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联对埃及政策的调整及实践(1954—1956)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雪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68-272,共5页
20世纪50年代,美英两国积极策划在中东建立军事集团,以形成针对苏联的封锁线。为了打破西方的围堵,苏联及时调整对埃及政策,积极发展与埃及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打击西方势力。苏联的这一政策转变,对中东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苏联政策 埃及 巴格达条约 阿拉伯国家
下载PDF
国家安全利益是制订对外战略的基点——评抗日战争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尚文 盛昊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6期43-48,共6页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中坚,在抗日战争期间给予中国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对促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对于苏联党和人民所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中坚,在抗日战争期间给予中国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对促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对于苏联党和人民所表现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华政策 蒋介石 抗日战争时期 国家安全利益 对外战略 “北进” 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 日本 “南进”
下载PDF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政策及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田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131-135,共5页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政策中,既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以各种方式支持和援助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加速了日本的失败,同时,其政策中又夹杂着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一定程度上有损于中国的抗战和进步事业。当然。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苏联对华政策 统一战线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评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陆亚玲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2-55,共4页
对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评析 ,应以 194 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94 0年以前 ,苏联对华政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194 0年以后 ,苏联对华政策的实质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苏联对华政策
下载PDF
试评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敏彦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98-105,共8页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其基本方面是积极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但这种支持和援助却始终是以服从苏联本国利益为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只是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其侧重面有所不同。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全力支持中国抗...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其基本方面是积极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但这种支持和援助却始终是以服从苏联本国利益为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只是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其侧重面有所不同。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全力支持中国抗战,并及时提供大量的援助。然而,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在对华政策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已有所表现,这就是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希求以国民党的力量拖住企图东进的日军;苏德战争爆发前后,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民族利己主义倾象日趋严重,为了避免全线出击,腹背受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人民军队 斯大林 共产国际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抗战 苏联对华政策 中国人民 希特勒 抗日战争时期
下载PDF
从中东路问题看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 被引量:2
6
作者 汪谦干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5-70,共6页
从中东路问题看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汪谦干中东铁路①系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协定建造,围绕它风波迭起,战云频涌:它不仅是沙皇政府侵夺中国利权的前哨站,也是俄日远东政策与大陆政策角逐的竞技场。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先后三... 从中东路问题看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汪谦干中东铁路①系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协定建造,围绕它风波迭起,战云频涌:它不仅是沙皇政府侵夺中国利权的前哨站,也是俄日远东政策与大陆政策角逐的竞技场。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先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路 中东铁路 苏联对华政策 苏联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中国政府 北京政府 孙中山 远东共和国 加拉罕
下载PDF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文化政策的调整
7
作者 俞紫梅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赫鲁晓夫执政后,以1958年成立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为契机,开始着力进行文化领域的改革。本文以该委员会解密档案为依据,分析了1958至1962年间苏联在文学、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和图书馆事业等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并简要总结和评述赫鲁... 赫鲁晓夫执政后,以1958年成立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为契机,开始着力进行文化领域的改革。本文以该委员会解密档案为依据,分析了1958至1962年间苏联在文学、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和图书馆事业等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并简要总结和评述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文化政策调整的特点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鲁晓夫 苏联文化政策 调整 特点
下载PDF
试论1937年-1940年苏联的“援华抗日”政策 被引量:1
8
