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山水画中“苔点”的艺术魅力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加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2年第10期38-39,共2页
"苔点"作为山水画的构成要素,在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既能状物达意,丰富画面内涵,又能点睛传神,凸显被衬物的神采风韵,起到强化、突出艺术形象的作用。
关键词 苔点 皴法 意境 空间感 调节与平衡
下载PDF
四点苔蛾蛹期寄生蜂初步观察
2
作者 张贵有 邱少兰 《辽宁林业科技》 1991年第5期41-41,56,共2页
四点苔蛾[Lithosia quadra(L.)]是红松的食叶害虫,在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的红松人工林内,常常造成一定的为害。为了探讨寄生蜂对此虫的抑制作用,笔者于1979~1982年,对四点苔蛾蛹期5种姬蜂的发生、消长、寄生情况,进行了观察,现初报... 四点苔蛾[Lithosia quadra(L.)]是红松的食叶害虫,在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的红松人工林内,常常造成一定的为害。为了探讨寄生蜂对此虫的抑制作用,笔者于1979~1982年,对四点苔蛾蛹期5种姬蜂的发生、消长、寄生情况,进行了观察,现初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期 寄生蜂 天敌 红松
下载PDF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基本点苔方式探讨
3
作者 郝亦均 《黄河之声》 2015年第23期108-108,共1页
山水画是中国国画的一个主要种类,其起源时间说法较多,但已经不能确切的考证,但仅从现存最早的《游春图》(隋代展子虔)来看,山水画的发展也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了。在这段时间当中,山水画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技法都在不断的演变,其... 山水画是中国国画的一个主要种类,其起源时间说法较多,但已经不能确切的考证,但仅从现存最早的《游春图》(隋代展子虔)来看,山水画的发展也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了。在这段时间当中,山水画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技法都在不断的演变,其中点苔作为一种山水画中较为特殊的创作技法,它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历来被画家所重视。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学习与绘画经验,主要就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几种基本点苔方式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传统山水画的继承、创作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山水画 方式
下载PDF
论点苔作为中国绘画语言存在的必然性
4
作者 张东芳 《艺术探索》 2007年第4期94-94,共1页
文章论述了点苔产生的原因,并用中西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苔点虽然是个微小的绘画符号,但是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在现代的绘画中,点苔也应该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 音乐美感
下载PDF
传统山水画点苔的基本方式
5
作者 毕振存 《文教资料》 2013年第5期63-64,共2页
传统山水画中点苔作为山水画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伴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而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点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画面中采用不同的方式点于不同的部位可达到不同的画面效果。本文主要从传统山水画点苔的基本... 传统山水画中点苔作为山水画构成的重要组成元素,伴随着山水画的发展而演变。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点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画面中采用不同的方式点于不同的部位可达到不同的画面效果。本文主要从传统山水画点苔的基本方式对其进行了阐述,在传统山水画作品中点苔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根据画面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笔法、不同形态的点法,多此一点便多一分生机、多一分韵味,使画面形成新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方式
下载PDF
盆景点苔
6
作者 吴祖权 《花木盆景(下半月)》 2001年第3期16-16,共1页
盆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她与中国传统诗词、书法、绘画艺术存在着丰富的内在联系,因而被人们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同时它们还存在着制作技法上的相仿。中国画在技法上分勾、皴、染、点,其中"点&qu... 盆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她与中国传统诗词、书法、绘画艺术存在着丰富的内在联系,因而被人们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同时它们还存在着制作技法上的相仿。中国画在技法上分勾、皴、染、点,其中"点"在盆景制作中即为点苔,而在盆景中适当点缀些青苔,能更加突出盆景的幽邃,得到古朴雅致的独特艺术效果。青苔是一种生长在阴湿地方的苔藓植物,靠孢子传播再生,青苔装点盆景分下列步骤:1.选择青苔片。在野外采撷青苔片,注意片子越大越好,色彩一般淡绿色为佳。2.除去盆景盆中的杂草、松土,平成理想的面(根据需要可以将盆土陇成丘壑状,制成平原状、坡状等)。3.将采撷的青苔象铺地毯一样铺在设计好的这些面上,注意搭结处要重叠有余,再用剪子剪掉多余部分,使其衔接整齐。4.喷水润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景
