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淀粉多糖酶组合对苏淮猪生长性能和肌肉风味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1
作者 段玖均 刘金阳 +5 位作者 王在贵 张顺芬 张立兰 王阳 陈亮 钟儒清 《中国猪业》 2024年第2期15-23,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非淀粉多糖酶(NSPases)组方对苏淮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肉品质和背最长肌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140头(初始体重为29.8±2.6 kg)苏淮猪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根据体重和性别因素每个处理均匀分配到5个栏位,每个... 本试验旨在研究非淀粉多糖酶(NSPases)组方对苏淮猪生长性能、血液生化、肉品质和背最长肌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择140头(初始体重为29.8±2.6 kg)苏淮猪随机分成2个处理组,根据体重和性别因素每个处理均匀分配到5个栏位,每个栏14头猪:对照组(CON)饲喂常规玉米-杂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NSPm)饲喂添加了600 mg/kg NSPases复合酶(700 000 U/g木聚糖酶,100 000 U/g β-葡聚糖酶和9 000 U/g纤维素酶)的玉米-杂粕型基础饲粮。整个饲喂期共98 d,试验结束后分析NSPases对苏淮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肉质和背最长肌中的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苏淮猪日增重提高50 g (P<0.05),并有明显提高日均采食量和降低料肉比的趋势,但方差分析未达显著性水平(P>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苏淮猪背最长肌的水分含量、pH值、滴水损失、剪切力和脂肪含量等没有产生显著性变化;但显著增加了背最长肌中风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酰胺)以及甜味氨基酸(丝氨酸、丙氨酸和苏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P<0.05);试验组苏淮猪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增加(P<0.05),其他各主要血液生化指标则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玉米-杂粕型基础饲粮添加NSPases可以提高苏淮猪日增重等生长性能指标和背最长肌中主要风味氨基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非淀粉多糖酶 生长性能 肉品质
下载PDF
益生菌与饲粮组合效应对苏淮猪生长性能、胃肠道pH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金阳 王在贵 +5 位作者 张宏福 卢庆萍 高阳 王守忠 崔世贵 吴荣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48-1655,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与饲粮组合效应对生长育肥期苏淮猪生长性能、胃肠道pH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健康、胎次相近、体重接近((30.29±3.00)kg)的生长育肥期苏淮猪210头,根据3种不同的饲粮处理将猪群分成3组:基础饲粮组(饲喂基础饲... 本试验旨在研究益生菌与饲粮组合效应对生长育肥期苏淮猪生长性能、胃肠道pH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健康、胎次相近、体重接近((30.29±3.00)kg)的生长育肥期苏淮猪210头,根据3种不同的饲粮处理将猪群分成3组:基础饲粮组(饲喂基础饲粮),益生菌与饲粮组合组(饲喂基础饲粮+益生菌)和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猪。试验期为98d。结果表明:(1)益生菌与饲粮组合组苏淮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比基础饲粮组提高13.30%(P<0.01)和9.04%(P<0.05),腹泻率降低70.29%(P<0.01);与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相比,平均日增重低7.48%(P<0.01),料重比高10.56%(P<0.05),而平均日采食量和腹泻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苏淮猪的平均日增重比基础饲粮组高22.46%(P<0.01),料重比和腹泻率分别低13.04%(P<0.01)和67.36%(P<0.01)。(2)3个饲粮处理组间胃肠道pH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益生菌与饲粮组合组和基础饲粮组苏淮猪的屠宰率分别比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高1.72%和1.96%,滴水损失分别比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低40.42%(P<0.05)和36.17%(P<0.05),同时肌内水分含量分别比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低7.28%(P<0.05)和2.60%;益生菌与饲粮组合组苏淮猪肌内脂肪含量分别比基础饲粮组和抗生素与饲粮组合组高43.15%和29.81%,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与饲粮组合效应能够有效提高生长育肥期苏淮猪的生长性能,同时还能降低肌肉滴水损失和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有助于改善苏淮猪的肌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益生菌 生长性能 胃肠道pH 肉品质
下载PDF
