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识苏源熙:比较的比较文学观之建构
1
作者 刘玲华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9年第11期77-87,共11页
美国汉学家苏源熙(Haun Saussy,1960-)教授,现任职于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比较文学系,是近年来活跃在比较文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从学术经历到学术成果,苏源熙一路收获了诸多荣耀,最引人注目之处,来自他在坚守比较... 美国汉学家苏源熙(Haun Saussy,1960-)教授,现任职于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比较文学系,是近年来活跃在比较文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从学术经历到学术成果,苏源熙一路收获了诸多荣耀,最引人注目之处,来自他在坚守比较主题与创新比较范式上的双向兼顾。具体到研究对象上,这种兼顾又显得格外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加哥大学 比较文学观 苏源熙 学术经历 比较文学系 美国汉学家 学术成果
下载PDF
美国的左翼与学院政治——苏源熙教授访谈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晓武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2002年第10期11-13,共3页
在国外,除了我们熟悉的政治和经济理论,文化也是左翼知识分子进行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理论动态》从本期起开设“文化理论”专栏,介绍国外左翼在文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记者就左翼与文化理论的关系问题采访了美国斯坦福大... 在国外,除了我们熟悉的政治和经济理论,文化也是左翼知识分子进行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理论动态》从本期起开设“文化理论”专栏,介绍国外左翼在文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记者就左翼与文化理论的关系问题采访了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系和比较文学系主任苏源熙(Haun Saussy)教授。苏教授介绍了美国左翼和学院政治的一些具体情况,以下是访谈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左翼 学院政治 苏源熙 文化理论
下载PDF
《诗经》与讽寓:论争述评——以余宝琳、张隆溪、苏源熙为中心
3
作者 董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8-71,共4页
余宝琳、张隆溪和苏源熙曾就《诗经》与讽寓问题展开论争。余宝琳着重强调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张隆溪则始终坚持解释学路向,试图以阐释学原则为中西诗学的比较奠定基础;苏源熙则坚持文学理论的自足性,认为在文学比较的终极... 余宝琳、张隆溪和苏源熙曾就《诗经》与讽寓问题展开论争。余宝琳着重强调中国诗学的"民族特性";张隆溪则始终坚持解释学路向,试图以阐释学原则为中西诗学的比较奠定基础;苏源熙则坚持文学理论的自足性,认为在文学比较的终极问题上应尊重文学自身的特性。文章认为学者们对《诗经》与讽寓的解读,明显受到西方主流学术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讽寓 汉学 余宝琳 张隆溪 苏源熙
下载PDF
西方理论建构中国古典诗学模式的困境--论苏源熙《诗序》研究的局限性
4
作者 李宇舒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6-92,共7页
苏源熙的《诗序》研究以大胆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方法,在西方理论背景下探寻了《诗序》对《诗经》的讽寓性阅读模式,以及《诗序》构建中国历史的诗学化方式,拓展了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视野,在予人启发的同时,其研究也呈现出一些局限性:... 苏源熙的《诗序》研究以大胆的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方法,在西方理论背景下探寻了《诗序》对《诗经》的讽寓性阅读模式,以及《诗序》构建中国历史的诗学化方式,拓展了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的视野,在予人启发的同时,其研究也呈现出一些局限性:将“讽寓”“规范性阅读”等西方概念运用于中国古典语境中,与“比兴”“美刺说”相对应,显而易见地造成了术语的混淆与理论的龃龉,不仅损耗了原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中的丰富含义,也掩盖了中国的修辞语言、文学内涵乃至哲学理念的独特性,使之在翻译的转换后,读者更难以触碰语词文化沉积下的原貌,并且未足够彻底地建立一个比较的系统以发掘和表达中西文学的同构性和可译性,而是简单化了中国《诗经》的接受史,论述中也缺少中国文化史与古典哲学的维度,导致其解构阐释呈现出牵强之处。同时,苏源熙仍然使用了他所想要规避的主题化和预设目的的论述方法,没有超越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陷入了新批评与解构主义的自我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源熙 《诗序》 汉学 局限性
下载PDF
“比较的比较文学”——论苏源熙“《诗经》的讽喻解读”
5
作者 王秀香 刘林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67,共11页
美国汉学家苏源熙的《中国美学问题》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和德里达、德曼等人的解构主义,分析《诗经》阐释的践言性与规范性特征,力主“《诗经》的讽喻解读”。这一成果深度挖掘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学批评遗产的阐释潜力,将西方学术传统的“... 美国汉学家苏源熙的《中国美学问题》借助言语行为理论和德里达、德曼等人的解构主义,分析《诗经》阐释的践言性与规范性特征,力主“《诗经》的讽喻解读”。这一成果深度挖掘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学批评遗产的阐释潜力,将西方学术传统的“讽喻解经”转换为中国文学研究的“讽喻解诗”,质疑文化相对主义倾向,通过探索中西诗学共具的讽喻阐释方法来确立“比较的比较文学”的理论依据。《中国美学问题》是中西古典诗学当代互释的代表性成果,但也存有某些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源熙 《中国美学问题》 《诗经》 讽喻 “比较的比较文学”
原文传递
西方范式下的中国古典诗歌阐释——论苏源熙《诗序》汉学研究的启示
6
作者 李宇舒 《理论界》 2023年第6期87-93,共7页
苏源熙的研究以独特的汉学家视角切入中国古典文本,对《诗经》与《诗序》进行了讽寓性解读,论述了中西诗学的可通约性,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阐释了“中国讽寓”与“中国的反讽理论”。苏源熙解构了黑格尔的术语与理论,将其扭转为中国... 苏源熙的研究以独特的汉学家视角切入中国古典文本,对《诗经》与《诗序》进行了讽寓性解读,论述了中西诗学的可通约性,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文本阐释了“中国讽寓”与“中国的反讽理论”。苏源熙解构了黑格尔的术语与理论,将其扭转为中国美学式历史的论述逻辑:中国以非艺术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以非历史的美学呈现了自身的历史。其研究使用了广阔的跨文化与跨学科的视角,具有新颖的启发性,在海外《诗序》研究进程上呈现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源熙 汉学 诗经 诗序 讽寓
