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子标志物苯多羧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怡欣
钟广财
+4 位作者
孙悦
耿晓飞
莫扬之
李可昌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6-283,共8页
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是定量水体中溶解态黑碳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部分苯多羧酸,尤其是硝基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的缺失,采用该方法定量溶解态黑碳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文通过已有的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是定量水体中溶解态黑碳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部分苯多羧酸,尤其是硝基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的缺失,采用该方法定量溶解态黑碳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文通过已有的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和定量 9 种缺少商业化标准品苯多羧酸的分析方法。并首次将菲-D10 作为溶解态黑碳的替代物,指示苯多羧酸法定量溶解态黑碳过程中的损失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RSD=10.34%),方法检出限为 0.67~5.38 ng/L。本文采用该方法分析了大亚湾表层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布特征,其浓度范围为 30.38~46.19 μg/L,平均值为(38.93±6.17)μg/L,空间分布表现为从湾内到外海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溶解态黑碳
苯多羧酸法
水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稻田耕层土壤黑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圣捷
谢海云
+3 位作者
杨柳明
黄晓婷
宋旭
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7-743,共7页
为探究我国稻田土壤黑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苯多羧酸法(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BPCA)对稻田耕层土壤黑碳(Black carbon,BC)含量及稳定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以完善国内农田土壤黑碳研究,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
为探究我国稻田土壤黑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苯多羧酸法(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BPCA)对稻田耕层土壤黑碳(Black carbon,BC)含量及稳定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以完善国内农田土壤黑碳研究,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黑碳含量为(0.70±0.08)^(4.57±1.63)g·kg-1,平均值为(1.63±0.18)g·kg-1;黑碳储量为(1.55±0.18)^(6.18±2.39)t·h m-2,平均值为(2.71±0.27)t·hm-2.(2)黑碳含量排序:西南区>东北区>华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黑碳储量排序:西南区>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华东区>西北区.(3)在苯多羧酸含量特征方面,西南区表现为苯四甲酸(∑tetracarboxylic acids,B4CAs)>苯六甲酸(mellitic acid,B6CA)>苯五甲酸(benzenepentacarboxylic acid,B5CA)>苯三甲酸(∑tricarboxylic acids,B3CAs),华北区表现为B6CA>B4CAs>B5CA>B3CAs,其它耕作区表现为B6CA>B5CA>B4CAs>B3CAs.B5CA/B6CA、B6CA/B4CAs分别为(0.73±0.06)^(0.98±0.18)、(1.07±0.14)^(1.38±0.10),平均值分别为(0.92±0.02)、(1.23±0.03).研究发现,稻田土壤黑碳分布特征是人为因素、黑碳结构特性及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黑碳主要来自稻田作物燃烧,并且黑碳含量与pH及容重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土壤有机碳、黏粒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黑碳
水稻
苯多羧酸法
原文传递
题名
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子标志物苯多羧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怡欣
钟广财
孙悦
耿晓飞
莫扬之
李可昌
张干
机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6-283,共8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SKLOGA201603B)
文摘
苯多羧酸分子标志物法是定量水体中溶解态黑碳的常用方法,然而由于部分苯多羧酸,尤其是硝基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的缺失,采用该方法定量溶解态黑碳仍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文通过已有的苯多羧酸商业化标准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离和定量 9 种缺少商业化标准品苯多羧酸的分析方法。并首次将菲-D10 作为溶解态黑碳的替代物,指示苯多羧酸法定量溶解态黑碳过程中的损失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RSD=10.34%),方法检出限为 0.67~5.38 ng/L。本文采用该方法分析了大亚湾表层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布特征,其浓度范围为 30.38~46.19 μg/L,平均值为(38.93±6.17)μg/L,空间分布表现为从湾内到外海递减的趋势。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溶解态黑碳
苯多羧酸法
水体
Keyword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dissolved black carbon
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
water
分类号
P593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O658 [理学—分析化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稻田耕层土壤黑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圣捷
谢海云
杨柳明
黄晓婷
宋旭
王维奇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7-74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571287
31300523)
福建省公益类研究所专项(No.2018R1101006-1)~~
文摘
为探究我国稻田土壤黑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苯多羧酸法(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BPCA)对稻田耕层土壤黑碳(Black carbon,BC)含量及稳定性进行测定与分析,以完善国内农田土壤黑碳研究,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黑碳含量为(0.70±0.08)^(4.57±1.63)g·kg-1,平均值为(1.63±0.18)g·kg-1;黑碳储量为(1.55±0.18)^(6.18±2.39)t·h m-2,平均值为(2.71±0.27)t·hm-2.(2)黑碳含量排序:西南区>东北区>华南区>华东区>华北区>西北区,黑碳储量排序:西南区>东北区>华北区>华南区>华东区>西北区.(3)在苯多羧酸含量特征方面,西南区表现为苯四甲酸(∑tetracarboxylic acids,B4CAs)>苯六甲酸(mellitic acid,B6CA)>苯五甲酸(benzenepentacarboxylic acid,B5CA)>苯三甲酸(∑tricarboxylic acids,B3CAs),华北区表现为B6CA>B4CAs>B5CA>B3CAs,其它耕作区表现为B6CA>B5CA>B4CAs>B3CAs.B5CA/B6CA、B6CA/B4CAs分别为(0.73±0.06)^(0.98±0.18)、(1.07±0.14)^(1.38±0.10),平均值分别为(0.92±0.02)、(1.23±0.03).研究发现,稻田土壤黑碳分布特征是人为因素、黑碳结构特性及环境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黑碳主要来自稻田作物燃烧,并且黑碳含量与pH及容重间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土壤有机碳、黏粒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黑碳
水稻
苯多羧酸法
Keywords
farmland soil
black carbon
rice
benzene polycarboxylic acids
分类号
X5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水体溶解态黑碳的分子标志物苯多羧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怡欣
钟广财
孙悦
耿晓飞
莫扬之
李可昌
张干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稻田耕层土壤黑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吴圣捷
谢海云
杨柳明
黄晓婷
宋旭
王维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