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北若尔盖地块的存在及其在汶川地震中的作用不应忽视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庆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67-168,共2页
提出一种见解:即如国内有的学者指出的,在龙门山之西,鲜水河之东存在一个刚硬地块——若尔盖地块。而正是川滇地块与若尔盖地块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块的相互运动和作用才引发了汶川地震。由此,还提出对这几个地块今后的动态和形变监测应予... 提出一种见解:即如国内有的学者指出的,在龙门山之西,鲜水河之东存在一个刚硬地块——若尔盖地块。而正是川滇地块与若尔盖地块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块的相互运动和作用才引发了汶川地震。由此,还提出对这几个地块今后的动态和形变监测应予重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若尔盖地块 发震构造 动态监测 相互作用
下载PDF
若尔盖地块震旦系—志留系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爱平 王国芝 刘树根 《四川地质学报》 2007年第3期153-156,共4页
对若尔盖地块震旦系—志留系中黏土矿物进行了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震旦系至志留系中伊利石结晶度0.25<IC<0.42,伊/蒙混层比普遍小于15%,富集高岭石而普遍缺失绿泥石。志留系达低级近变质带阶段,寒武系和震旦系普遍达到高级近变... 对若尔盖地块震旦系—志留系中黏土矿物进行了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震旦系至志留系中伊利石结晶度0.25<IC<0.42,伊/蒙混层比普遍小于15%,富集高岭石而普遍缺失绿泥石。志留系达低级近变质带阶段,寒武系和震旦系普遍达到高级近变质带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伊利石结晶度 极低级变质作用 若尔盖地块
下载PDF
若尔盖地块三叠系泥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背景 被引量:1
3
作者 孟伟 李巨初 刘树根 《四川地质学报》 2007年第1期2-6,共5页
研究了若尔盖地区三叠系泥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三叠系各地层样品中轻稀土显著富集,重稀土变化平缓,稀土总量为173.41×10^-6~238.46×10^-6,其变化不大。稀土含量与中国东部泥质岩相比差别不大。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研究了若尔盖地区三叠系泥质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三叠系各地层样品中轻稀土显著富集,重稀土变化平缓,稀土总量为173.41×10^-6~238.46×10^-6,其变化不大。稀土含量与中国东部泥质岩相比差别不大。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本区三叠系物源为大陆岛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泥质岩 三叠系 若尔盖地块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中生代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11 位作者 Peter J.J.Kamp 冉波 李金玺 邓宾 王国芝 Ganqing XU Martin Daniík 杨迪 王自剑 李祥辉 刘顺 李巨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8,共28页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量沙漠沉积和膏盐沉积。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过程的理解,也将引发对青藏高原形成机制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其气候-环境-资源效应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隆升剥蚀 沉积记录 地壳加厚 中生代 古高原 若尔盖地块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