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GBT灌封用苯基改性有机硅凝胶的耐热及介电性能研究
1
作者 王争东 罗盟 +3 位作者 王然 李梦力 周远航 成永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833-5844,I0034,共13页
随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向高电压、大功率化方向发展,其产生的热量和运行温度快速上升,致使其绝缘封装系统失效问题愈发突出。为满足IGBT日益严苛的工作环境,亟需研发一种高性能的有机硅灌封... 随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向高电压、大功率化方向发展,其产生的热量和运行温度快速上升,致使其绝缘封装系统失效问题愈发突出。为满足IGBT日益严苛的工作环境,亟需研发一种高性能的有机硅灌封材料。该文通过化学合成制备苯基改性有机硅凝胶(phenyl modified silicone gel,PMSG),研究其耐热和介电性能。结果表明:PMSG失重5%的热失重温度为383℃,室温击穿场强可达32.62 kV/mm,比纯有机硅凝胶(pure silicone gel,PSG)提高17.42%,且150℃击穿场强相较于室温击穿场强仅下降25.38%,展现出更优良的高温耐电特性。同时,其相比于PSG具有更低的介电损耗。因此,PMSG作为IGBT封装材料时,整体性能更加优良。该研究将为IGBT封装用新型高性能绝缘材料的研制提供有效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改性有机硅凝胶 绝缘封装 热稳定性 击穿强度 高温耐电
下载PDF
苯基改性聚氨基环三磷腈对环氧树脂固化物的阻燃作用
2
作者 杨晶巍 赵静 +2 位作者 朱凤丽 毕伟 唐林生 《化工科技》 CAS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锥形量热分析研究了苯基改性聚氨基环三磷腈(BPHACTPA)对酚醛胺固化环氧树脂(E-44/NX-2003)的阻燃作用,结果表明BPHACTPA对E-44/NX-2003有明显的阻燃作用,添加质量分数30%的BPHACTPA,E-44/NX-2003的总热释放量、最大热释放速率、平... 通过锥形量热分析研究了苯基改性聚氨基环三磷腈(BPHACTPA)对酚醛胺固化环氧树脂(E-44/NX-2003)的阻燃作用,结果表明BPHACTPA对E-44/NX-2003有明显的阻燃作用,添加质量分数30%的BPHACTPA,E-44/NX-2003的总热释放量、最大热释放速率、平均热释放速率、平均有效燃烧热和平均质量损失速率分别降低了30.5%、56.9%、53.2%、22.1%和16.6%,达到热释放速率峰值所需时间和完全燃烧时间分别从83s和240s增加到了135s和330s。锥形量热实验的残余物分析表明,BPHACTPA主要是通过促进E-44/NX-2003炭化,并在CO2、N2和NH3等惰性气体的发泡作用下形成膨胀性炭层而产生阻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改性聚氨基环三磷腈 环氧树脂 阻燃作用
下载PDF
苯基改性聚甲基倍半硅氧烷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迪 尤小姿 +4 位作者 黄俊 方淑琴 朱艳艳 刘继 章娅仙 《有机硅材料》 CAS 2020年第4期40-43,47,共5页
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基本原料,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改性剂,通过水解-缩合工艺制得苯基改性聚甲基倍半硅氧烷微球。考察了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与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的配比、改性时间、改性温度等对微球折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球中位... 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基本原料,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改性剂,通过水解-缩合工艺制得苯基改性聚甲基倍半硅氧烷微球。考察了苯基三甲氧基硅烷与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的配比、改性时间、改性温度等对微球折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微球中位粒径2.136μm,粒径分布窄,微球呈球形,结构圆润、均一;微球在750℃时,残余质量分数仍能保持88%,热稳定性好;通过改变原料的配比、改性时间、改性温度,能控制微球表面接枝的苯基含量,从而实现微球折射率的可变控制,以适应不同折光领域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微球 苯基改性 球形结构 折射率 可变控制
下载PDF
苯基三氯硅烷改性硅胶负载硫酸钛催化合成丙二酸二乙酯 被引量:2
4
作者 印香俊 周鹏鹏 《科技资讯》 2011年第27期225-225,共1页
以丙二酸和乙醇为原料,以苯基三氯硅烷改性硅胶负载硫酸钛为催化剂,合成丙二酸二乙酯,确定了酯化优化条件。
关键词 丙二酸二乙酯 苯基三氯硅烷改性硅胶负载硫酸钛 催化酯化
下载PDF
长链烷基改性苯基含氢硅油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博涛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9年第8期141-142,共2页
围绕长链烷基改性苯基含氢硅油(DMPS)的制备与表征开展研究,以明确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认其结构。
关键词 长链烷基 改性苯基含氢硅油 稠油破乳剂
下载PDF
苯基三氯硅烷改性硅胶负载硫酸钛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
6
作者 印香俊 《科技资讯》 2011年第26期112-112,共1页
以苯基三氯硅烷改性硅胶负载硫酸钛催化合成丁酸异戊酯,确定了酯化的优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方法简便,酯化率高。
关键词 丁酸异戊酯 硫酸钛 催化 苯基三氯硅烷改性硅胶
下载PDF
苯基膦酸改性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及其阻燃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邓伟浩 段怡静 +8 位作者 钟菁 刘雨婷 游红婷 李月 刘晓涵 钟柳 王启卫 陈明军 刘治国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1-7,13,共8页
以苯基膦酸(PPA)和双酚A型环氧树脂(EP)为原料,在无溶剂条件下反应制备了一种含磷的环氧树脂(EP-PPA),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磷谱)分析了EP-PPA的结构。依据EP-PPA的环氧值添加预定质量的固化剂4,4'-... 以苯基膦酸(PPA)和双酚A型环氧树脂(EP)为原料,在无溶剂条件下反应制备了一种含磷的环氧树脂(EP-PPA),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磷谱)分析了EP-PPA的结构。依据EP-PPA的环氧值添加预定质量的固化剂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采用传统固化方法制备了阻燃性能良好的EP-PPA固化物。采用极限氧指数(LOI)、水平垂直燃烧(UL-94)和锥形量热(Cone)试验分析了阻燃EP-PPA固化物的阻燃性能,并利用热失重技术分析了EP-PPA固化物的热降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当阻燃剂PPA质量分数为10.6%时,阻燃EP-PPA固化物的LOI与纯EP固化物相比提高了30.5%,能通过UL 94 V-0级,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热释放量(THR)以及总烟量(TSP)分别降低了60.3%、22.8%和14.5%,火灾增长指数(FIG)降低了67.0%,火灾性能指数(FPI)提高了6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卤阻燃材料 苯基膦酸改性环氧树脂 本征阻燃环氧树脂
