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诱变选育脲酶高产菌株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萌 程晓辉 +1 位作者 杨钻 郭红仙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0-134,共5页
脲酶催化尿素的水解生成形成铵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巴氏芽孢八叠球菌ATCC11859为出发菌株,通过亚硝基胍诱变,得到高产脲酶突变株。其中菌株B-20的脲酶活性最高,为28.4mmol/min,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07%。对该菌株接... 脲酶催化尿素的水解生成形成铵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巴氏芽孢八叠球菌ATCC11859为出发菌株,通过亚硝基胍诱变,得到高产脲酶突变株。其中菌株B-20的脲酶活性最高,为28.4mmol/min,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07%。对该菌株接种量、氮源种类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接种量为10%,且采用大豆粉为氮源时,脲酶活性最高为32.9 mmol/min。对脲酶高产菌株的选育表明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脲酶 亚硝基胍 诱变选育
下载PDF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及相关微生物的生物矿化的分子机理与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吴洋 练继建 +1 位作者 闫玥 齐浩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6-103,共8页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利用尿素降解进行生物矿化的最为高效的微生物系统之一,基于其碳酸钙生物矿化形成的"超强能力",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沙石、土壤等生物固化中,成为一种全新的、具有极大潜力...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利用尿素降解进行生物矿化的最为高效的微生物系统之一,基于其碳酸钙生物矿化形成的"超强能力",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沙石、土壤等生物固化中,成为一种全新的、具有极大潜力的生物建筑辅助技术,被称为"生物水泥"。由于巴氏芽孢八叠球菌分离自土壤,没有病原性并具有极好的环境友好性。近年来,其应用领域被拓展到环境治理乃至健康医疗领域,成为全新的研究热点。然而,与应用研究相比,人们对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生物矿化背后的分子机理还知之甚少。因此,这里针对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生物矿化相关的分子机理的研究进行分析介绍,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包括建工、环境、及医疗健康领域在内的巴氏芽孢八叠球菌的应用,希望能够促进对于该球菌矿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矿化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脲酶
原文传递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psychrophila)介导形成白云石晶体 被引量:9
3
作者 宋泉颖 徐俊 张宇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55-2165,共11页
【目的】白云石(Dolomite)是一种含有钙镁的碳酸盐矿物[CaMg(CO3)2],广泛存在于陆地和海洋等环境并常与油气埋藏共存。尽管白云石(或岩)的发现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对白云石的成因仍然没有定论,地质学上称之为"白云石之谜&qu... 【目的】白云石(Dolomite)是一种含有钙镁的碳酸盐矿物[CaMg(CO3)2],广泛存在于陆地和海洋等环境并常与油气埋藏共存。尽管白云石(或岩)的发现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对白云石的成因仍然没有定论,地质学上称之为"白云石之谜"。20世纪90年代Vasconcelos C.提出了"微生物白云石模型",为白云石成因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但是这一模型并不完善,白云石的形成与所介导的微生物生理状态以及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另外,所有报道的实验都是在地表压强条件下进行,无法表征自然界中白云石所处的高压环境。本研究中引入压力这一环境参数,结合菌株本身生理特性参数,综合考察多重因子对微生物介导形成白云岩的影响。【方法】利用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psychrophila)两株具有尿素水解活性的细菌作为生物材料,在不同的温度(15°C和30°C)压强(常压和20 MPa)氧气浓度(常压好氧条件和常压微氧条件)不同的尿素水解活性下进行生物矿化实验。