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网络对商贩流动人口艾滋病风险的影响机制探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文卿 《医学与社会》 2014年第3期23-26,共4页
为了考察社会网络影响流动人口艾滋病风险的机制,本文聚焦于商贩流动人口通过应酬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这种网络根据其成员是否卷入商业性行为又可以分为一般应酬网和性化应酬网。前者的规模会影响商贩参与商业性行为... 为了考察社会网络影响流动人口艾滋病风险的机制,本文聚焦于商贩流动人口通过应酬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这种网络根据其成员是否卷入商业性行为又可以分为一般应酬网和性化应酬网。前者的规模会影响商贩参与商业性行为的机会,后者关于安全套使用的规范则会影响商贩在商业性行为中采取安全措施的可能性。这些发现对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及其他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风险 社会网络 流动人口
下载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商贩流动人口艾滋病风险的阶层分化及其实现机制
2
作者 王文卿 《医学与社会》 2014年第4期47-49,53,共4页
商贩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存在明显的阶层分化,但其分化模式与一般健康风险的阶层分化模式正好相反。相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摊贩,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店贩参与商业性行为或非商业性的多伴侣性行为的机会均更多,因而可能面临更高的艾... 商贩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存在明显的阶层分化,但其分化模式与一般健康风险的阶层分化模式正好相反。相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摊贩,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店贩参与商业性行为或非商业性的多伴侣性行为的机会均更多,因而可能面临更高的艾滋病风险,应酬在艾滋病风险的阶层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由于应酬与饮酒、吸烟及特定饮食模式的关联,它在特定慢性病风险的阶层分化中也可能扮演关键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风险 流动人口 阶层
下载PDF
社会性别、人口流动与艾滋病风险 被引量:24
3
作者 夏国美 杨秀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99,共12页
本文使用两个独立调查取得的数据,检测了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流动后性行为的改变及导致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的个人和社会因素。结果显示,流动和性别不平等的相互作用导致女性流动人口高度集中于增加其临时或商业性行为暴露的工作行业... 本文使用两个独立调查取得的数据,检测了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流动后性行为的改变及导致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的个人和社会因素。结果显示,流动和性别不平等的相互作用导致女性流动人口高度集中于增加其临时或商业性行为暴露的工作行业。女性而非男性流动人口在流动后经历了临时或商业性行为的显著增长。个人认知和社会影响因素对女性流动人口感染艾滋病风险的构成具有重要的相关关系,其中行为能力是与安全性行为最接近的显著因子,而工作场所的支持则可以增强女性流动人口在性关系中的权利。本文提出了一个研究重点的变化,即不仅要研究艾滋病病毒在流动人口中的传播,更要看到其中的社会性别差异。对社会性别的关注其实是和构成艾滋病风险的因素相应的,它同时伴随着以产生结构性干预为目标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流动人口 艾滋病风险
原文传递
男性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对艾滋病风险性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文卿 潘绥铭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考察男性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及其对艾滋病风险性行为的影响。方法 2014年7-8月,对生活在北京的男性流动人口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385名调查对象中,139人曾在调查之前的12个月中有过商业性行为,27... 目的考察男性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及其对艾滋病风险性行为的影响。方法 2014年7-8月,对生活在北京的男性流动人口开展问卷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385名调查对象中,139人曾在调查之前的12个月中有过商业性行为,27人在商业性行为中未坚持使用安全套。"核心应酬网"成员的商业性行为及对安全套的态度和行为,对调查对象的相关行为具有显著的规范效应,加入社会网络变量的统计模型显著提升了解释能力。结论社会网络因素能为解释男性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性行为提供显著贡献,未来面向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研究和干预均应关注社会网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 核心应酬网 男性流动人口 艾滋病风险性行为
原文传递
性别不平等与艾滋病相关的风险行为——在项目县访谈中的发现
5
作者 童吉渝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3-26,共4页
运用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在5个县对商业性性工作者的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发现性别不平等与艾滋病风险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选择性工作与传统的性别分工、性行为规范及贫困女性化等有密切关系;不安全性行为与男... 运用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在5个县对商业性性工作者的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发现性别不平等与艾滋病风险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选择性工作与传统的性别分工、性行为规范及贫困女性化等有密切关系;不安全性行为与男女的资源控制、权力不平等有必然联系;女性对性和艾滋病认知低下是高危险行为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不平 艾滋病风险行为 商业性性工作者
下载PDF