下载PDF
苯基键合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吕伟超 申书昌 孙忠慧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39-1345,共7页
以核桃壳为原料,经过碳化、KOH活化,制备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通过三甲基氧基苯基硅烷对活性炭表面进行改性,制得苯基键合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吸附材料。通过氮气吸附法测定了苯基键合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 以核桃壳为原料,经过碳化、KOH活化,制备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通过三甲基氧基苯基硅烷对活性炭表面进行改性,制得苯基键合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吸附材料。通过氮气吸附法测定了苯基键合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对苯基键合活性炭的有机官能团、表面元素的化学环境及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将该吸附材料制成采样管,吸附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二硫化碳解吸后使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考察了苯基键合活性炭对乙醇、丙酮、正己烷、乙酸乙酯、四氢呋喃、1,2-二氯乙烷和苯共7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吸附性能,饱和吸附量在129~216 mg/g之间;在0.05~2.50 mg/m L范围内,7种组分的峰高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在0.92~3.60 mg/m^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 苯基键合改性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气相色谱
下载PDF
连续制备碳化二亚胺改性MDI工艺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建峰 姜建壮 +1 位作者 齐旺顺 赵磊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2008年第1期66-70,共5页
以碳化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间歇工艺为基础,设计出了连续化小试试验装置,然后进行了不同操作条件下试验,考查了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及催化剂用量等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可认定该连续化工艺... 以碳化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间歇工艺为基础,设计出了连续化小试试验装置,然后进行了不同操作条件下试验,考查了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及催化剂用量等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可认定该连续化工艺完全可行,并找到了较优操作条件:反应温度200-205℃、催化剂质量分数为2.5%,助催化剂为0.15%,反应停留时间控制在1.5 h,反应平衡时间为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化工艺 碳化二亚胺改性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催化
下载PDF
纳米复合抗紫外有机硅整理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海波 安秋凤 +1 位作者 李晓璐 李聪 《印染助剂》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4,共5页
在异丙醇为溶剂的条件下,合成了一种聚醚/UV/烷氧基共改性苯基硅油(VPE-BUVSi)。将VPE-BUVSi乳液与氨基硅乳液AS-1进行复配得到了复合乳液UVAS。用纳米硅溶胶SW-30和UVAS依次对棉织物进行处理,制备了一种纳米复合抗紫外有机硅整理剂。... 在异丙醇为溶剂的条件下,合成了一种聚醚/UV/烷氧基共改性苯基硅油(VPE-BUVSi)。将VPE-BUVSi乳液与氨基硅乳液AS-1进行复配得到了复合乳液UVAS。用纳米硅溶胶SW-30和UVAS依次对棉织物进行处理,制备了一种纳米复合抗紫外有机硅整理剂。利用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扫描电镜(SEM)和纳米粒度仪等对中间体及有关产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VPE-BUVSi乳液与AS-1按质量比6∶4复配时,整理棉织物的抗紫外性能、抗老化性能、柔软度、白度、弹性等应用效果达到最佳。与空白棉织物相比,整理棉织物的紫外光线透过率明显低于未整理的空白布样;弯曲刚度由1 068 mN减小到961 mN;折皱回复角由144.14°增加到210.33°;而白度未受影响。整理织物的抗紫外性能具有良好的耐洗性。该纳米复合抗紫外有机硅整理剂能够在保持织物柔软手感的前提下,赋予织物一定抗紫外和抗皱等优异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 改性苯基硅油 棉织物 复配 抗紫外
下载PDF
功能磁性核壳纳米颗粒制备及对双酚A的吸附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永胜 李恩泽 +2 位作者 潘子鹤 杜志平 程芳琴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76,共5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球形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对其表面改性后得到两种吸附剂并用于对双酚A的吸附。借助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仪和氮气吸脱附等温仪对两种吸附材料进行物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核壳磁性介孔氧化硅纳...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球形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对其表面改性后得到两种吸附剂并用于对双酚A的吸附。借助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仪和氮气吸脱附等温仪对两种吸附材料进行物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核壳磁性介孔氧化硅纳米吸附剂(Fe_3O_4@mSiO_2),孔径约为2 nm,比表面积约为160 cm^2/g;对其进一步改性得到苯基改性吸附材料(Fe_3O_4@mSiO_2@PhTES)。通过动力学模拟探究了两种吸附剂对双酚A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二者对双酚A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与Fe_3O_4@mSiO_2相比,Fe_3O_4@mSiO_2@PhTES对双酚A的吸附量明显增加,最高达109 mg/g。主要是分子中苯环以π-π共轭方式与吸附剂表面苯基发生作用增强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磁性介孔氧化硅 苯基改性 双酚A 四氧化三铁
