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外节点—场所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及启示
1
作者 杨仙 于洋 周睿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5,共10页
节点—场所模型可用于评价与划分交通站点,是辅助TOD规划决策的科学工具。本文基于文献综述法,辨析了节点—场所模型的理论内涵和应用历程,探究了其扩展模型和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总结了该模型适用于我国的应用路径。研究结论显示,节点—... 节点—场所模型可用于评价与划分交通站点,是辅助TOD规划决策的科学工具。本文基于文献综述法,辨析了节点—场所模型的理论内涵和应用历程,探究了其扩展模型和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总结了该模型适用于我国的应用路径。研究结论显示,节点—场所模型在国外经历了“理论研究—原始应用—改进应用”的发展历程,其应用路线逐渐改进,扩展模型逐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站点地区划定的精细、指标体系的完善、站点分类的细粒以及可视化性能的提升。为促进该模型在我国的深入应用,有必要因地制宜地设计模型,拓展模型的应用场景,开发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本文有助于深化我国轨道交通站点评价与分类方法,为我国制定公交导向开发规划和决策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公交导向开发 站城协同 规划方法 节点 场所 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原文传递
苏州历史城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发展策略——基于“节点—场所”模型实证
2
作者 周珂慧 席广亮 张振龙 《城市交通》 2023年第4期32-41,98,共11页
科学客观地认知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协同发展水平,是历史文化名城平衡站点开发与历史保护,实现历史城区存量更新的重要前提。选取苏州历史城区内已建、在建的8条轨道交通线、18个站域空间,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测度空间耦合关系。提出... 科学客观地认知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协同发展水平,是历史文化名城平衡站点开发与历史保护,实现历史城区存量更新的重要前提。选取苏州历史城区内已建、在建的8条轨道交通线、18个站域空间,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测度空间耦合关系。提出4类不同站域空间的协同发展策略:依赖型应激发活力,实现导向化更新;压力型应避免过度开发,完善精细化设计;平衡型应研判定位,提升交通与功能的互适性;失衡型分为两类,针对节点失衡型建议提升业态丰富度以挖掘文化潜力,针对场站失衡型加强交通接驳一体化与互联互通水平。建议历史城区开发模式从公共交通导向开发走向公共交通引领城市更新提质,严禁大拆大建或一味提升开发容量;分层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保护等专项要求,从站域连通、非机动交通组织、指标补偿等方面制定保障政策,推动历史城区可持续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站域空间 节点—场所模型 TOD TOR 苏州历史城区
下载PDF
非中心城市高铁可达性与站区空间发展不协调性——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评估
3
作者 卢桂伊 徐涛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112,共6页
由于区域中非中心城市往往缺乏对高速铁路外部效应的合理认知,导致站区空间开发成效与规划预期不相符。优化“节点—场所”模型,分析高铁站节点特征与站区空间发展、功能培育两方面场所特征的关系,揭示高铁可达性变化和站区场所发展的... 由于区域中非中心城市往往缺乏对高速铁路外部效应的合理认知,导致站区空间开发成效与规划预期不相符。优化“节点—场所”模型,分析高铁站节点特征与站区空间发展、功能培育两方面场所特征的关系,揭示高铁可达性变化和站区场所发展的不协调特征。对比沪蓉高铁线湖北段12个非区域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发展成效,发现高铁可达性的提升并不能增加站区的发展动力,多数非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土地开发规模、服务功能发育远低于规划预期,仅有少数旅游、休闲等特色产业突出的城市高铁站区发展达成部分规划目标。对非中心城市高铁站区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包括结合城市产业科学确定站区定位和规模,合理组织站区空间,促进客流集聚效应外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高铁站区 时空可达性 空间发展 功能培育
下载PDF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高铁站点地区规划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34
4
作者 宋文杰 史煜瑾 +2 位作者 朱青 张文新 丁俊翔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25,38,共9页
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沿途城市将高铁站点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对高铁站点地区的规划和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基于贝托里尼的"节点—场所"橄榄球模型,通过测算长三角地区26个高铁站点的节点(交通)价值和场所(功能)价... 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快速发展,沿途城市将高铁站点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对高铁站点地区的规划和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基于贝托里尼的"节点—场所"橄榄球模型,通过测算长三角地区26个高铁站点的节点(交通)价值和场所(功能)价值,对高铁站点地区的规划进行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杭州东站、南京南站、宜兴站等8个站点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大部分高铁站点偏离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规划建设主体应兼顾高铁站点建设存在的潜力与风险,规划中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高铁站点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带动城市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高铁站点 规划评价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轨交站点交通与土地利用耦合度分析——以天津小白楼地铁站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陈铮 孟令君 张虹 《城市》 2017年第8期33-37,共5页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一直是都市再开发的焦点。笔者针对小白楼地区历史、经济社会因素的特殊性,利用通勤客流密度、换乘便捷度评价其节点价值;利用周边开发强度、昼间人口密度、地价及功能混合等因素评价其场所价值;基于"节点—场...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一直是都市再开发的焦点。笔者针对小白楼地区历史、经济社会因素的特殊性,利用通勤客流密度、换乘便捷度评价其节点价值;利用周边开发强度、昼间人口密度、地价及功能混合等因素评价其场所价值;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理论,创建评价体系得到评价结果。通过结果评价小白楼站点地区场所价值略高于节点价值,但整体上仍处于平衡状态中,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更新改造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场所模型 历史街区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 天津
下载PDF
西部城市站城一体化发展潜力研究
6
作者 莫非 李海军 张晓洋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37-43,共7页