H-FABP和HSL基因多态性对苏淮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曲亮 黄瑞华 +6 位作者 李开桢 邱新深 于传军 黄春玲 王蒙 周波 王钧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H-FABP、HSL基因在83头苏淮猪中的多态性分布。结果表明:H-FABP基因的3个变异位点和HSL基因都存在多态性。H-FABP HinfⅠ位点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1 mm,极显著低于hh基因型个体(20.16 mm)(P<0.01),Hh基... 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H-FABP、HSL基因在83头苏淮猪中的多态性分布。结果表明:H-FABP基因的3个变异位点和HSL基因都存在多态性。H-FABP HinfⅠ位点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1 mm,极显著低于hh基因型个体(20.16 mm)(P<0.01),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6 mm,显著低于hh基因型个体(P<0.05)。HH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9.69%,极显著高于hh型个体(54.84%)(P<0.01),Hh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8.69%,显著高于hh型个体(P<0.05)。HH-Dd-Aa单倍型背膘最薄(19.73 mm)、瘦肉率最高(60.92%),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HSL基因GG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79 mm,极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20.23 mm)(P<0.01),AG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8 mm,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P<0.05)。GG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9.89%,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54.04%)(P<0.01),AG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8.52%,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提示:H-FABP、HSL基因可以作为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猪的辅助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ABP基因 HSL基因 单倍型 苏淮猪 胴体性状
下载PDF
苏淮猪7个功能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8
4
作者 李隐侠 徐银学 +1 位作者 陈杰 于传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2-106,共5页
利用PCR-RFLP方法,对130头苏淮猪的IGF1、MSTN、MyoG、RYR1、RBP4、PRLR、ESR7个功能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并分析其基因型与生长、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个候选基因均表现了多态性,其中IGF1基因的AB型,RYR1基因的Nn型个体均可作... 利用PCR-RFLP方法,对130头苏淮猪的IGF1、MSTN、MyoG、RYR1、RBP4、PRLR、ESR7个功能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并分析其基因型与生长、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个候选基因均表现了多态性,其中IGF1基因的AB型,RYR1基因的Nn型个体均可作为苏淮猪早期生长的优势基因型;RYR1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对苏淮猪头胎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有显著影响。表明,IGF1、RYR1基因可望作为猪生长、繁殖方面的遗传标记用于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生长性能 繁殖性能 功能基因 PCR—RFLP 遗传标记
下载PDF
抗生素对苏淮猪发酵床养殖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何鑫 任正平 +4 位作者 陆冬梅 何敏 于传军 王均顺 黄瑞华 《家畜生态学报》 2009年第4期44-47,共4页
选择苏淮猪20头,按照性别相同(母猪)、体重一致(30.0±5.5)kg的原则分为4个组。对照组(CT)为健康猪不添加或注射任何药物,组1(T1)为健康猪群,采用拌料方式,用药量为预防量;组2(T2)为轻微咳嗽猪群,采用拌料方式,用药量为治疗量;组3(... 选择苏淮猪20头,按照性别相同(母猪)、体重一致(30.0±5.5)kg的原则分为4个组。对照组(CT)为健康猪不添加或注射任何药物,组1(T1)为健康猪群,采用拌料方式,用药量为预防量;组2(T2)为轻微咳嗽猪群,采用拌料方式,用药量为治疗量;组3(T3)为重症连续长咳猪群,采用拌料和肌注两种方式结合治疗。试验期30 d,分别对每组床体进行温湿度测量,及其各组床体对粪便的分解能力和圈舍气味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各项指标T1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T2组发酵床床体中层15 cm和下层30 cm处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垫料表面湿度和内部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对粪便的分解能力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T3组发酵床床体表层0 cm处(P<0.05)、中层15 cm(P<0.05)和下层30 cm(P<0.01)处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垫料表面湿度和内部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对粪便的分解能力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且T3组气味显著重于对照组(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床 苏淮猪 抗生素 温度 湿度
下载PDF
FSHβ基因多态性对苏淮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曲亮 李开桢 +5 位作者 汪秀星 于传军 邱新深 周波 王钧顺 黄瑞华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28,共5页