商业保险法视野中的艾滋病风险保障
6
作者 范志勇 《经济法论丛》 2020年第1期193-231,共39页
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与高死亡率造成了全社会的恐慌,治疗艾滋病产生的高额经济成本迫切需要其他群体进行分担。以权利保障理念进行审视,保险风险分类需要经过反歧视标准的考量,艾滋病病毒检测造成了对部分社会群体不公平对待的歧视,不具... 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与高死亡率造成了全社会的恐慌,治疗艾滋病产生的高额经济成本迫切需要其他群体进行分担。以权利保障理念进行审视,保险风险分类需要经过反歧视标准的考量,艾滋病病毒检测造成了对部分社会群体不公平对待的歧视,不具有正当性。将艾滋病风险列为保险合同免责条款属于"矫枉过正"的怠惰之举。风险可保性的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商业保险覆盖艾滋病风险的可行性基础。商业保险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具有社会保险不可取代的优势。我国可以采取政策性商业保险条款的方式,将艾滋病风险控制的环节放至理赔端,建立针对艾滋病风险的公正的商业保险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保险 艾滋病风险 政策性商业保险条款
原文传递
滇西某大型筑路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风险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高一飞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106,共11页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滇西某大型道路建设工地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进行调研与分析,该工地流动人口所面临的主要艾滋病风险是高危商业性性行为。深入调研发现,因其特殊的行业特征,工地流动人口中形成了对商业性性行为默...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滇西某大型道路建设工地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进行调研与分析,该工地流动人口所面临的主要艾滋病风险是高危商业性性行为。深入调研发现,因其特殊的行业特征,工地流动人口中形成了对商业性性行为默许、容忍、合理化的氛围,对于所面临的艾滋病风险存在侥幸心理,各职业人群由于知识、社会经济处境不同,其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有明显差异。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实践、艾滋病预防研究的社会人文视角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提出了讨论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艾滋病风险 艾滋病预防
原文传递
结构性行为干预的社会学探索--一项针对娱乐服务业女性风险性行为的研究
8
作者 夏国美 杨秀石 缪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7-66,共10页
结合个人认知过程和社会影响因素的整群随机抽样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通过对724名娱乐服务业女性的干预和比照发现,以小组为单位、同伴教育员参与的结构性行为干预在降低艾滋病风险性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方面是有效的。这对今后在该... 结合个人认知过程和社会影响因素的整群随机抽样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通过对724名娱乐服务业女性的干预和比照发现,以小组为单位、同伴教育员参与的结构性行为干预在降低艾滋病风险性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方面是有效的。这对今后在该人群中开展降低艾滋病风险的行为干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结构性行为干预作为一种社会学实践,对于社会学从解释社会现象到改变社会行为的转变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行为干预 娱乐服务业女性 艾滋病风险 社会学实践
下载PDF
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嗣兴 李惠琴 +3 位作者 寇建琼 李佳佳 冯菊 邵晓霞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方法对医院内的HIV职业暴露案例进行资料收集,根据医院情况提出相应管理措施和办法.结果医院39人次受HIV职业暴露伤害,其中护士21人次,医师8人次,检验人员6人次,护工4人次.Ⅰ级暴露7例,Ⅱ...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方法对医院内的HIV职业暴露案例进行资料收集,根据医院情况提出相应管理措施和办法.结果医院39人次受HIV职业暴露伤害,其中护士21人次,医师8人次,检验人员6人次,护工4人次.Ⅰ级暴露7例,Ⅱ级暴露13例,Ⅲ级暴露19例.暴露的器具以注射器针头、输液器针头及术中器械为主;暴露方式以针刺、切割伤为主,占71.79%;暴露后紧急处理时间5~10 min 27人次,占69.23%;半小时内8人次,占20.51%.上述人员被暴露后,均进行了规范处理,无1人感染艾滋病毒.结论医院重视管理,处置措施到位,能很好地防止HIV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 对策
下载PDF
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感染风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6
10
作者 胡培 钟斐 +2 位作者 程伟彬 徐慧芳 凌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7-671,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SM)的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模型,为后续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工具。方法利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2010年MSM艾滋病病毒(HIV)横断面监测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MSM感染HIV的危...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SM)的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模型,为后续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工具。方法利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2010年MSM艾滋病病毒(HIV)横断面监测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MSM感染HIV的危险因素,运用统计模型计算个体和群体危险分值,评估个体艾滋病感染风险。结果logistic回归纳入MSM感染的HIV危险因素为年龄、户籍所在地、月经济收入、寻找性伴的主要场所、最近1年HIV检测、第一次性行为年龄、最近6个月安全套使用、性病相关症状、梅毒;建立危险分值及人群危险分值表。人群平均危险分值为6.06,HIV阴性邝卧生者感染风险评分均数为3.10/18.08(P〈0.001)。不同危险评分组别(≤-20、-20~0、0~20、20。40、〉40)的HIV感染率为0.9%、2.0%、7.0%、14.4%、33_3%。评分预测的灵敏度为54.4%,特异度为75.4%,总准确率为74.2%。结论HIV感染风险模型能有效评估MSM艾滋病感染HIV风险,帮助个体识别高危行为,是个体化的HIV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者 艾滋病感染风险评估模型
