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届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系列报道之二十五 重庆市天主教若瑟堂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探索
1
作者 李映秋 梁苏杰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2-93,共2页
重庆市天主教若瑟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若瑟堂巷1号,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是重庆历史悠久、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年教堂。近年来,天主教若瑟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 重庆市天主教若瑟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若瑟堂巷1号,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是重庆历史悠久、具有中国特色的百年教堂。近年来,天主教若瑟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我国天主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天主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神学思想建设、礼仪和文化实践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取得实效。2022年,天主教若瑟堂被评为“首届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神学思想建设 天主教中国化 重庆市渝中区 光绪十九年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从马若瑟《赵氏孤儿》译本看中国传统戏剧海外传播 被引量:1
2
作者 庞庆 吕世生 《国际汉学》 CSSCI 2023年第3期35-41,155,共8页
18世纪前期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戏曲文本由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以“删曲留白”的方式译为法文,由此开启了中国戏曲西传的历史进程。然而进入西方文化的《赵氏孤儿》却经历了种种变形,这引发了学界的文化焦虑:一方面我们因中国文化得... 18世纪前期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戏曲文本由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以“删曲留白”的方式译为法文,由此开启了中国戏曲西传的历史进程。然而进入西方文化的《赵氏孤儿》却经历了种种变形,这引发了学界的文化焦虑:一方面我们因中国文化得以进入西方文化而欣喜万分,另一方面却又为其遭到扭曲而心生不悦。本文拟聚焦这一问题,阐释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理想与现实这一矛盾的深层原因,为当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战略提供理论解释,并从原文本和目标语接受两个维度切入,将中国戏曲的不可译性及目标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纳入分析过程,进而论证中国传统戏剧海外传播受到的现实制约及达成理想的可行路径,同时指出戏曲外译不应该囿于忠实翻译观,而要认清其目标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中国传统戏剧 若瑟 《赵氏孤儿》 不可译性 忠实
下载PDF
18世纪法国传教士汉学家对《诗经》的译介与研究——以马若瑟、白晋、韩国英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钱林森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9,共10页
中国古典诗歌西传法国和欧洲,得益于18世纪知识渊博、汉学水平、文学造诣俱佳的传教士汉学家率先译介与引进。本文仅以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Marie de Prémare,1666-1735)、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韩国英(Pierre-Ma... 中国古典诗歌西传法国和欧洲,得益于18世纪知识渊博、汉学水平、文学造诣俱佳的传教士汉学家率先译介与引进。本文仅以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Marie de Prémare,1666-1735)、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韩国英(Pierre-Martial Cibot,1727-1780)神父译介《诗经》为例,对其诗译文本进行举证考析、解读,便可见出,《诗经》西渐法国(欧洲)初期,如何受制于译介者的传教布道的宗旨而形成其诗译的成败得失,以及中国诗歌(文学)西传法国和欧洲旅程中如何伴随18世纪传教士汉学的生成、发展而发展的某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汉学家 若瑟 白晋 韩国英 《诗经》