通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EDS(X射线能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沉淀物形貌和矿物成分构成。通过XRD(X射线衍射分析)定性测定碳酸盐矿物沉淀物的种类。【结果】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在实验中所设计的所有矿化条件下都能够介导形成碳酸盐矿物沉淀。XRD和SEM检测均证实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在30°C的20 MPa微氧条件下能够介导形成不规则菱面型和椭球型白云石。高压条件更有助于白云石的形成。除了白云石晶体,实验中还观察到有其他矿物(如方解石,碳氢镁石,钙镁碳酸石等)。【结论】实验证实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和嗜冷芽孢八叠球菌具有矿化能力,特别是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具有介导形成白云石的能力。微生物介导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分受到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以及温度、压力等生物矿化实验条件控制。这一研究结果帮助完善"微生物白云石模型",为解释白云石的深部成因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嗜冷芽孢八叠球菌 尿素水解酶活性 高液压 菱面型白云石
原文传递
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sp.)N2的分离与低温降解木质素的特征解析
4
作者 徐一鸣 王敬红 +8 位作者 徐红敏 邓常宇 范寒雪 邹世杰 Aman Khan 李祥锴 赵洪颜 魏丹 王伟东 《微生物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5121-5140,共20页
【背景】东北地区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作物秸秆类农业废弃物,低温导致自然条件下秸秆降解缓慢。【目的】筛选耐低温高效降解木质素的细菌,探究其木质素降解相关途径。【方法】通过形态学及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菌株鉴定,在低温条件下进... 【背景】东北地区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作物秸秆类农业废弃物,低温导致自然条件下秸秆降解缓慢。【目的】筛选耐低温高效降解木质素的细菌,探究其木质素降解相关途径。【方法】通过形态学及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菌株鉴定,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木质素降解条件优化,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对菌株木质素降解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筛选了一株能在15℃条件下高效降解木质素的菌株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sp.)N2,低温培养8 d木质素的降解率为20.8%,条件优化后提高至31.7%。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确定不同时期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与抗冻、木质素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在不同降解时期上下调变化明显,通过其基因表达推测了该菌株木质素降解途径为苯甲酸途径与原儿茶酸途径。【结论】本研究丰富了低温木质素降解微生物资源,为后续秸秆低温生物强化降解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生物降解 芽孢八叠球菌 低温 酶活性
原文传递
嗜蜡菌R的代谢特性及其摄取烷烃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靖 刘元琴 +1 位作者 姜凯 李素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3-147,共5页
利用石蜡为惟一碳源从辽河油田油水样品中驯化筛选出一株强降解固体石蜡的菌R,初步鉴定为脲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urea Kluyver and Niel)。该菌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排油活性及稳定的乳化能力,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55.9%,其胞外生物... 利用石蜡为惟一碳源从辽河油田油水样品中驯化筛选出一株强降解固体石蜡的菌R,初步鉴定为脲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 urea Kluyver and Niel)。该菌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排油活性及稳定的乳化能力,可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55.9%,其胞外生物表面活性剂被确定为阴离子型的水溶性产物。对其胞外脂肪酸进行了GC/MS的定性分析,确定其主要为十四酸、十六酸和十八酸。对该菌在水溶性不同的底物中培养,发现其细胞表面疏水性具有调适作用,推测该菌摄取烷烃的模式不是单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石蜡 芽孢八叠球菌 胞外脂肪酸 生物表面活性剂 细胞表面疏水性
