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庙底沟类型陶器花瓣纹源自关中——西安杨官寨遗址作为“黄帝都邑”的一个旁证 被引量:5
1
作者 胡义成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2期107-115,共9页
庙底沟花瓣纹是"早期中国"框架最主要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文艺标识。它首先表达着当年黄帝族群力求挣脱原始萨满教"神高于人"的传统教义,追求"足食"的社会理想;作为此花瓣纹"转世灵童... 庙底沟花瓣纹是"早期中国"框架最主要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文艺标识。它首先表达着当年黄帝族群力求挣脱原始萨满教"神高于人"的传统教义,追求"足食"的社会理想;作为此花瓣纹"转世灵童"的"華"字,则凝聚和标识着中华民族辈辈代代追求人人丰衣足食、审美人生和世界"大同"的核心价值观。苏秉琦先生类型学分析得出庙底沟文化花瓣纹源自关中,张忠培、严文明、李伯谦、王巍、王仁湘等先生,对苏先生所论庙底沟文化的强势传播且形成"最早中国"之论,均有称许、认同或探讨之论;近年石兴邦、王仁湘两先生"美术考古"结论再申花瓣纹源自关中,都为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是花瓣纹源头,从而为史前黄帝都邑所在,提供了考古旁证。这也为西安杨官寨遗址作为"黄帝都邑"提供了一个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花瓣纹 花瓣纹起源 西安杨官寨遗址 关中 中国审美文化
下载PDF
花瓣纹源起试想——从刘林遗址和大墩子遗址彩陶钵谈起
2
作者 金濡欣 《陶瓷研究》 2020年第3期35-40,共6页
本文从刘林遗址和大墩子遗址出土的彩陶器出发,综合庙底沟文化类型中的彩陶现象,从"第一次的闲适""自然主义的描绘""心智的大开发""地域传播与文化认同"四个角度试论花瓣纹在新石器时代的出现... 本文从刘林遗址和大墩子遗址出土的彩陶器出发,综合庙底沟文化类型中的彩陶现象,从"第一次的闲适""自然主义的描绘""心智的大开发""地域传播与文化认同"四个角度试论花瓣纹在新石器时代的出现与源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 花瓣纹 农耕文明 自然主义 世俗化 地域传播
下载PDF
彩陶与史前中国的文化融合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炜林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6,共11页
5000多年前,兴盛于渭河流域的庙底沟文化,以彩陶为标识,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阴山的广大区域,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庙底沟文化统一而规范的花卉纹彩陶在这些区域的不同考古学文化中的传播,标志着这些文化先民对... 5000多年前,兴盛于渭河流域的庙底沟文化,以彩陶为标识,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南至长江,北抵阴山的广大区域,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庙底沟文化统一而规范的花卉纹彩陶在这些区域的不同考古学文化中的传播,标志着这些文化先民对庙底沟文化人文观念和精神信仰的认同。伴随着这种传播,不同文化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在不断碰撞、融合下,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也勾勒出了文化意义上早期中国的雏形。庙底沟先民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和疆域上的扩展及寓礼意于彩陶,器以藏礼的特征,为其后以中原为中心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文化 花瓣纹 彩陶 文明共同体 早期中国
下载PDF
丹青不渝--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里的彩陶
4
作者 张翼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11期1-5,共5页
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时出土的彩陶,现有400余件在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展出。文章以王仁湘老师的彩陶纹饰分类法为理论依据,将庙底沟文化彩陶分为花瓣纹、旋纹、动物纹以及几何纹四大类,通过对各类纹饰的类比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庙底沟文... 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时出土的彩陶,现有400余件在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展出。文章以王仁湘老师的彩陶纹饰分类法为理论依据,将庙底沟文化彩陶分为花瓣纹、旋纹、动物纹以及几何纹四大类,通过对各类纹饰的类比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庙底沟文化的理论研究,从而弘扬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早期文明发生历程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文化 彩陶 花瓣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