自行设计FSHβ上下游引物和插入序列引物,检测FSHβ插入突变在80头苏淮母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苏淮猪群体中没有AA型分布,B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806;经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AB型母猪的总产仔数为(12.13±2.01)头,高于BB型... 自行设计FSHβ上下游引物和插入序列引物,检测FSHβ插入突变在80头苏淮母猪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苏淮猪群体中没有AA型分布,B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806;经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AB型母猪的总产仔数为(12.13±2.01)头,高于BB型母猪的(11.00±2.11)头,差异显著(P<0.05);AB型母猪的产活仔数为(10.94±2.39)头,显著高于BB型母猪的(9.78±2.37)头(P<0.05);对产死胎数、断奶头数以及仔猪早期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提示可将FSHβ基因作为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提高苏淮猪的产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SHΒ 苏淮猪 繁殖性能
下载PDF
抑制素α亚基基因5'UTR区在苏淮猪中的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晨 魏全伟 +5 位作者 李平华 吴燕 吴望军 李强 黄瑞华 石放雄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9-1124,共6页
[目的]探究抑制素α亚基基因(INHA)5'UTR区多态性与苏淮猪产仔数相关性,为苏淮猪的分子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89头健康苏淮母猪,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对INHA基因5'UTR区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 [目的]探究抑制素α亚基基因(INHA)5'UTR区多态性与苏淮猪产仔数相关性,为苏淮猪的分子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89头健康苏淮母猪,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对INHA基因5'UTR区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序列特征,最后通过群体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对苏淮猪产仔数的影响。[结果]在苏淮猪INHA基因5'UTR调控区-42G>A处发现一个SNP位点,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存在3种基因型,分别为GG、GA、AA,且基因型分布不符合哈代温伯格定律(P<0.01)。G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GG型为优势基因型,GG型苏淮猪的平均总产仔数比AA型多0.63头(P<0.05)。[结论]INHA基因5'UTR区多态性可用于苏淮猪繁殖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速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抑制素α亚基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产仔数
下载PDF
苏淮猪的毛色遗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学斌 于传军 +6 位作者 吴建海 王瑞 刘振山 黄瑞华 王林云 刘红林 徐银学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共3页
苏淮猪是通过选用大约克和新淮猪为原始亲本品种 ,在理想杂种的基础上 ,经多世代闭锁繁育培育的新型瘦肉品系。对苏淮猪育种过程中的毛色分离现象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猪的毛色遗传相当复杂 ,不但受到很多基因控制 ,而且各座位间还可能... 苏淮猪是通过选用大约克和新淮猪为原始亲本品种 ,在理想杂种的基础上 ,经多世代闭锁繁育培育的新型瘦肉品系。对苏淮猪育种过程中的毛色分离现象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猪的毛色遗传相当复杂 ,不但受到很多基因控制 ,而且各座位间还可能存在互作。但是 ,通过同质选配与严格选择可以分别形成白毛与黑毛 2个类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毛色 遗传
下载PDF
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优化及其在苏淮猪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开桢 曲亮 +5 位作者 黄瑞华 石放雄 邱新深 周波 刘红林 王林云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7-101,共5页
运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可以了解不同组织细胞或同类组织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基因表达状况,为研究生命活动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差异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优缺点以及近年来此方法的改进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对其方法提... 运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可以了解不同组织细胞或同类组织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基因表达状况,为研究生命活动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差异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优缺点以及近年来此方法的改进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对其方法提出了优化方案,并初步就初步报道了其在苏淮猪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 育种 假阳性 苏淮猪
下载PDF
