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_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被引量:103
1
作者 曾祥方 罗艳 +1 位作者 韩立波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18-1424,共7页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近远震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首先读取P波初动方向,在考虑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引起的离源矢量误差基础上,利用网格搜索方法,计算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断层面解,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依...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IRIS数据中心提供的近远震数字地震波形记录,首先读取P波初动方向,在考虑深度误差和速度模型引起的离源矢量误差基础上,利用网格搜索方法,计算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断层面解,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依次为212°/44°/92°.然后采用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方法(CAPjoint),反演了地震矩心深度和点源近似下双力偶解,表明地震发生在12km深度,发震断层面参数为212°/47°/93°.通过分析波形反演中深度和震源区地震波速度模型对断层面倾角的影响,并结合短期余震机制解,认为芦山MS7.0地震是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震源机制解 近远震联合反演 高角度逆冲地震
下载PDF
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6 位作者 侯春堂 石菊松 吴中海 李海龙 孙萍 刘刚 李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7-758,共12页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雅安芦山发生Ms7.0级地震,震中位于芦山县太平镇和双石镇之间,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达IX级。震中区野外调查发现,尽管房屋建筑损坏较严重,但这次地震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构造,仅见...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雅安芦山发生Ms7.0级地震,震中位于芦山县太平镇和双石镇之间,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达IX级。震中区野外调查发现,尽管房屋建筑损坏较严重,但这次地震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构造,仅见少量的地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主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一次独立的破裂事件,属于逆冲型地震,沿双石-大川断裂中南段发生破裂,主破裂面西倾,倾角33°~43°,推断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底部滑脱带(13~19km)断坡构造活动有关。历史上,沿双石-大川断裂发生至少2次Ms6~6.5级地震,由此认为芦山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特征型地震,与汶川地震不同。原地地应力测量和监测数据表明这是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应力释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双石-大川断裂 龙门山断裂带 地裂缝 逆冲断坡
下载PDF
芦山M_S7.0强震前单台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王林瑛 李艳娥 +1 位作者 郑需要 王生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58,共17页
在搜集和整理中国地震局四川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3年7月震相观测报告的基础上,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测定法,重点分析研究了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所收集到的单台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的精度... 在搜集和整理中国地震局四川数字地震台网2001年1月—2013年7月震相观测报告的基础上,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测定法,重点分析研究了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所收集到的单台震相数据和计算结果的精度进行系统的筛选和限定,同时对出现异常的地震台,进行不同台站方位和距台站不同空间范围的波速比时空变化特征的分区细化对比研究.根据其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探讨预测孕震体空间尺度的可能性.结果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附近地区的小金、蒙顶山、油罐顶、花马寺和五马坪等5个台站的波速比在芦山地震前均存在较明显的降低过程;小金、蒙顶山、油灌顶和花马寺等4个台站的波速比异常降低过程大约持续了3年半,震前除小金台未见明显回返过程外,其它3个台站均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回返特征;峨眉山台和五马坪台的波速比时间演化特征差异性较大,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从芦山地震前波速比时间变化特征的动态跟踪中还发现,强震前波速比异常区的范围具有向未来震中及其附近地区收缩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波速比 孕震区 单台多震和达法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究竟发生在哪里? 被引量:11
4
作者 许力生 严川 +1 位作者 张旭 李春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82-2993,共12页
精心挑选速度模型和观测资料,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MS7.0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北纬30.289±0.005°,东经102.946±0.007°,震源深度11.8&... 精心挑选速度模型和观测资料,利用逆时成像技术对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MS7.0地震的起始破裂点和震源中心进行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地震的起始破裂点位于北纬30.289±0.005°,东经102.946±0.007°,震源深度11.8±2.3km;震源中心在前3.5s时间内与破裂起始点相同,在前9.5s时间内也基本稳定在北纬30.27°和东经102.94°,距起始破裂点不远,意味着芦山MS7.0地震呈双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逆时成像 破裂起始点 震源中心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震前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特征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姜磊 李德庆 +3 位作者 徐志萍 杨利普 熊伟 徐顺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4-94,158,共11页