原文传递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因与后果 被引量:76
11
作者 夏国美 杨秀石 +1 位作者 李骏 缪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81,共9页
滥用新型毒品正在成为一个增长迅速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对上海730名新型毒品使用者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可知:新型毒品的滥用并不是一种孤立出现的现象,它与社会控制的薄弱、吸毒同伴与环境的影响以及追求感官刺激的人格特质有... 滥用新型毒品正在成为一个增长迅速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对上海730名新型毒品使用者问卷调查所取得的数据可知:新型毒品的滥用并不是一种孤立出现的现象,它与社会控制的薄弱、吸毒同伴与环境的影响以及追求感官刺激的人格特质有着明显的联系。新型毒品使用者,无论是多种毒品还是单一毒品的使用者,都比传统毒品使用者或不吸毒者表现出更大的通过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混合多种毒品使用,则会使感染或传播艾滋病的风险迅速升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新型毒品的泛滥,强化对吸毒者的行为干预以降低性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并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建构起一种新的模式,以应对新型毒品滥用对社会和谐发展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毒品 危险性行为 艾滋病风险
下载PDF
不同青年群体中安全套使用行为的比较分析——基于全国青年生殖健康可及性抽样调查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鹤 郑晓瑛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64,共5页
本文利用全国性调查数据,比较了在校、校外和流动青年的安全套使用情况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单纯提供避孕或艾滋病知识难以改变青年的行为,应强调生活技能培训。安全套使用具有"惯性",提早实施行为干预对于塑造青年的安全性... 本文利用全国性调查数据,比较了在校、校外和流动青年的安全套使用情况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单纯提供避孕或艾滋病知识难以改变青年的行为,应强调生活技能培训。安全套使用具有"惯性",提早实施行为干预对于塑造青年的安全性行为有重要意义。此外,艾滋病知识对校外青年影响更大,而宣传安全套双重作用对校外和流动青年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婚青年 安全套使用 群体比较 艾滋病风险降低模型
下载PDF
男男性服务群体的性、性网络、艾滋风险--以东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富晓星 LeicZhang +1 位作者 EricP.F.Chow 马铁成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102,共12页
男男性服务者是近些年来地下性产业中的新兴群体,其在性身份认同、服务分层、组织类别等方面呈现出比女性性服务者更为复杂的生存样态。同时,艾滋病在男男性接触群体的迅猛传播,也使男男性服务者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干预对象。文... 男男性服务者是近些年来地下性产业中的新兴群体,其在性身份认同、服务分层、组织类别等方面呈现出比女性性服务者更为复杂的生存样态。同时,艾滋病在男男性接触群体的迅猛传播,也使男男性服务者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干预对象。文章采用参与观察、个案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对我国东北地区男男性服务网络进行调研和分析,对商业性网络的隐秘特征和运行机制、男男性服务者的多元性存在状态进行文化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性取向群体、不同场所、不同服务种类的艾滋病风险因素并给予社会科学的干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服务网络 艾滋病风险 男男性服务者
原文传递
Are BRICS Countries Winning the War on HIV/AIDS? Magnitude and Risk Factors
14
作者 Geoffrey Setswe Olive Shisana +1 位作者 Nompumelelo Zungu Matshaba Mothiane 《Sociology Study》 2015年第9期700-717,共18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responses to HIV/AIDS in BRICS (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and South Africa) countries to determine if they are winning the war on this pandemic. The authors used a compara...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responses to HIV/AIDS in BRICS (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and South Africa) countries to determine if they are winning the war on this pandemic. The authors used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approach and multiple data sources on HIV prevalence,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risk factors of HIV. BRICS has 42%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 total of 11.1 millio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PLHIV) and an average HIV prevalence of 