下载PDF
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铬(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郭东北 唐晨 +5 位作者 张敏 范春 岳紫钰 李佳瑶 陈群 赵苒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3-1008,共6页
目的:研究从厦门近岸海域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的芽孢八叠球菌属菌株SporosarcinasaromensisM52在含不同浓度六价铬[Cr(Ⅵ)]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定位Cr(Ⅵ)还原酶,探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Cr(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 目的:研究从厦门近岸海域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的芽孢八叠球菌属菌株SporosarcinasaromensisM52在含不同浓度六价铬[Cr(Ⅵ)]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定位Cr(Ⅵ)还原酶,探讨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对耐Cr(Ⅵ)菌株M52还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M52菌株的种子液接种于含不同浓度(0~600mg·L^-1)Cr(Ⅵ)LB培养基中,培养0~48h后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600nm处M52菌液的吸光度(A)值,观察M52菌株在含0、50、100、200、400和600mg·L^-1Cr(Ⅵ)的LB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将M52菌液超声破碎前、破碎后后离心所得胞内和胞外活性物质与对照组M52菌液在37℃、pH7.5条件下培养0、12、24和48h,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溶液中Cr(Ⅵ)的浓度,计算各时间点胞内和胞外活性物质中Cr(Ⅵ)的还原率。在LB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2mmol·L^-1的Mn2+、Fe2+和Cu2+,1mmol·L^-1SDS、1% TritonX-100 和吐温80作为处理组,以未作处理的LB液体培养基为对照组,将种子液以4%浓度接种于处理组和对照组,计算M52菌株在0、6、12、24、36和48h对Cr(Ⅵ)的还原率,分析金属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处理组中M52菌株对Cr(Ⅵ)还原率的变化。结果:当Cr(Ⅵ)浓度低于100mg·L^-1时,随浓度增加菌株生长加快;当100 mg·L^-1≤Cr(Ⅵ)浓度<600mg·L^-1时,随浓度增加菌株生长受到抑制;当Cr(Ⅵ)浓度高于600mg·L^-1时,M52菌株几乎不生长。与对照组比较,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在细胞内外均升高(P<0.05),胞内Cr(Ⅵ)的还原率最高。与对照组比较,Cu2+和Fe2+存在情况下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升高(P<0.05),且Cu2+>Fe2+,Mn2+存在情况下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分子物质SDS、TritonX-100和吐温80存在时,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率降低(P<0.05),且SDS>TritonX-100>吐温80。结论:低浓度Cr(Ⅵ)可以促进M52菌株生长,高浓度Cr(Ⅵ)则会抑制菌株生长,M52菌株对Cr(Ⅵ)的还原主要发生在胞内,Cu2+和Fe2+可促进M52菌株还原Cr(Ⅵ),吐温80、TritonX-100和SDS可抑制M52菌株还原Cr(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八叠球菌M52 六价铬 还原酶 小分子物质 金属离子
下载PDF
大曲中两株产色素微生物的代谢及生态条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魏丕伟 王凌云 +3 位作者 罗惠波 饶家权 曹振华 徐道春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5,共4页
采用纯培养法从大曲中分离得到了2株产色素微生物。产红色素菌株A是一个与玫瑰红微球菌亲缘关系较近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所不同的是,产红色素菌株A的耐热性更好,既能产淀粉酶又能产蛋白酶,还可以产生吲哚。在以葡萄糖作为碳源的查... 采用纯培养法从大曲中分离得到了2株产色素微生物。产红色素菌株A是一个与玫瑰红微球菌亲缘关系较近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所不同的是,产红色素菌株A的耐热性更好,既能产淀粉酶又能产蛋白酶,还可以产生吲哚。在以葡萄糖作为碳源的查氏培养基上,32℃培养3~5 d,可产生大量的红色素。分子鉴定显示,菌株A与地衣芽孢杆菌的16S rRNA序列相似性超过了99%,而与微球菌的16S rRNA序列却有较大的差异。综合形态、生理和DNA特征,可以将菌株A鉴定为芽孢八叠球菌。产黄色素菌株B属于黄曲霉,具有较强的淀粉水解能力和较好的耐乙醇和耐酸性能力,在pH值为7.5的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可产生曲香。色素微生物对认识大曲颜色成因和改进制曲工艺具有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大曲 色素 芽孢八叠球菌 生态条件
