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性情的精神偶像——读《苏东坡传》
1
作者 尹南 《成功密码(综合版)》 2023年第4期127-127,共1页
在一声声微信的“叮咚”声中要静下心来读上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前,苏东坡就已是我最喜爱的古代诗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凄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然开朗... 在一声声微信的“叮咚”声中要静下心来读上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前,苏东坡就已是我最喜爱的古代诗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凄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豁然开朗,“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洒脱,都让我沉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传 飞鸿踏雪 寂寞沙洲冷 真性情 古代诗人 苏东坡 林语堂 精神偶像
下载PDF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古诗词翻译的归化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程霞 杨艳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204-205,共2页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把苏东坡流传后世的千百篇诗词、文章、书信及笔记等都直接翻译成英文成段地引用,体现了他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以及翻译上的造诣。《苏东坡传》这样一部以中国宋朝为背景的传记小说能顺利地被西方读者接受,很大程度...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把苏东坡流传后世的千百篇诗词、文章、书信及笔记等都直接翻译成英文成段地引用,体现了他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以及翻译上的造诣。《苏东坡传》这样一部以中国宋朝为背景的传记小说能顺利地被西方读者接受,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林语堂对归化策略的成功运用。本文对林语堂在该书中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归化策略的运用从文体、词汇、句式以及意象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苏东坡传 古诗词 归化策略
下载PDF
从叙事学角度探究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施途径——以《苏东坡传》阅读为案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林立琼 《教师》 2019年第27期29-30,共2页
阅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能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优秀人格。但是,当前学生在阅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碎片化、肢解性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长期采用这样的方式... 阅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能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优秀人格。但是,当前学生在阅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碎片化、肢解性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长期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阅读,很难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为此,新课程改革后,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实施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使过去没有深度,过于浮躁的阅读方式得到改善,还能够在语文教学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文章以《苏东坡传》阅读为案例,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施途径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实施途径 苏东坡传
下载PDF
试析东坡的快乐——林语堂《苏东坡传》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韩丽霞 《科教文汇》 2015年第6期181-182,202,共3页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是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从中可以读出东坡的快乐。东坡的快乐,不仅体现在他能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更体现在贬谪期间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还源自他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并用一种审美的诗意的眼光去审视人生;带给我们...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是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从中可以读出东坡的快乐。东坡的快乐,不仅体现在他能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更体现在贬谪期间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还源自他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并用一种审美的诗意的眼光去审视人生;带给我们极大的精神启迪。东坡构建的精神家园,也正是现代人苦苦寻觅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林语堂 苏东坡传 快乐 精神家园
下载PDF
语料库视角下《苏东坡传》汉译显化比较研究
5
作者 张淑华 吴建伟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68-75,共8页