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苏淮猪的生长和胴体性能测定 被引量:3
10
作者 颜军 朱柳燕 +3 位作者 吴晓敏 马云 许静 王万想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3年第1期10-12,共3页
苏淮猪是2011年刚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25~90kg日增重650g,90kg体重的日龄约175天,料重比3.1:1,屠宰率72%,背膘厚28.7mm以下,胴体瘦肉率56%以上。在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达到90?kg体重需190日龄,... 苏淮猪是2011年刚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25~90kg日增重650g,90kg体重的日龄约175天,料重比3.1:1,屠宰率72%,背膘厚28.7mm以下,胴体瘦肉率56%以上。在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达到90?kg体重需190日龄,日增重为565g,屠宰率、背膘厚和胴体瘦肉率差异不显著,而料重比为2.87:1,节约饲料9%,特别是肌肉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超过正常值4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床 苏淮猪 性能测定
下载PDF
发酵床饲养苏淮猪及胴体指标检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颜军 朱柳燕 +3 位作者 吴晓敏 马云 许静 王万想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年第2期73-74,共2页
苏淮猪是2011年刚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苏淮猪在正常饲养条件下,25~90kg时,日增重650g;90kg体重时,增重约175g/d,料重比3.1∶1,屠宰率72%,背膘厚28.7mm以下,胴体瘦肉率56%以上。在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达到90kg体重需... 苏淮猪是2011年刚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苏淮猪在正常饲养条件下,25~90kg时,日增重650g;90kg体重时,增重约175g/d,料重比3.1∶1,屠宰率72%,背膘厚28.7mm以下,胴体瘦肉率56%以上。在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达到90kg体重需190日龄,增重为565g/d,屠宰率、背膘厚和胴体瘦肉率差异不显著,而料重比为2.87∶1,节约饲料9%,特别是肌肉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超过正常值4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床 苏淮猪 性能测定
下载PDF
米糠高纤维日粮对苏淮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叶秋 郝帅帅 +4 位作者 高硕 吴艳 李强 李平华 黄瑞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7-813,共7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米糠替代部分玉米形成的高纤维日粮对我国培育新品种苏淮猪生长性能、小肠形态、肠道发育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160日龄左右、体质量相近的纯种苏淮猪24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粗纤维含量为4.7%的玉...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米糠替代部分玉米形成的高纤维日粮对我国培育新品种苏淮猪生长性能、小肠形态、肠道发育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160日龄左右、体质量相近的纯种苏淮猪24头,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粗纤维含量为4.7%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和粗纤维含量为7.5%的米糠替代部分玉米的高纤维日粮,试验期75 d。分别于试验第0、14、28和75天采集粪样,用于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猪,测量胃肠道相对质量和相对长度,并采集小肠组织样,用于形态学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米糠组平均上午采食量和日均采食量极显著下降(P〈0.01),平均日增重与料重比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第14天,米糠组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黄色瘤胃球菌数量增加(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在试验第28天均显著增加(P〈0.05);柔嫩梭菌数量在试验结束时显著升高(P〈0.05),而白色瘤胃球菌在整个试验期均无显著变化(P〉0.05)。饲喂米糠增加了大肠占整个肠道质量的比例(P〈0.01),同时促进了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生长(P〈0.01),加深了空肠隐窝深度(P〈0.05)。[结论]添加34.8%米糠的高纤维日粮不影响苏淮猪(50-90 kg)生长,并能促进小肠绒毛生长,优化大肠微生物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 纤维 苏淮猪 生长性能 肠道发育 小肠形态 肠道微生物
下载PDF
日粮脱脂米糠替代玉米水平对苏淮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蒲广 黄瑞华 +8 位作者 牛清 王欢 范丽娟 高琛 牛培培 张总平 吴承武 周娟 李平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8-770,共13页