2.8%. Overall, there were 11.1 million PLHIV, 739,909 new infections, and 592,786 deaths in BRICS countries in 2012. The magnitude of HIV in BRICS countries was Brazil (.5%), Russia (1.1%), India (.3%), China (.1%), and South Africa (12.2%). New infections declined by 30% or more and overall prevalence and deaths also declined in Brazil, India, China, and South Africa. The epidemic has stabilized in Brazil at .6%. Russia has one of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H1V epidemics, India has the largest burden of HIV in Asia and South Africa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PLHIV. During a 10 year period, Russia had a 47% increase in new HIV infections. This suggests that Russia may be losing the battle against HIV at this stage. On the other hand, India and South Africa seem to have turned the corner with declines in HIV infections of 43% and 38%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CS (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and South Africa) HIV/AIDS MAGNITUDE risk
下载PDF
青少年HIV风险感知量表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付想 王艳 +4 位作者 杨展 王若涵 马欣 左满芳 陈一超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0-1114,共5页
目的翻译并修订英文版青少年HIV风险感知量表,检验中文版量表的信度、效度,为青少年HIV风险感知的评估提供可靠的测量工具。方法按照Brislin经典翻译模型的步骤翻译原量表,通过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完成文化调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 目的翻译并修订英文版青少年HIV风险感知量表,检验中文版量表的信度、效度,为青少年HIV风险感知的评估提供可靠的测量工具。方法按照Brislin经典翻译模型的步骤翻译原量表,通过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完成文化调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石河子大学1014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5.0和AMOS 2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测量其信度与效度。结果修订后的中文版量表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I-CVI)为0.833~1,全体一致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889,平均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81;量表总体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sα)为0.807,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在0.805~0.916之间;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2个特征根>1的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576%,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适配良好。结论中文版青少年HIV风险感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用于我国青少年HIV风险感知水平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风险感知 信度 效度
原文传递
年轻男男性行为者暴露前预防用药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6
作者 官越 王慧豪 +7 位作者 刘昕 袁靓 翟萌曦 格桑曲珍 李佳钰 刘丹 俞斌 燕虹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3-407,共5页
目的 了解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MSM)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长沙、南昌地区开展基线调查,采取机遇抽样与同伴推动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招募研究对象。分别于2018年7-9月、2019年6-7月... 目的 了解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MSM)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武汉、长沙、南昌地区开展基线调查,采取机遇抽样与同伴推动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招募研究对象。分别于2018年7-9月、2019年6-7月、2020年10-12月、2021年7-12月完成随访调查,使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YMSM PrEP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随访调查的449名YMSM中,366人(81.51%)自报性向为同性恋,55人(12.25%)在随访之前未公开其同性性向。基线PrEP使用意愿率最低(38.98%),第1次随访最高(61.92%),之后3次随访PrEP使用意愿率分别为53.13%、51.09%和52.20%。广义估计方程显示,公开性向的YMSM更愿意使用PrEP(OR=1.80,95%CI:1.14~2.86),HIV感染风险评分越高的YMSM更愿意使用PrEP(OR=1.06,95%CI:1.02~1.10)。结论 向家人、朋友、同事等公开性向以及HIV感染风险评分较高的YMSM更愿意使用PrEP药物预防HIV感染,应关注YMSM人群面临的性少数群体压力状况,提高社会支持,采取降低HIV感染高风险行为的健康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男男性行为者 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 暴露前预防用药 广义估计方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