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宋艾轩学派文道观及其文化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天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112,共11页
南宋艾轩学派四代传人都标举文道并重,他们的文道观在"道-文"与"性情-文"两个系统中展开,并呈现出后者地位不断上升,最终与前者地位相当的发展趋势。文学自性规律与特点越来越被正视与肯定。这与南宋中后期理学神... 南宋艾轩学派四代传人都标举文道并重,他们的文道观在"道-文"与"性情-文"两个系统中展开,并呈现出后者地位不断上升,最终与前者地位相当的发展趋势。文学自性规律与特点越来越被正视与肯定。这与南宋中后期理学神圣性下降、不断走向世俗化的发展趋势形成反向对应关系。同时,艾轩学派重视文学,在南宋末年理学极力压制文学的文化语境中,能坚持对文学自身的思考,并进行大量诗文创作、批评实践,这在理学家中尤为独特。本文着重探讨艾轩学派的文道观及其相关问题,揭示出四代艾轩学人文道观的变化,并在南宋末年的思想语境中审视其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轩学派 文道并重 文学自性 理学世俗化
下载PDF
林希逸对艾轩学派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被引量:2
2
作者 高云飞 《莆田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80-83,共4页
以林希逸对艾轩学派思想的继承与改造为切入点,通过考察林希逸独特的文道观、儒释观、情趣观,探究其理学家身份背后独特的文人特质。分析结果表明:林希逸作为艾轩学派的第四代传人,一方面继承了先师们的理学思想,另一方面又超越了理学... 以林希逸对艾轩学派思想的继承与改造为切入点,通过考察林希逸独特的文道观、儒释观、情趣观,探究其理学家身份背后独特的文人特质。分析结果表明:林希逸作为艾轩学派的第四代传人,一方面继承了先师们的理学思想,另一方面又超越了理学学派的正统立场对学派思想进行了变通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轩学派 林希逸 文道观 儒释观 情趣观
下载PDF
理学宗派的文学转向——南宋艾轩学派的地域诗学属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常德荣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73-84,共12页
宋代以降,江南各地文学经历凝定、转化、提升,其别具特点的地域色彩渐次形成。在特定历史时段中,理学宗派参与了地域文学的塑造,由林光朝开创的艾轩学派即是如此。从学术谱系上看,艾轩学派乃伊洛正统,却表现出独特的学术品格,"终... 宋代以降,江南各地文学经历凝定、转化、提升,其别具特点的地域色彩渐次形成。在特定历史时段中,理学宗派参与了地域文学的塑造,由林光朝开创的艾轩学派即是如此。从学术谱系上看,艾轩学派乃伊洛正统,却表现出独特的学术品格,"终宋之世别为源流",主要学术活动集中于莆田及周边地区。道艺双修为学派的重要特征,由此衍生艾轩诗学。从"学—诗"关系着眼,可将艾轩学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诗因学成"的阶段,后期为"学因诗传"的阶段。艾轩学派成员之间联系十分紧密、持久,以莆中为中心交织起复杂的群体网络,使学派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深刻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写作,诗作呈现出明显的宗派性、亲族性和地域性,并促成艾轩学派与地方文化的深入交融及其与地方诗学的紧密联系。艾轩学派在莆中的生成、传衍,使莆中终宋之世保持着独特的理学环境和文学氛围;经过艾轩学派持续浸润,莆中儒学因此昌盛,"人号之为小邹鲁"。借重于艾轩学派树立为莆中儒学传统,作为宗派重要内容的艾轩诗学,地位也无形中被强化、提升,融入此方诗学传统,泽惠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与文学 南宋诗学 理学宗派 艾轩学派 地域诗学
下载PDF
南宋艾轩学派的诗学呈现 被引量:1