基于GRACE卫星时变重力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分析研究了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地区震前卫星时变重力场具有明显的重力变化信息.卫星时变重力场在时间域表现为,累积重力场和差分重力场存在较强... 基于GRACE卫星时变重力数据,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分析研究了芦山MS7.0地震前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雅安地区震前卫星时变重力场具有明显的重力变化信息.卫星时变重力场在时间域表现为,累积重力场和差分重力场存在较强的规律性动态变化,以2003—2004年均值为基值的2009—2012年的变化特征与2005—2007年的变化特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以2009年均值为基值的2009—2012年即芦山地震前4年,芦山震区的时变重力场呈现上升→减速上升→加速上升以及上升→轻微下降→快速上升的变化特征;卫星重力场在空间域表现为,震中位置由靠近重力场正变化的中心→接近重力场正变化边缘→接近重力正变化四象限分布中心的变化特征.因此,芦山地震的重力场动态变化信息和波场分离结果符合逆冲推覆兼走滑型地震引起的区域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卫星 时变重力场 芦山ms7 0地震 小波多尺度分解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前后电离层电子含量扰动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谢益炳 伍吉仓 +2 位作者 陈俊平 徐克科 彭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5,158,共11页
基于IGS提供的GIM数据和陆态网测站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法对芦山MS7.0地震前后各10天的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月16—21日出现明显的VTEC异常减少.因此,在排除太阳活动因素后,认为电离层的异常变化有可能是地震发... 基于IGS提供的GIM数据和陆态网测站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法对芦山MS7.0地震前后各10天的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4月16—21日出现明显的VTEC异常减少.因此,在排除太阳活动因素后,认为电离层的异常变化有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 垂直总电子含量 芦山ms7 0地震 异常
下载PDF
芦山7级地震的同震位移估计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尝试 被引量:18
7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屠泓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示为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兼有少量左旋走滑错动).强震最大水平和垂直永久位移分别为4.9 cm和4.4 cm,分别出现在51YAM台和51QLY台.两种资料反演的震源滑动模型虽显示多事件特征,但主要滑动均集中在第一次事件,即初始滑动点两侧的走向长约30 km、倾向长约25 km的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内,强震和GPS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1.14m和1.09 m,较为一致.其余子事件滑动量小且分布零散,不能排除其数值效应的因素.反演矩震级均在Mw6.7左右,地表破裂应该不明显.文章还讨论了目前在我国利用近场强震动记录估计Mw6~7级地震同震位移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 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 0级地震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箭杆林地表破裂带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明军 王夫运 +10 位作者 嘉世旭 韩艳杰 李学民 冯建林 孙鸿 莘海亮 张建狮 陶宏 戴骜鹏 孙印 王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8,159,共10页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芦山MS7.0地震现场工作队在地震应急考察期间发现了WNW向的箭杆林地表破裂带,并详细考察了该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破裂面上的擦痕及断错特征,讨论了对该地表破裂带的不同认识以及对发震构造研究的意义.箭杆林...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芦山MS7.0地震现场工作队在地震应急考察期间发现了WNW向的箭杆林地表破裂带,并详细考察了该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破裂面上的擦痕及断错特征,讨论了对该地表破裂带的不同认识以及对发震构造研究的意义.箭杆林地表破裂带位于雅安市上里镇箭杆林村二组西侧海拔1 529—1 578m、坡度30°—40°的山坡上.在长约80m的范围内,该地表破裂带分3段近直线展布,每段长6—10m,最宽约40cm.破裂带总体走向120°,破裂面平整,倾向SW,倾角62°—85°.破裂通过的岩性多为黏土,破裂面上有两组明显的新鲜擦痕,倾伏角较大的一组擦痕一般仅保留在距地面10—20cm以上的范围内,其下倾伏角较小的一组擦痕则覆盖倾伏角较大的一组擦痕.破裂经过处见一直径约4cm的树根被明显错断,上盘上升15cm,并向SE方向平移10cm;另见上盘地层发生翻转现象.经探槽揭示,破裂带上盘黑色腐植土层相对下盘上升约15cm.综合分析表明,箭杆林地表破裂带在芦山MS7.0地震期间经历了先逆冲、后左旋平移的运动过程.震源机制解表明,芦山MS7.0地震是错断面为NE走向的逆冲型地震.WNW向箭杆林地表破裂带可能是芦山地震产生的次级破裂带,是否存在NW--WNW向的发震构造值得研究.芦山MS7.0地震箭杆林地表破裂带的发现为发震构造和震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地震 地表破裂带 擦痕 逆冲 左旋走滑
下载PDF
四川芦山M_s 7.0级地震导致周边断层的应力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董培育 程惠红 +1 位作者 曾祥方 石耀霖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22,共4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 7.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造成的区域库仑应力变化、对周围断层的影响及后续地震带发展趋势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利用USGS震源机制解,根据地震静态触发原理,基于弹性位错...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 7.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造成的区域库仑应力变化、对周围断层的影响及后续地震带发展趋势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利用USGS震源机制解,根据地震静态触发原理,基于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地壳模型,计算得出芦山地震引起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从断层的1.0MPa量级减小到200km外的0.1kPa,研究认为在地震之后大部分区域的应力得到释放,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和玉龙希断裂南段危险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 0级地震 应力触发 库仑应力变化
原文传递
近年来龙门山断裂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唐红涛 孙兴华 +3 位作者 保长燕 张希 朱良玉 贾鹏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3-378,共6页
利用1999~ 2012年4期GPS速度场数据,对龙门山断裂天全—映秀段及安县—广元段的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作了探讨.在剖面应变积累对地震触发成因及程度方面,将芦山Ms7.0与汶川Ms8.0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芦山地震之前,该地... 利用1999~ 2012年4期GPS速度场数据,对龙门山断裂天全—映秀段及安县—广元段的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作了探讨.在剖面应变积累对地震触发成因及程度方面,将芦山Ms7.0与汶川Ms8.0地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芦山地震之前,该地区压性速率远高于1999 ~2007年,它是汶川大震后的应力调整过程;(2)汶川Ms8.0、芦山Ms7.0两次强震间隔如此之短,不排除是汶川地震之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应力场高值压应力的调整过程对此次芦山地震起到触发作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 GPS剖面变形 应变积累 应力调整 汶川Ms8 0地震 芦山ms7 0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