下载PDF
试述澳门圣若瑟修院在遣使会管理时期(1784-1856年)的发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叶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8-94,共7页
澳门圣若瑟修院由耶稣会于1728年创办,1784年由葡国与法国遣使会合作复办。在19世纪20年代之后,深受澳门政治形势的影响,至1856年结束了遣使会管理时期。在这个时期担任老师等职位的共有23位,开设的课程有哲学、宗教、修辞、数学、阅读... 澳门圣若瑟修院由耶稣会于1728年创办,1784年由葡国与法国遣使会合作复办。在19世纪20年代之后,深受澳门政治形势的影响,至1856年结束了遣使会管理时期。在这个时期担任老师等职位的共有23位,开设的课程有哲学、宗教、修辞、数学、阅读、书写、计算、葡文、拉丁文、英文、法文、中文、音乐等。培养的学生,目前所知的有19人之多。并有江沙维等一批师生从事汉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瑟修院 遣使会 澳门 清史
下载PDF
清初索隐派传教士马若瑟的三一论与跨文化诠释——以《三一三》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肖清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119,共7页
三一论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与思想之一。清初索隐派传教士马若瑟对三一论的理解,与明末以来有关基督教三一论的论述保持一致,均使用了奥古斯丁三一论传统。但与之前耶稣会士不同的是,马若瑟除了尝试使用三一论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之外... 三一论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与思想之一。清初索隐派传教士马若瑟对三一论的理解,与明末以来有关基督教三一论的论述保持一致,均使用了奥古斯丁三一论传统。但与之前耶稣会士不同的是,马若瑟除了尝试使用三一论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家经典之外,尤其关注道家经典。马若瑟还以西方基督教三一论来对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进行批判与改造。在翻译与诠释之时,马若瑟注重进行中西经典互证,从而在恢复经典原义的基础上尝试新的诠释。马若瑟索隐式的解经方式可被视作基督教本土化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汉语基督教神学之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隐派 若瑟 《三一三》 诠释学
下载PDF
马若瑟语言研究代表作《汉语札记》之版本流变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8-123,共6页
法国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的汉语研究代表作Notitia Linguae Sinicae(《汉语札记》,1728)是世界上第一部同时介绍官话白话和文言的语法著作,被誉为西洋汉语语法研究源头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西方汉语研究史和西方汉学史都产生了深刻影... 法国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的汉语研究代表作Notitia Linguae Sinicae(《汉语札记》,1728)是世界上第一部同时介绍官话白话和文言的语法著作,被誉为西洋汉语语法研究源头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西方汉语研究史和西方汉学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以往针对该书的研究往往借助于英译本,没有或很少对该书的原始手稿及拉丁文刊本、英译本进行细致的文本史考察,在研究的准确性和材料的权威性方面有一定欠缺。本文利用欧藏《汉语札记》的几份原始手稿,力图梳理与这部作品相关的基本史实,建立传本之间的谱系关系,初步解决了该书版本学上的几个重要疑点,厘清了该书版本的传承流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若瑟 《汉语札记》 手稿 版本流变
下载PDF
寓教于乐:天主教圣经戏剧《古圣若瑟白话演义》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黎子鹏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共26页
民国时期,在华的天主教印书馆出版了一批依据圣经故事改编的戏剧作品,其形式多样,有中国本土多种传统曲艺,也有现代话剧.这批剧作多次重版,部分还在重要节庆搬上舞台演出.戏剧对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影响颇为深远,但至今仍鲜为学界关注... 民国时期,在华的天主教印书馆出版了一批依据圣经故事改编的戏剧作品,其形式多样,有中国本土多种传统曲艺,也有现代话剧.这批剧作多次重版,部分还在重要节庆搬上舞台演出.戏剧对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影响颇为深远,但至今仍鲜为学界关注.本文以武国栋的《古圣若瑟白话演义》(1925)为个案,从人物冲突、若瑟形象、神学解读、道德教化、诙谐效果等方面,考察剧作者对圣经的改编策略.《古圣若瑟白话演义》的“演义”力求把“教”与“乐”的张力加以调和,除了强调其神学及道德教化的意义,亦在剧本写作上尽力追求文学性,以符合戏剧本身的要求,也刻意营造了诙谐效果,把信徒身心的消遣和宗教的潜移默化结合起来,达至“寓教于乐”的效果.本研究有助填补汉语天主教戏剧研究,以及圣经在华接受史的一大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天主教 圣经戏剧 《古圣若瑟白话演义》