下载PDF
中国画中的点苔技法与审美研究
7
作者 马银辉 《包装世界》 2022年第10期37-39,共3页
中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其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在绘画技法方面也在不断地改进与优化。点苔是中国画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基本技法,简单来讲就是小水滴或者水痕,在绘画的过程中使用毛笔的中锋从上而下点到纸上,仿佛蜻... 中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其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在绘画技法方面也在不断地改进与优化。点苔是中国画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基本技法,简单来讲就是小水滴或者水痕,在绘画的过程中使用毛笔的中锋从上而下点到纸上,仿佛蜻蜓点水一般。点是形成线与面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点苔在中国画创作中也被称为最基本的绘画技巧。基于此,本文先对中国画中点苔的历史渊源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点苔在中国画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所体现出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技法 应用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论中国画点苔的技法应用与审美特征
8
作者 刘征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技法 审美特征
下载PDF
从《寒雀图》看中国花鸟画点苔技法的萌芽
9
作者 周江南 《收藏与投资》 2022年第4期11-13,共3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寒雀图》的细读分析,探索中国花鸟画中点苔技法的萌芽,并结合五代、北宋山水画中点苔、点叶技法的状态研究,试图分析其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以期对中国画中点苔技法的本源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寒雀图》 花鸟画 山水画
下载PDF
中国画中点苔的技法应用与审美特征
10
作者 白欣艳 《河北画报》 2020年第18期63-64,共2页
论文围绕中国画技法的运用及审美展开论述,分析探讨点苔这一技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情况。论文对点苔这一传统笔墨技法的渊源、作用、内涵及其风格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论文阐述点苔技法在中国画中的审美特征,充分凸显点苔技法之妙,... 论文围绕中国画技法的运用及审美展开论述,分析探讨点苔这一技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情况。论文对点苔这一传统笔墨技法的渊源、作用、内涵及其风格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论文阐述点苔技法在中国画中的审美特征,充分凸显点苔技法之妙,希望为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技法应用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论梁书国画作品的造型特点及笔墨特征
11
作者 邹昌锋 陈汉杰 康志群 《艺术科技》 2014年第11期27-28,共2页
1绪论1.1选题背景和依据2012年5月29日,江西画派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南昌召开,江西画派研究会是由江西画院发起,经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一个区域性学术团体。江西省文化厅推出"江西画派"这一概念,为的是使之成... 1绪论1.1选题背景和依据2012年5月29日,江西画派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南昌召开,江西画派研究会是由江西画院发起,经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一个区域性学术团体。江西省文化厅推出"江西画派"这一概念,为的是使之成为一张地区性名片,带动江西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江西省艺术界的全体同仁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加大对近现代江西画坛名家的研究力度,使更多的江西画家能为国人所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书 选题背景 用墨 造型特 学术团体 整幅画面 画中 淡墨 文化中心
下载PDF
试论“点”在山水画中的意蕴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厂元 《美术大观》 2006年第8期130-131,共2页
  点,是本土"点"文化的表现空间,展示的是毛笔的传统技法和"点"的自我心境.中国画"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状物",更重要的是"达意".其技法在刚、柔、劲、健、毛、涩、枯、润、干、湿...   点,是本土"点"文化的表现空间,展示的是毛笔的传统技法和"点"的自我心境.中国画"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状物",更重要的是"达意".其技法在刚、柔、劲、健、毛、涩、枯、润、干、湿、大、小、浓、淡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物象 中国画技法 画面 山水画家 山水画技法 毛笔
下载PDF
“点”之所需,为意而动——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点”
13
作者 李一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5年第9期47-48,共2页
“点”作为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或作为某种寄意的载体,其表现的内容是丰富的,尤其在山水画领域体现得更为直观。
关键词 领域 山水画 中国画笔墨 山石 《梦幻居画学简明》 画法 淡墨 石涛 郑绩 焦墨
