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何晶晶 周如军 +3 位作者 崔健潮 徐喆 傅俊范 吴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531,共7页
由Phoma arachidicol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生产中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为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好的新型药剂,本试验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 由Phoma arachidicola引起的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生产中重要叶部病害之一,发病面积广,危害严重。为筛选出对花生网斑病防治效果好的新型药剂,本试验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30%苯甲·丙环唑EC的毒力最强,EC50为1.934 4mg/L;50%啶酰菌胺WG、30%醚菌·啶酰菌SC、50%多菌灵WP和10%苯醚甲环唑WG的EC50均小于6mg/L,抑菌效果较好。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30%苯甲·丙环唑EC 100.00mg/L倍液的防效最好,可达67.90%;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50%啶酰菌胺WG,防效分别为64.93%和62.84%。30%苯甲·丙环唑EC较对照增产43.86%。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30%苯甲·丙环唑EC、50%啶酰菌胺WG、60%唑醚·代森联WG、30%醚菌·啶酰菌SC、10%苯醚甲环唑WG对花生网斑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在田间发病不同时期,可以轮换使用以上药剂,以降低抗药性,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杀菌剂 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BP-1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菌机制初探 被引量:6
2
作者 臧超群 林英 +3 位作者 谢瑾卉 刘晓舟 裴雪 梁春浩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0-134,共5页
以不同浓度贝莱斯芽孢杆菌BP-1的发酵滤液处理花生网斑病菌孢子,采用显微观察法、电导率测定法和紫外吸收法测定发酵滤液对病菌细胞膜渗透性、麦角甾醇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BP-1发酵滤液对花生网斑病菌孢... 以不同浓度贝莱斯芽孢杆菌BP-1的发酵滤液处理花生网斑病菌孢子,采用显微观察法、电导率测定法和紫外吸收法测定发酵滤液对病菌细胞膜渗透性、麦角甾醇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BP-1发酵滤液对花生网斑病菌孢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P-1发酵滤液可致花生网斑病菌孢子畸形、破裂;并可导致菌丝体内电解质泄漏,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合成受阻,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同时显著抑制菌丝体内蛋白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花生网斑病菌 发酵滤液 抑菌机制
下载PDF
光照对花生网斑病菌生长、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彦江 张茹琴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4-176,共3页
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对花生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Pauer&Boerema;)生长、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燕麦培养基上培养14 d时,病原菌在近紫光、全光照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分别为6.2 cm和6.3 cm),显著高于黑暗、光... 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对花生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Pauer&Boerema;)生长、产孢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燕麦培养基上培养14 d时,病原菌在近紫光、全光照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分别为6.2 cm和6.3 cm),显著高于黑暗、光暗交替(12 h-12 h)条件下的菌落直径(分别为3.9 cm和4.3 cm)。在黑暗或光暗交替(12 h-12 h)条件下培养22 d时,花生网斑病菌在燕麦、玉米琼脂或花生叶煎汁培养基上均未产生分生孢子,但在近紫光下,除玉米琼脂培养基外,在燕麦培养基和花生叶煎汁培养基上均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浓度分别为3.1×10~6个/m L和7.0×10~5个/m L。在近紫光下,花生离体叶片于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后7 d开始发病,但在黑暗、光暗交替条件下未发病。因此,近紫光有利于花生网斑病菌菌丝生长、产孢及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 光照 生长 产孢 致病力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菌对渗透压的敏感性及戊唑醇胁迫下的膜透性
4
作者 林英 谢瑾卉 +2 位作者 裴雪 梁春浩 臧超群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23,共5页
以花生网斑病的病原菌花生派伦霉为材料,选择对戊唑醇的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比较两者对渗透压的敏感性,以及在戊唑醇胁迫下膜透性的差异,重点探讨抗戊唑醇菌株的生理生化特点。结果表明,随着试验设置的NaCl浓度的增加,培养环境渗透压的... 以花生网斑病的病原菌花生派伦霉为材料,选择对戊唑醇的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比较两者对渗透压的敏感性,以及在戊唑醇胁迫下膜透性的差异,重点探讨抗戊唑醇菌株的生理生化特点。结果表明,随着试验设置的NaCl浓度的增加,培养环境渗透压的升高,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菌落直径均表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敏感菌株对低渗透压环境不敏感,对中、高渗透压环境较为敏感;抗性菌株对NaCl低、中渗透压环境均不敏感,只对高渗透压环境敏感。经不同浓度戊唑醇处理后,供试菌株的相对渗透率均随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敏感菌株的相对渗透率低于同期的抗性菌株,说明后者的细胞膜通透能力较强,对戊唑醇的排泄能力也较强,而敏感菌株的细胞膜通透能力较差,对戊唑醇反应敏感。试验结果可为花生网斑病菌对戊唑醇抗性机制的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 戊唑醇 渗透压 膜透性
原文传递