下载PDF
试论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与儒家基督徒之学术交往——以马若瑟与刘凝为中心
8
作者 李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刘凝是清初江西的儒学家,天主教徒,宋元之际著名学者刘壎之后裔,编撰了17世纪中文天主教书籍序跋集《天学集解》。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传教士,耶稣会"中国索隐派"的重要代表,传教士中的汉学大家。马若瑟在江西传教时,与刘凝... 刘凝是清初江西的儒学家,天主教徒,宋元之际著名学者刘壎之后裔,编撰了17世纪中文天主教书籍序跋集《天学集解》。马若瑟是康熙年间来华传教士,耶稣会"中国索隐派"的重要代表,传教士中的汉学大家。马若瑟在江西传教时,与刘凝结下深厚友谊。刘凝在小学考据方面的治学风格影响了马若瑟对中国语言与经典的研究。通过考证刘凝与马若瑟的学术交往,重点分析两人在基督信仰、治学方法与经学研究几个方面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揭示出身处文化夹缝之中的儒家基督徒与来华传教士,如何诠释中国的文本和思想,弥合中西文化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凝 若瑟 儒家基督徒 来华传教士
下载PDF
18世纪来华传教士对中国古代修辞学的传播——以马若瑟《汉语札记》为例
9
作者 李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在晚明耶稣来华会士中,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汉语修辞学知识的是清初来华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他1728年完成的代表作《汉语札记》是世界上首部同时论述汉语文言和白话的语法书,在西方汉语研究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如此,该书还第一... 在晚明耶稣来华会士中,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古代汉语修辞学知识的是清初来华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他1728年完成的代表作《汉语札记》是世界上首部同时论述汉语文言和白话的语法书,在西方汉语研究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如此,该书还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古汉语的文体和修辞知识,在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的西方传播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性意义。《汉语札记》不受缚于西方古典修辞法,借鉴中国古代语文学研究成果,受南宋学者陈骙的影响,写作中也参考了陈骙的修辞学专著《文则》,对古汉语文体风格及修辞特点进行了论述、归纳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瑟 《汉语札记》 陈骙 《文则》 中国古代修辞学
下载PDF
马若瑟《汉语札记》中的语法化、词汇化意识——以“以”的研究为例
10
作者 刘亚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100,共8页
马若瑟所著《汉语札记》对"以"字的研究体现出明显的语法化和词汇化意识。马若瑟不仅依据是否做句子基本成分来划分实词和虚词,还点明了隐喻这条语法化路径,并举出一些虚化例证,在衔接中国传统实词虚化思想与现代语法化思想... 马若瑟所著《汉语札记》对"以"字的研究体现出明显的语法化和词汇化意识。马若瑟不仅依据是否做句子基本成分来划分实词和虚词,还点明了隐喻这条语法化路径,并举出一些虚化例证,在衔接中国传统实词虚化思想与现代语法化思想方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对"所以""以为"等的研究呈现出由分开的两个词到一个凝固词语转化的过程,表现出超前的词汇化意识,这在汉语语言学史和欧洲汉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瑟 《汉语札记》 隐喻 语法化 词汇化
下载PDF
论郑若瑟的微型小说创作
11
作者 赵朕 《华文文学》 2008年第5期73-79,共7页
泰华作家郑若瑟是20世纪80年代初融入泰国社会的,在90年代泰华微型小说崛起之时,他积极参与,相继创作了400多篇微型小说。他的微型小说既带有中国小说的印痕,也从泰国社会吸收了宝贵的生活营养,展现出别具风采的个性。
关键词 泰华文学 微型小说 若瑟 创作特色
下载PDF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对文言虚词“而”的研究
12
