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洪建 李芳红 +4 位作者 史健 呼天明 程积民 钱永华 焦锋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0-1316,共7页
近期发现了陕西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一种苜蓿茎点霉叶斑病,为了准确鉴定该病害,开展了一系列病原鉴定试验。病叶片典型症状为叶尖上的深褐色斑点融合扩大呈"轮纹状"病斑;病原物的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圆柱形,无隔单胞,... 近期发现了陕西省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一种苜蓿茎点霉叶斑病,为了准确鉴定该病害,开展了一系列病原鉴定试验。病叶片典型症状为叶尖上的深褐色斑点融合扩大呈"轮纹状"病斑;病原物的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圆柱形,无隔单胞,大小为7×1.25μm;以病原菌rDNA-ITS(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的分析表明,病原菌与Phoma medicaginis var.Medicaginis(DQ109960)亲缘关系最近,NJ法中的相似性达到99%,UPGMA法中的相似性为98%;离体叶片接种验证病原菌具有致病性,结果表明: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 var.Medicagin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病原菌 RDNA-ITS 苜蓿茎点霉 离体叶片接种
下载PDF
苜蓿茎点霉对紫花苜蓿光合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樊秦 李彦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苜蓿茎点霉侵染紫花苜蓿后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采用植物生长室盆栽法,利用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研究苜蓿茎点霉对紫花苜蓿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侵染第27天外,苜蓿茎点霉使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 苜蓿茎点霉侵染紫花苜蓿后严重影响其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采用植物生长室盆栽法,利用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研究苜蓿茎点霉对紫花苜蓿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侵染第27天外,苜蓿茎点霉使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对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在侵染前期影响不大。在侵染至23d,紫花苜蓿叶片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显著降低。光补偿点(LCP)、CO2补偿点(CCP)和羧化效率(CE)降低。表明苜蓿茎点霉通过降低紫花苜蓿叶片中光合电子传递率捕获效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和羧化效率(CE),而产生光抑制,使CO2的同化作用降低,影响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苜蓿茎点霉 叶绿素荧光 光合响应曲线 CO2响应曲线
下载PDF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3 位作者 王生荣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8-166,共9页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H)85%以下不萌发,在水滴中萌发好。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min)和44℃(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不同苜蓿种质材料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2 位作者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2-657,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苜蓿材料(Medicago Sativa)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对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为了明确不同苜蓿材料(Medicago Sativa)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对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材料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各材料间病情指数(4.28-51.65)变化较大,其中抗病性最强的是来自内蒙的‘敖汉苜蓿’,感病性最强的是来自陕西的‘陕西苜蓿’,中抗材料有10份。接菌前,各材料间CAT,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PAL活性差异不显著;接菌后,3种酶活性均比接菌前有所升高,CAT和PAL呈先增后减的趋势,SOD活性呈依次递减趋势;同一材料在接菌后第4,8,12天3种酶活性也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抗病性 酶活性
下载PDF
AM真菌对紫花苜蓿茎点霉叶斑病及豌豆蚜为害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应德 段廷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4-1221,共8页
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叶斑病和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中重要的病虫害,在自然条件下常混合发生。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植物材料,探究接种AM真菌后,紫花苜蓿被苜蓿茎点霉侵染时,植物自身的... 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叶斑病和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中重要的病虫害,在自然条件下常混合发生。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植物材料,探究接种AM真菌后,紫花苜蓿被苜蓿茎点霉侵染时,植物自身的防御机制,以及对后续豌豆蚜为害的影响,以期明确AM真菌对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AM真菌可显著降低植株茎点霉叶斑病病情指数(P<0.05);AM真菌促进了紫花苜蓿生长(P<0.05),改变了植株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植物激素信号物质(水杨酸(SA))含量(P<0.05);病原菌侵染会诱导植物抗氧化防御系统活性增强,包括过氧化物酶(POD)、SOD、CAT和多酚氧化酶(PPO)(P<0.05),从而增加植物对后续虫害的抗性;AM真菌在植物受到病原菌胁迫时会发挥积极作用,显著提高植株的SOD和CAT活性(P<0.05),有效抑制病原菌侵染对植株造成的危害;而蚜虫为害则进一步加重了植物受到的损害,抑制了AM真菌对植物抗病性的正向调控。研究结果对于利用AM真菌促进紫花苜蓿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具有积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AM真菌 苜蓿茎点霉 豌豆蚜
原文传递
新疆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窦晓丽 胡文静 +2 位作者 刘凡 林彩英 李克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63-1870,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P.medicaginis(... 【目的】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P.medicaginis(代表菌株PM-1)7 d,培养S.vesicarium(代表菌株SV-1)5 d,观察菌落及菌丝生长状况,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2种病原菌菌落直径大小,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各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菌株PM-1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8种碳源和12种氮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最适培养基是GPA和PSA,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最佳氮源是L-谷氨酰胺,菌落直径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5~3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致死温度55℃;24 h持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菌株SV-1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8种碳源和12种氮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最适培养基是GPA,最佳碳源是菊糖,最佳氮源是L-谷氨酰胺,菌落直径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5~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致死温度60℃;不同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苜蓿茎点霉代表菌株PM-1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GPA或PSA培养基,24 h持续光照,碳、氮源为麦芽糖和L-谷氨酰胺。囊状匍柄霉代表菌株SV-1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GPA培养基,碳、氮源为菊糖和L-谷氨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苜蓿匍柄叶斑病 苜蓿茎点霉 囊状匍柄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河北沧州地区优良高产抗病苜蓿品种的筛选
7
作者 罗庭 张梨梨 +3 位作者 刘振宇 曹选莉 喻军强 李彦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2-715,共14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河北沧州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病品种,分别于2018、2019和2020年9月调查32个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病害发病率,并测定草产量,评价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苜蓿产量和病害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沧州地区... 为筛选出适宜在河北沧州地区推广种植的高产抗病品种,分别于2018、2019和2020年9月调查32个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病害发病率,并测定草产量,评价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分析苜蓿产量和病害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沧州地区主要发生5种苜蓿病害,分别是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Phoma medicaginis)、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苜蓿尾孢叶斑病(Cercospora medicaginis)、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和苜蓿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较高,最高可达73.22%、86.67%和91.67%;所有品种对田间调查到的病害均具有一定的抗性,其中,‘敖汉苜蓿’、‘中苜3号’和‘陇东苜蓿’对上述5种病害均表现为高抗。32个苜蓿品种草产量为1.28~4.53 t·hm^(-2),‘新牧4号’最高,‘陇东苜蓿’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发病率与‘皇冠’和‘骑士T’的草产量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显著负相关(P<0.05);苜蓿褐斑病的发病率与‘甘农4号’和‘新牧4号’的草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负相关;苜蓿炭疽病的发病率与‘冲击波’的草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显著负相关,在2020年极显著负相关;苜蓿尾孢叶斑病的发病率与‘中苜1号’和‘甘农4号’的草产量在2020年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敖汉苜蓿’、‘中苜3号’、‘皇冠’、‘新牧4号’和‘甘农4号’较好,推荐在当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 苜蓿炭疽病 苜蓿尾孢叶斑病 苜蓿锈病 苜蓿褐斑病 抗病性 草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