旨在研究日粮脱脂米糠替代玉米水平对苏淮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筛选苏淮猪最适宜的脱脂米糠替代玉米水平。本试验选择体重相近(62.90±0.78)kg、健康的苏淮阉公猪35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 旨在研究日粮脱脂米糠替代玉米水平对苏淮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筛选苏淮猪最适宜的脱脂米糠替代玉米水平。本试验选择体重相近(62.90±0.78)kg、健康的苏淮阉公猪35头,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5个处理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预饲期10 d,所有猪自由采食对照组基础日粮;正试期28 d,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Ⅳ组分别饲喂以7%、14%、21%、28%的脱脂米糠替代等量玉米的日粮。5组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分别为8.89%、11.80%、12.93%、14.35%、17.94%。正式期所有猪均自由采食和饮水。试验期每天纪录所有试验猪的采食量和体重;分别于试验期第0、14天采集粪样,试验第28天采集直肠内容物,用于测定养分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猪,测量计算胃肠道相对质量和相对长度。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间猪的初始体重、第14天体重、终末体重、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第0~14天平均日增重、第14~28天平均日增重、料重比(F/G)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试验Ⅰ~Ⅳ组的第14~28天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第0~14天平均日增重(P<0.05)。生长拟合曲线显示,各组猪生长曲线拐点分别是第18.51天(75.87 kg)、第15.92天(73.61 kg)、第17.39天(75.91 kg)、第17.58天(75.45 kg)、第16.29天(76.15 kg)。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猪较早到达生长曲线拐点。但各组生长趋势差异不明显。2)饲喂不同纤维水平的日粮对各组猪胃肠道相对重量、长度及大肠的重量、长度占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3)试验期第14、28天,随着日粮纤维水平的升高,各组NDF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粗蛋白(CP)表观消化率均呈线性(P<0.01)、二次方(P<0.01)和三次方(P<0.01)降低;试验期第14天,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趋于二次方降低(P<0.10)。4)根据三次方程模型预测,分别以ADF、CP表观消化率为因变量,得到适宜脱脂米糠替代部分玉米水平分别为12.77%、14.78%。在各组日粮消化能和粗蛋白均满足且一致的情况下,增加日粮纤维水平对苏淮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发育、NDF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对ADF和CP的表观消化率。本试验的脱脂米糠替代部分玉米是可行的,替代比例以12.77%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生长性能 肠道 消化率
下载PDF
苏淮猪VRTN基因克隆、组织表达特征与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一尘 杜星 +4 位作者 李平华 吴艳 王钧顺 刘红林 李齐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639-3648,共10页
【目的】获得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了解其序列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苏淮猪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多态性。【方法】以苏淮猪卵巢组织c DNA为模板,采用克隆测序技术分离获得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利用Bio Edit 7.0软件分析其... 【目的】获得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了解其序列特征和组织表达特征,分析苏淮猪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多态性。【方法】以苏淮猪卵巢组织c DNA为模板,采用克隆测序技术分离获得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利用Bio Edit 7.0软件分析其序列特征和蛋白理化性质。利用Clustal W软件进行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比对分析。利用UCSC基因组浏览器与NCBI基因组数据库进行猪VRTN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基因组结构分析。利用SMART软件预测蛋白质功能域,CPHmodels软件预测蛋白质三级结构。随机选取3头成年苏淮猪母猪,屠宰后立即采集心、肝、脾、肺、肾、下丘脑、肌肉和卵巢等组织,提取组织总RNA,采用RT-PCR技术分析苏淮猪VRTN基因的组织表达谱。采集106头成年苏淮猪繁殖母猪耳组织样,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凝胶电泳分析苏淮猪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多态性。【结果】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区序列全长为2 097bp,与其它哺乳动物如人、小鼠、牛和羊的一致性分别为84.98%、74.53%、85.84%和86.45%,而与鸡的一致性只有54.42%。基因组结构分析发现猪VRTN基因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构成,定位在猪7号染色体上。苏淮猪VRTN基因编码蛋白含有698个氨基酸残基,与人、小鼠、牛和羊等的一致性分别为85.55%、70.07%、86.20%和86.06%,但与鸡的一致性只有51.17%,可见哺乳动物VRTN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氨基酸组分分析显示苏淮猪VRTN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全部20种氨基酸,其中Leu(亮氨酸)含量最高,达到10.44%,而Asp天冬氨酸含量最低,只有1.43%。蛋白结构分析发现苏淮猪VRTN蛋白含有HTH结构域等典型结构域,由6个α螺旋、5个β折叠以及若干无规则卷曲组成。RT-PCR分析表明VRTN基因在苏淮猪心、肝、脾、肺、肾、下丘脑、卵巢和肌肉组织等组织中均有表达,说明VRTN基因是一个广泛表达的基因。在苏淮猪群体中检测到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3种基因型,其中仅有93bp条带的为野生纯合型(wt/wt),仅有384bp条带的为突变纯合型(Q/Q),含有384和93bp条带的为杂合型(wt/Q)。在苏淮猪群体中wt/wt型为优势基因型,基因型频率为0.717;wt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是0.816;高脊椎数等位基因Q的频率为0.184。遗传多态性分析发现苏淮猪VRTN基因ins291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331,为中度多态位点,杂合度为0.40,变异程度相对较低。【结论】获得了苏淮猪VRTN基因序列,其表达无组织特异性;苏淮猪群体中存在高脊椎数等位基因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VRTN基因 克隆 组织表达谱 多态性
