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8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乙烯-丙烯腈交联树脂微球的制备及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
1
作者 邸宏伟 范超 +3 位作者 何花 董俊玲 张楠 王雅婷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0期19-20,23,共3页
为了解决含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可吸附重金属离子的高分子交联树脂成为研究热点。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苯乙烯(St)、丙烯腈(AN)为聚合单体,通过溶液聚合制得苯乙烯-丙烯腈(St-AN... 为了解决含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可吸附重金属离子的高分子交联树脂成为研究热点。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苯乙烯(St)、丙烯腈(AN)为聚合单体,通过溶液聚合制得苯乙烯-丙烯腈(St-AN)交联树脂。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测试研究此交联树脂的形貌和化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苯乙烯-丙烯腈(St-AN)交联树脂,此交联树脂呈小球状。以铅离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该交联树脂微球在不同的pH值下对铅离子的吸附影响以及吸附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该交联树脂微球对铅离子吸附能力强,2 h内吸附率达到90%;交联树脂微球对铅离子吸附受酸度影响,pH值5.5附近,吸附能力最佳,可作为金属螯合剂以及絮凝剂有效处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丙烯腈交联树脂微球 重金属离子 螯合反应 吸附
下载PDF
碳纳米管改性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脲纳米复合泡沫
2
作者 田满 游江岸 +1 位作者 姜治伟 唐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67-1276,共10页
聚合物纳米复合泡沫通常具有优于常规泡沫的综合性能。通过“增塑-发泡-增强”策略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改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MWCNTs改性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脲(SAN/PUA)纳米复合泡沫,并对加入MWCNTs后SAN/聚脲交联单体... 聚合物纳米复合泡沫通常具有优于常规泡沫的综合性能。通过“增塑-发泡-增强”策略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改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MWCNTs改性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脲(SAN/PUA)纳米复合泡沫,并对加入MWCNTs后SAN/聚脲交联单体(SAN/CMs)共混体系的粘弹性和发泡性能以及对所制备的SAN/PUA纳米复合泡沫的耐热性能、导电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WCNTs的加入可以有效减小SAN/PUA复合泡沫的最终泡孔尺寸,但不影响CMs对SAN的增塑效果;MWCNTs改性的SAN/PUA纳米复合泡沫比纯SAN(116.4℃)泡沫具有更好的耐热性能(128.1~139.3℃)。随着MWCNTs质量分数的增加,泡沫的储能模量增大,且导电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也增强;当MWCNTs质量分数为15%时,SAN/PUA纳米复合泡沫的电磁屏蔽性能达到30.7 dB。另外,研究发现,随着MWCNTs质量分数的增加,泡沫的电磁屏蔽能力将由吸收主导转变为反射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多壁碳纳米管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 纳米复合泡沫 电磁屏蔽
下载PDF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塑料中的铅、镉、汞、铬、砷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英锋 施燕支 +4 位作者 张华 陈玉红 John Lau Steven Wilbur 李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1-194,共4页
建立了微波消解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塑料中的铅、镉、汞、铬、砷五种元素的方法。对仪器的参数设置、进样系统进行了优化,并对此类塑料样品中上述元素分析的前处理条件,如消解... 建立了微波消解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塑料中的铅、镉、汞、铬、砷五种元素的方法。对仪器的参数设置、进样系统进行了优化,并对此类塑料样品中上述元素分析的前处理条件,如消解体系、消解温度、恒温时间以及酸用量等进行了优化。方法检出限为0.7~6.5ng·g-1;用加标回收的方法评价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加标回收率为89.8%~110.8%;样品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8%~11.3%。该方法检出限低、精确度好、准确度高、简单快速、无需基体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MS 微波消解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元素
下载PDF
丙烯腈-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瞿雄伟 商淑瑞 +2 位作者 刘国栋 姬荣琴 张留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4-107,共4页
以正己烷 /苯为溶剂 ,过氧化二苯甲酰 (BPO)为引发剂 ,溶液法合成了丙烯腈 -三元乙丙橡胶 -苯乙烯接枝共聚物 (AES)。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用称量法计算接枝参数 ,并就接枝机理进行了讨论 ;研究了反应时间、引发剂... 以正己烷 /苯为溶剂 ,过氧化二苯甲酰 (BPO)为引发剂 ,溶液法合成了丙烯腈 -三元乙丙橡胶 -苯乙烯接枝共聚物 (AES)。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用称量法计算接枝参数 ,并就接枝机理进行了讨论 ;研究了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EPDM含量及 St/ AN质量比等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选择适当的引发剂浓度及 EPDM用量可得到具有较高接枝参数的 AES。用热重分析法表征了产物的热性能 ,表明 AES耐热性优于 A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接枝共聚物 合成 表征
下载PDF
