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横县六景泥盆系艾菲尔阶—吉维特阶之交化学地层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疆 白志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3-693,I0004,共12页
内容提要:广西横县六景泥盆系剖面艾菲尔阶—吉维特阶界线(Eifelian—Givetian界线)附近的Polygnathus xylus ensensis至下varcus带之间,出现了一系列Ce/La值、Ni/La值和δ^(13)C_(carb)值重大组合性异常,分别代表缺氧事件、Ni事件和生... 内容提要:广西横县六景泥盆系剖面艾菲尔阶—吉维特阶界线(Eifelian—Givetian界线)附近的Polygnathus xylus ensensis至下varcus带之间,出现了一系列Ce/La值、Ni/La值和δ^(13)C_(carb)值重大组合性异常,分别代表缺氧事件、Ni事件和生物灾变等地质历史事件。紧邻艾菲尔阶—吉维特阶界线的生物事件与全球性ka(?)k-otomari事件有较好的响应。该地区所处华南地块南侧、古特提斯洋离散边界附近的古陆缘浅海为上述事件的古地理、古大地构造背景。该系列事件的原始诱因为系列构造运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方式:断裂和火山热液活动造成Ni事件;挤压变形和抬升运动耦合相对海平面变化造成缺氧事件。Ni事件和缺氧事件均可独立造成生物灾变事件,而前二者的叠加将使生物灾变加剧,因灾变机制的区域性而未造成生物的大规模灭绝。Ni事件是由洋源性构造、热液和火山活动所主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泥盆统 艾菲尔阶 吉维特 界线 化学地层 事件 广西 六景
下载PDF
从底栖生物化石再释贵州独山泥盆系龙洞水段的时代 被引量:1
2
作者 廖卫华 邓占球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7-645,共9页
贵州独山的猴儿山组龙洞水段是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盛产底栖生物化石。通过对该段地层中所含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腕足类等化石属种的详尽分析,再次证实龙洞水段的地质时代仍应属中泥盆世早期(Eife-lian)。而不是像某些根据痕迹化石... 贵州独山的猴儿山组龙洞水段是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盛产底栖生物化石。通过对该段地层中所含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腕足类等化石属种的详尽分析,再次证实龙洞水段的地质时代仍应属中泥盆世早期(Eife-lian)。而不是像某些根据痕迹化石或层序地层学的研究那样将它置于下泥盆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化石 龙洞水段 艾菲尔阶 中泥盆统 猴儿山 贵州
下载PDF
依据牙形刺确定的蒙古国塔琳波格德组(Taliin Bogd Formation)的时代(英文)
3
作者 王成源 Dorjsuren Byambadash +3 位作者 郎嘉斌 Yadamjav Dagva-Ochir Horloo Yadamjav Bujinlkham Boijir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8,共8页
在蒙古南部波尔海尔汗乌尔(Bor hairhanuul)剖面的塔琳波格德组下部的6个样品中发现了牙形刺,通过研究清楚地表明含牙形刺动物群的塔琳波格德组下部的时代是中洛霍考夫阶(早泥盆世)到中艾菲尔阶(中泥盆世)。塔琳波格德组的牙形刺动物群... 在蒙古南部波尔海尔汗乌尔(Bor hairhanuul)剖面的塔琳波格德组下部的6个样品中发现了牙形刺,通过研究清楚地表明含牙形刺动物群的塔琳波格德组下部的时代是中洛霍考夫阶(早泥盆世)到中艾菲尔阶(中泥盆世)。塔琳波格德组的牙形刺动物群更接近于北美同时期的动物群,而与欧洲同期动物群相远。这一动物群可能属于冷水动物群。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个新种:Steptotaxis mongolianus sp.nov.W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新种 塔琳波格德组 泥盆系 洛霍考夫 埃姆斯 艾菲尔阶 蒙古国
下载PDF
Age of Berh Hairhan Formation of Mongolia dated by conodonts 被引量:1
4
作者 Chengyuan WANG Dorjsuren Byambadash +1 位作者 Bujinlkham Boujir Jiabin LANG 《Global Geology》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Conodont Caudicriodus angustus angustus(Steward et al.,1956) and Caudicriodus angustus cauda(Wang et al.,2005) were found from a big limestone lens of the Berh Hairhan Formation in the place of W 150 km to Ulaanbaatar... Conodont Caudicriodus angustus angustus(Steward et al.,1956) and Caudicriodus angustus cauda(Wang et al.,2005) were found from a big limestone lens of the Berh Hairhan Formation in the place of W 150 km to Ulaanbaatar City.The discovery indicates that the Berh Haihan Formation should be assigned to Middle Devonian Eifelian Stage.This conodont fauna was from a shallow cooler water facies in the relatively high latitu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中部泥盆纪 牙形石 艾菲尔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