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改小说中的苦难言说——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中心
1
作者 戚学英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94,共6页
作为一种控诉社会不公、表达平等诉求的言说方式,土改小说中的苦难回忆通过对乡村集体记忆的重建,实现了乡村社会的"视野重构",建构了一个以阶级爱为基础的人民共同体。本文将对苦难言说的形成、内容及功能予以考察,并辨析其... 作为一种控诉社会不公、表达平等诉求的言说方式,土改小说中的苦难回忆通过对乡村集体记忆的重建,实现了乡村社会的"视野重构",建构了一个以阶级爱为基础的人民共同体。本文将对苦难言说的形成、内容及功能予以考察,并辨析其中的个人、民族、阶级、性别等身份问题,以探讨革命话语如何利用苦难言说这一媒介语进入乡村社会,形塑农民的阶级身份认同,从而将农民纳入革命历史进程之中,同时本文也将考察苦难言说中存在的"杂语"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言说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改小说 集体回忆 苦难言说 革命话语
下载PDF
“十七年”家庭书写探微 被引量:1
2
作者 薛月兵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37-41,共5页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文学中残缺家庭大量存在的现象、历史演变、原因及其对当下文学的影响。文章指出残缺的家庭模式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主导家庭模式是主流意识形态规约的结果,是作为苦难的言说、革命的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地和... 本文论述了“十七年”文学中残缺家庭大量存在的现象、历史演变、原因及其对当下文学的影响。文章指出残缺的家庭模式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主导家庭模式是主流意识形态规约的结果,是作为苦难的言说、革命的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地和一种革命的叙事策略而存在。同时也指出对家庭物质性、私人性、生活性的遮蔽既造成了“十七年”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同时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家庭的书写、立体人”的塑造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缺家庭 苦难言说 革命空间 叙事策略
下载PDF
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余华小说创作论
3
作者 郭艳红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21-21,共1页
余华小说创作的过程,也是其对人性和世界的感受,从冷酷到悲哀到充满人间温情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解读着人性。余华用冷酷的语言述说着人们的苦难,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苦难中的人们,用深邃的笔触直探苦难生存状态下的灵魂深处... 余华小说创作的过程,也是其对人性和世界的感受,从冷酷到悲哀到充满人间温情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解读着人性。余华用冷酷的语言述说着人们的苦难,用饱含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苦难中的人们,用深邃的笔触直探苦难生存状态下的灵魂深处。从而发现了人性的至善至美,发现了爱的宽广,并呼唤着美好人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苦难言说 悲悯的情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