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子标志物苯多羧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怡欣 钟广财 +4 位作者 孙悦 耿晓飞 莫扬之 李可昌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6-283,共8页
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是定量水体中溶解态黑碳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部分苯多羧酸,尤其是硝基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的缺失,采用该方法定量溶解态黑碳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文通过已有的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是定量水体中溶解态黑碳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部分苯多羧酸,尤其是硝基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的缺失,采用该方法定量溶解态黑碳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文通过已有的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和定量 9 种缺少商业化标准品苯多羧酸的分析方法。并首次将菲-D10 作为溶解态黑碳的替代物,指示苯多羧酸法定量溶解态黑碳过程中的损失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RSD=10.34%),方法检出限为 0.67~5.38 ng/L。本文采用该方法分析了大亚湾表层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布特征,其浓度范围为 30.38~46.19 μg/L,平均值为(38.93±6.17)μg/L,空间分布表现为从湾内到外海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溶解态黑碳 苯多羧酸法 水体
下载PDF
稻田耕层土壤黑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圣捷 谢海云 +3 位作者 杨柳明 黄晓婷 宋旭 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7-743,共7页
为探究我国稻田土壤黑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苯多羧酸法(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BPCA)对稻田耕层土壤黑碳(Black carbon,BC)含量及稳定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以完善国内农田土壤黑碳研究,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 为探究我国稻田土壤黑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苯多羧酸法(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BPCA)对稻田耕层土壤黑碳(Black carbon,BC)含量及稳定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以完善国内农田土壤黑碳研究,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黑碳含量为(0.70±0.08)^(4.57±1.63)g·kg-1,平均值为(1.63±0.18)g·kg-1;黑碳储量为(1.55±0.18)^(6.18±2.39)t·h m-2,平均值为(2.71±0.27)t·hm-2.(2)黑碳含量排序:西南区>东北区>华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黑碳储量排序:西南区>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华东区>西北区.(3)在苯多羧酸含量特征方面,西南区表现为苯四甲酸(∑tetracarboxylic acids,B4CAs)>苯六甲酸(mellitic acid,B6CA)>苯五甲酸(benzenepentacarboxylic acid,B5CA)>苯三甲酸(∑tricarboxylic acids,B3CAs),华北区表现为B6CA>B4CAs>B5CA>B3CAs,其它耕作区表现为B6CA>B5CA>B4CAs>B3CAs.B5CA/B6CA、B6CA/B4CAs分别为(0.73±0.06)^(0.98±0.18)、(1.07±0.14)^(1.38±0.10),平均值分别为(0.92±0.02)、(1.23±0.03).研究发现,稻田土壤黑碳分布特征是人为因素、黑碳结构特性及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黑碳主要来自稻田作物燃烧,并且黑碳含量与pH及容重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土壤有机碳、黏粒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黑碳 水稻 苯多羧酸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