聚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熊雷 邓志伟 +1 位作者 陈光顺 郭少云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58,共5页
选用腈基含量为30%的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αMSAN)作为聚氯乙烯(PVC)的耐热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VC/-αMSAN共混材料。通过SEM、DSC、DMA及透光率测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αMSAN的含量对PVC/-αMSAN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发现在高... 选用腈基含量为30%的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αMSAN)作为聚氯乙烯(PVC)的耐热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VC/-αMSAN共混材料。通过SEM、DSC、DMA及透光率测试等手段系统研究了-αMSAN的含量对PVC/-αMSAN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发现在高达60%(wt)的-αMSAN的含量范围内它们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从分子结构上解释了其相容性良好的原因;随-αMSAN含量增加,共混体系的维卡软化温度(VST)和拉伸强度上升,冲击强度下降;-αMSAN的引入会导致共混体系及PVC静态热稳定时间下降,共混体系的颜色加深。同时分析了-αMSAN对共混体系耐热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产生影响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α-甲基苯乙烯-丙烯腈 相容性 维卡软化温度
下载PDF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在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标准物质汞定值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逯海 马联弟 +4 位作者 韦超 周涛 王军 赵墨田 李金英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98-1102,共5页
为应对欧盟的RoHS指令,中日韩三国建立了标准物质联合定值工作机制。文章系统介绍第一次联合定值合作中应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为日本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ABS)塑料标准物质中汞定值的方法。首先利用MC-ICP-MS准确测量了202H... 为应对欧盟的RoHS指令,中日韩三国建立了标准物质联合定值工作机制。文章系统介绍第一次联合定值合作中应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为日本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ABS)塑料标准物质中汞定值的方法。首先利用MC-ICP-MS准确测量了202Hg稀释剂、国家标准物质和ABS塑料中汞的全丰度,然后采用国家标准物质标定202Hg稀释剂的浓度,最后利用IDMS测定ABS塑料中汞的浓度。为消除汞的记忆效应,采用5μg/g的Au(2%硝酸溶液)清洗1 min,而后用5μg/g的EDTA清洗2 min的程序。实验结果验证了实验室的测量能力,首次联合定值为下阶段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 记忆效应 不确定度评定
下载PDF
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对聚氯乙烯紫外光老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陈红 熊英 +2 位作者 陈光顺 陈蓉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7,共6页
借助色差分析、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手段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ASA)共混物的紫外光老化性能。利用转矩流变仪和拉伸机研究了ASA对PVC加工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与空白样相比,ASA的加入会使共混体系塑... 借助色差分析、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手段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ASA)共混物的紫外光老化性能。利用转矩流变仪和拉伸机研究了ASA对PVC加工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与空白样相比,ASA的加入会使共混体系塑化和平衡扭矩增大,塑化时间缩短;对未老化样而言,ASA的加入会使体系的拉伸强度增加,但断裂伸长率的变化较小;而对老化样来说,ASA的加入会使体系的拉伸强度、颜色、双键和羰基随紫外光老化时间延长而产生的变化减小,但会使断裂伸长率衰减加剧;老化15 d后,PVC和ASA的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减小,而PVC/ASA体系相对分子质量变化不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紫外光老化性能 加工性能 拉伸性能
下载PDF
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乳液聚合动力学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振国 韩业 +3 位作者 周超 张明耀 任仲佳 张会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15,共4页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异丙苯过氧化氢/硫酸亚铁/焦磷酸钠/葡萄糖(CHP/FES/SPP/Dx)引发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核壳乳液聚合。系统研究了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以及各组分的量及配比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随...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异丙苯过氧化氢/硫酸亚铁/焦磷酸钠/葡萄糖(CHP/FES/SPP/Dx)引发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核壳乳液聚合。系统研究了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以及各组分的量及配比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随CHP或Dx量增加而提高;恒定CHP和Dx量及SPP/Fe2+质量比,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随着SPP、Fe2+量增加先迅速增加后变化不大;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聚合物乳胶粒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 氧化还原体系 聚合反应速率 粒子形态和分布