作者 易新涛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9年第5期46-50,共5页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随后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崛起并不断扩张,使苏联被东西夹击的危险与日俱增,苏联对华实施消极的“联华防日”政策。一方面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恢复两国邦交,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另一方面,又谋求与日妥协...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随后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崛起并不断扩张,使苏联被东西夹击的危险与日俱增,苏联对华实施消极的“联华防日”政策。一方面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恢复两国邦交,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另一方面,又谋求与日妥协,破坏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征是,大力支持中国抗击日寇,却拒绝对日作战。本文拟对其“援华抗日”政策及其原因,加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外政策 援华抗日 蒋介石 中国抗战 互不侵犯条约 国民党 国民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日本侵略 莫斯科
下载PDF
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真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8-54,共7页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其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对这种援华政策的性质,在50年代中苏友好之际是给予全盘肯定的,即使对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存在的民族利已主义也不置一词。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步展开深入,同时对...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其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对这种援华政策的性质,在50年代中苏友好之际是给予全盘肯定的,即使对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存在的民族利已主义也不置一词。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步展开深入,同时对苏联援华问题的评论也呈现一种相反的倾向:不仅批评了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确应批评的错误,而且认为抗战初期也存在类似错误。这样大起大落的评论是难以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的。为此,需要我们持一公正客观的态度,本文拟就如何看待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略陈管见,希冀同行指正。一笔者认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是国际主义的。否定论者则认为,苏联此间援华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谈不上什么国际主义。这种观点西方有,国内也不乏其例。曾作为陈纳德“飞虎队”成员之一的杰克·萨姆森,在80年代写的回忆录中就这样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援华 抗战初期 苏联对华政策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斯大林 民族利益 抗战后期 中国共产党 自身利益 民族利己主义
下载PDF
皖南事变与苏联对华政策
10
作者 王真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85,共10页
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骤然激化,苏联对此采取了基本正确的政策,这就是正确判断事变对中国政局走向的影响,把握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的同时,主张中共运用政治手段解决冲突,从而促成国共两党之间矛盾缓解,维系... 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骤然激化,苏联对此采取了基本正确的政策,这就是正确判断事变对中国政局走向的影响,把握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的同时,主张中共运用政治手段解决冲突,从而促成国共两党之间矛盾缓解,维系了中国抗战的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 苏联对华政策 国共关系
下载PDF
从旅大接收问题看苏联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11
作者 王惠宇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3-84,共2页
二战结束后,苏联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确立了其在旅大地区的特殊权益。本文通过对旅大接收过程进行考察分析了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关键词 旅大地区 接收 苏联对华政策 两面性
下载PDF
西安事变前后苏联对国共两党政策的转变
12
作者 王惠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7-171,共5页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1935下半年以后,由于对中国国内政局的进一步认识及苏联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及至西安事变发生,苏联对华政策急转,公开支持国民党,对中共施加压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对华政策重心转到国民党政府方面,力促在中国形成以国民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华政策 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政府
下载PDF
试评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敏彦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63-67,共5页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其基本方面是积极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但这种支持和援助却始终是以服从苏联本国利益为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只是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其侧重面有所不同。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全力支持中国抗...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其基本方面是积极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但这种支持和援助却始终是以服从苏联本国利益为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只是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其侧重面有所不同。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全力支持中国抗战,并及时提供大量的援助。然而,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出于其民族利益的需要,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希求以国民党的力量拖住企图东进的日军;苏德战争爆发前后,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日趋严重,为了避免全线出击,腹背受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政府 苏联对华政策 苏联和共产国际 抗日战争时期 斯大林的民族利己主义 国民党 苏德战争 中国抗战 “武装保卫苏联 苏日中立条约
下载PDF
苏联文艺政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4
作者 陈南先 《韶关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94-97,共4页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来自苏联,从这个创作原则的定义到对它的各种阐释,我国文艺界都深受其影响。尤其是日丹诺夫、马林科夫等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阐释,对我国当年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8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来自苏联,从这个创作原则的定义到对它的各种阐释,我国文艺界都深受其影响。尤其是日丹诺夫、马林科夫等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阐释,对我国当年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8年,毛泽东同志倡导"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后,特别是在1960年第三次全国文代会正式确立了"两结全"创造原则以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始受到冷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原则 苏联文艺政策
