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花部戏《打渔杀家》英译对比研究
1
作者 张亚楠 《海外英语》 2024年第4期55-57,共3页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中国古典戏曲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西文明互通、互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古典戏剧翻译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这对于中国戏曲走出国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意义重大。基于清代花...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载体,中国古典戏曲的对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西文明互通、互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古典戏剧翻译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这对于中国戏曲走出国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意义重大。基于清代花部作品《打渔杀家》四个英译本中的正、副文本的优劣与异同,探讨《打渔杀家》英译策略,旨在为清代花部作品英译相关研究带来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渔杀家》 清代花部戏 英译 中国古典
下载PDF
草根性:清代花部戏的民间审美情趣
2
作者 段友文 董亚丽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53-59,共7页
清中叶以后花部戏曲的兴起是戏曲史上的重要一环,在此之后,地方戏曲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有着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研究其发展过程时可以发现,花部戏与民众有着鱼水般亲密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戏... 清中叶以后花部戏曲的兴起是戏曲史上的重要一环,在此之后,地方戏曲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有着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研究其发展过程时可以发现,花部戏与民众有着鱼水般亲密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戏曲演出的生活化、观戏行为的平民化、观演双方的戏曲接受三个层面对花部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而这正是花部戏的草根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部戏 草根性 接受心理 审美情趣
下载PDF
清代花部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
作者 张诗洋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4-138,共15页
"花雅之争"持续了长达数百年,是清代曲坛的核心事件。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日渐式微,而昆曲之外的地方戏合称"花部",成为雍正时期直到清末戏曲艺术的主流,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花部戏的... "花雅之争"持续了长达数百年,是清代曲坛的核心事件。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日渐式微,而昆曲之外的地方戏合称"花部",成为雍正时期直到清末戏曲艺术的主流,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花部戏的发展留下了足堪深思的戏剧史经验,却是戏曲研究中最薄弱的一环,主要表现在:第一,花部戏曲家底尚不清楚,海内外所藏花部文献未得到应有重视;第二,整体性研究缺失,细部研究不足;第三,花部演剧研究薄弱。基于此,当代学术视野下的清代花部戏曲研究,可建立在对花部文献蒐集、编目、解题三步骤摸清家底基础上,从剧本、剧种、演剧三方面深入开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花部戏 剧本编目 研究
原文传递
清代花部禁戏与一剧多名关系探论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东东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66,共9页
以《卖胭脂》《杀子报》《翠屏山》等花部折子戏为例,考察风情、凶杀、强梁戏愈禁愈改、愈改愈演的情况,分层讨论诲淫、凶杀、诲盗的禁毁指归与同义、别立、反寻的戏题翻新,可以把握清代禁戏视阈下花部戏曲的名目窜改、一剧多名与"... 以《卖胭脂》《杀子报》《翠屏山》等花部折子戏为例,考察风情、凶杀、强梁戏愈禁愈改、愈改愈演的情况,分层讨论诲淫、凶杀、诲盗的禁毁指归与同义、别立、反寻的戏题翻新,可以把握清代禁戏视阈下花部戏曲的名目窜改、一剧多名与"禁·演"角逐的逻辑关联;而发掘"情·理"争衡与"罪·罚"儆戒的内在题旨,则可以进一步追索禁戏打压之下清代花部戏曲创演着力点变化的内在病理与心理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花部 一剧多名 关系
原文传递
接纳与俯视——论唐英对花部剧目的重写
5
作者 王永恩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60,54,共7页
清中期著名剧作家唐英对花部戏情有独钟,曾将多部花部戏改编为昆剧。在改编中,唐英吸取了花部戏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的优点,使他创作的昆剧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但尽管唐英创作的目的是为挽救昆剧的颓势,但他创作的作品却没... 清中期著名剧作家唐英对花部戏情有独钟,曾将多部花部戏改编为昆剧。在改编中,唐英吸取了花部戏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的优点,使他创作的昆剧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但尽管唐英创作的目的是为挽救昆剧的颓势,但他创作的作品却没有产生预料中的影响,究其原因,唐英改编作品中浓重的说教意味和过于雅化的特点使得作品重新陷入了以往昆剧创作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英 改编 花部戏 昆剧
原文传递
余治《庶几堂今乐》的传播与接受
6
作者 王立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9,共6页
余治的《庶几堂今乐》在晚清戏曲和京剧发展中具有符号化意义。它在晚清江南的流传,折射出不同戏曲空间对花部戏错综复杂的接受。首先是官府、慈善士绅及戏曲家俞樾的热推。江南主流社会在因势利导心态和经世思想影响下,花部戏曲观从抵... 余治的《庶几堂今乐》在晚清戏曲和京剧发展中具有符号化意义。它在晚清江南的流传,折射出不同戏曲空间对花部戏错综复杂的接受。首先是官府、慈善士绅及戏曲家俞樾的热推。江南主流社会在因势利导心态和经世思想影响下,花部戏曲观从抵制转向普遍接受,推动了《庶几堂今乐》的传播。其次是在民间舞台遇冷。在晚清江南商业化戏曲氛围中,戏曲文化权力下移至民间,大众对戏曲演出具有自主的选择权和影响力,不符合民间戏曲审美的《庶几堂今乐》渐渐淡出舞台。在现代,《庶几堂今乐》中《朱砂痣》的重新唱响,是民族戏曲和精神文化传承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花部戏 余治 《庶几堂今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