下载PDF
单釜连续本体法生产苯乙烯-丙烯腈-顺酐三元共聚物 被引量:2
9
作者 石正金 王荣伟 +2 位作者 王巍 夏燕敏 贾钦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5-268,共4页
借助现有工业装置及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和苯乙烯-顺酐共聚物(SMA)的生产经验,建立并实施了国内独有的苯乙烯-丙烯腈-顺酐三元共聚工艺,生产出苯乙烯系树脂新品种———苯乙烯-丙烯腈-顺酐共聚物(SAM)。以SAN和SMA工艺参数关系式... 借助现有工业装置及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和苯乙烯-顺酐共聚物(SMA)的生产经验,建立并实施了国内独有的苯乙烯-丙烯腈-顺酐三元共聚工艺,生产出苯乙烯系树脂新品种———苯乙烯-丙烯腈-顺酐共聚物(SAM)。以SAN和SMA工艺参数关系式为基础,建立了SAM工艺参数关系式,运用试差法计算了总转化率,结果符合聚合规律。试验表明,以两套配料系统向聚合釜供料的方案是可行的;通过调节两种物料的流量,产品的组成可变;在苯乙烯-丙烯腈共聚过程中引入顺酐后,聚合体系粘壁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丙烯腈-顺酐共聚物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苯乙烯-顺酐共聚物 釜式反应器 本体法聚合
下载PDF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废水的生化处理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东风 刘海洪 刘广东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3-115,共3页
对兰州石化公司ABS生产装置生产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ABS)树脂废水水质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筛选出两株ABS树脂废水高效降解菌ABS 2、ABS 5及其激活剂JH 6 ,可将絮凝处理后ABS树脂废水的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比值由... 对兰州石化公司ABS生产装置生产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ABS)树脂废水水质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通过试验筛选出两株ABS树脂废水高效降解菌ABS 2、ABS 5及其激活剂JH 6 ,可将絮凝处理后ABS树脂废水的生化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比值由 38%提高到 4 9% ,提高了废水可生化性 ,强化了ABS树脂废水通过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的效果 ,加快了废水处理启动速度 ,提高了处理效率。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及动态扩试等系统性试验表明 ,投加高效菌及其激活剂强化活性污泥法可在水力停留时间 8h内使ABS树脂废水化学需氧量由 770mg/L降至 12 0mg/L以下 ,实现达标排放。由色谱分析推断 ,处理后的水中残余成分主要为低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 废水处理 生化处理 活性污泥 低聚物 生物化学 化工厂
下载PDF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流变性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艳芳 崔玲玲 +1 位作者 徐保良 滕谋勇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48,共4页
采用毛细管流变仪测试了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ASA)树脂的表观黏度、黏流活化能、非牛顿指数等流变参数,讨论了剪切速率、剪切应力、温度对ASA表观黏度的影响,研究了黏流活化能与剪切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共聚物的... 采用毛细管流变仪测试了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ASA)树脂的表观黏度、黏流活化能、非牛顿指数等流变参数,讨论了剪切速率、剪切应力、温度对ASA表观黏度的影响,研究了黏流活化能与剪切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共聚物的表观黏度下降,非牛顿指数增大;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树脂的黏流活化能降低;其非牛顿指数n小于1,说明ASA是典型的假塑性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 毛细管流变仪 流变性能 表观黏度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PC/ABS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春林 段辉丽 吴若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21,共4页
采用本体聚合的方法,以苯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为反应单体,加入引发剂、链转移剂合成了苯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SAM)三元共聚物。研究了引发剂种类、用量及链转移剂用量对三元共聚物摩尔质量的影响,寻求最优的合成条件;并以自制的SAM... 采用本体聚合的方法,以苯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为反应单体,加入引发剂、链转移剂合成了苯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SAM)三元共聚物。研究了引发剂种类、用量及链转移剂用量对三元共聚物摩尔质量的影响,寻求最优的合成条件;并以自制的SAM来增容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共混物,探讨了SAM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FTIR)、核磁(1H-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三元聚合物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效果优于过氧化苯甲酰(BPO),苯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物质的量之比为60∶38∶2,链转移剂十二硫醇(TDM)和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的用量均为单体总质量的0.1%时,可获得摩尔质量为80 000 g/mol左右的三元共聚物SAM;SAM对PC/ABS共混物起到了增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聚合 苯乙烯-丙烯腈-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 合成 应用
下载PDF
聚(苯乙烯-丙烯酸)-氯化铜配合物催化引发丙烯腈聚合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肖荔人 章文贡 +1 位作者 唐洁渊 高锋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02-207,共6页