下载PDF
不同脱脂米糠水平日粮对苏淮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萍萍 高琛 +11 位作者 李平华 王彬彬 范丽娟 王欢 蒲广 刘晨曦 张总平 牛培培 吴承武 周娟 李惠侠 黄瑞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3-793,共11页
旨在研究不同脱脂米糠水平日粮对苏淮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5头初始体重为(62.9±0.8)kg的健康纯种苏淮阉公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使用奥斯本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OTSS)饲喂。对照组(CTRL)饲喂不含... 旨在研究不同脱脂米糠水平日粮对苏淮猪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35头初始体重为(62.9±0.8)kg的健康纯种苏淮阉公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使用奥斯本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系统(OTSS)饲喂。对照组(CTRL)饲喂不含脱脂米糠的基础日粮,试验Ⅰ~Ⅳ组分别饲喂7%、14%、21%和28%脱脂米糠的试验日粮,5组日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分别为8.89%、11.80%、12.93%、14.35%和17.94%,各组日粮除纤维水平不同外,其他营养成分基本一致。试验预饲期10 d,所有猪饲喂基础日粮;正式期28 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试验日粮。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猪,测定其胴体性状(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和皮厚);采集肉样用于测定肉质性状(滴水损失、剪切力、熟肉率、肌内脂肪含量、pH和肉色);采集背最长肌样品用于猪滴水损失主效基因磷酸化酶激酶γ1(phosphorylase kinase gamma1,PHKG1)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日粮脱脂米糠水平对苏淮猪的胴体重、屠宰率、胴体直长、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平均背膘厚和皮厚等胴体指标没有显著影响。2)随脱脂米糠水平的提高,苏淮猪背最长肌的滴水损失呈先降低后上升的二次曲线变化(P<0.05),猪肉的剪切力线性降低(P<0.05);熟肉率、pH24 h随脱脂米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的趋势(P=0.061,P=0.068);日粮脱脂米糠水平的增加有降低L*24 h的趋势(线性,P=0.085),脱脂米糠水平对其它肉质指标均无显著影响。3)PHK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脱脂米糠水平的增加趋于二次方升高(P=0.085)。综上所述,日粮脱脂米糠水平对苏淮育肥猪的胴体性状无显著影响,但在日粮中适度添加脱脂米糠可降低苏淮猪猪肉的滴水损失及剪切力,改善苏淮猪猪肉品质,但其背后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脂米糠 苏淮猪 胴体性状 肉品质 PHKG1基因
下载PDF
苏淮猪发酵床养殖试验
16
作者 颜军 朱柳燕 +3 位作者 吴晓敏 马云 李强 漆兴桂 《中国动物保健》 2013年第1期30-32,共3页
苏淮猪是2011年刚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25kg~90kg日增重650g,90kg体重的日龄约175天,料重比3.1∶1,屠宰率72%,背膘厚28.7mm以下,胴体瘦肉率56%以上。在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达到90kg体重需190日龄... 苏淮猪是2011年刚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25kg~90kg日增重650g,90kg体重的日龄约175天,料重比3.1∶1,屠宰率72%,背膘厚28.7mm以下,胴体瘦肉率56%以上。在发酵床养殖条件下,达到90kg体重需190日龄,日增重为565g,屠宰率、背膘厚和胴体瘦肉率差异不显著,而料重比为2.87∶1,节约饲料9%,特别是肌肉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超过正常值40%以上。苏淮猪发酵床养殖效益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发酵床 养殖试验
下载PDF
苏淮猪肉滴水损失相关候选基因突变位点的鉴别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琛 韩萍萍 +10 位作者 王彬彬 张倩 范丽娟 王欢 蒲广 刘航 张总平 牛培培 周娟 黄瑞华 李平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8-345,共8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鉴别影响苏淮猪肉滴水损失的关键基因及位点,为苏淮猪肉品质选育提供重要分子标记。[方法]屠宰301头苏淮猪(胴体重平均为58.67 kg),测定肌肉滴水损失,分析含有胁迫相关蛋白(SAP)结构域的肌肉增强因子2激活基因(MAMSTR)r... [目的]本试验旨在鉴别影响苏淮猪肉滴水损失的关键基因及位点,为苏淮猪肉品质选育提供重要分子标记。[方法]屠宰301头苏淮猪(胴体重平均为58.67 kg),测定肌肉滴水损失,分析含有胁迫相关蛋白(SAP)结构域的肌肉增强因子2激活基因(MAMSTR)rs337473375(C>T)位点、抵抗素基因(RETN)rs327132149(G>A)位点、兰尼定受体基因(RYR1)g.1843C>T位点、磷酸化酶激酶γ1基因(PHKG1)g.8283C>A位点以及一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γ3亚基基因(PRKAG3)p.Arg200Gln位点和p.Ile199Val位点等6个已知影响滴水损失的候选基因功能位点在301头苏淮猪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使用SAS 9.2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上述基因多态性与苏淮猪肌肉滴水损失的关联性。