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北山星海钨多金属矿区花岗质岩脉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简析
1
作者 王磊 杨建国 +4 位作者 王小红 谢燮 李文明 张炳社 江磊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0-376,共7页
星海钨多金属矿是最近在甘肃北山中带发现的一小型钨矿床,矿区及周围中酸性岩脉发育,通过锆石LALCP-MS测年,岩石侵位年龄为(384.7±7.7)Ma(MSWD=3.6),为中晚泥盆世。对花岗质岩脉的岩石化学分析,认为其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iO... 星海钨多金属矿是最近在甘肃北山中带发现的一小型钨矿床,矿区及周围中酸性岩脉发育,通过锆石LALCP-MS测年,岩石侵位年龄为(384.7±7.7)Ma(MSWD=3.6),为中晚泥盆世。对花岗质岩脉的岩石化学分析,认为其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iO2含量为62.10%~76.48%,Al2O3为13.07%~15.99%,铝饱和指数为0.89~1.27,为准铝质或弱过铝质花岗质岩石;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富集LREE,亏损HREE,(La/Yb)N为4.40~30.91,δEu为0.31~1.03,多显示Eu弱负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Rb,Th,U,La,Ce,Zr,Hf相对富集,Ba,Sr,Ta,Nb,Yb强烈亏损,Nb,Ta具明显的负异常。通过岩石主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岩石化学图解和地质背景分析认为,该区花岗岩类具A型花岗岩类特征,形成于造山作用结束后的拉张环境,花岗岩源区可能为亲岛弧玄武岩(IAB)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北山 星海钨多金属矿区 花岗质岩脉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下载PDF
攀枝花大田地区辉绿岩脉/花岗质岩脉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柏勇 徐争启 +2 位作者 秦琪瑞 张成江 陈友良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19年第2期80-87,128,共9页
以分布于攀枝花大田地区侵入于混合岩中的辉绿岩脉和花岗质岩脉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方向的辉绿岩脉和花岗质岩脉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探讨它们形成地质背景、时代及其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方向辉绿岩脉的年龄集中在770~780... 以分布于攀枝花大田地区侵入于混合岩中的辉绿岩脉和花岗质岩脉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方向的辉绿岩脉和花岗质岩脉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探讨它们形成地质背景、时代及其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方向辉绿岩脉的年龄集中在770~780 Ma之间,花岗质岩脉的年龄集中在760~770 Ma之间;(2)在时空上,辉绿岩脉和花岗岩脉具有双峰式岩浆活动的特点,应是Rodinia大陆裂解过程中岩浆上侵的产物;(3)岩脉的形成时代限制了研究区混合岩的形成下限,即大田地区的混合岩的形成时代早于780 Ma;(4)大田地区辉绿岩脉/花岗质岩脉与构造蚀变带中的花岗质及长英质脉体的形成时代一致,结合大田地区505铀矿的形成时代和产出的空间位置,认为攀枝花大田地区铀矿的形成与导致辉绿岩脉和花岗质岩脉形成的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提供了热源和流体来源。研究成果为该区铀矿成矿规律的探究及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花岗质岩脉 年代学 铀矿 大田
下载PDF
吉林通化赤柏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脉(株)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
3
作者 周皓 裴福萍 +2 位作者 焦骥 王枫 许文良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9-533,共15页
中国吉林省通化县赤柏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脉(株)的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中生代时期大陆下地壳的属性和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区花岗质岩脉(株)中的锆石普遍发育振荡生长环... 中国吉林省通化县赤柏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脉(株)的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为探讨华北克拉通东北部中生代时期大陆下地壳的属性和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区花岗质岩脉(株)中的锆石普遍发育振荡生长环带,并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53~1.94),表明其为岩浆成因.对采自花岗质岩脉(株)中4个样品的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它们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16 Ma、124 Ma、127 Ma和130 Ma,即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晚期.这些花岗质岩石具有变化的SiO2(60.61%~76.07%)和MgO(0.01%~2.48%)含量、富碱(K2O+Na2O=6.26%~9.14%)及富Al2O3(11.99%~16.13%)的特征,总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微量元素上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Ba、Sr、P、Ti和Eu等元素(Eu/Eu*=0.05~0.30),暗示其主要来自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并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斜长石、碱性长石、磷灰石和钛铁矿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围岩的同化混染作用.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质岩石相比,早白垩世晚期岩石的碱性程度提高.样品中锆石εHf(t)值介于-21.84^-10.74之间,两阶段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1.86~2.56 Ga.上述地球化学特征暗示,赤柏松地区下地壳以古元古代地壳物质为主,存在少量新太古代地壳物质.早白垩世时期研究区以双峰式岩石组合为特征,进一步结合区域上已有的火成岩和区域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认为早白垩世时期研究区处于俯冲背景下的伸展环境.与早白垩世早期相比,早白垩世晚期伸展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通化赤柏松 花岗质岩脉(株) 地球化学 锆石HF同位素
原文传递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中段多阶段新生代花岗岩脉:同位素年代学及对于剪切应变型式转变时间的约束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玮 刘俊来 +3 位作者 樊文魁 冯嘉 闫佳鑫 陶海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47-1358,共12页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是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发育的大规模走滑型剪切带,其发育对于碰撞过程中印支地块的南东向逃逸以及藏东南地区构造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贡献。与剪切带演化相关,伴随发育多阶段花岗岩脉就位,它们为限定...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是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发育的大规模走滑型剪切带,其发育对于碰撞过程中印支地块的南东向逃逸以及藏东南地区构造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贡献。与剪切带演化相关,伴随发育多阶段花岗岩脉就位,它们为限定剪切变形时限、阐明剪切作用属性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文在野外观察基础上,应用显微构造和EBSD石英c-轴组构分析查明花岗岩脉的构造特点与应变型式,同时采用锆石LA-ICP-MS测年方法获得岩脉侵位与结晶年龄。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岩脉年龄分别为27.09±0.48Ma、25.17±0.23Ma和25.16±0.50Ma,其中年龄为27.09±0.48Ma的花岗岩脉具有糜棱岩化现象,其变形特征体现为中温变形后叠加低温变形,且剪切变形形式由一般剪切转换为简单剪切;年龄为25.17±0.23Ma的花岗岩脉表现出同剪切晚期构造特征,且具有较低温度简单剪切变形特点;25.16±0.50Ma的切穿糜棱叶理,矿物未见变形,可能代表剪切期后岩脉。结合区域构造,推测剪切方式由纯剪为主的剪切向由单剪为主的剪切转换发生在27Ma和25Ma之间,哀牢山-红河剪切带中段在约25Ma走滑运动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 花岗质岩脉 变形显微构造 石英C轴组构 应变型式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