病原因,通过产前诊断避免此类患儿出生是目前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累积病Ⅱ型 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突变 产前诊断 系谱
原文传递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IDS基因的1343-TT新突变 被引量:7
5
作者 郭奕斌 杜传书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粘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的基因突变,为产前基因诊断打下基础。方法应用尿粘多糖含量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CR-DHPLC)对1例MPSⅡ患儿及其父母的IDS基因的突变热点exons 9,3,8,进行... 目的研究中国粘多糖贮积症Ⅱ型(MPSⅡ)艾杜糖-2-硫酸酯酶(IDS)的基因突变,为产前基因诊断打下基础。方法应用尿粘多糖含量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CR-DHPLC)对1例MPSⅡ患儿及其父母的IDS基因的突变热点exons 9,3,8,进行突变检测,并对PCR-DHPLC检出的突变样品进行直接测序。结果经PCR-DHPLC分析,发现患儿的IDS基因exon 9有明显异常峰形;DNA序列分析进一步发现,患儿IDS基因的exon 9发生1343-TT新移码突变,突变部位在第407位密码子(TTT)内,即IDS基因cDNA第1343 bp的T后缺失了2个T,并在第429位提前遇上终止密码TGA,导致肽链从550个氨基酸缩短至428个。患儿为这一突变的半合子,而其母为这一突变的杂合子。结论新发现的移码突变(1343-TT)导致肽链比正常的少了122个氨基酸,极可能引起酶活性大大降低,因此可能是该MPSⅡ患儿发病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多糖贮积症Ⅱ型 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突变 聚合酶链反应 色谱法 高压液相 序列分析 DNA
原文传递
八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IDS基因变异分析与产前诊断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宁 孔祥东 +1 位作者 吴庆华 江森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90-294,共5页
目的对8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II)家系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基因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对其中3个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避免MPSⅡ患儿出生。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 目的对8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Ⅱ,MPSII)家系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基因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对其中3个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避免MPSⅡ患儿出生。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应用Sanger测序及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方法,对MPSⅡ家系中先证者及其母亲的IDS基因外显子序列及侧翼内含子区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对家系中高危胎儿抽取绒毛/羊水细胞培养,测定其IDS酶活性;并抽取基因组DNA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IDS基因变异检测。结果8个家系中共检测出8种1DS基因变异,分另0为p.Asp46Asn、p.Arg88Cys、p.N115fs*15、P.Gin121Arg、P.Trp153Arg、IVS4+1G〉C、IVS6-1G〉A及E4~6大片段缺失,其中p.Asp46Asn、p.Trpl53Arg和IVS4+1G〉C为新变异。2例胎儿羊水细胞IDS酶活性均明显下降,基因测序均发现IDS基因变异半合子,性别为男性,家属选择终止妊娠;另1例胎儿为IDS基因变异携带者,性别为女性,生后未见异常。结论胎儿羊水/绒毛细胞IDS酶活性测定结合IDS基因变异分析是一种准确、可靠的产前诊断方法,可避免MPSⅡ患儿的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累积病Ⅱ型 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突变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一家系IDS基因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1
7
作者 贾蓓 薛晋杰 +1 位作者 梁德生 邬玲仟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确定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Ⅱ,MPSⅡ)一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先证者、胎儿及部分家系成员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 目的确定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Ⅱ,MPSⅡ)一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对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先证者、胎儿及部分家系成员艾杜糖-2-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与内含子交界处序列进行检测;对测序发现的性质未知的碱基改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enatr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在正常人群中进行筛查。结果检测到先证者/DS基因3个碱基改变:5号外显子c.684A〉G,6号外显子c.851C〉T,7号外显子c.892C〉T;先证者母亲和外祖母的/DS基因存在c.684A〉G杂合改变,c.851C〉T杂合改变及c.892C〉T杂合改变;100例家系外正常男性未发现/DS基因5号外显子c.684A〉G和6号外显子c.851C〉T的碱基改变;胎儿基因型与先证者相同。结论/DS基因c.892C〉T突变是该MPSⅡ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产前诊断证明胎儿为男性患病胎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累积病Ⅱ型 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 基因 突变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全外显子测序对二例黏多糖贮积症的遗传病因研究
8
作者 覃恬恬 赵少俐 +2 位作者 莫朝晖 刘升平 金萍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5-880,共6页
目的对2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采集2例MPS患者及家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位点。对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致病基因进行Sanger... 目的对2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以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采集2例MPS患者及家属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检测,寻找致病位点。对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出的致病基因进行Sanger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家系验证,并应用RT-PCR进一步明确剪切突变对于mRNA的影响。结果先证者1为25岁男性,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携带α-L-艾杜糖苷酶(IDU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p.T179R及p.S633L,诊断为MPSⅠ型。其母亲和姐姐携带杂合突变p.T179R,其父携带杂合突变p.S633L,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证者2为3岁男性,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携带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IDS)基因IVS 6-8A>G剪切突变,其母亲和外祖母均为IVS 6-8A>G杂合突变携带者,临床表型正常,符合X-性连锁遗传病,诊断为MPSⅡ型。RT-PCR产物序列分析显示IDS基因IVS 6-8A>G剪切突变激活了内含子6区域上游的隐藏剪切位点,导致外显子7中插入7个核苷酸,引起框移及肽链截短。结论本研究在2例MPS患者中通过外显子测序分别发现了IDUA p.T179R、p.S633L及IDS IVS 6-8A>G突变,进一步扩展了MPS的突变和表型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 α-L-艾杜糖苷酶基因 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一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的IDS基因致病变异特征分析
9
作者 于函菲 秦倩 +8 位作者 吴杰 贾学渊 计薇 张学龙 徐丽丹 董科显 关荣伟 王浩 孙文靖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5-352,共8页
目的鉴定1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Ⅱ,MPSⅡ)家系的遗传变异,并对变异位点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S):c.323A>C进行功能学研究。方法收集中国北方地区1个五代83名个体的MPSⅡ家系,其中包括4例患者。通过尿液... 目的鉴定1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Ⅱ,MPSⅡ)家系的遗传变异,并对变异位点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IDS):c.323A>C进行功能学研究。方法收集中国北方地区1个五代83名个体的MPSⅡ家系,其中包括4例患者。通过尿液黏多糖、Alder-Reilly小体检测对该病进行辅助诊断,并对核心家系成员进行IDS酶活性检测;通过对MPSⅡ家系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该家系候选变异位点,并通过PCR-Sanger测序进一步确定变异位点。最后,针对致病基因变异位点,将野生型IDS过表达质粒(pCMV-hIDS-WT)及携带突变位点的IDS过表达质粒(pCMV-hIDS-c.323A>C)分别转染COS-7细胞,进行IDS酶活性检测。结果先证者(Ⅳ3)及Ⅳ4经尿液黏多糖、Alder-Reilly小体及IDS酶活性检测诊断为MPSⅡ,Ⅳ3、Ⅳ4、Ⅲ19和Ⅲ32基因检测均携带IDS:c.323A>C错义变异,确诊为MPSⅡ患者;并有8名个体为IDS:c.323A>C错义变异携带者,Ⅱ2、Ⅱ4、Ⅱ8、Ⅱ12、Ⅱ14、Ⅲ5、Ⅲ7、Ⅳ14排除MPSⅡ诊断。COS-7细胞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该错义变异可导致IDS酶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确定了IDS:c.323A>C:p.Y108S在体内和体外均可导致IDS酶活性显著降低,判定为MPSⅡ的致病性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艾杜糖醛酸-2-硫酸酯酶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c.323A>C:p.Y108S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