[结果]苏淮猪群体肌肉滴水损失平均为1.83%,变异系数为67.88%。其中,母猪肌肉滴水损失极显著低于阉公猪。5个候选基因的6个功能位点在苏淮猪群体中均存在多态性。其中,MAMSTR基因rs337473375(C>T)位点C、T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0.661和0.339,该位点与猪肉滴水损失极显著关联;RETN基因rs327132149(G>A)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32和0.968,该位点与苏淮猪肉滴水损失无关联;RYR1基因g.1843C>T位点C、T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0.967和0.033,该位点与猪肉滴水损失显著关联,CC型为有利基因型;PHKG1基因g.8283C>A位点在苏淮猪群体中未发现遗传多态性,但我们在该位点前一个碱基处发现新的突变rs697732005(A>G)位点,其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64和0.736,此位点与苏淮猪肉滴水损失显著关联,GG型为有利基因型;PRKAG3基因p.Arg200Gln位点在苏淮猪群体中未检测到多态性,但该基因p.Ile199Val位点有多态性,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34和0.166,且此位点与滴水损失有关联的趋势。[结论]MAMSTR基因rs337473375位点、RYR1基因g.1843C>T位点和PHKG1基因的rs697732005位点是影响苏淮猪肉滴水损失的候选基因位点,可作为降低苏淮猪肉滴水损失的潜在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滴水损失 候选基因 多态性 关联性
下载PDF
苏淮猪BMP7基因3′-UTR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尹杭 杜星 +3 位作者 潘增祥 李强 刘红林 李齐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6-352,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苏淮猪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基因3′-UTR序列特征,以及突变位点多态性与繁殖性状、3′-UTR活性的关系,为解析猪BMP7基因3′-UTR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等技术获得苏淮猪BMP7基因3′-UTR序列...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苏淮猪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基因3′-UTR序列特征,以及突变位点多态性与繁殖性状、3′-UTR活性的关系,为解析猪BMP7基因3′-UTR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等技术获得苏淮猪BMP7基因3′-UTR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池DNA测序筛选苏淮猪BMP7基因3′-UTR上的突变位点,直接测序法对突变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线性模型分析突变位点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的关系;构建突变位点不同等位型BMP7基因3′-UTR报告载体,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突变位点对BMP7基因3′-UTR活性的影响。[结果]获得639 bp的苏淮猪BMP7基因3′-UTR序列,与其他猪种序列的同源性较高;序列中含有AU-富集元件(ARE)和miRNA应答元件(MRE)等经典的顺式作用元件。在苏淮猪BMP7基因3′-UTR序列的273 nt处发现1个A>G突变,命名为c.*273A>G突变。在苏淮猪群体中BMP7基因c.*273A>G位点有3种基因型,其中AA型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关联分析发现该突变位点多态性与初产产仔数显著关联,其中AG型母猪比GG型每胎高0.83头。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发现A等位型3′-UTR报告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高于G等位型,但差异不显著。[结论]BMP7是苏淮猪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BMP7基因 3′-UTR 多态性 繁殖性状
下载PDF
不同水平脱脂米糠部分替代玉米对苏淮猪氧化还原状态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芳芳 李平华 +2 位作者 郑卫江 黄瑞华 姚文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6-635,共10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水平脱脂米糠部分替代玉米对苏淮阉公猪氧化还原状态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21头体重[(62.90±1.12)kg]相近的健康苏淮阉公猪,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水平脱脂米糠部分替代玉米对苏淮阉公猪氧化还原状态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21头体重[(62.90±1.12)kg]相近的健康苏淮阉公猪,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Ⅰ组猪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猪分别以14%和28%的脱脂米糠部分替代基础饲粮中的玉米,并使用豆粕、麸皮和豆油等物质调平基础饲粮与试验饲粮的消化能、粗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预试期10 d,正试期28 d。