学界对显化翻译的研究,较少有基于人物传记类文本的比较研究。通过借助语料库,运用功能语篇分析框架对《苏东坡传》张振玉译本和宋碧云译本中的显化翻译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如下:在概念系统显化方面,张译本比宋译本更加注重对动作参与者... 学界对显化翻译的研究,较少有基于人物传记类文本的比较研究。通过借助语料库,运用功能语篇分析框架对《苏东坡传》张振玉译本和宋碧云译本中的显化翻译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如下:在概念系统显化方面,张译本比宋译本更加注重对动作参与者的明示;在人际系统显化方面,张译本更注重对苏东坡个人遭遇和情绪的描写,宋译本更加注重明示人物间的等级关系;在语篇系统显化方面,张译本较注重代词的显化,明确翻译出指代对象,宋译本则倾向于直译。总结人物传记类文本显化翻译特征,分析两译本显化差异动因,对人物传记类文学作品显化翻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苏东坡传 人物 显化
下载PDF
论引文校核的重要性——以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本变化为视角
6
作者 张媛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68-76,共9页
林语堂《苏东坡传》是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人物传记。国内流行的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两个译本(宋碧云本、张振玉本),张振玉本后出,且出版有多个版本。对照不同版本,可以看出译者,特别是编者在引文等方面的改进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其中... 林语堂《苏东坡传》是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人物传记。国内流行的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两个译本(宋碧云本、张振玉本),张振玉本后出,且出版有多个版本。对照不同版本,可以看出译者,特别是编者在引文等方面的改进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其中既有作者本人疏漏的因素,也有译本的编校质量欠佳之故,这给作者和编辑都提出了警示:一方面作者应该对引文的真实可靠负责,即遵循权责对等原则下的文责自负;另一方面,编辑应该要求作者提供权威版引文原件,或者自己寻找权威版本,做好核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苏东坡传 张振玉译本 百花版 湖南版 引文错误 引文校核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苏东坡传》两汉译本比较
7
作者 施建刚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00-103,共4页
对《苏东坡传》张振玉和宋碧云译文语料库在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客观描述和对比其语言特征差异。研究发现:1)宋译用词更为丰富,重复率较低;2)宋译受到英语名物化特征影响,比张译使用更多的名词,实词密度... 对《苏东坡传》张振玉和宋碧云译文语料库在词汇和句子层面的基本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客观描述和对比其语言特征差异。研究发现:1)宋译用词更为丰富,重复率较低;2)宋译受到英语名物化特征影响,比张译使用更多的名词,实词密度更高;3)张译更多地使用虚词,使语句间语法意义与逻辑关系更为明晰;4)张译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了原来隐含的信息,补充了略述的事物。研究表明,译者风格会对译文的语言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 苏东坡传 张振玉 宋碧云 语言特征
下载PDF
《苏东坡传》汉译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动因分析
8
作者 吴建伟 张淑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年第6期57-63,共7页
通过创建小型人物传记翻译语料库,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分析《苏东坡传》中“把”字句在张振玉译本和宋碧云译本中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把”字句在两译本中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在语料库中大多数汉语原创人物传记中的使用频率;张译本和宋... 通过创建小型人物传记翻译语料库,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分析《苏东坡传》中“把”字句在张振玉译本和宋碧云译本中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把”字句在两译本中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在语料库中大多数汉语原创人物传记中的使用频率;张译本和宋译本中“把”字句使用频率分别为1.619/千字和1.306/千字,张译本中“把”字句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宋译本(p=0.017*)。从图式理论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分析上述差异,以期为“把”字句的理解和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传 汉译本 “把”字句 图式理论
下载PDF
评林语堂《苏东坡传》
9
作者 张瑞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8-22,共5页
林语堂《苏东坡传》是很精彩的一部文学家传记。它尽力展示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并深入挖掘形成伟大人格的原因。作者学贯中西,知识丰富,因此该书文笔纵横开合,善用对比来揭示苏东坡的独特个性。透辟的分析与独到的见识,令人耳目一新。... 林语堂《苏东坡传》是很精彩的一部文学家传记。它尽力展示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并深入挖掘形成伟大人格的原因。作者学贯中西,知识丰富,因此该书文笔纵横开合,善用对比来揭示苏东坡的独特个性。透辟的分析与独到的见识,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思维通脱而不拘泥,辩证法被运用得很自如。既忠实于传记史料的严肃性,而又能妙笔点染,随境成趣。善于通过苏东坡生活经历的变化展示其文学风格的发展演进轨迹。作者的语言自然流畅,有一种摒弃铅华的大气。总之,这本书是富有创见,别具一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王安石变法 中国书法 辩证法 演进轨迹 文学风格 抽象画 欧阳修 西湖
下载PDF
“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10