下载PDF
点:奇妙的绘画符号──谈山水画中“点”的运用
14
作者 黄墨林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17-20,共4页
点:奇妙的绘画符号──谈山水画中“点”的运用黄墨林中国画的精髓是笔墨,而笔墨又是通过点、线、面(大面积墨块)的形态表现出来,构成千姿百态的画面,既描绘了客观对象,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以达到神似的最高境界。中国画的绘画... 点:奇妙的绘画符号──谈山水画中“点”的运用黄墨林中国画的精髓是笔墨,而笔墨又是通过点、线、面(大面积墨块)的形态表现出来,构成千姿百态的画面,既描绘了客观对象,又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以达到神似的最高境界。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总是以点、线唱主角,特别是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墨法 米友仁 中国绘画史 工具材料 生宣纸 范宽 意象造型 春山瑞松图 马牙皴
下载PDF
景德镇历代釉里红和“填红”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福康 张浦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6年第2期1-7,共7页
永乐、夏德及雍正朝所制的带有红三鱼、红三果或红莲织装饰的白瓷通常都称为釉里红。科学检测的结果表明,这种类型的装饰系用“填红”法制成而不是用釉下彩绘法制成,其图案有凸起感,两种不同的装饰工艺产生不同的艺术外观、显微织构... 永乐、夏德及雍正朝所制的带有红三鱼、红三果或红莲织装饰的白瓷通常都称为釉里红。科学检测的结果表明,这种类型的装饰系用“填红”法制成而不是用釉下彩绘法制成,其图案有凸起感,两种不同的装饰工艺产生不同的艺术外观、显微织构和化学组成。作者对此了系统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釉里红 填红 铜红釉 苔点绿
下载PDF
江南美景画中游——读董源《夏山图》
16
作者 温泉沁 《美术大观》 2011年第8期48-48,共1页
董源作为"南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追求的构图平远开阔、线条含蓄内敛、风貌清新自然,正合乎了文人画所崇尚的境界。本文以《夏山图》为切入点,对董源作品从线条、光感、苔点、时空感四个方面作出了... 董源作为"南宗"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追求的构图平远开阔、线条含蓄内敛、风貌清新自然,正合乎了文人画所崇尚的境界。本文以《夏山图》为切入点,对董源作品从线条、光感、苔点、时空感四个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山图 线条 光线 苔点 空间塑造
下载PDF
范扬的画
17
作者 徐聚一 《书画世界》 2005年第4期20-27,共8页
范扬,1955年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市.1978年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1982年毕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大型画展,并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多家展馆收藏... 范扬,1955年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市.1978年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1982年毕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大型画展,并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多家展馆收藏.代表作有<支前><皖南组画>,出版有<水浒人物全图><范扬画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扬 线条 国画技法 苔点 山水画
下载PDF
点苔技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发展和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彦 《艺术教育》 2015年第4期77-78,共2页
历朝历代的山水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由于受山水启发及审美趣味的不断追求和变化,创造了各种风格的点苔方法,点苔技法在画面中的运用越来越丰富、重要,成为山水画必不可少的笔墨... 历朝历代的山水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由于受山水启发及审美趣味的不断追求和变化,创造了各种风格的点苔方法,点苔技法在画面中的运用越来越丰富、重要,成为山水画必不可少的笔墨语言之一。点苔既是具象的,可以是远树、杂草及岩石上各种附着物,又可以是抽象的。点苔恰到好处可增加坡石的厚度和层次、丰富笔墨变化,可提起画幅的精神,如美女簪花,倍增妍丽。点是中国画最简单、最基本、最抽象,也是最复杂的艺术语言符号之一,蕴含着变化无穷的艺术表现力和无限丰富的审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墨语言 历史脉络
原文传递
艺兰斋藏书画选
19
作者 丁蔚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梅花岭下史可法墓前,一幅巨型梅花帐刻漆螺钿落地屏气势壮观,长歌如诉,这就是“扬州八怪”汪士慎著名的“汪梅”了。这位汪伦后人,半生踏歌江城,清高狂傲,他梅花屏上的繁枝梅花,在南北...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扬州梅花岭下史可法墓前,一幅巨型梅花帐刻漆螺钿落地屏气势壮观,长歌如诉,这就是“扬州八怪”汪士慎著名的“汪梅”了。这位汪伦后人,半生踏歌江城,清高狂傲,他梅花屏上的繁枝梅花,在南北枝头次第开放,“横枝大干走龙虬,万蕊千花心手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士慎 巢林 扬州八怪 墨梅 忆山 皎然 野梅 汪伦 如玉
下载PDF
从眼中之梅到心中之梅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惠 和俊堂 《美术之友》 2005年第3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墨梅 线描 传统水墨画 取法乎上 勾勒法 扬无咎 层叠冰绡图 羊毫笔 东观余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