站城一体化是由日本日建公司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城市与车站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绿色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学者对站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站区开发研究,缺少精确细致的分类研究手段。选... 站城一体化是由日本日建公司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城市与车站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绿色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学者对站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站区开发研究,缺少精确细致的分类研究手段。选取代表城市和车站发展水平的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和旅客流量等,构建了城市—车站发展的站城引力模型与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了节点—场所模型,用以判断车站与城市阶段发展是否相匹配,评估其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站城一体化的耦合协调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庆、成都和西安三个城市处于失衡发展状态,而兰州、西宁等城市则处于低度发展状态,显示了在站城一体化模式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城一体化 引力模型 节点—场所模型 耦合协调发展
下载PDF
广州市地铁TOD站域的空间类型分异——基于“节点—场所—联系”耦合度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滕丽 钟楚捷 蔡砥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111,共9页
TOD是一种新城市主义下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但是TOD的空间类型划分没有形成统一指标和方法,不利于TOD的规划实践,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文章整合了“节点—场所—联系”三维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建立了评价TOD站域空间效... TOD是一种新城市主义下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但是TOD的空间类型划分没有形成统一指标和方法,不利于TOD的规划实践,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文章整合了“节点—场所—联系”三维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建立了评价TOD站域空间效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州市220个地铁TOD站域的空间效能进行定量测算,采用二阶聚类法进行分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各类地铁TOD站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TOD站域空间类型可分为5类10型,其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TOD站域的发展存在空间不均衡现象。在类别上,TOD没有打破城市的核心—外围结构,但是从分型上看,在城市外围已经出现了潜在的重塑城市多核心结构的重要的地铁TOD站域。文章将TOD的内涵和5D规划原则转化可计算指标,基于多源数据实现了TOD站域尺度的相对精确的定量计算,提出了运用三维模型和耦合度模型的两级分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站域 地铁“ 节点—场所—联系”耦合度模型 空间效能评价 公共交通 圈层结构
原文传递
城市轨道站点周边交通与土地开发的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帆 周健勇 《物流科技》 2021年第2期126-130,共5页
城市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利用一直备受关注,实现站点周边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节点—场所模型对杭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部分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同发展状态进... 城市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利用一直备受关注,实现站点周边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节点—场所模型对杭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部分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同发展状态进行实证研究,建立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结果,结果显示案例站点地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状态存在差别,最后根据发展现状分析原因并给出促进站点周边协调发展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站点 节点—场所模型 土地利用 协调分析
下载PDF
成都市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协同性评价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镇铭 杨林川 +2 位作者 崔叙 郭源园 高银宝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67-74,共8页
当前我国正处于地铁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地铁站点地区成为城市新的活力点。处理好交通节点价值和城市场所价值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地铁站点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选取成都市6个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平台获取站点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地铁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地铁站点地区成为城市新的活力点。处理好交通节点价值和城市场所价值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地铁站点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选取成都市6个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平台获取站点出入口周边500 m范围内的矢量数据,基于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建立指标体系及节点—场所模型,对各站点地区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站点地区存在不协同发展的现象;金融城站、骡马市站和红牌楼站属于平衡状态,文化宫站属于从属状态,春熙路站属于压力状态,天府广场站属于失衡节点。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站点地区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点地区 节点—场所模型 可达性 优化策略 成都市
下载PDF
新背景下的皇岗口岸枢纽重建规划探索
10
作者 李鑫 《城市》 2022年第5期49-58,共10页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重大战略的落位对皇岗口岸重建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复杂的设计条件下,新皇岗口岸建设存在诸多难点。笔者通过分析口岸枢纽地区的基本特征,结合“节点—场所”理论,解析皇岗口岸的发展历程,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剖析...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重大战略的落位对皇岗口岸重建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复杂的设计条件下,新皇岗口岸建设存在诸多难点。笔者通过分析口岸枢纽地区的基本特征,结合“节点—场所”理论,解析皇岗口岸的发展历程,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剖析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背景下对皇岗口岸建设的新要求,识别口岸枢纽规划建设中的三大重点问题;并基于工作实践,提出“弹性枢纽、体验优先、空间协同”的对策和方案构想,为打造高品质口岸枢纽片区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皇岗口岸重建 节点—场所模型 规划建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