作者 时鹏寿 《江苏教育》 2017年第62期16-19,共4页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它是中国人用英文写作的又被翻译为中文的一本书。著者林语堂1895生于福建龙溪,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它是中国人用英文写作的又被翻译为中文的一本书。著者林语堂1895生于福建龙溪,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国际笔会副会长等,1976年在香港逝世。其主编过《论语》半月刊,创办过《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著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多用英文写作。另外,《苏东坡传》还有张振玉、宋碧云等译本。这是一本著名的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王安石变法
下载PDF
从《苏东坡传》看林语堂叙述者身份的丢失
11
作者 郭有婧 《甘肃高师学报》 2013年第1期39-44,共6页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用英文完成的一部历史传记。他用个人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的观念对苏东坡的生活及其年代进行了解读,他的这种史观又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相结合,使他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失去了历史传记作家必须的叙述者的身份。...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用英文完成的一部历史传记。他用个人主义甚至无政府主义的观念对苏东坡的生活及其年代进行了解读,他的这种史观又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相结合,使他在解读历史的同时失去了历史传记作家必须的叙述者的身份。比起建设社会的功德,林语堂更关心生命的理想及人类的品性,他的解读又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暗合着,成就了《苏东坡传》被读者喜爱和流传社会的一个助缘,同时也构成了对历史真实的某种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苏东坡传 叙述者 身份丢失 新历史主义
下载PDF
林语堂《苏东坡传》文化专有项的回译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郗明月 冯智强 《唐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77-80,108,共5页
以刘宓庆的语言文化信息符号的分类为框架,对《苏东坡传》的两个中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化专有项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其翻译策略及方法,总结其成功与不足,并随文探讨了影响回译的主客观因素,以期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建议并在一定... 以刘宓庆的语言文化信息符号的分类为框架,对《苏东坡传》的两个中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化专有项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其翻译策略及方法,总结其成功与不足,并随文探讨了影响回译的主客观因素,以期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建议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回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苏东坡传 文化专有项 回译
下载PDF
从《苏东坡传》的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下的忠实和改写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婉婷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4年第1期164-167,共4页
译者英译汉文学作品,通常是调动自己储备的汉语词汇量及句式,力求把译文表达得有汉语文采。但是通常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自我发挥过多,导致原文的风味被掩埋。本文主要是以《苏东坡传》部分翻译为实例,结合两个不同的译本(张振玉与宋碧云所... 译者英译汉文学作品,通常是调动自己储备的汉语词汇量及句式,力求把译文表达得有汉语文采。但是通常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自我发挥过多,导致原文的风味被掩埋。本文主要是以《苏东坡传》部分翻译为实例,结合两个不同的译本(张振玉与宋碧云所译),附上笔者所译的译文,分析探讨译者翻译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贯彻忠实和改写翻译策略,尽量避免超额翻译或欠额翻译,即如何把握好忠实和改写的"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传 忠实 改写 超额翻译 等值翻译
下载PDF
模因论视角下林语堂《苏东坡传》编译的研究
14
作者 周志会 顾毅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149-151,共3页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文化进化论。模因(meme)是模因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单位,指一切可以被复制和传播的文化信息。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的模因引入到另一种文化的传播行为,亦是模因输入与输出的有效通道。Kate Distin指出,...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文化进化论。模因(meme)是模因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单位,指一切可以被复制和传播的文化信息。翻译是将一种文化中的模因引入到另一种文化的传播行为,亦是模因输入与输出的有效通道。Kate Distin指出,新兴模因被成功接受取决于五种因素:模因环境、物理环境、基因环境、人类心理、模因内容。本文以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苏东坡传》)为例,从模因环境为视角,探讨林语堂编译行为中策略及方法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因论 模因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翻译
下载PDF
走进《苏东坡传》,走近苏东坡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晓玲 《学苑教育》 2017年第13期34-35,共2页
阅读《苏东坡传》可以提高学生 传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学习他坚定 沉着、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安排有效的 阅读时间,明确具体的阅读任务,组织丰 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之路 便顺畅了许多.