原文传递
中华美学精神跨文化阐释的三种方式
7
作者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126,159,共12页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 法国学者朱利安、德国学者卜松山、美国学者苏源熙都对中国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方式却各不相同:朱利安基于中西文化的“间距”,着重揭示中华美学的独特性,属于跨越式的跨文化阐释;卜松山则不仅重视中西美学的差异性,也关注其相似性,是沟通式的跨文化阐释;苏源熙对中国美学问题的解答,解构了中西二元论模式,是互动式的跨文化阐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跨文化阐释 朱利安 卜松山 苏源熙
下载PDF
讽寓:解构批判下的中国观建构是否可能——评苏源熙《中国美学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毅青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3-160,共8页
《中国美学问题》(卞东波译,张强强、朱霞欢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随文标注页码)是美国汉学家苏源熙(HaunSaussy)的成名作,曾获美国比较文学协会雷纳·韦勒克奖,它奠定了苏源熙的学术声誉。
关键词 美学问题 苏源熙 中国观 江苏人民出版社 批判 解构 2009年 比较文学
原文传递
论宇文所安、苏源熙对“诗言志”命题的阐释
9
作者 张欢欢 陈彦辉 《文艺评论》 CSSCI 2015年第12期27-32,共6页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被认为是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海外汉学家在研究中国诗歌和文论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此诗学命题,他们处于不同文化语境和背景,在面对共同问题时所拥有的学术眼光,能够...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被认为是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海外汉学家在研究中国诗歌和文论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此诗学命题,他们处于不同文化语境和背景,在面对共同问题时所拥有的学术眼光,能够为国内学界“诗言志”研究作一异域观照。宇文所安在解读“诗言志”命题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宇文所安 命题 苏源熙 阐释 中国诗歌 诗的本质 文化语境
原文传递
苏源熙:《话语的长城:文化中国历险记》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晓路 《中国学术》 2002年第4期283-289,共7页
关键词 苏源熙 《话语的长城:文化中国历险记》 文化 中国 术语 书评
原文传递
什么是中国美学 被引量:15
11
作者 彭锋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9-116,158,共8页
由于中国美学博大精深,研究者通常很难对它做出简要的概括,以致国外一些重要的百科全书缺乏"中国美学"条目。通过梳理几种有代表性的英文工具书中的"中国美学"条目并结合相关专家的研究,我们可以试着回答什么是中... 由于中国美学博大精深,研究者通常很难对它做出简要的概括,以致国外一些重要的百科全书缺乏"中国美学"条目。通过梳理几种有代表性的英文工具书中的"中国美学"条目并结合相关专家的研究,我们可以试着回答什么是中国美学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百科全书 苏源熙 稻田龟男 叶朗
原文传递
从外部来思考——评ACLA2005年新报告兼谈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隆溪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1,共11页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ACLA)每10年发表一份报告,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现状作一个总结,同时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向.继1995年出版上一份报告之后,今年晚些时候即将出版由耶鲁大学教授苏源熙编写的最新报告,题为"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的比较文学&q...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ACLA)每10年发表一份报告,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现状作一个总结,同时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向.继1995年出版上一份报告之后,今年晚些时候即将出版由耶鲁大学教授苏源熙编写的最新报告,题为"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的比较文学".2004年12月,在美国语言学会(MLA)的年会上,一个特别小组讨论会邀请了3位学者对ACLA新的十年报告作出评论,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琳达·哈奇恩、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乔纳森·卡勒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隆溪.在张隆溪的评论中,他对于苏源熙所赞赏的更新"文学性"观念的认识表示认同,但他更强调了东西方比较研究的潜力.他认为,只要超越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的限制,将视野扩展到真正的全球性的范围,那么东西方比较研究势必结出丰硕的学术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 2005年新报告 苏源熙 东西方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语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危机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源熙 曲慧钰(译)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1年第2期99-104,共6页
本文译自载于美国比较文学学会2014年学科报告中的《比较文学:下一个十年》一文。在文中,苏源熙借用语文学家波洛克的批评指出,源自语文学的现代学术的任务只有在所有民族都得到充分探索之后才能完成。然而,目前比较文学领域发表的论文... 本文译自载于美国比较文学学会2014年学科报告中的《比较文学:下一个十年》一文。在文中,苏源熙借用语文学家波洛克的批评指出,源自语文学的现代学术的任务只有在所有民族都得到充分探索之后才能完成。然而,目前比较文学领域发表的论文和颁发的奖项却集中于英语、法语和德语文学,印证了美国比较文学学会的现代主义和欧洲中心的偏颇。波洛克的批评使比较文学中反复出现的狭隘地方主义危机实例化,由此,苏源熙提出应对策略:招募并奖励那些准备远行的学者,驱逐根深蒂固的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价值体系。在未来的十年里,比较文学学者必须捍卫自己的立场,支持民族语言、整合复杂信息,以及探寻解决现有准则和方法之不足的新途径,以在日渐萎缩的人文学科领域保持学科本身特有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学 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报告 苏源熙 《比较文学:下一个十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