下载PDF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修复铅(Pb)污染黄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斌 郑文杰 +3 位作者 薛中飞 王琳 秦鹏 何文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123,共10页
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野生动物都有潜在的严重影响。文章首先采用不同菌液接种比例(1∶9,1∶3)进行了溶液中的铅(Pb)修复试验。另外利用Visual MINTEQ软件研究了碳酸盐沉淀的形态和其生成次序。最后进行黄土... 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野生动物都有潜在的严重影响。文章首先采用不同菌液接种比例(1∶9,1∶3)进行了溶液中的铅(Pb)修复试验。另外利用Visual MINTEQ软件研究了碳酸盐沉淀的形态和其生成次序。最后进行黄土中Pb修复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接种比例为1∶3时Pb修复效率达到96%。在后续开展的土柱修复试验中,试验结果发现注入菌液量测得出的细菌活性随菌液渗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而且黄土本身就可以与一部分Pb结合,将溶液中的游离态Pb转换为碳酸盐态。在Pb污染质量分数为1250mg/kg的黄土中,巴氏芽孢八叠球菌修复后碳酸盐态的Pb质量分数提升9.71%。在Pb污染质量分数500mg/kg时其土柱上部修复效率达到了97.41%,土柱下部修复效率达80.71%。这些发现突显了MICP技术应用于Pb污染黄土修复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矿化 铅(Pb)污染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脲酶活性 修复效率
下载PDF
微生物源苯丙氨酸脱氢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晓红 王维 +1 位作者 贾小明 马晓航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6-281,353,共7页
苯丙氨酸脱氢酶因在临床上可用作苯丙酮尿症的检测用酶,工业上可用于合成手性氨基酸而越来越受到关注。综述了苯丙氨酸脱氢酶的来源、微生物的产酶特性及其酶的理化性质、三维结构,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关键词 苯丙氨酸脱氢酶 苯丙酮尿症 芽孢八叠球菌 苯丙氨酸
下载PDF
环境变化对微生物活性及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利娜 李文培 +2 位作者 马锋玲 王建平 徐耀 《中国建材科技》 CAS 2022年第4期46-50,共5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因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环境友好性优势成为文物保护、水处理、混凝土修补加固等领域的研究热点。MICP的矿化效果受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本文开展了环境温度、pH值等因素对细菌生长和微生物矿化的影响研...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技术因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环境友好性优势成为文物保护、水处理、混凝土修补加固等领域的研究热点。MICP的矿化效果受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本文开展了环境温度、pH值等因素对细菌生长和微生物矿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不超过40℃时对菌液脲酶活性影响不大,42.5~45℃时6h后脲酶活性急剧降低,超过45℃时30min后菌液浓度及脲酶活性均大幅下降,直至失活;pH值越大,脲酶活性衰减越明显,pH≥11时脲酶活性急剧下降,大量的细菌不能承受高碱性环境进一步分解死亡。MICP技术在30℃时碳酸钙产量最高,在pH值为11~13的环境中细菌很难生长繁殖,碳酸钙生成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脲酶活性 菌体浓度OD600 碳酸钙产率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矿化的砂体胶结强度及耐久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锋玲 韩栋 +3 位作者 王利娜 徐耀 鲍志强 李蓉 《水力发电》 CAS 2023年第6期115-121,共7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P)是岩土工程领域中新兴的新型绿色环保地基加固技术之一。基于砂土固化的力学性能和微观测试,研究了MICP技术的固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水泥胶结砂柱最高强度可达37.9 MPa,抗渗性能可从胶结前的1.72...