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艾滋病相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IV-DLBCL)及艾滋病患者淋巴结反应性增生(HIV-RH)的micro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microRNA,为研究microRNA在HIV-DLBCL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筛选6例HIV-DLBCL及4例HIV-R...目的分析艾滋病相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IV-DLBCL)及艾滋病患者淋巴结反应性增生(HIV-RH)的micro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microRNA,为研究microRNA在HIV-DLBCL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筛选6例HIV-DLBCL及4例HIV-RH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提取总RNA,进行microRNA芯片杂交,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miRWalk、Targetscan、miRanda软件对两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micro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进一步通过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分析靶基因功能。结果与HIV-RH组相比,miR-4492、miR-208b-3p、miR-4738-3p、miR-4674在HIV-DLBCL组织中显著上调,miR-4453、miR-363-3p显著下调(表达变化>5倍)。预测6个靶基因可能与HIV-DLBCL的发生发展有关:miR-208b-3p的靶基因CDKN1A、NLK、SMAD4及miR-363-3p的靶基因E2F3、FOXG1、TBX3。结论筛选得到多个HIV-DLBCL中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microRNA及其靶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差异表达microRNA在HIV-DLBC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靶基因的生物学效应奠定了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建立并验证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persons living with HIV or AIDS,PLWHA)发生AIDS相关性死亡的预测模型。方法基于2003—2019年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符合条件的PLWHA...目的建立并验证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persons living with HIV or AIDS,PLWHA)发生AIDS相关性死亡的预测模型。方法基于2003—2019年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符合条件的PLWHA建立回顾性队列,采用随机过采样少数类(random over-sampling minority examples,ROSE)技术和随机生存森林算法建立和验证AIDS相关性死亡的预测模型,通过时间依赖Brier评分和时间依赖ROC曲线下面积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训练集预测风险值的三分位数对验证集进行风险分层,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三组的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0例研究对象,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6.72(10.62,60.69)个月,120例研究对象发生AIDS相关性死亡。根据候选预测因子的重要性,选择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Hb和HCV感染建立预测模型1;在预测模型1的基础上,剔除变量重要性较低的HCV感染,建立预测模型2。在验证集中,两个预测模型预测1~5年AIDS相关性死亡风险的Brier评分均低于0.15,预测18~42个月AIDS相关性死亡风险的AUC均高于0.70,两者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均较好。预测模型2的区分度优于预测模型1。基于预测模型2预测的风险值进行风险分层,死亡风险值<2.37为低风险组,2.37~<26.83为中风险组,≥26.83为高风险组,低、中和高风险组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IDS相关性死亡预测模型包含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Hb共3个预测因子,预测1~3年AIDS相关性死亡的校准度和区分度较好,对预测PLWHA个体AIDS相关性死亡风险及早期干预有潜在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艾滋病相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IV-DLBCL)及艾滋病患者淋巴结反应性增生(HIV-RH)的micro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microRNA,为研究microRNA在HIV-DLBCL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筛选6例HIV-DLBCL及4例HIV-RH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提取总RNA,进行microRNA芯片杂交,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miRWalk、Targetscan、miRanda软件对两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micro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进一步通过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分析靶基因功能。结果与HIV-RH组相比,miR-4492、miR-208b-3p、miR-4738-3p、miR-4674在HIV-DLBCL组织中显著上调,miR-4453、miR-363-3p显著下调(表达变化>5倍)。预测6个靶基因可能与HIV-DLBCL的发生发展有关:miR-208b-3p的靶基因CDKN1A、NLK、SMAD4及miR-363-3p的靶基因E2F3、FOXG1、TBX3。结论筛选得到多个HIV-DLBCL中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microRNA及其靶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差异表达microRNA在HIV-DLBC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靶基因的生物学效应奠定了基础。
文摘目的建立并验证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persons living with HIV or AIDS,PLWHA)发生AIDS相关性死亡的预测模型。方法基于2003—2019年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符合条件的PLWHA建立回顾性队列,采用随机过采样少数类(random over-sampling minority examples,ROSE)技术和随机生存森林算法建立和验证AIDS相关性死亡的预测模型,通过时间依赖Brier评分和时间依赖ROC曲线下面积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根据训练集预测风险值的三分位数对验证集进行风险分层,通过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三组的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0例研究对象,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6.72(10.62,60.69)个月,120例研究对象发生AIDS相关性死亡。根据候选预测因子的重要性,选择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Hb和HCV感染建立预测模型1;在预测模型1的基础上,剔除变量重要性较低的HCV感染,建立预测模型2。在验证集中,两个预测模型预测1~5年AIDS相关性死亡风险的Brier评分均低于0.15,预测18~42个月AIDS相关性死亡风险的AUC均高于0.70,两者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均较好。预测模型2的区分度优于预测模型1。基于预测模型2预测的风险值进行风险分层,死亡风险值<2.37为低风险组,2.37~<26.83为中风险组,≥26.83为高风险组,低、中和高风险组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IDS相关性死亡预测模型包含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Hb共3个预测因子,预测1~3年AIDS相关性死亡的校准度和区分度较好,对预测PLWHA个体AIDS相关性死亡风险及早期干预有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