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混合侵染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周如军 崔建潮 +2 位作者 傅俊范 徐喆 薛彩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4264-4271,共8页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探讨病害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多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育期、接种浓度和叶面保湿时间处理下,对白沙1016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分析不同因子对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的影响,探索病菌混合侵染与其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关系。[结果]单独接种2种病菌,其侵染概率均随花生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始花期<盛花期<开花末期。在同一生育期接种,随着保湿时间延长,接菌量增加,侵染概率逐渐增大。2种病菌混合接种其侵染概率有显著差异,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侵染概率均相应降低,并随着接种量的增加、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混合侵染概率较单一接种下降明显。不同生育期单一病菌接种,2种病菌的潜育期存在差异,在始花期和开花末期,褐斑病潜育期均为20 d,而在盛花期为16 d;网斑病在始花期潜育期较长为10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均为7 d。潜育期的长短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的影响,病害潜育期在生育前期较长,后期相对较短,而受冠层温湿度的影响不大。混合侵染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病菌的潜育期。在始花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的潜育期分别较单独接种长2 d和5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潜育期比单独接种分别延长了4 d和2 d,网斑病潜育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均为7 d。[结论]单独接种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均随着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和接种菌量的增加而增大,混合接种与单一接种相比,混合病菌侵染其侵染概率均较单独侵染有所降低,潜育期延长。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潜育期的长短除受病菌与寄主互作影响外,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影响,而与冠层温湿度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病菌 花生网斑病菌 侵染概率 潜育期 混合侵染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病原菌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许欣然 张新友 +7 位作者 汤丰收 燕照玲 王东国 黄冰艳 董文召 杜培 苗利娟 刘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95,共5页
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叶部病害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系统研究该病害,对河南省发生的花生网斑病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花生网斑病的发生规律探索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鉴定,明确... 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叶部病害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系统研究该病害,对河南省发生的花生网斑病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花生网斑病的发生规律探索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鉴定,明确花生网斑病是由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侵染所致。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以PDA培养基最为适合;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低于5℃或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50℃作用10min可将病原菌致死;在pH值4~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7;光暗交替能促进菌丝生长。病菌在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多,在水琼脂培养基上不能产孢,产孢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光暗交替有利于病菌产孢。总之,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PDA培养基、燕麦培养基,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H值分别为7和6,光暗交替既能促进菌丝生长,又有利于病原菌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 鉴定 菌丝生长 产孢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贝莱斯芽胞杆菌BP−1筛选、鉴定及其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臧超群 赵颖 +4 位作者 谢瑾卉 林英 裴雪 刘晓舟 梁春浩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9-265,共7页
为获得用于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有效生防资源,从阜新、沈阳、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健康叶片60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其中细菌435株,真菌98株,放线菌30株。其中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共34株,抑制... 为获得用于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有效生防资源,从阜新、沈阳、锦州等辽宁花生主产区采集到健康叶片60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获得微生物563株,其中细菌435株,真菌98株,放线菌30株。其中对花生网斑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菌株共34株,抑制作用最强的为菌株BP−1,其对花生网斑病菌的抑菌带宽度达27.0 mm。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供试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不同强度的抑制作用,抑菌带宽度为5.6~22.8 mm。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同源性分析,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BP−1菌液对花生网斑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其发酵原液稀释200倍后,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5%,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 生物防治 抑制作用 贝莱斯芽胞杆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