作者 刘亚辉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8-32,共5页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于1728年所著《汉语札记》是目前已知最早对汉语文言虚词"而"进行语法描写的著作。该书比较全面地对"而"的词性、语法意义、两端意义关系以及常用组合进行了描写。研究表明,《札记》很有可能... 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于1728年所著《汉语札记》是目前已知最早对汉语文言虚词"而"进行语法描写的著作。该书比较全面地对"而"的词性、语法意义、两端意义关系以及常用组合进行了描写。研究表明,《札记》很有可能参考过元代卢以纬《语助》和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是西方语言学素养与汉语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瑟 汉语札记 文言虚词 “而”
下载PDF
现代都市中的天主教建筑外环境保护——以重庆若瑟堂为例
13
作者 郭选昌 胡彩云 《工业设计》 2015年第2期113-115,共3页
传入中国数百年的天主教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为当代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记忆已慢慢褪色。笔者以建筑外环境保护为切入点,通过对重庆若瑟堂的研究,探讨了对现存天主教建筑外环境保护的现... 传入中国数百年的天主教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相融合,为当代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记忆已慢慢褪色。笔者以建筑外环境保护为切入点,通过对重庆若瑟堂的研究,探讨了对现存天主教建筑外环境保护的现实价值及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建筑 外环境 若瑟 保护
下载PDF
笑傲世情——简论泰华作家郑若瑟的微型小说
14
作者 朱文斌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7-29,共3页
泰华作家郑若瑟对微型小说情有独钟且创作不辍。他一方面承袭华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情”字为核心或链条来毕现世间百态;一方面又具有现代商品意识的敏感,对转型期的泰华社会尤为关注。他的微型小说由于题材贴近现实生活,主题严肃、以... 泰华作家郑若瑟对微型小说情有独钟且创作不辍。他一方面承袭华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情”字为核心或链条来毕现世间百态;一方面又具有现代商品意识的敏感,对转型期的泰华社会尤为关注。他的微型小说由于题材贴近现实生活,主题严肃、以情感人,避免了微型小说所忌讳的空洞无力轻飘等弊病,显示了微型小说快捷简练地捕捉世情众相,迅速有力地讽刺丑恶针砭时弊的文体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瑟 微型小说 世情众相
下载PDF
认同与诠释:康熙特使艾若瑟在广州之墓及其时代意义的变换 被引量:1
15
作者 梅谦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广州博物馆镇海楼收藏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意大利耶稣会士艾若瑟的墓碑碎片,墓碑背后蕴含中西交往一段特殊的历史。在中西"礼仪之争"的背景之下,康熙为艾若瑟建立了宏大的墓园,然而随后一百多年墓园的命运深受中西交流进程... 广州博物馆镇海楼收藏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意大利耶稣会士艾若瑟的墓碑碎片,墓碑背后蕴含中西交往一段特殊的历史。在中西"礼仪之争"的背景之下,康熙为艾若瑟建立了宏大的墓园,然而随后一百多年墓园的命运深受中西交流进程的影响,从受到恩宠到为人遗忘、荒芜甚至损毁。至鸦片战争时,天主教广州教区明稽章主教要求"回还"墓园,为这一旧墓园赋予了新意义。文章分析了康熙成立墓园之原因,考证了明稽章要求回还墓园之用意,从而探讨艾若瑟广州墓园对中西交流的特殊意义。作为康熙的钦差,又是天主教传教士,艾若瑟死后的身份有不同的解读,而他的墓碑刚好反映出这种历史的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若瑟 明稽章 礼仪之争
下载PDF
马若瑟《诗经》译本与“礼仪之争”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晓书 谭渊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2期45-52,202,共9页
1735年,欧洲最早的《诗经》节译本收录在《中华帝国全志》中出版。本文结合“礼仪之争”事件解读该译本,指出作为“索隐派”代表人物,译者马若瑟试图在《诗经》与《圣经》的信仰世界间架起桥梁,证明中国古代文化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联系... 1735年,欧洲最早的《诗经》节译本收录在《中华帝国全志》中出版。本文结合“礼仪之争”事件解读该译本,指出作为“索隐派”代表人物,译者马若瑟试图在《诗经》与《圣经》的信仰世界间架起桥梁,证明中国古代文化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联系。同时,为捍卫耶稣会传教士在“礼仪之争”中的立场,他还不惜改变译文内容,并通过副文本塑造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相容性,从而向欧洲传播了一个符合耶稣会利益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中华帝国全志》 若瑟 索隐派 礼仪之争
