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芪红颗粒辅助西医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超 刘芳 韩轶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第3期439-442,共4页
目的观察芪红颗粒辅助西医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0例ACS行PCI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于PCI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给予阿司匹林、... 目的观察芪红颗粒辅助西医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0例ACS行PCI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于PCI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红颗粒辅助治疗。以术后1个月为评估终点,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等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紫暗、舌脉和总分均低于本组术后1 d,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两组超敏C蛋白(hs-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B型脑钠肽(BNP)、肌钙蛋白Ⅰ(cTnⅠ)和CK-MB均低于本组术后1 d,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2.22%,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术后1个月内,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5.56%(P<0.05)。观察组轻度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17.78%,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芪红颗粒辅助西医干预PCI术后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够降低hsCRP、ICAM-1、VCAM-1、BNP、cTnⅠ、CK-MB水平,控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保护心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气虚血瘀 芪红颗粒 炎症反应 内皮功能
下载PDF
芪红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BNP和MMP-9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敏 王晓峰 徐新利 《河南中医》 2011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芪红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清脑钠肽(BNP)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心力衰竭的机理。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的方法复制心力衰竭大鼠模型。6周行超声心动图测定证明模型成功,将成模大鼠随... 目的:观察芪红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清脑钠肽(BNP)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探讨其防治心力衰竭的机理。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的方法复制心力衰竭大鼠模型。6周行超声心动图测定证明模型成功,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芪红颗粒低剂量组(QHD)、芪红颗粒中剂量组(QHZ)芪红颗粒高剂量组(QHG)和地高辛组,分别灌胃4周后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BNP、MMP-9水平,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异丙基肾上腺素致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下降,BNP、MMP-9明显升高、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学明显改变;治疗4周,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芪红颗粒中、高剂量组作用优于地高辛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芪红颗粒能显著改善心功能、减轻心力衰竭症状,逆转心室重构,其作用可能与抑制心力衰竭大鼠血清BNP、MMP-9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红颗粒 慢性心力衰竭 脑钠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大鼠
下载PDF
芪红颗粒辅助替格瑞洛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超声造影参数和循环内皮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姚锦州 叶丽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3年第19期16-19,共4页
目的 研究芪红颗粒辅助替格瑞洛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超声造影、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替格瑞洛治疗... 目的 研究芪红颗粒辅助替格瑞洛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超声造影、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采用芪红颗粒辅助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心肌超声造影参数[心肌显峰强度、局部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再充盈平均速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可溶性CD40L(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40 ligand,sCD40L)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心肌显峰强度、MBF、再充盈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血浆vWF、CEC、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血清CRP、IL-6、TNF-α、sCD40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76%)与对照组(4.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芪红颗粒与替格瑞洛联合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炎症反应,促进心肌灌注及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红颗粒 替格瑞洛 冠心病 循环内皮细胞
下载PDF
芪红颗粒联合依达拉奉对冠脉搭桥术后心律失常及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涛 高媛 +2 位作者 刘伟良 王勇 江婷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芪红颗粒联合依达拉奉对冠脉搭桥术后心律失常及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74例冠心病行冠脉搭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术后予溶栓(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口服),调节血脂... 目的:探讨芪红颗粒联合依达拉奉对冠脉搭桥术后心律失常及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74例冠心病行冠脉搭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术后予溶栓(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口服),调节血脂、降压、改善冠脉微循环等药物常规治疗,并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自术后口服芪红颗粒,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周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发生例数,GSH-PX、SOD、MDA以及AOPP等应激指标及LAD、LVEDd、EF、BNP等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分别为12例、16例、20例、8例、9例;对照组患者发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分别为20例、25例、27例、16例、17例;观察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发生例数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DA、AOPP含量分别为(18.45±2.46)U/L、(40.61±5.31)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6.38±2.07)U/L、(71.32±4.43)μmol/L;观察组GSH-PX、SOD含量分别为(229.28±29.17)μg/m L、(19.26±4.25)μ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175.46±20.38)μg/m L、(11.36±2.47)μ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LAD、LVEDd、BNP均下降,EF上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红颗粒联合依达拉奉可以降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应激反应,降低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红颗粒 依达拉奉 冠脉搭桥术 心律失常 氧化应激 心功能
下载PDF
芪红颗粒改善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峰 冯新海 +2 位作者 王晓峰 高伟 曾飞 《新疆中医药》 2012年第2期19-21,共3页
目的:评价芪红颗粒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ABG)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在冠脉搭桥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红颗粒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冠... 目的:评价芪红颗粒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ABG)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在冠脉搭桥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红颗粒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冠脉搭桥术后常规治疗,比较2个月后两组用药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疗效评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量化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个月,中医症状总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改善明显(P<0.01),通过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量化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心绞痛稳定状态(anginal stability,AS)、心绞痛发作情况(anginalfrequency,AF)、治疗满意程度(treatment satisfaction,TS)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芪红颗粒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对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术(OPCAB)后患者生存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红颗粒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ABG) 生存质量
下载PDF
芪红颗粒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曾飞 高伟 +6 位作者 王晓峰 席耀明 冯新海 顾国军 李峰 黄浩 艾山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评价芪红颗粒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患者心脏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6例OPCAB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8例)在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美托洛尔、辛伐他汀等)基础上加用芪红颗粒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 目的评价芪红颗粒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患者心脏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6例OPCAB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8例)在常规治疗(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美托洛尔、辛伐他汀等)基础上加用芪红颗粒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与用药2个月后心功能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红颗粒对OPCAB后患者心脏功能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红颗粒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脏功能 疗效
下载PDF
芪红通络颗粒的提取及成型工艺优选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满琴 谢若男 +3 位作者 王丽 徐玥玮 高晓明 韩明辰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8年第5期59-62,共4页
目的优选芪红通络颗粒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为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含量,以绿原酸转移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芪红通络颗粒的辅料... 目的优选芪红通络颗粒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为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含量,以绿原酸转移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芪红通络颗粒的辅料品种、矫味剂品种及用量;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芪红通络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水提工艺为A1B1C3,即处方药材加6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 h;最佳成型辅料为可溶性淀粉,矫味剂为三氯蔗糖,矫味剂用量为0.75%;最佳成型工艺条件为药辅比例(1∶1),乙醇浓度(70%),干燥温度(60℃)。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优选的辅料可提高该制剂的稳定性,且工艺简便可行,为芪红通络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红通络颗粒 提取工艺 成型工艺 绿原酸 辅料
下载PDF
芪红通络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高玉菊 杨满琴 +1 位作者 王丽 罗胜勇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64-69,共6页
目的观察芪红通络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芪红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10.8、5.4、2.7 g/kg)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目的观察芪红通络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芪红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10.8、5.4、2.7 g/kg)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大鼠术前连续3 d、术后连续2 d灌胃给药,每日1次。术后72 h采用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比色法测定脑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活力,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 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芪红通络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高、中剂量组神经行为学障碍症状明显减轻(P<0.05),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高、中、低剂量组脑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SOD和GSH-Px活力明显增加(P<0.05);高、中剂量组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芪红通络颗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产生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红通络颗粒 缺血再灌注 氧化应激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血红素氧合酶-1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