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MICP)是岩土工程领域中新兴的新型绿色环保地基加固技术之一。基于砂土固化的力学性能和微观测试,研究了MICP技术的固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水泥胶结砂柱最高强度可达37.9 MPa,抗渗性能可从胶结前的1.72×10-2 cm/s提高至7.66×10-7 cm/s;经100次冻融循环后,试件外观完整,无明显缺陷和掉砂;冻融50次时强度损失率为17.0%,胶结砂体具有良好的抗冻耐久性能。40 mm×40 mm×160 mm棱柱体标准试件抗压强度为13.5 MPa,抗折强度为4.5 MPa;70 mm×70 mm×70 mm立方体标准试件抗压强度为8.6 MPa。微观结构检测可知,石英砂表面与颗粒之间沉积着不同数量的方解石,随着胶结强度的增加,方解石沉积量逐渐提高至趋于稳定,生成量为10%~25%,砂柱孔隙率由34.8%逐渐降至12.1%,且微观孔结构逐渐细化、密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水泥 石英砂胶结 碳酸钙沉淀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脲酶活性 抗压强度 耐久性
下载PDF
微生物矿化修复混凝土表面缺陷的现场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锋玲 李文培 +2 位作者 徐耀 王建平 贾保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1-421,共11页
利用混凝土表面对微生物菌体的吸附特性富集菌体,最终在混凝土表面沉积得到致密碳酸钙覆膜层,达到对混凝土表面的修复防护。通过毛细吸水系数测试、修复层界面黏结强度测试、取芯观察、微观检测等方法对微生物水泥修复防护效果进行了综... 利用混凝土表面对微生物菌体的吸附特性富集菌体,最终在混凝土表面沉积得到致密碳酸钙覆膜层,达到对混凝土表面的修复防护。通过毛细吸水系数测试、修复层界面黏结强度测试、取芯观察、微观检测等方法对微生物水泥修复防护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给出了修复效果的表征方法及指标。试验研究表明,采用高倍浓缩菌液多次涂覆后,混凝土表面及裂缝均已被沉积的碳酸钙全部覆盖,覆膜层较厚,坚硬、密实。修复后混凝土表面毛细吸水系数明显降低,降低率可达90%以上,修复防护效果显著。经测试,修复层厚度在0.3mm以上,修复层界面黏结强度最高达2.19MPa。可见,微生物水泥适用于混凝土表面及微裂缝(缝宽小于0.2mm)的修复防护,修复效果可采用毛细吸水系数和修复层界面黏结强度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微生物水泥 碳酸钙沉积 毛细吸水系数 黏结强度
下载PDF
紫外诱变产脲酶菌株加固粉土的试验研究
13
作者 张建伟 赵聪聪 +3 位作者 尹悦 石磊 边汉亮 韩智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500-2509,共10页
为提高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的固化效果,采用紫外诱变技术对产脲酶菌株进行改良,筛选出优良菌株。随后结合先拌和菌液后滴注胶结液(尿素和氯化钙)的方式,运用改良后菌株来固化粉土。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碳酸钙含量测定... 为提高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的固化效果,采用紫外诱变技术对产脲酶菌株进行改良,筛选出优良菌株。随后结合先拌和菌液后滴注胶结液(尿素和氯化钙)的方式,运用改良后菌株来固化粉土。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碳酸钙含量测定和微观试验分析,来对比诱变前后菌株固化粉土的效果。结果表明:紫外诱变技术可以有效改良产脲酶菌株的性能,使菌株的脲酶活性、矿化生成的碳酸钙含量得到提高;使用紫外诱变后菌株来固化粉土,可显著提高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该研究从源头来选育优良菌株,有效提高了MICP技术的固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诱变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脲酶活性 碳酸钙含量 粉土固化
下载PDF
三氯乙烯降解菌FT17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新新 张颖 +1 位作者 李慧 王元芬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3-568,共6页
采用水-硅油双相系统,从辽河流域浑河沈阳段底泥中筛选得到一株三氯乙烯降解菌FT17。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 Blast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Sporosarcina ginsengisoli。菌株FT17最适生长温度为34°C,... 采用水-硅油双相系统,从辽河流域浑河沈阳段底泥中筛选得到一株三氯乙烯降解菌FT17。综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 Blast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Sporosarcina ginsengisoli。菌株FT17最适生长温度为34°C,最适生长pH为7.8。苯酚作为共代谢基质可以促进该菌株对三氯乙烯的降解。该菌株的三氯乙烯降解酶在胞内和胞外均存在。采用两种质粒提取方法对该菌株进行质粒检测,结果均没有发现质粒条带,推测该菌株的三氯乙烯降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生物降解 筛选 鉴定 芽孢八叠球菌
