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半干旱矿区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
16
1
作者
王东丽
刘阳
+6 位作者
郭莹莹
谢伟
郭建军
汤国水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585-4593,共9页
种植苜蓿恢复模式在半干旱矿区植被恢复中占重要地位。为掌握其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选择恢复年限分别为2 a、4 a、6 a和10 a(M2、M4、M6和M10)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层采样与室内测定,依据颗粒体积分形理论,...
种植苜蓿恢复模式在半干旱矿区植被恢复中占重要地位。为掌握其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选择恢复年限分别为2 a、4 a、6 a和10 a(M2、M4、M6和M10)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层采样与室内测定,依据颗粒体积分形理论,研究了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及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各粒径含量以砂粒为主,粉粒次之,粘粒最少;随着苜蓿恢复过程,粘粒与粉粒含量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在M4阶段达到最佳,砂粒反之。土壤分形维数变化在2.09—2.57,在苜蓿恢复过程中先增大后减小,在M4阶段达到最大。土壤分形维数与粘粒、粉粒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砂粒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土壤分形维数与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pH值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半干旱矿区排土场采用苜蓿恢复模式,可用土壤分形维数表征土壤特性,应重视恢复年限的调控,适时进行适宜的利用与改造,确保矿区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矿区
排土场
苜蓿恢复
颗粒组成
分形维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苜蓿恢复地土壤种子库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
8
2
作者
谢伟
钱晓彤
+3 位作者
王东丽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37,共9页
苜蓿种植模式在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为掌握其恢复效益及时效性,以排土场种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6年和10年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表示为M2、M4、M6、M10),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苜蓿恢复过...
苜蓿种植模式在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为掌握其恢复效益及时效性,以排土场种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6年和10年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表示为M2、M4、M6、M10),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共8种植物,分属禾本科、菊科、藜科、豆科4科8属,以豆科和一年生植物为主;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M4阶段最优;土壤种子库密度变化在459.68~3900.72粒/m^2,在M4阶段显著高于在M10阶段;不同苜蓿种植年限间土壤种子库相似性系数较高,在0.44~0.80之间。研究区排土场苜蓿恢复模式下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壤种子库,可为植被恢复提供种源,但物种较贫乏。苜蓿恢复4年后,群落开始发生衰退,可考虑通过人工引进区域稳定生态系统优势种种子,增加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亦可考虑进行更新、改造及利用,确保排土场恢复生态系统的效益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生态重建
苜蓿恢复
模式
土壤种子库
演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半干旱矿区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
16
1
作者
王东丽
刘阳
郭莹莹
谢伟
郭建军
汤国水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机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神东天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研究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4585-4593,共9页
基金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计划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1701024)
辽宁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项目(2019)。
文摘
种植苜蓿恢复模式在半干旱矿区植被恢复中占重要地位。为掌握其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选择恢复年限分别为2 a、4 a、6 a和10 a(M2、M4、M6和M10)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层采样与室内测定,依据颗粒体积分形理论,研究了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及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各粒径含量以砂粒为主,粉粒次之,粘粒最少;随着苜蓿恢复过程,粘粒与粉粒含量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在M4阶段达到最佳,砂粒反之。土壤分形维数变化在2.09—2.57,在苜蓿恢复过程中先增大后减小,在M4阶段达到最大。土壤分形维数与粘粒、粉粒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砂粒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土壤分形维数与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pH值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半干旱矿区排土场采用苜蓿恢复模式,可用土壤分形维数表征土壤特性,应重视恢复年限的调控,适时进行适宜的利用与改造,确保矿区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半干旱矿区
排土场
苜蓿恢复
颗粒组成
分形维数
Keywords
semi-arid mining areas
dump
recovery of M.Sativa
particle composition
fractal dimension
分类号
S152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苜蓿恢复地土壤种子库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
8
2
作者
谢伟
钱晓彤
王东丽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机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神东天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研究院
出处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37,共9页
基金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计划项目“内蒙古矿区中蒙草药生态有机培植技术研发及示范基地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内蒙古西部矿区生物修复与生态重建技术耦合及应用”(201701024)
辽宁省自然资源科技创新项目“辽西矿区土壤基质改良与生物修复技术及应用研究”。
文摘
苜蓿种植模式在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方面具有众多优势,为掌握其恢复效益及时效性,以排土场种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6年和10年的苜蓿种植地为研究对象(分别表示为M2、M4、M6、M10),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法,研究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共8种植物,分属禾本科、菊科、藜科、豆科4科8属,以豆科和一年生植物为主;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M4阶段最优;土壤种子库密度变化在459.68~3900.72粒/m^2,在M4阶段显著高于在M10阶段;不同苜蓿种植年限间土壤种子库相似性系数较高,在0.44~0.80之间。研究区排土场苜蓿恢复模式下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壤种子库,可为植被恢复提供种源,但物种较贫乏。苜蓿恢复4年后,群落开始发生衰退,可考虑通过人工引进区域稳定生态系统优势种种子,增加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亦可考虑进行更新、改造及利用,确保排土场恢复生态系统的效益与可持续性。
关键词
排土场生态重建
苜蓿恢复
模式
土壤种子库
演变
Keywords
dump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recovery mode of Medicago sativa
soil seed bank
evolution
分类号
S154.4 [农业科学—土壤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半干旱矿区排土场苜蓿恢复过程中土壤颗粒分形的演变特征
王东丽
刘阳
郭莹莹
谢伟
郭建军
汤国水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鄂尔多斯矿区排土场苜蓿恢复地土壤种子库的演变特征
谢伟
钱晓彤
王东丽
赵晓亮
连昭
于百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