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混合侵染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周如军 崔建潮 +2 位作者 傅俊范 徐喆 薛彩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4264-4271,共8页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探讨病害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多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育期、接种浓度和叶面保湿时间处理下,对白沙1016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分析不同因子对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的影响,探索病菌混合侵染与其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关系。[结果]单独接种2种病菌,其侵染概率均随花生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始花期<盛花期<开花末期。在同一生育期接种,随着保湿时间延长,接菌量增加,侵染概率逐渐增大。2种病菌混合接种其侵染概率有显著差异,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侵染概率均相应降低,并随着接种量的增加、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混合侵染概率较单一接种下降明显。不同生育期单一病菌接种,2种病菌的潜育期存在差异,在始花期和开花末期,褐斑病潜育期均为20 d,而在盛花期为16 d;网斑病在始花期潜育期较长为10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均为7 d。潜育期的长短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的影响,病害潜育期在生育前期较长,后期相对较短,而受冠层温湿度的影响不大。混合侵染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病菌的潜育期。在始花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的潜育期分别较单独接种长2 d和5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潜育期比单独接种分别延长了4 d和2 d,网斑病潜育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均为7 d。[结论]单独接种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均随着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和接种菌量的增加而增大,混合接种与单一接种相比,混合病菌侵染其侵染概率均较单独侵染有所降低,潜育期延长。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潜育期的长短除受病菌与寄主互作影响外,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影响,而与冠层温湿度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褐斑病菌 花生网斑病菌 侵染概率 潜育期 混合侵染
下载PDF
花生褐斑病菌侵染对不同抗性花生活氧代谢及防御酶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林英 张海东 +5 位作者 谢瑾卉 刘欣宇 臧超群 于舒怡 黄玉茜 梁春浩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6期51-56,共6页
开展了3个不同抗性花生品种经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胁迫后O2-、MDA含量和防御酶系含量变化的测定,分析其与品种抗病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接种褐斑病菌1~15 d内,O2-和MDA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开展了3个不同抗性花生品种经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胁迫后O2-、MDA含量和防御酶系含量变化的测定,分析其与品种抗病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接种褐斑病菌1~15 d内,O2-和MDA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对O2-含量而言,粤油7号9 d达到最大值,花育20号7 d达到最大值,鲁花11号5 d达到最大值;对MDA含量而言,粤油7号9 d达到最大值,花育20号9 d达到最大值,鲁花11号13 d达到最大值。接种病菌后叶片中CAT、SOD、POD、PAL和PPO的含量对比分析表明,鲁花11号最高,花育20号次之,粤油7号最低;3种花生品种受侵染后病情指数与防御酶含量均呈负相关,且SOD及PAL含量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花生褐斑病菌侵染后,叶片内氧阴离子及MDA暴发时间和含量变化与花生品种抗性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花生品种应答时间越迅速,叶片细胞遭受破坏越小,细胞功能丧失越少;不同花生品种对褐斑病抗性水平存在差异,褐斑病菌胁迫可引起花生叶片防御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变化,且抗性越强的花生品种防御酶含量越高;SOD和PAL含量可作为鉴定花生对褐斑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arachidicolaHori) 不同抗性 活氧代谢 防御酶
下载PDF
5%烯唑醇微乳剂的研制 被引量:7
3
作者 陈福良 王仪 +2 位作者 郑斐能 张向才 周建华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3,共2页
对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的 5 %烯唑醇微乳剂制剂进行了研制 ,测定了其冷贮和热贮稳定性等理化性状及杀菌活性。对花生褐斑病菌进行测试 ,其生物活性为可湿性粉剂的 1.75倍。该制剂具有成本低、药效好、质量稳定、市场前景看好等特点。
关键词 微乳剂 烯唑醇 花生褐斑病菌 杀菌剂 杀菌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