原文传递
一株羽毛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5
作者 顾振红 谢小林 +3 位作者 刘晓迪 冯广达 朱红惠 姚青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2-801,共10页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并鉴定羽毛降解菌,测定其生长最适温度及起始pH,并观察酶活动态。【方法】采用系列稀释法和选择培养基法筛选目的菌株,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及Biolog方法鉴定其分类地位,利用全自动生长曲线分析仪监测菌株的最适生...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并鉴定羽毛降解菌,测定其生长最适温度及起始pH,并观察酶活动态。【方法】采用系列稀释法和选择培养基法筛选目的菌株,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及Biolog方法鉴定其分类地位,利用全自动生长曲线分析仪监测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并通过测定蛋白水解活性观察其酶活动态。【结果】从混合羽毛的土壤样品中筛选到一株羽毛降解菌,命名为菌株GIMN1.015,初步判定该菌株属于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最适生长pH为9.0,温度为30°C。蛋白水解活性最高值出现在培养后96 h。【结论】菌株GIMN1.015在利用羽毛角蛋白资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是芽孢八叠球菌在羽毛降解方面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降解菌 分离 鉴定 芽孢八叠球菌
原文传递
营养盐对微生物加固可液化砂土效果的探讨 被引量:23
16
作者 韩智光 程晓辉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22,35,共5页
微生物诱导生成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原位灌浆技术,通过微生物和钙盐作用形成碳酸钙沉淀可改善可液化砂土的抗液化特性。NH4+作为表征碳酸钙结晶过程的重要因子,可充分反映对可液化砂土的改良效果。选用巴氏芽孢八叠球菌,采... 微生物诱导生成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原位灌浆技术,通过微生物和钙盐作用形成碳酸钙沉淀可改善可液化砂土的抗液化特性。NH4+作为表征碳酸钙结晶过程的重要因子,可充分反映对可液化砂土的改良效果。选用巴氏芽孢八叠球菌,采用Ca(CH3COO)2、Ca(NO3)2和Ca Cl2三种钙盐与尿素混合溶液的营养盐,探讨采用NH4+来表征可液化砂土的微生物固化过程。结果表明:NH4+离子浓度变化能够表征MICP对可液化砂土改良的效果,其中Ca(CH3COO)2营养盐改善可液化砂土效果最佳;营养盐的用量也对可液化砂土的加固效果有明显的改善。通过对固化后试样的渗透性和超声波速的测定,也验证了加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生成碳酸钙沉淀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营养盐 铵离子 乙酸钙 P波
原文传递
重金属污染的生物矿化治理技术探索 被引量:3
17
作者 解晓慢 黄喆 +1 位作者 李晓静 闫云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27,共6页
为探索工程菌生物矿化对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效果,以野生菌巴氏芽孢八叠球菌(SP)和脲酶工程菌(UE)作为尿素分解菌,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方法处理含有Cu^(2+),Cd^(2+),Zn^(2+)和Ni^(2+)的单一重金属模拟废水.研究发现:MICP技术对C... 为探索工程菌生物矿化对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效果,以野生菌巴氏芽孢八叠球菌(SP)和脲酶工程菌(UE)作为尿素分解菌,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方法处理含有Cu^(2+),Cd^(2+),Zn^(2+)和Ni^(2+)的单一重金属模拟废水.研究发现:MICP技术对Cu^(2+),Ni^(2+)和Cd^(2+)的去除率较好,均可达到70%以上,其中对Ni^(2+)的去除率可达90%,而对Zn^(2+)的去除率较差(40%).与对照菌相比,脲酶工程菌主要对Cd^(2+)的作用较明显,去除率为野生菌的两倍.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模拟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生物矿化沉淀以菌体和细菌的分泌物作为成核位点,经酸处理分析确认重金属主要是以碳酸盐形式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矿化 巴氏芽孢八叠球菌 脲酶工程菌 生物治理 重金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