下载PDF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及其对苏联外交政策的影响
15
作者 宋永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5-92,共8页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是“二战”期间由于苏联当局谋杀波兰两个享有国际声望的犹太工人领袖埃利希和阿尔特而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外交事件。1941年9月,苏联政府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卫国战争,将羁押两年之久的埃利希和阿尔特释放出...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是“二战”期间由于苏联当局谋杀波兰两个享有国际声望的犹太工人领袖埃利希和阿尔特而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外交事件。1941年9月,苏联政府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卫国战争,将羁押两年之久的埃利希和阿尔特释放出狱,并允诺他们组建国际性的犹太人反希特勒委员会。当发现这一计划威胁到苏联的现行体制时,又将他们打入囹圄,并用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取而代之。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苏联为了维护自己在波兰的长远利益,秘密处死了阿尔特(埃利希此前已自杀)。这一事件在国际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抗议和反苏浪潮,为了平息事端,斯大林不得不派苏联犹太人代表团出使盟国,以修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 犹太人反希特勒委员会 苏联外交政策 美国
下载PDF
抗战前期苏联对华政策与皖南事变的爆发
16
作者 郭秋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87-91,共5页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推行援华抗日的政策。使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以避免日本对苏联的进攻,是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依靠国民党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鲜明特色。苏联为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推行援华抗日的政策。使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以避免日本对苏联的进攻,是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依靠国民党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鲜明特色。苏联为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活动未能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客观上鼓励了蒋介石集团在反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为了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共以斗争求团结政策的执行,从而使中共未能有效地阻止蒋介石集团发动大规模的反共行为。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前期 苏联对华政策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中国共产党 皖南事变
下载PDF
从“自保求和政策”到“和平战略”——谈二战前后苏联对外政策中民族利己主义的膨胀
17
作者 付际红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28-32,共5页
二战前后,苏联通过实施"自保政策"与"和平战略"确保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但同时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也出现了恶性的膨胀发展。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它由侵害周边小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发展为损害盟国的利益、严格... 二战前后,苏联通过实施"自保政策"与"和平战略"确保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但同时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也出现了恶性的膨胀发展。为了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它由侵害周边小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发展为损害盟国的利益、严格控制各盟国。苏联的这些做法影响消极且恶劣。究其原因,一是苏联没有摆正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地位;二是历史因素的影响,吸取苏联的教训,我们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应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前后 苏联对外政策 民族利己主义 侵害近邻 损害盟国
下载PDF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与夭折——从民主(的)集中制到极端集中制的转变
18
作者 黄蓉芳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5-37,48,共4页
文章阐述了列宁所主张的民主 (的 )集中制的内涵 ;从决策角度分析了新经济政策的确立与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分析这一政策的过早终结 ,固然与新经济政策本身产生的问题有关 。
关键词 苏联新经济政策 民主集中制 极端集中制
下载PDF
试论1931~1945年苏联对华政策及其成因
19
作者 王立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6期34-39,共6页
本文认为,在1931—1945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分三个历史阶段,突出表现为两重性的特点,其正义性、进步性是由苏联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其非正义性、非进步性是由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苏共对中共无产阶级性质的怀疑等因素决定的。... 本文认为,在1931—1945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分三个历史阶段,突出表现为两重性的特点,其正义性、进步性是由苏联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其非正义性、非进步性是由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苏共对中共无产阶级性质的怀疑等因素决定的。苏联对华政策的两重性对中国抗日战争既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华政策 国民党政府 “九·一八”事变 中国共产 民族利己主义 进步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帝国主义 正义性 共产国际
下载PDF
论卫国战争前夕苏联对欧洲政策的嬗变及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崔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20-28,共9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固然是德日意法西斯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结果,但也与主要大国的绥靖政策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人们对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多有深刻分析批判,却忽略了苏联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过此种政策推行者的角色。从尊重历史事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固然是德日意法西斯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结果,但也与主要大国的绥靖政策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人们对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多有深刻分析批判,却忽略了苏联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过此种政策推行者的角色。从尊重历史事实,总结经验教训角度考虑,有必要重新审视苏联在卫国战争前夕的外交战略与策略。慕尼黑危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订立——东方战线的构建,是苏联推行绥靖政策的起点——发展——顶点,对世界和平与稳定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外政策 绥靖政策 东方战线 卫国战争 反法西斯 苏联外交政策 希特勒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 未来战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