下载PDF
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U弹性体的形态和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春蓉 钟发春 +2 位作者 王建华 周秋明 李长江 《橡胶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1-413,共3页
探讨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和碳化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制备的PU弹性体的形态和性能。结果表明,PU弹性体柔韧性好,连续相PTMG软段与分散相氨基甲酸酯硬段呈微相分离形态;PTMG相对分子质量大的PU弹性体软段含量高... 探讨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G)和碳化二亚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制备的PU弹性体的形态和性能。结果表明,PU弹性体柔韧性好,连续相PTMG软段与分散相氨基甲酸酯硬段呈微相分离形态;PTMG相对分子质量大的PU弹性体软段含量高,柔韧性好,玻璃化温度低,阻尼温宽大,最大损耗因子小,强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 聚四氢呋喃醚二醇 碳化二亚胺改性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下载PDF
合成抗氧剂TNP等工业化技术通过技术鉴定
13
作者 李艳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01年第1期6-6,共1页
关键词 合成 抗氧剂TNP 工业化技术 通过鉴定 耐热改性剂N—苯基马来酰亚胺
下载PDF
Phenylboronic acid modified mucoadhesive nanoparticle drug carriers facilitate weekly treatment of experimentally- induced dry eye syndrome 被引量:1
14
作者 Shengyan Liu Chu Ning Chang +6 位作者 Mohit S. Verma Denise Hileeto Alex Muntz Ulrike Stahl Jill Woods LyndonW. Jones Frank X. Gu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21-635,共15页
Topical formulations, commonly applied for treatment of anterior eye diseases, require frequent administration due to rapid clearance from the ocular surface, typically through the lacrimal drainage system or through ... Topical formulations, commonly applied for treatment of anterior eye diseases, require frequent administration due to rapid clearance from the ocular surface, typically through the lacrimal drainage system or through over-spillage onto the lids. We report on a mucoadhesive 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system that may be used to prolong the precorneal residence time of encapsulated drugs. The nanoparticles were formed from self-assembly of block copolymers composed of poly(D, L-lactide) and Dextran. The enhanced mucoadhesion properties were achieved by surface functionalizing the nanoparticles with phenylboronic acid. The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up to 12 wt.% of Cyclosporine A (CycA) and sustained the release for up to five days at a clinically relevant dose, which led us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e formulation with reduced administration frequency. By administering CycA-loaded nanoparticles to dry eye-induced mice once a week, inflammatory infiltrates were eliminated and the ocular surface completely recovered. The same once a week dosage of the nanoparticles also showed no signs of physical irritation or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acute (1 week) and chronic (12 weeks) studies in healthy rabbit eye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nanoparticles may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frequency of administration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of anterior eye diseases without causing ocular irr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OMPATIBILITY copolymer MUCOADHESION NANOPARTICLE drug delivery OPHTHALMOLO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