 将聚(苯乙烯-丙烯酸)(PSAA)(Mw=3500)与氯化铜在异丙醇溶液中反应得到一种配位聚合物膜聚(苯乙烯-丙烯酸)-氯化铜(PSAA-Cu(Ⅱ)).研究丙烯腈(AN)在该配位聚合物膜、HSO3-和水体系(温度为55℃)催化引发作用下的聚合反应历程.AN在上述的...  将聚(苯乙烯-丙烯酸)(PSAA)(Mw=3500)与氯化铜在异丙醇溶液中反应得到一种配位聚合物膜聚(苯乙烯-丙烯酸)-氯化铜(PSAA-Cu(Ⅱ)).研究丙烯腈(AN)在该配位聚合物膜、HSO3-和水体系(温度为55℃)催化引发作用下的聚合反应历程.AN在上述的催化引发体系中是按照自由基加聚反应历程进行聚合的,PSAA-Cu(Ⅱ)在催化引发体系中起着催化剂的配位催化作用.讨论了温度、Na2SO3浓度、AN浓度和PSAA-Cu(Ⅱ)膜用量对聚合速率、诱导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PSAA-Cu(Ⅱ)膜催化引发AN聚合的诱导期为128s,反应24h后PAN产率为75.6%,Mw=2.18×104和Mn=1.12×104,多分散性系数为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丙烯酸)-氯化铜配合物 催化剂 引发剂 丙烯腈 聚合反应 丙烯腈 自由基聚合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丙烯腈)共混体系相分离的特征动态流变响应 被引量:9
14
作者 杜淼 王利群 +2 位作者 杨碧波 宋栩冰 郑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61-964,共4页
采用动态流变学方法,结合小角激光光散射(SALLS)测定,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丙烯腈)(SAN)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与相分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低频区域,时温叠加失效与共混物体系发生相分离有关,时温... 采用动态流变学方法,结合小角激光光散射(SALLS)测定,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丙烯腈)(SAN)共混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与相分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低频区域,时温叠加失效与共混物体系发生相分离有关,时温叠加失效温度Tb 与用SALLS测定的浊点温度Tc一致,用低频区域动态储能模量G’与频率 的关系[1gG’~lg( αT)] 偏离线性粘弹模型或时温叠加失效温度表征PMMA/SAN共混体系的相分离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丙烯腈)共混物 动态流变响应 动态流为行为 时温叠加 相分离 流变学
下载PDF
苯乙烯-丙烯酸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殷勤俭 王克 +4 位作者 李天政 菅宏宇 江波 张林 李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61-663,共3页
A series of styrene-acrylonitrile-acrylate(methyl acrylate,butyl acrylate,twelfth acrylate)terpolymers were prepared by bulk,solution and suspension polymeriation.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the terpolymers vary from 70,... A series of styrene-acrylonitrile-acrylate(methyl acrylate,butyl acrylate,twelfth acrylate)terpolymers were prepared by bulk,solution and suspension polymeriation.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the terpolymers vary from 70,000 to 140,000 determined by GPC.The composition of terpolymers could be controled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of mono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丙烯酸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 合成 表征 :聚苯乙烯 ICF
下载PDF
聚苯乙烯-丙烯腈/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结构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晋涛 范宏 +1 位作者 卜志扬 李伯耿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16-3020,共5页
Poly(styrene-acrylonitrile) emulsion particles with positive charges on the surface were synthesized by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using cationic surfactant octot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OTAC) as emulsifier.The sus... Poly(styrene-acrylonitrile) emulsion particles with positive charges on the surface were synthesized by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using cationic surfactant octot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OTAC) as emulsifier.The suspension of montmorillonite was slowly dropped into the emulsion.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gative charges on the montmorillonite layers and the cations on the surface of poly(styrene-acrylonitrile) particles, the montmorillonite layers and emulsion particles could assemble and absorb on each other by themselves.The change of δ voltage and particle size of the emuls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dropping was characterized,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the emulsion particles and montmorillonite layers absorbed on each other by the electrovalent bond and an intersectional structure was formed in the complex emulsion.Poly(styrene-acrylonitrile)/ montmorillonite nanocomposite was obtained after coagulation.The structure of nanocomposite was characterized with XRD and TEM.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ntmorillonite was exfoliated into layers with a thickness of several nanometers and uniformly dispersed in the polymer matri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丙烯腈/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制备 结构