下载PDF
西方传教士汉语词类研究中的“汉语视角”——略述西方传教士马若瑟的汉语词类研究
17
作者 赵欣 王建军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67-70,共4页
作为早期西方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与研究的扛鼎之作,马若瑟《汉语札记》堪称别具一格。而贯穿于全书之中的词类研究更是思路新颖、视角独特,既渗透着西方传统词类观的重要理念,又贴合了汉语词类的基本特质。马若瑟有关汉语教学的见解和... 作为早期西方来华传教士汉语学习与研究的扛鼎之作,马若瑟《汉语札记》堪称别具一格。而贯穿于全书之中的词类研究更是思路新颖、视角独特,既渗透着西方传统词类观的重要理念,又贴合了汉语词类的基本特质。马若瑟有关汉语教学的见解和做法也对当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不无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瑟 《汉语札记》 汉语词类
下载PDF
马若瑟《诗经》翻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孟洪 《海外英语》 2016年第9期121-122,共2页
该文运用语篇衔接理论探讨马若瑟儒家经典的翻译策略。着重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手段两个维度对马氏《诗经》译本进行考察,发现他采用了原词复现、同义词和上下义词等独特的归化翻译法。在当时特定情境下,这种翻译策略实现了文化融合的... 该文运用语篇衔接理论探讨马若瑟儒家经典的翻译策略。着重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手段两个维度对马氏《诗经》译本进行考察,发现他采用了原词复现、同义词和上下义词等独特的归化翻译法。在当时特定情境下,这种翻译策略实现了文化融合的目的。开展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马氏所谓的"索引式"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瑟 《诗经》 翻译策略 衔接 归化
下载PDF
翻译“圣人”:马若瑟与十字的索隐回转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凤娟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8年第1期76-96,共21页
本文探索法籍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Henry-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对中国古代经典中"圣人"一词的翻译与诠释。该词是17至18世纪索隐派耶稣会士著作里,如"圣治"、"三一"等几个关键词之一。... 本文探索法籍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 Henry-Marie de Prémare, 1666—1736)对中国古代经典中"圣人"一词的翻译与诠释。该词是17至18世纪索隐派耶稣会士著作里,如"圣治"、"三一"等几个关键词之一。在马若瑟对于"圣人"一词的诠释里,我发现了一个有关中文"十"字相当独特的索隐诠释,以此为基,马若瑟的三一论述从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教义讨论,转向一种道德实践的孝道理解;将圣人解释为大孝之人,将十之子转化为十字架之子。他从汉字研究探索中国古经的义理,并以象数的学理重新解释中国上古的"圣人"就是天主教里那位降生的天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 若瑟 圣人 十字索隐 河图 降生天主
下载PDF
马若瑟与中国传统戏曲——从马译《赵氏孤儿》谈起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奭学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第2期169-205,共37页
马若瑟所译“元曲”《赵氏孤儿》(1731)是第一部西传的中国纯文学著作,1735 年杜赫德首先将之收入所编《中华帝国全志》。自此以来,近人如儒莲、艾田蒲、范存忠与今人如伊维德等每诟之。据他们所见,马译舛误颇多,其中最大的一点,厥为马... 马若瑟所译“元曲”《赵氏孤儿》(1731)是第一部西传的中国纯文学著作,1735 年杜赫德首先将之收入所编《中华帝国全志》。自此以来,近人如儒莲、艾田蒲、范存忠与今人如伊维德等每诟之。据他们所见,马译舛误颇多,其中最大的一点,厥为马若瑟缺译全剧曲词,且他对中国戏曲所知有限。本文据这些论点重审马译,认为马若瑟读过不少中国传统戏曲,而所谓马译阙译曲词,恐怕也值得商榷。以后者而论,本文认为马若瑟至少透过重编,译过四阙曲牌。他多数曲牌阙译,原因有二︰其一是船期在即,马若瑟仅有七八天可译《赵氏孤儿》,因此来不及如数译之。其次,他有信致当时皇家美文与铭文学院院士傅尔蒙,提及由傅氏补足全文阙译处,即使由傅氏挂名刊出也无妨。至于马若瑟的中国戏曲知识,本文据马著《汉语札记》,认为论者过于轻忽,北曲南戏马若瑟所读不少,前者至少包括《元曲选》中的包公戏、神仙道化剧与水浒剧三类,后者之大者乃《笠翁十种曲》中李渔所谱至少半数的剧目。历来论者对马译的恶评,因此恐有言重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瑟 《赵氏孤儿》 元曲 李渔 中西文学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