关键词 苏东坡传 阅读理由 阅读安排
下载PDF
搭建一座走进经典的“桥”——以《苏东坡传》为例
16
作者 王国文 刘畅 《学语文》 2017年第2期62-63,66,共3页
《苏东坡传》是公认的经典,但是不少学生阅读时却困惑多多,了然无趣,这是由于缺少一座走进经典的“桥”。洞悉作者及作品风格,把握翻译及文本特征,是这座桥的两个“桥墩”;以作品的神韵为“钥匙”,阅读思路清晰,铺就“桥面”……徜徉经... 《苏东坡传》是公认的经典,但是不少学生阅读时却困惑多多,了然无趣,这是由于缺少一座走进经典的“桥”。洞悉作者及作品风格,把握翻译及文本特征,是这座桥的两个“桥墩”;以作品的神韵为“钥匙”,阅读思路清晰,铺就“桥面”……徜徉经典就不是空想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传 作者译者 文本风格 走进经典
下载PDF
运用WebQuest阅读整本书教学实践——以基于翻转课堂阅读《苏东坡传》为例
17
作者 俞璐 魏志军 《学语文》 2019年第3期13-15,共3页
互联网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的传播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当前的教育。针对课标所规定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以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为例,引入WebQuest作为基于翻转课堂阅读整本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从任务与资源... 互联网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的传播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当前的教育。针对课标所规定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以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为例,引入WebQuest作为基于翻转课堂阅读整本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从任务与资源、过程与方法、评估与总结方面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探究,以获取对书本的深度研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QUEST 整本书阅读 苏东坡传 翻转课堂
下载PDF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林语堂《苏东坡传》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韦国荣 张琪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7年第5期62-64,共3页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研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翻译实践的水平,而且有利于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林语堂《苏东坡传》含有大量汉语文化负载词,分析其英文著作中的翻译处理方法,旨在为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参...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研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翻译实践的水平,而且有利于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林语堂《苏东坡传》含有大量汉语文化负载词,分析其英文著作中的翻译处理方法,旨在为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林语堂 苏东坡传 翻译
下载PDF
乐天旷达一东坡——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19
作者 徐鲲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2年第7期18-20,共3页
上帝是吝啬的,它派驻人间的天才总是那样稀少;上帝又是大方的,它总毫不吝啬地把万般才情倾注在极少数天才的身上。苏东坡就是这样的极少数天才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千年等一回"的难得之才,如恒星一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然而,天才往往... 上帝是吝啬的,它派驻人间的天才总是那样稀少;上帝又是大方的,它总毫不吝啬地把万般才情倾注在极少数天才的身上。苏东坡就是这样的极少数天才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是"千年等一回"的难得之才,如恒星一般闪耀在历史的天空。然而,天才往往命乖运蹇,其人生道路少有坦途。面对乖蹇的命运,人生态度如何,是区分天才高下的根本标志。作为天才,苏东坡的命运与其他天才差别并不大,但是他面对磨难所坚守的乐天旷达却是罕有匹敌的,这足以使他成为天才中的伟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传 旷达 林语堂 中国历史 人生道路 人生态度 天才 吝啬
下载PDF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点尝试——以《苏东坡传》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雍旭宇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第33期224-224,共1页
2015年9月瑞士《新苏黎世报》有文章指出:“与西方教育体系下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是对知识、信念进行能动的、持续的精确的反思与省察,洞悉支持他的理由及指向的结论的一种... 2015年9月瑞士《新苏黎世报》有文章指出:“与西方教育体系下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是对知识、信念进行能动的、持续的精确的反思与省察,洞悉支持他的理由及指向的结论的一种思维策略与技能。其实早在千年前的《礼记》中就有批判性思维学习的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现在我们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层面,就已经明确指出“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的内涵要求。问题已被意识,剩下如何解决,纵然事情千头万绪,总有一根针头穿过一根线。蒋雁鸣老师在《整本书阅读: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搭建更好的平台》文章里说到:“相对于以前单篇课文的阅读与讲解,整本书阅读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度、深度、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 培养 尝试 苏东坡传 阅读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