下载PDF
聚苯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共混合金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正虹 申瑜 方征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6-51,共6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苯醚(PPO)/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合金,并以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增容剂,采用哈克转矩流变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冲击和拉伸试验、热重分析等研究了PPO/ABS共混合金的加工流动...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苯醚(PPO)/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合金,并以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增容剂,采用哈克转矩流变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冲击和拉伸试验、热重分析等研究了PPO/ABS共混合金的加工流动性、相形态、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发现,PPO和ABS属于热力学不相容聚合物,SMA可以在PPO/ABS合金中起到较好的增容作用; PPO/ABS合金中ABS的含量越高,合金加工流动性越好,SMA可以使PPO/ABS合金的转矩明显降低,但其含量对转矩的影响较小; PPO/ABS合金的力学性能较差,加入适量SMA后合金的冲击性能和拉伸性能都有较大改善; PPO/ABS共混合金中PPO的含量越高,合金的热稳定性越好,SMA对合金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醚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 共混 增容
下载PDF
聚碳酸酯与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共混体系相容性及其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光宪 王伟 罗勇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47-250,共4页
利用分子内链段排斥性相互作用理论研究了聚碳酸酯 (PC) 苯乙烯 丙烯腈共聚物 (SAN)共混体系中组份分子量及SAN共聚比例对体系相容性的影响规律 ,确定了获得均相的PC SAN共混体系的条件 ,考察了体系相容性与光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 利用分子内链段排斥性相互作用理论研究了聚碳酸酯 (PC) 苯乙烯 丙烯腈共聚物 (SAN)共混体系中组份分子量及SAN共聚比例对体系相容性的影响规律 ,确定了获得均相的PC SAN共混体系的条件 ,考察了体系相容性与光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获得了均相的PC SAN共混物 ;研究结果表明PC聚合度为 90、SAN聚合度为 3 0的PC SAN(S体积含量为 68%)体系共混比在 60∶40附近时体系的双折射能够实现补偿 ,紫外透光率达到 7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共混体系 相容性 光学性能 双折射
下载PDF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六方氮化硼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国华 邢荣芬 +3 位作者 耿佩佩 杨娜 王进炜 瞿雄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1-135,共5页
利用双螺杆的强剪切作用,制备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六方氮化硼(h-BN)复合材料(ABS/h-BN),通过测定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电阻率,并借助拉伸试验、动态力学分析、热失重分析等手段,研究了h-BN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力学性... 利用双螺杆的强剪切作用,制备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六方氮化硼(h-BN)复合材料(ABS/h-BN),通过测定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电阻率,并借助拉伸试验、动态力学分析、热失重分析等手段,研究了h-BN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电绝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BN在ABS基体中发生了取向,当h-BN质量分数为20%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由0.176 W/(m·K)提高到0.404 W/(m·K),增加了129.6%,且拉伸强度由35.26MPa提高到38.45 MPa。ABS/h-BN复合材料有望应用于家电等的外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 六方氮化硼 复合材料 导热
下载PDF
偏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颗粒发泡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树学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1-755,共5页
用显微镜实时监测实验方法研究了偏氯乙烯 (VDC) 丙烯腈 (AN) 苯乙烯 (St)共聚物颗粒的发泡行为 ,考察的影响因素包括共聚物组成、发泡剂浓度、颗粒粒径、发泡温度等 .实验发现 ,共聚物中AN或St单元含量提高 ,发泡速率降低 .提高发泡... 用显微镜实时监测实验方法研究了偏氯乙烯 (VDC) 丙烯腈 (AN) 苯乙烯 (St)共聚物颗粒的发泡行为 ,考察的影响因素包括共聚物组成、发泡剂浓度、颗粒粒径、发泡温度等 .实验发现 ,共聚物中AN或St单元含量提高 ,发泡速率降低 .提高发泡温度或增加发泡剂浓度 ,均加快发泡速率 .由于在聚合物颗粒发泡时存在发泡剂损失 ,小粒径的VDC AN St共聚物颗粒发泡速率快 .当颗粒发泡生长较快时 ,发现有生长过头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 颗粒 发泡行为 组成 发泡剂 泡沫塑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