结果表明:1)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苏淮猪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与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相比,试验Ⅱ组苏淮猪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Ⅲ组苏淮猪血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最高,且与试验Ⅰ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试验Ⅲ组苏淮猪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2)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Ⅲ组苏淮猪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肝脏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3)脱脂米糠部分替代饲粮玉米对苏淮猪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1(CYP7α1)和胆固醇-27α-羟化酶1(CYP27α1)mRNA表达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苏淮猪肝脏3-羟-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2(SREBP⁃2)和清道夫受体BI(SR⁃BI)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此外,试验Ⅲ组苏淮猪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mRNA表达量最低,且与试验Ⅰ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4)将苏淮猪血清TC和LDL⁃C含量分别与血清和肝脏氧化标记物及抗氧化酶做相关性分析表明,同一个体血清TC含量与肝脏GSH含量以及GSH/GSSG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血清LDL⁃C含量与肝脏GSH含量以及GSH/GSSG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脱脂米糠部分替代饲粮中玉米可部分改变苏淮猪血清和肝脏氧化还原相关酶的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胆固醇代谢和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脂米糠 苏淮猪 氧化标记物 抗氧化酶 胆固醇代谢
下载PDF
苏淮猪抗腹泻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联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晨曦 王彬彬 +7 位作者 蒲广 张倩 曹旸 王欢 高琛 牛培培 李平华 黄瑞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49-1457,共9页
【背景】MUC13基因是调控致使仔猪断奶前腹泻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4ac感染的主效基因,该基因上rs319699771位点(G/A突变)能准确鉴别易感和抗性个体,其中GG型是抗腹泻基因型,苏淮猪抗腹泻性能分子选育是通过选留GG型个体来实现。但在选留... 【背景】MUC13基因是调控致使仔猪断奶前腹泻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F4ac感染的主效基因,该基因上rs319699771位点(G/A突变)能准确鉴别易感和抗性个体,其中GG型是抗腹泻基因型,苏淮猪抗腹泻性能分子选育是通过选留GG型个体来实现。但在选留抗腹泻GG型个体时是否会对苏淮猪其它重要经济性状如生长、胴体、肉质产生不利影响尚未明晰。【目的】旨在分析该位点是否与其它性状关联,以确定基于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抗腹泻性能的分子选育是否会对苏淮猪其它经济性状产生不利影响。【方法】以313头体重为87.61±0.54 kg的苏淮育肥猪为试验动物,屠宰测定其胴体和肉质性状,以261头日龄为161.1±0.5 d苏淮后备猪为试验动物,测定其生长、体尺性状,同时采集相应苏淮育肥猪和后备猪群耳组织样提取组织DNA,经过多重PCR反应进行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多态性检测,采用SAS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分析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和苏淮猪肉质、胴体和生长性状的关联性。【结果】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苏淮猪育肥群公、母猪群体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的抗腹泻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95和0.634,抗腹泻优势GG型频率在苏淮猪育肥群公、母群体中分别为0.467和0.373;该位点抗腹泻G等位基因频率在苏淮后备群公、母猪群体分别为0.690和0.705,抗腹泻优势GG型频率在后备群公、母猪群体中分别为0.508和0.480,说明苏淮猪抗腹泻等位基因频率较高,通过分子选育提升苏淮猪抗腹泻GG型频率的可行性强。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多态性与苏淮猪经济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育肥猪群体该位点多态性与胴体、肉质性状均无显著关联(P>0.05),可见在苏淮猪育肥猪群体内加大对抗腹泻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的选育不会影响到苏淮育肥猪的胴体和肉质性状;苏淮后备猪群体该位点多态性与腿臀围指标存在极显著关联(P<0.01),该位点GG型个体腿臀围平均比比AG型个体腿臀围长1.46 cm,比AA型个体腿臀围长3 cm;与日增重和结测体重的关联性分析有关联趋势(P<0.10),GG型个体相较于AA、AG型个体有提升趋势,对于这三个性状来说,有利基因型都是GG型,说明选留该位点GG型进行苏淮后备猪抗腹泻选育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苏淮后备猪生长相关性状。【结论】据此,苏淮猪群体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抗腹泻等位基因频率较高,进行抗腹泻选育的可行性强,同时对于苏淮猪群体,不仅可通过选留提升MUC13基因rs319699771位点GG型频率来提高抗腹泻能力,还能同时实现对苏淮猪群腿臀围、日增重的选育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淮猪 MUC13 基因 抗腹泻 经济性状 关联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