4
作者 常德荣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71-76,共6页
艾轩学派为南宋时期"别为源流"的理学宗派,在道艺双修思想引导下,艾轩学派衍生出艾轩诗派,形成一个内部联系十分紧密的文学团体。他们尊重诗歌的文学属性,重视法度;诗学取向上转益多师;对苦吟独有偏好;浑正奇古是他们所追求... 艾轩学派为南宋时期"别为源流"的理学宗派,在道艺双修思想引导下,艾轩学派衍生出艾轩诗派,形成一个内部联系十分紧密的文学团体。他们尊重诗歌的文学属性,重视法度;诗学取向上转益多师;对苦吟独有偏好;浑正奇古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艾轩诗人的诗歌创作,或富丽奇古,或清绝爽朗。无论是诗学理论还是诗歌创作,作为理学宗派的艾轩学派,在南宋诗坛均"别为体",为我们全面、客观认识宋元理学与诗学的关系,以及南宋诗学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诗学 闽中理学 艾轩学派 林光朝 林希逸
下载PDF
林希逸《列子鬳斋口义》知见版本考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晚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86,共4页
南宋末年最后一名理学家林希逸,置身儒学,参引释道,以当时口语所注解的《列子鬳斋口义》,在东亚文化圈影响极大,尤其是在日本。本文经过在国内、中国台湾、日本、美国的搜集,对该书目前所知的十九种版本作了详细考校,包括国内版本十二种... 南宋末年最后一名理学家林希逸,置身儒学,参引释道,以当时口语所注解的《列子鬳斋口义》,在东亚文化圈影响极大,尤其是在日本。本文经过在国内、中国台湾、日本、美国的搜集,对该书目前所知的十九种版本作了详细考校,包括国内版本十二种,日本版本七种,其中国内版本中明代刊本最多,有七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希逸 列子口义 三子口义 理学家 艾轩学派
下载PDF
林希逸诗学思想的渊源与独创 被引量:2
6
作者 沈扬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16,共8页
林希逸的诗学观念介于江西与江湖之间,这种特色来源于学派传承,也与林希逸个人的思想气质和学术理论相关。艾轩学术兼容并包的折衷思想以及对《离骚》的钟爱,成为林希逸诗学思想的背景渊源。林希逸重视诗歌的比兴寄托,反对剽窃模拟,主... 林希逸的诗学观念介于江西与江湖之间,这种特色来源于学派传承,也与林希逸个人的思想气质和学术理论相关。艾轩学术兼容并包的折衷思想以及对《离骚》的钟爱,成为林希逸诗学思想的背景渊源。林希逸重视诗歌的比兴寄托,反对剽窃模拟,主张以正驭奇。同时,将儒家的因静观物和禅家的参禅悟理化入诗学理论之中,既重视创作前作家的心理状态,也注意到参悟句法的重要性,体现出强烈的整合儒禅的折衷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希逸 艾轩学派 诗学思想
下载PDF
论《考工记》文章学经典的生成
7
作者 张珊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0-92,共13页
《周礼》冬官亡佚后,汉代以《考工记》补之,从此《考工记》成为《周礼》的一部分。韩愈、柳宗元发现了《考工记》的文学价值并在古文写作中师法此书。北宋诸家师法韩柳,有的越过韩柳而直接师法《考工记》。最晚在北宋后期,张舜民曾对《... 《周礼》冬官亡佚后,汉代以《考工记》补之,从此《考工记》成为《周礼》的一部分。韩愈、柳宗元发现了《考工记》的文学价值并在古文写作中师法此书。北宋诸家师法韩柳,有的越过韩柳而直接师法《考工记》。最晚在北宋后期,张舜民曾对《考工记》文学价值进行过表彰。南宋林光朝讲学时对其文学价值进行过阐释,陈骙在《文则》中总结其用字与文法。宋末林希逸追述林光朝一系论学观点而成《考工记解》,以解经兼论文的形式单解《考工记》。经由这些名贤的阐发,《考工记》成为文章学经典,并在元明清三代大兴,它由科技经典和礼学经典而转变为文章学经典的过程及其意义值得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韩柳 艾轩学派 陈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